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公平问题探析(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08-09 20:47:2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高等教育质量公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它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多样性、全面性、复杂性和发展性。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公平在高等教育起点、过程和结果三方面存在严重的缺失状况。为此, 应该树立多样化、差异性、补偿性、多维度的质量观, 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公平。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质量公平; 基本特征; 有效对策;

作者简介:宋韬, 山西体育职业学院副教授 (太原030006)
 
通过提高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是世界各国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面临的共同课题。西方各国在20世纪50-70年代后, 相继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但单纯量的增长却引发了民众对高等教育更大的不满。西方有学者指出, 如果借用19世纪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 目前18至21岁的大学新生中只有4%是合格的。[1]在西方, 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政策的主题。[2]
\

近年来我国对高等教育质量公平问题也格外关注。有学者指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经历了和经济发展轨迹大体相似的历程:从开始时的短缺 (很多人没有上学机会) , 到温饱 (“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 , 到小康 (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有质量公平的教育) , 到现在的迈向全面小康 (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 。[3]可见,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公平是新时期人们的新期许。

一、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基本特征

(一) 多样性

1998年发布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 用统一的尺度衡量高等教育质量会导致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脱节。[4]因此, 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公平时, 应考虑其多样性, 对多类型、多层次的高等教育应采用多样性的标准, 这样才能更公平地评判各种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

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至今, 高等教育飞速发展, 已基本形成多类型、多层次的发展态势。横向有研究型、教学型、应用型等院校;纵向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四个层次, 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定位于专科层次。如果我们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来考察高等教育质量, 其质量标准应呈多样性。

从横向看, 研究型大学坚持自己的科研特色, 其质量观必须建立在学术质量的基础上, 招收一些智能超常的学生, 让他们探究最深奥的学问;应用型院校应树立社会需要的导向, 强调在应用领域培养人才, 以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5]

从纵向看, 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层次是依次递增的, 层次越高则要求掌握的学问越深, 反之则面向职业, 要求适应社会需求的程度越高。即博士、硕士层次的高等教育应以掌握高深学问、探究高深知识为其质量衡量的标准, 此标准程度越高, 则其质量水平越高;反之, 本科、专科层次的高校则应以面向职业、适应社会需求为其质量衡量标准, 此标准越高, 则其质量水平越高。

(二) 全面性

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全面性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 未来社会瞬息万变, 需要个体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另一方面, 从高校社会职能的角度看, 现代高校主要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开展社会服务、传播和创新文化等职能, 因此判定一所高校质量水平的高低, 不仅关注其人才培养的质量, 而且应关注其对科学发展、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贡献。

如前所述, 高等职业教育在科学研究方面虽不及研究型大学, 但在社会服务领域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立足现实, 面向职业, 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充实着社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和管理队伍, 为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因此, 当谈及高等教育质量时, 应秉持全面性、时代性、发展性的观点, 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两方面进行考察。

(三) 复杂性

如今, 教育机构内部正发生诸多变化, 从以教学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或学生为中心;以关注投入为中心转变成以过程和成果为中心;以写作-考试为基础的评估转变成以表现为基础的评估;从一个点或静态的评估转变成多维评估;从自上而下行政主导决策的模式转变成各方参与的模式。[6]这诸多变化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衡量教育质量水平不能只关注结果, 更应关注过程, 关注影响过程的诸多因素, 把过程和结果共同作为质量考察的中心环节, 把平时表现作为质量评价的基础。即质量考察要多注重形成性评价, 把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 综合评价高校教育质量水平。

第二, 把质量评价的标准由一维评价转变为多维评价。以前的评价教育主管部门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 导致学生只关注考试成绩, 而忽视道德、情感、创新精神等对个体今后发展的重要作用, 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多元的, 个体学业成绩只是今后步入社会的必备要素之一, 而道德品质、创新精神等综合能力的高低才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

第三, 对高校质量的评估应采纳用人单位、家长、学校及社会各方的意见和建议, 从以前只由上级主管行政部门主导决策的方式转向融合多方参与主体共同评价, 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公平性。

(四) 发展性

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的评价标准都是精英型标准,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丰富多样, 单纯的精英型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社会需要研究型人才, 更需要将科研成果转化并应用于各行各业的技术型人才;需要创新型高级人才, 也需要销售、运输等一线经营人才。因此, 教育主管部门要按照社会的需求设立质量标准, 既注重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专家、学者, 也关注默默无闻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的一线工人。只有对各类高校予以准确定位, 才能使其立足自身优势, 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切性人才。

二、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缺失

教育公平是在现实条件下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可能的教育平等。[7]教育公平有“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三种意义。高等教育质量公平也应该包括这三个方面。起点质量公平是实现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前提和基础, 过程质量公平和结果质量公平是实质意义的质量公平, 是实现质量公平的最终目标。综观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现状, 从起点、过程和结果三方面来看, 状况堪忧。

(一) 起点:盲目向精英高等教育看齐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有不同的质量评价标准, 这是必然的, 也是合理的。然而, 由于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 社会上人们习惯于用精英高等教育的统一标准来衡量所有的高等教育类型和层次, 因而, 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教育在人们心目中就有了高低的等级:一般来说, 精英高等教育的等级要远远高于一般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等级;较高层次的高等教育等级高于较低层次的高等教育等级。如,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 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本应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尊重, 但由于受我国“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影响, 其地位往往处于劣势。“职教简直成了‘平民教育’的代名词”。[8]错误的衡量标准不仅打击了不同类型和层次高校发展的积极性, 而且往往使各类高校不顾自身的特点和特色, 盲目向精英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看齐, 这样不仅劳民伤财, 而且会导致一些高校既无质量又无特色, 失去办学吸引力。

(二) 过程:“支配———从属”的教育观念作祟

教育所要面对的是有差异的生命个体, 高等教育过程公平应是差异性公平。差异性公平以学生个性、能力和学习状况的差异为前提, 通过多元化课程、分层教学、分类评价等教学手段, 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9]差异性公平不是无原则的一视同仁, 而是让每一个体“得其所得, 得其应得”。但是, 目前仍有许多人认为高等教育过程公平就是教师对学生要“一碗水端平”。持这种观点的人只是从静态角度理解教育过程, 认为教育过程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统一支配、命令, 教师只有扮演好自己的制度化角色, 才有权威性, 才能体现高等教育质量公平。这是“支配———从属”的教育观念在作祟, 教师不关注学生的生命存在, 学生只是“工具人”, 任由教师支配, 师生之间没有任何情感交流, 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被动地学, 教师机械地教。这样的教育过程根本谈不上质量公平。

(三) 结果:被理解为个体接受高等教育所获得的最终文凭

高等教育质量公平不仅体现在高等教育的起点、过程, 而且应该体现在高等教育的结果。长久以来, 我们往往把高等教育结果理解为个体接受高等教育所获得的最终文凭, 即直接的教育产出, 如专科毕业获得专科学历、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博士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以此类推。每一学位层次的高低将决定个体日后职业质量和未来发展前景。考试成功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明显标准之一。如果我们对标准做纵向考察, 将发现, 个体通过高等教育改变得越深刻,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就越复杂。[10]个体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获得的学历文凭只是高等教育质量的近期表现;而个体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养成的诸如学习品质、个性特征、价值观念等, 则属于高等教育质量的远期发展, 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 高等教育质量的远期发展对个体日后的生存和发展更为重要。当今社会, 教育民主化、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日益显现, 个体从学校毕业, 在往后的人生旅途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挫折和困难, 此时除了在校期间习得的知识和技能, 在校学习中养成的坚毅、执著、勤奋等精神品质将是决定其能否走出困境、取得成功的关键。如果社会只关注直接的高等教育产出, 没有考虑间接的教育影响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这是对高等教育结果质量公平的一种缺失。
\

四、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有效对策

(一) 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 保障高等教育起点质量公平

现在, 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已不仅仅是精英型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在类型、层次上都有了多样化的发展。就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来说, 横向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种类型, 纵向包括博士、硕士、本科、大专四个层次, 横向和纵向相互交叉, 高等教育呈多样化发展。因此, 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也应与时俱进, 不能再用评价精英高等教育的标准来衡量各种类型、层次的高等院校。只有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 构建多样化的质量评价标准, 才能更客观、公正地评价各类型、各层次高等教育质量。

同样, 多样化的质量评价标准将鼓励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各安其位、各显其长, 在各自的领域中发展特色,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使具有不同特长和志向的学生均能发挥各自的才能, 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让最合适的学生进入最适合的院校”体现出高等教育起点质量公平的原则, 也是每所高校应秉承的基本准则。

(二) 树立差异性和补偿性的质量观, 促进高等教育过程质量公平

在高校,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 这些个体由于家庭背景、个性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而千差万别。因此, 教育者必须突破传统框架, 以更高层次———“关注生命”的层次来认识教育过程。“关注生命”层次有以下两层含义。

其一, 关注生命的差异性。每个生命自出生之日起就各有不同:从表象上看, 身高、面貌、声音等不同;从深层上看, 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亦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 生命具有差异性。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应当充分关照学生生命的差异性, 因材施教, 对每个学生施以最适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使他们能更好地领会知识、提高素养、施展才能。

其二, 关注生命的补偿性。在教育过程中, 对条件相对处于弱势的学生, 应当予以补偿, 以体现教育公平原则。具体来说, 弱势学生群体由于自身或外在条件的缺失, 在学业发展上较其他学生处于劣势, 因此高校及相关部门应当对处境不利的学生予以适当的补偿, 以弥补他们在学习条件上的不足, 促进其健康发展。如, 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上为这类学生制定优惠政策;各高校在勤工俭学、校内资助上向这类学生倾斜等, 以使差异不致持续拉大。

(三) 树立多维度的质量观, 强调综合评价, 实现高等教育结果质量公平

高等教育结果质量包含多方面内容。既有直接的教育产出, 又有间接的教育影响;既包括知识、能力, 又包括道德、情感等。可见, 追求高等教育结果质量公平并非单一地要求所有学生都能获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谋求良好的职业。学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 道德水平得以提升, 素质得以全面提升, 个性品质得以完善……这些都应是高等教育结果质量的体现。因此, 我们应当树立多维度的高等教育结果质量观, 将个体的知识、能力、个性品质、道德水准等均作为评价高等教育结果质量的标尺, 这才是客观、公平的做法。

所谓“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其中, “百年树人”正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应具有的本质特征。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定论, 而是具有长期性、持久性的特质。我们应树立多样化的起点质量公平观, 把握好差异性和补偿性的过程质量公平观, 构建多维度的结果质量公平观, 这样才能客观、公正地解决高等教育质量公平问题。
  
参考文献:

[1]Samuel J.Hartenberg.Quqlity and E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J].Improving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eaching, 1967 (4) :260. 

[2]Peter Scott.Review[J].Higher Education, 1995 (1) :104. 

[3]柯春晖.中国教育新期许:更高质量更加公平——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N].中国教育报, 2016-3-21 (1) . 

[4]张应强.高等教育质量观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J].江苏高教, 2001 (5) :11. 

[5]戚业国.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质量观[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2 (2) :43. 

[6]特伦斯·W.拜高尔克, 迪恩·E.纽鲍尔.亚太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与公共利益[M].杨光富, 任友群,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68. 

[7]刘复兴.我国教育政策的公平性与公平机制[J].教育研究, 2002 (10) :46. 

[8]戈金.职业教育现状呈现出的阶层固化隐忧[N].南方都市报, 2013-4-16. 

[9]冯建军.课堂公平的教育学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 2017 (10) :66. 

[10]Keith Thompson.Quality Control in Higher Education[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1992 (1) :53.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公平问题探析》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809/20180809084934427.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2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