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在吸纳和总结传统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并包罗西方前沿的教育方法。20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艺术设计教育迎来了迅猛发展的“春天”。为了确保艺术设计教育在快速发展中不至于降低教育的质量,有必要冷静思考高校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的质量问题,进而在通盘考虑、宏观把握的前提下,对艺术设计教育质量的提高有一个全面而又深刻的认知。本文结合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况,系统阐述打造高品质艺术设计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以便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艺术设计的教育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教育质量;艺术设计;高校;实践教学;教学设置
本文引用格式:尹雁华.如何提升艺术设计教育质量[J].教育现代化,2019,6(29):178-179.
艺术设计专业是我国各大艺术类院校的重要专业,旨在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一大批合格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在高校所培养的艺术设计专门人才中,必须同时具备过硬的、扎实的艺术探究和设计能力,并要时刻保证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相统一,方能养成灵活的艺术创新思维和牢靠的设计操作能力[1]。
一 学校要锻造一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师资队伍
(一)严控招生规模,严把新教师的招聘
尽管当前高校艺术类考生在逐年递减,然而从总体来看,艺术类考生在高校生源中依然相当大的基数。从这个角度看,适度地把控招生规模,严控数量、稳步提高生源质量,是打造高校高质量生源的重要法宝。从宏观角度看,艺术设计的实践性较强,且又与报考者所具备的天赋息息相关。因此,不妨通过逐步控制高校艺术生源的规模,使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绝对数量得以稳步回落,进而为更多优秀、合格的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不断地满足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以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试想一下,若拥有众多高素质的一流学生,则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则会省去诸多负担和烦恼。而要实现这一看似宏大的目标,离不开艺术设计专业在招生时的合理把控。具体地说,该专业要更侧重于学生既有的业务素养和专业竞争力[2]。
(二)为教师进一步地业务深造打开一扇窗
既然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如此活跃、如此迅速、如此多变,那么就需要高校高瞻远瞩,站在更加广阔都专业发展前沿阵地,做出高度符合时代发展特点的超前规划。作为艺术设计的教师而言,在思考问题时切不可仅仅停留于超前设计,而是要努力搭建同其它高校开展对话和沟通的良机,要加强不同高校之间的交流,确保沟通顺畅,要同国内外有关专业进行深度对接。作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扮演好传授者的角色,科学组织每一次的教学活动,由一点一滴地积累,汇聚成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磅礴力量,描摹出符合艺术设计时代发展特征的壮丽画卷。高校要舍得下大力气提升师资队伍的业务素养,业务素养的培养不必在乎一时,而要着眼于长远、立足于当下、贡献于未来。要千方百计为全体教师搭建外出学习深造的有力平台,使教师们整体感知不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发展成果,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为教师奋起直追提供有效的镜鉴。唯有教师业务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升上去了,方能全面带动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例如,教师在完成高校日常工作量外,还要有意识地加入到继续学习的行列中来,主要包含深造考试的内容,专业基础常识以及评定职称的材料,唯有如此,方能使自身的业务素养有一个质的飞跃[3]。
二 教师要发扬敬业精神,全面变革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专业竞争力
(一)大力发扬爱岗敬业的职业传统
爱岗敬业是教师最为基础的标尺和素养,亦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源泉。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大都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亦是其从事艺术设计工作的基本特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力求在专业指导上精益求精,达至让每个学生都能听得懂、学得透的目标。教师要因材施教,全力构筑和谐、温馨、有序的师生关系,学会与学生将心比心,不失时机地了解和把握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内心需求,以自觉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需要,进而逐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协调,方能全面有效地展开对学生的知识教育。
(二)摒弃传统教学思维
在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落后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不仅是因为艺术设计正强烈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同时亦赋予了人们对生活中“设计”的全新认知,给艺术设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还因为传统教学思维固步自封、难以为学生开辟出一个崭新的、满足学生心理预期的教育新天地。因此,教师唯有彻底摆脱原有传统教学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束缚,才能打造适合于学生内心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在日常教学中寻找创新教学模式的道路。
教师可尝试运用多媒体投影设备辅助教学,将本堂课的知识点以PPT的形式罗列在投影设备上,进而为学生省去了课下整理笔记的时间,使学生们在课堂上即可熟知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便于学生真正学深悟透,进而巩固所学知识。与此同时,通过多媒体投影设备,创设一种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新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探究新知识的乐趣和兴趣。教师在转变和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设计能力。毋庸置疑,实践教学是学生们较为薄弱的一环,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重在实践,假若实践教学不过关,任凭理论学得再好也是远远不够的。当前不少高校艺术设计学生严重缺乏高密度、高强度的设计实践。例如,若需要设计一个广告,学生们只会嘴上说广告要设计成哪种风格,要追求何种视觉表现力和感染力,而未能透过设计实践加以表现,其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教师和学生必须行动起来,在实践教学上狠下功夫。例如,教师可向高校申请,以学校的名义创建美术展览馆,推行校企合作办学的新型模式,为应届毕业生打造正规、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而不断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技实践能力。其中,在校园美术展览馆里,可提供给美术系、设计系的学生一个自主展示个人作品的机会,搭建一个艺术设计的良性平台,进而向社会传递新时代审美观。通过校企合作、构建实训基地,有助于使学生们切实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专业实践中,并在实践中调整、巩固、强化理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职场水平[4]。
三进一步完善并细化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评判标准
艺术设计专业具有相当大的独特性,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较为强调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不同于理工类专业,艺术设计并非简简单单地解决某个问题,而是在专业学习中,并没有十分固定的“标准答案”,只要合乎艺术设计基本宗旨和专业理念的作品,均值得去推敲、研判并做出恰当可靠的评价。从这个视角看,教师似乎难以仅凭主观意识来评估学生的设计作品。换个角度讲,若教师完全以主观意识来评判学生的设计作品,则会很容易让学生的学习方向出现某种程度的偏差,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专业进步。所以说,构建一体化的艺术设计专业考评标准势在必行[5]。
一体化的考评标准,有助于避免教师以主观代替客观判断的失误,亦能为广大学生开辟一条广阔的公平学习的空间,使学生们的学习目的明确、动力增强。考评标准的细化,要兼顾设计评判指标的方方面面,并非若干个充满概括性的形容词,而要结合本专业特质,恰如其分地提出要求。专业评判的细化,要结合本学期乃至学年的课时量,通盘把握学生课堂的真实表现和设计作品的质量好坏,辅以学生对待专业学习的态度和努力程度,使评判参考标准更加全面、具体、准确、客观、有意义[6-7]。
就当前而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考评标准尚处在完善阶段,要在细化上全面发力,精准把握“细化”的内涵,考评用于避免笼统化、敷衍化,代之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业水平的形式加以评价,使教师逐渐走出“主观”,整体推进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 结语
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长远发展,对于高校立德树人、培养“四有”新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艺术设计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一环,其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化蛹成蝶的过程。高校各方面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锻造一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师资队伍,全面变革教育教学模式,深化并完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评判标准,从而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的艺术设计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马书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探索[J].高教学刊,2018.5(07):92-94.
[2]张佳.浅谈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J].科技展望,2016,26(02):296.
[3]丛红艳.浅析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人民论坛,2015,10(33):127-128.
[4]徐琳,钱宇.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大舞台,2014,4(04):183-184.
[5]张鹏.关于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思考[J].大舞台,2013,20(05):215-216.
[6]米永龙.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13(09):54-55.
[7]李佳,江韶华.高校艺术设计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研究[J].包装世界,2011,5(03):56-5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