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07-31 12:15:2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文章通过探索积极心理学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现阶段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问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等三方面的内容, 以期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转变, 构建积极有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度思想政治理论研究项目“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编号2018RWSK42) 的研究成果;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和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要求“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扰, 以问题为导向的“扶困”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积极心理学重在发掘个体积极因素, 对推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有重大作用。

\

一、积极心理学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末, 创始人是马丁·塞利格曼 (Martin E.P.Seligman) 、谢尔顿 (Kennon M.Sheldon) 和劳拉·金 (Laura King) 。他们提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活力和美德的科学”。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不仅需要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困扰, 而且要挖掘他们积极的人格特质, 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 以促进其健康成长成才, 具体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主观体验看, 有利于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包括幸福感、满意感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人的积极主观体验, 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有利于促进他们体验到幸福感、满意感等, 从而产生乐观的态度, 有利于身心发展。

二是从个人层面看, 有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个人特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包含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对美的感受力等为主要内容的个人特质。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有利于发现、挖掘、肯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 培养其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特质。

三是从群体层面看, 有利于建设积极的育人环境。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公民美德和积极的社会组织, 这些组织包括和睦团结的家庭、关系融洽的社区, 有良好氛围的学校, 有责任感的媒体等, 这些组织可使个人更有责任感、更利他、更宽容和更有职业道德等。将积极心理学引入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有利于创造更加积极健康的家庭和学校育人环境, 构建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支持系统。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 重物质资助, 轻心理健康教育
多年来, 我国高校资助工作深入有效地开展, 已形成较完善的经济资助体系, 有效缓解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由于经济资助的效果明显, 操作规范简单, 各高校逐步增加了资助的力度, 但同时出现重经济资助, 轻心理健康教育现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经济资助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缺乏科学的认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遇到的问题不仅仅有经济上的, 还有情感和心理需求。一些高校对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目标存在认识误区, 认为资助工作仅仅是学生事务性工作的一部分, 而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内在心理和情感需求重视不足, 导致资助的育人功能无法较好地发挥。在新时代, 高校既要重视经济资助, 也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这是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保障。

二是重视外部激励, 忽视学生心理资本的挖掘。高校为了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 往往更注重拓宽资助的渠道、增加奖助学金的种类等外部激励措施, 但未重视学生心理资本的挖掘, 这往往导致外部激励无法转换为学生的内在动力, 出现资助种类增多、资助金额增加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困扰依然严重的局面。

(二) 关注“消极”, 问题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目前, 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 多集中在心理问题的特征表现、成因分析、教育路径探索方面,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状态的描述大都集中在消极心理品质特征方面, 如描述他们敏感脆弱、抑郁封闭等。广大高校资助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在“问题取向”的倾向下, 容易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出现理念错位、方式不当、目标偏离等问题。

一是教育理念错位。部分高校资助工作者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有刻板印象, 认为他们是带有“自卑、退缩、内向”等消极特征的群体, 并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致力于这些特征的矫正和消除, 认为唯有如此, 他们才能健康成长成才。教育理念消极的倾向和特点, 导致教育理念出现了错位。

二是教育方式不当。目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负面情绪及消极人格品质, 在教育方式上常采取说教、指责、劝导等消极教育方式来矫正他们的心理问题, 预防心理危机。这样的教育方式会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越发注意自身消极心理, 不断进行消极心理暗示, 强化“我是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认知, 从而陷入“注意—症状—暗示—强化症状”的恶性循环系统, 形成消极的自我认知, 降低了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同时, 还容易出现教育者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对立, 削弱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是教育目标偏离。教育者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关注、矫正问题, 并把减少问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 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人格特质不被肯定和鼓励, 致使他们的发展受限, 偏离了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目标。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构建心理育人和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要求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促进其健康成长成才。这就意味着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 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回归教育本质。从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出发, 构建更加完善的资助体系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模式、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一) 关注个体需求:既重视经济资助, 又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的资助育人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为导向。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 人的较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 需求会不断上升到较高层次。因此,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工作要实现由“消极取向”向“积极取向”的转变, 由“问题取向”向“发展取向”的转变。

一是完善资助体系, 重视激发学生自助意识并加强培养。目前, 从高校资助体系的资助项目设置及比例看, 存在重资助、轻自助的问题。首先, 高校可以进一步提高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奖学金的比例, 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上比、赶、超的精神, 使其增强自信, 提高竞争能力;其次, 加大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力度, 鼓励并引导学生通过贷款完成学业, 增强他们独立自主的意识;最后, 进一步增设勤工助学岗位, 适当提高勤工助学的待遇, 并加大对勤工助学优秀大学生的宣传, 在学校营造自立自强的氛围, 激发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主、自立、自强的意识。

二是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学教育。从高校资助工作实施过程和结果看, 存在重资助、轻教育、轻培养的问题。因此,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 应注重育人, 特别要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导向, 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其健康成长成才。

首先, 客观归因, 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的认知模式。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 健康的人在自我认知上往往是积极乐观的, 积极乐观的认知模式反过来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教育者可以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会体察自己是否有负面和消极的自我认知, 通过系统的训练和培养, 帮助他们建立新的、积极的自我认知模式。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 教育者既可以通过挖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品质, 如吃苦耐劳、勤奋刻苦等, 引导他们积极归因;又可以通过思维扩展, 从乐观积极的方面强化其自我认知, 从而改变原有消极、负面的自我认知, 帮助其学会客观归因。

\

其次, 表扬教育, 增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积极的情绪能激发个体产生积极行为或行为倾向的情绪, 包括幸福感、满意感等。在个体咨询、团体辅导、课程教学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 教育者可以多采取欣赏、表扬、群体表扬等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优点、取得的成绩、进步等进行真诚的赞美和肯定, 使其获得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 并引导他们学会觉察、强化这种积极情绪体验, 从而让学生树立自信, 对未来充满希望。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