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四逆散加减在临床中的应用心得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13 13:11:0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四逆散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结合临床验案进行分析。结果在胆囊炎、胃脘痛、痛经、乳腺增生等的治疗中,根据临床症状随症加减,取得良好疗效。结论四逆散可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辨证论治可获良效。

关键词:四逆散;临床应用;验案;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刘利华.四逆散加减在临床中的应用心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5):267,271.

0引言

四逆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柴胡、白芍、枳实、甘草组成。原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而设,后被历代医家所沿用,从而衍化出诸如消遥散、柴胡疏肝散等理肝解郁之佳剂[1,2]。

目前,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发现此方对消化系统有明显调节作用,能兴奋胃肠平滑肌,增强收缩力,排除胃肠积气;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吸收功能;缓解胃与胆管痉挛[3,4];调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改善血液理化特征,调节微循环等。

笔者以此为基本方,根据其疏肝理脾、解郁达邪之功能,随症加减化裁,用于治疗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之胃脘痛、胃肠神经功能紊乱;肝郁气滞之腹痛,胸胁痛、泄泻、肝炎、胆囊炎、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淋巴肿大、乳腺增生等均获佳效。兹略验案数例。

\

 
1胁痛(胆囊炎)

陈某,男,53岁。2015年6月22日就诊。平素右上腹常疼痛,近年来两胁胀痛,走窜不定,常放射至后背及两肩、腹满纳差。嗳气频作。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脉弦而数,舌质红,苔黄腻,经胆囊造影和B超检查诊断为慢性胆囊炎,经治效果不佳。证属肝胆不和,气机不畅,湿热中阻,急以四逆散加味治之:柴胡12g,枳实12g,白芍12g,甘草6g,生大黄9g,黄芩9g,半夏9g,郁金9g,元胡12g,金钱草30g,白花蛇舌草30g,川楝子9g,生姜3片。

服两剂大便通,小便畅,三剂后大便又行,胀痛俱减。大黄减至6g,再服四剂诸症悉除。嘱以消炎利胆片善后,迄今未发。

按:《灵枢·五邪》篇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景岳全书·胁痛》云:“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传至本经则无非肝胆之病矣。”此例证系肝气郁结,胆失疏泄,气阻而致胁痛。气郁久化火,证兼胃肠燥热,二便不畅而致急性发作。方中四逆散疏肝行气,辅以郁金解郁止痛;大黄清下热结;金钱草、白花蛇舌草利胆清热;半夏、生姜和胃止嗳;标本兼治,效如桴鼓。

2胃脘痛

2.1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潘某,男,35岁。2017年3月16日就诊。左上腹疼痛,3年来反复发作。经某医院X钡餐造影及胃镜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球溃疡。曾服多种制酸解痉及促进溃汤愈合药未愈,症见上腹胀痛,连及两胁,饭后2h加剧,嗳气泛酸,食欲欠佳,大便不调,脉弦细,舌淡苔白腻。此属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致。治宜疏肝和胃,制酸止痛。拟以四逆散加味:柴胡9g,陈皮9g,白芍15g,枳壳9g,甘草6g,木香6g,香附9g,半夏9g,当归9g,海螵蛸12g,鸡内金9g,煅瓦愣30g,焦三仙各30g。

按:胃脘痛临床上分为情志所伤、饮食所伤两类。情志所伤,肝气犯胃。《杂病源流犀烛·胃病源流》中论及:“胃痛,邪干胃脘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故“理肝可以安(脾)胃”方中四逆合木香、香附、陈皮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海螵蛸、煅瓦愣、半夏制酸止嗳;鸡内金、焦三仙消食健胃;当归活血散瘀。方证合拍,病得以复。

2.2慢性萎缩性胃炎

李某,男,48岁。2016年11月24日就诊。胃脘部胀痛3年多。常于饥饿时疼痛,得食可安,喜热饮食,食生冷,硬食痛甚,喜按,大便常溏软。近1周来因情绪失调而疼痛持续、加剧、伴呃气、胸闷、便溏。脉沉紧,舌质淡,苔薄白。曾作胃纤维镜检提示萎缩性胃炎。证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方用四逆散合理中汤加味:柴胡10g,芍药15g,枳实10g,党参15g,白术15g,干姜15g,金铃子15g,吴萸3g,山楂15g,神曲15g,生麦芽15g,生谷芽15g。先后四诊,均在上方个别加减,共服14剂,诸症消除,一年未发。

按:胃脘疼痛日久,脾胃虚寒证尽现,此及病之本。近因情绪失调肝郁横逆,更伐已虚之土,又属病之标[5,6]。以四逆散疏肝郁、调肝脾,理中汤补中虚,散中寒,楂曲二芽消食和胃以助理之功,金铃子、吴茱萸行气止痛以加强四逆之效,标本同治,故能病随药除。

3痛经(膜样痛经)

王某,女,23岁。2018年1月13日就诊。主诉每月经前小腹胀痛,烦躁易怒、纳呆欲呕;经将行时,则小腹痛剧,面唇脱色、经行不畅,色紫夹块。前医多以活血化瘀治之罔效。诊见舌紫暗,苔薄腻,脉沉弦。授以疏肝理脾,行气化瘀法。方用加味四逆散:柴胡9g,白芍12g,枳实9g,甘草3g,当归9g,香附9g,乌药9g,青皮6g,元胡12g,丹参15g,牛膝6g,桃仁6g。嘱于每月经前6日服用,服至行经,痛失经畅。

按:痛经临床以气滞血瘀为常见,另有寒凝湿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等原因。前贤云:“调经肝为先,疏肝经自调。”故方中以四逆散为主疏肝解郁,调畅气机,再辅以香附、乌药、青皮行气;当归、丹参、元胡、牛膝、桃仁化瘀,则气调血活、诸症若失。

\

 
4乳癖(乳腺增生)

张某,女,34岁。2017年5月17日就诊。已婚已育。一年前发现乳房肿块,以右侧为大,时有微痛,经前增大,经后变小。经省医院病理检查报告为乳腺增生。情绪易激动,两乳均可扪及如核桃大较硬包块,皮色正常,有压痛,无粘连。舌淡紫,边有瘀点,苔薄白,脉细弦。证属肝气郁气滞,气血结聚,经脉受阻,结为乳癖。四逆散加减化裁:柴胡9g,白芍12g,枳壳12g,甘草3g,当归12g,全瓜萎30g,香附9g,桔核15g,制乳没各3g,青陈皮各9g,生牡蛎30g,夏枯草6g。每日1剂,连服1月。加昆布12g,海藻12g,两月后,肿块消失。

按:乳腺增生属“乳癖”、“乳疬”、“乳中结核”之范畴。《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胸乳部》:“乳中结核梅李形,按之不移色不红,时时隐痛劳岩渐,证由肝脾郁结成。”可见此症为“日久不消,轻成乳痨,重成乳岩”,有恶变之可能。故不可掉以轻心。乳房用肝经循行之处,气郁本经,故见乳房肿痛[7]。气滞当理,血瘀当活。方中四逆散枳壳易枳实,加青皮、香附、全瓜萎,以疏肝解郁,宽胸行气;当归,制乳没活血化瘀;生牡蛎、夏枯草软坚散结。此外,如需加昆布、海藻,也勿须将甘草减去,“十八反”中谓海藻、甘草为相反之药,但临床上并无不良反应,且效果反增。

5小结

“四逆散”原本治邪传少阴之四逆证,其病机关键在于邪热内传,阳气郁遏,不达末,而以透邪解郁,破结通阳为立法之本旨[8]。

本人在临床应用四逆散方有两个指证:一是病证的表现与肝脏的生理病理有关;二是病证的表现与肝经的循行分布有关。二者据一则可,不可全具。余在临床中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只要二者指证据一即可获良效。

参考文献

[1]李淑琴.四逆散加减临床应用举隅[J].基层医学论坛,2015(21):2953-2954.
[2]朱玲桂,汪陇丽,潘之,等.武权生教授应用四逆散加味治验举隅[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7):73-74.
[3]邹贵林.四逆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2):66-67.
[4]郭颖,刘珊,周彩云,等.房定亚活用四逆散心得浅释[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25(2):110-112.
[5]贾子尧,林瑞超,马志强,等.四逆散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文献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6):159-162.
[6]崔燕利.四逆散加味治疗胃脘痛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29):147,155.
[7]李荣秀,李玥昊,孙跃农.四逆散治疗妇科病临床经验举隅[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6):145-146.
[8]贺晓芳.王文友教授应用四逆散加减治疗杂病经验[J].河北中医,2014(6):809-8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63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