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所在。教师通过借鉴 澳大利亚、德国、英国等职业教育发展,总结出我国职业教育 发展主要从“培养模式是指挥,师资力量是中干,教学建设是 武器,评价监管是保障,政府支持是后盾”等几个方面进行深 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国内外对比;思考中
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所在。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近几年来,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力求把我国职业教育办出特点、办出水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中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
一、国外职业教育发展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 TAFE 体制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其政府保障、行业参与、科学的课程设置、灵活的培养模式、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等为世界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树立了典范[1]。 德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要求特别严格,一般需要大学三年、硕士二年和二年的职业准备期,经专家考核合格后才能取得教师资格,专业课教师还必须定期到企业实习或接受培训。 建立多方参与的保障和监控系统,考核方式采用培训与考核分离的方式,通过培训获得技能证书。 “实体经济+职业教育”正是德国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2]。 英国职业教育通过不断的探索完善,实现了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界和职业院校的协同育人,形成了经典的职教 产学研模式,即“三明治”教育模式和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3]。
二、国内职业教育发展
《2017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主要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教育教学
报告指出,2012—2016 几年内全国高职院校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由 8 万余人增至 11 万余人;拥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由 4 千余名增至 7 千余名。 师资队伍壮大,师资力量提升, 在国家“万人计划” 的 98 名教学名师中, 高职院校教师超过了 15%,这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进步, 但是还不能满足生源不断扩大的需要,师资队伍仍然是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校企合作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强调企业合作的办学模式,根据“一带一路”倡议,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新疆新实良种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中也现代农业示范中心, 面向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开展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繁育技术推广;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携手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与印度尼西亚中等职业学校协同合作,成立“中国印尼汽车学院”和“印尼中国汽车学校”, 招收印尼的学生到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去学习, 为印尼培养一线技术型工人;江苏省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与韦力国际机关合作在几内亚创办分校。
(三)政府扶持
报告显示,职业教育专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由于缺乏 政府的扶持和引导,计划始终难以落实到位,高职院校逐渐成为政府扶持的“盲区”。没有政府的财政扶持,教学建设受到限制,高职教育教学质量难免受到一定的影响。
报告同时指出,高职院校目前缺乏发展的自信心;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成为薄弱环节, 缺乏高职专业与课程建设标准的约束能力,缺乏学位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应的职业构建框架;财力投入的不足制约着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2017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指出,我们有一定的可喜成绩, 各职业院校对师资力量和办学模式都做了很大的调整。随着我国职业院校的发展,办学模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除大部分采用校企合作模式以外,不乏学徒制等;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丰富,如理实一体、基于工作过程等;同时,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向信息化时代迈进,微课、慕课、立体化教材等等,都在为全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而努力。
但是还有很多不足,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发展,解决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关键问题在于“ 培养模式是指挥, 师资力量是中干,教学建设是武器,评价监管是保障,政府支持是后盾”等几个方面。
(一)培养模式是指挥
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思路和策略, 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健康发展的指挥棒。 国外的职业教育发展得好,是因为有适合国情需要的培养模式,例如“双元制”“学徒制”等,我们也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培养模式。
“企业合作” “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模式相对适合中国的国情,目前多数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属于双轨运行, 但是这双轨运行貌似像两条平行的轨道一样,没有交集。 当然,这也需要政府方面的扶持,企业以效益为目标,不能完全以培训学生技能为主, 学生的技能课程大部分还是在校内进行讲授和练习,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还是有些差距, 致使有些时候企业对于毕业学生的技术能力产生失望,不断循环下去,使得指挥不完善直接影响执行者的结果。
(二)师资力量是中干
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才能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的教师多为硕士文凭,不乏博士,但是高学历并不代表具备高技能,没有高技能的师资,必然不能实现企业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因此,为了适应新形势和新时代的要求,培养出一支高质量、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就成为目前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得早,发展得也比较好,师资队伍结构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美国、德国、英国等,对师资的要求特别严格, 必须有至少两年以上企业实践经历才可以从事教学工作。 而我国目前教师人才短缺,加长企业实践的时间, 更会加重师资短缺的状况。
《2017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指出,师资队伍建设仍然是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问题, 部分院校师生的比例超过了 30:1,有的高职院校教师缺编现象特别严重,将近 200 所院校的专任教师到编率不足 80%, 难以有效保障专业教学质量。在师资力量紧缺的情况下,企业培训的机会自然就会减少, 这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教学建设是武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武器锋利,是打胜仗的前提。教学建设包括技术技能训练场所的建设和内涵建设, 技术技能培训场所的建设是保证培养模式实施的基础, 需要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技术技能训练场所,如何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 同时也要丰富内涵建设,国内职业教育对内涵建设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 包括每一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实施方案、教材建设、考核评价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求适应企业的需要, 但是国内的职业教育企业很少参与校内的课程建设, 使得教学标准和企业有偏差,课程标准必须融合企业标准,实施方案模拟企业规范,教材建设多样化,考核评价以技术技能为主。 尤其现在生源情况变化很大,使得教学实施难度加大,评价标准降低,这也是制约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四)评价监管是保障
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和《教育部 2017 年工作要点》的重要内容, 是推动高职教育“管办评”分离,加强事中、事后质量监管,推动高职院校切实履行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主体责任, 持续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对推动高职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评价是对教育质量最好的反馈,同时也渗透教育政策是否有效并顺利实施。 目前各职业院校仍然是自交自评,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如果职业教育有第三方评价监管,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会大大提高。
(五)政府支持是后盾
全国有 19 个省份生均财政教育经费支出超过了 1.2 万元,北京、上海、西藏、宁夏等几个直辖市、自治区生均公共财政教育经费较高,已经超过 2 万元。 山西、湖南、安徽、河南等几个省份低于 1 万元,仍需增加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除北京、西藏以外,20 多个省份及自治区都有公办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低于 9 千元, 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经费的不足将制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我们应该调动政府和行业企业办学积极性,校企合作,解决经费紧缺的主要问题。
综上所述,保障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是解决培养模式、师资队伍、教学建设、评价监管、政府财政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菊.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模式及启示[J].广西教育,2015(39):37.
[2]熊梦鸿.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J].山海 经,2016(3):72.
[3]陈鹏磊, 李郡. 英国职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经验借鉴——基于“三明治”教育模式与现代学徒制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15(7):10.
《浅谈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对比后的几点思考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327/20190327035546193.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