(二) 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编进教材、引入课堂, 纳入教学计划
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教材是基础。为切实抓实抓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有必要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 做到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 突出重点,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效果, 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长需求, 重点在普及和深入上下功夫,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让大学生能够真正领悟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达到思想、理论、政治和情感上的认同与统一。还要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大力支持和组织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 为大学生学习、接受、践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全社会要充分发挥民族节日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内涵, 以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民族节日为载体, 把传统节日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密切结合, 进一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 同时有助于抵御洋节日对大学生的影响。
(三) 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文素养, 充分发挥人格垂范作用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大学生人生和思想道德的领路人, 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 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教师的应尽之责。2014年教师节前夕, 习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中指出, 好的教师应该“不断提高道德修养, 提升人格品质, 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15]。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支精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热爱思想政治工作, 师德高尚、业务精湛, 有深厚优秀传统文化功底和素养的师资队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 从事的是塑造灵魂、塑造人生的重要工作, 这就要求每一位高校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带头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断加强自己的政治信仰、道德品质、文明修养等方面的锤炼, 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立德树人, 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践行者和传播者。
四、结语
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校园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首善之区”, 必须肩负起自己的使命, 创新思维, 创造性地继承和借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不断充实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 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优秀人才, 进而带动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164、171.
[2][3][8][9][10]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0:143、80、65、123、165.
[4]孔凡礼.苏轼文集 (卷四) [M].北京:中华书局, 1986:107.
[5][6][7][11][12][1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60:322、83、16、338、95、163.
[15]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 2014-09-10 (06) .
《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路径探析》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801/20180801060701146.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