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刘惠武运用四逆散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临证经验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30 15:08:4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基于中医四诊合参基础上,介绍刘惠武主任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临证经验,对临床治疗相关证型疾病提供借鉴。

关键词:胃脘痛;肝胃不和;四逆散

本文引用格式:何康,刘惠武.刘惠武运用四逆散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临证经验[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9):285.

0引言

刘惠武教授系武汉市中医医院脾胃病、肝胆病科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章真如学术继承人,研究生导师,从医几十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治疗脾胃病有独到的见解,重视肝脾同治,现将老师运用四逆散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经验小结如下。

1病因病机

胃脘痛亦称胃痛,是一种内科常见病,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症状。多由忧思郁怒、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感受外邪等导致胃之气机阻滞,不通则痛;亦有因脾胃虚弱,络脉失养,不荣则痛[1]。《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云:“宿病中气胃痛,今饱食动怒痛发、呕血,是肝木侵犯胃土,浊气上踞,胀痛不休,逆乱不已……夫痛则不通。”故肝气郁滞,气机不顺导致血行不畅,久而气血壅滞,肝胃不和可使中焦脏腑功能受损,则发为胃脘疼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肝为风木主疏泄,其气生发喜调达。肝胃同属中焦,肝气郁滞易横逆犯胃,郁久化热易伤阴液,发为肝胃不和。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大,多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肝气不疏的状态,长时间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加之饮食不节,在临床上肝胃不和型较为常见。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胃脘痛中医证型出现频率最高的为肝胃不和型,约占总数量的50.6%,其中男女比例为1:2.5[2]。


\

 
2临床证治

2.1临床表现


肝胃不和型胃脘痛临床表现胃脘部胀痛,可连两胁,遇忧思恼怒时发作或加重,胸闷嗳气,嗳气后或可痛减,喜太息,时有反酸恶心,大便不畅,苔薄白,脉弦。

2.2治疗原则

胃脘痛分为实证虚证,则有胃之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脾胃虚弱,络脉失养,不荣则痛。所以治疗上应根据不同的病机采取相应的治疗原则。胃脘痛其病位虽然在胃,但与肝脾同属中焦联系紧密,故治疗上应脏腑同治。肝胃不和型胃脘痛为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胃气阻滞所导致,所以在治疗胃痛时以通则不痛为原则,在治疗上应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2.3指导方药

老师刘惠武在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时选用四逆散加减。方药如下:柴胡,白芍,枳实,甘草木香,丹参,乌药,海螵蛸,蒲公英,法夏,陈皮,香附。方中柴胡为君药,疏肝解郁,透表邪热;白芍为臣药,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君臣为伍一散一收,既能增强白芍柔肝之功,又能制约柴胡辛散升发之性,防其伤阴;枳实为佐药,破气消积,化痰除痞,君佐相配,一升一降,气机调达;甘草调和诸药,与白芍相配即为芍药甘草汤,可缓急止痛。木香行气止痛,可用于肝胃气滞所致的胸胁胀痛、胃脘疼痛;丹参活血祛瘀,清心泻火;乌药可散脾胃寒湿,理气止痛;海螵蛸即乌贼骨,可制酸止痛;乌药与海螵蛸配伍,行气与制酸并用,胃气得行则酸液自化,胃酸得和则气机自降,两者相得益彰,共奏行气制酸止痛之功;[3]蒲公英清热利湿,散滞气,三药合用既可行气利湿,又可制酸止痛;陈皮理气调中、开胃化痰;法夏化痰止呕,和胃健脾,为化痰、止呕之要药。法夏、陈皮配伍,可理气化痰,和胃止呕;香附疏肝理气,入肝行血中之气。

临床上可根据病情需要加减用药。如若夜寐不安,加夜交藤,远志,以安神定志;若大便秘结,加火麻仁,郁李仁,以润肠通便;若不欲饮食,加焦三仙,鸡内金,以消食和胃;若疼痛较甚,加延胡索,九香虫,以行气止痛。

3病案举例

3.1病案一


李某,男,34岁。主诉反复上腹部胀痛5月,工作压力加大、情绪不佳时诱发。就诊时患者诉上腹部胀满、疼痛,进食或生气后症状加重,嗳气、反酸,偶有恶心,食欲不振,夜寐欠安,易醒,大便秘结,小便黄,苔薄黄,脉弦。辨证为肝胃不和证。首诊处方如下:柴胡6g,白芍10g,枳实10g,甘草6g,木香10g,丹参10g,乌药10g,海螵蛸10g,蒲公英10g,法半夏10g,陈皮10g,香附10g,夜交藤10g,郁李仁10g,黄芩10g,7剂。嘱患者适当运动,舒畅情志。

二诊:服药后患者上腹部胀痛症状稍有减轻,嗳气稍减轻,反酸症状明显减轻,余症状未有明显改变,苔薄白,脉弦。考虑到患者病程较久,故守方7剂。

三诊:患者诉上腹部仍有胀痛感,余症状明显减轻。故去夜交藤、黄芩,加槟榔10g,7剂。

四诊:治疗后诸症好转,嘱患者适量运动,清淡饮食。

按:患者青年男性,从事销售工作多年,其胃痛病史较长,症状反复发作多与工作压力大、情绪不佳有关。怒伤肝,思伤脾,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则可见胀满、嗳气、反酸、恶心等症。胃不和则卧不安,故患者夜寐欠安,四诊合参,辨证为肝胃不和证。首诊证见易醒、便秘、苔薄黄,故加夜交藤安神催眠,郁李仁平肝润肠通便,黄芩清肝泻热。

\

 
3.2病案二

刘某,女,41岁。主诉有慢性胃炎病史多年,近来上腹部胀痛加重3月余。就诊时患者诉上腹部胀痛,痛连两胁,多为情绪不佳诱发,嗳气恶心,纳呆乏力,大便干结,小便可,舌淡苔白,脉弦细。辨证为肝胃不和证。首诊方如下:柴胡6g,白芍10g,枳壳10g,甘草6g,木香10g,丹参10g,乌药10g,海螵蛸10g,蒲公英10g,法夏10g,陈皮10g,白术10g,茯苓10g,当归10g,7剂。嘱患者适当运动,舒畅情志,避免过度劳累。

二诊:两胁痛症状明显好转,上腹部仍有胀痛感,纳呆乏力症状减轻,大便尚可,小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弦细。故加黄芪10g,7剂。

三诊:患者诸症好转,仍用上方调理2月,无明显不适。

按:患者有慢性胃炎病史多年,病情日久脾胃脏腑亏虚,气血生化不足,故治疗时不仅仅疏肝和胃,同时应加以补脾益气,使气血生化有源。故加白术燥湿健脾益气,茯苓健脾利水渗湿,当归补血活血润肠,黄芪补脾益气。

4结语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与肝同属中焦,三者对机体的气机升降起着重要的作用。经过老师多年的从医经验,四逆散在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有可靠疗效,但在临证时,既要治疗肝气郁滞等标证,又要兼顾气虚、湿热等症,随证加减从而标本同治。同时,患者也应配合医嘱生活规律,饮食节制,适当运动。

参考文献

[1]杜进军,刘惠武.章真如主任医师治疗阴虚胃痛[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5):949-951.
[2]王欢,李成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8,42(8):1390-1392.
[3]李星,刘惠武.刘惠武主任治疗幽门螺杆菌常用药对浅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2):2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03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