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校园文化具有的导向激励、约束调适、凝聚辐射等功能,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校园文化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优秀载体。高职院校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文化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层面,打造具有特色的高职学校文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建设;创新创业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路静,等.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初探[J].教育现代化,2020,7(44):50-52.
Research on How to Combin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Senior Vocational College
LU Jing,GAO Hui-xian
(Jinan Engineering Polytechnic,Jinan Shandong)
Abstract:Campus culture has such functions as guiding,motivating,restraining and adjusting students’behavior and building consensus among them,which is conducive to students’innovative spirit,entrepreneuri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as well.Campus culture is an excellent carrier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In order to build distinctive campus culture,senior vocational college can integra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to its building of campus culture by embodying it in campus environment,rules and regulations,spirit and behavior of students.
Key words:Senior vocational colleges;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一 引言
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1]”。高职院校承担着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职责,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校园文化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校园文化具有的导向激励、约束调适、凝聚辐射等功能,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传承创新,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构建展示职业教育特色、时代特点和学校形象的校园文化[2]。
二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顶层设计,系统推进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高职学校的文化建设既要体现大学特点,又要展现职业模式,应纳入到高职院校的总体发展规划,通盘考虑学校文化的发展全局。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建设高职院校文化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文化对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做好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在明确目标和责任的前提下,理清阶段性目标和推进措施,学校负责人要亲自抓,构建人人参与,各尽其责的工作格局,把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中。
(二)定位明确,突出特色
优秀的学校文化应有鲜明的个性和自己的特色,在内容、形式和创意上需要摆脱同质化。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办学历史不长、文化积淀不深的情况,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前瞻性、系统性、互动性、文化涵养、校史发掘、创新手段等方面还有待提高。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类型不一、发展过程不同、地域环境不同以及所面向的行业、所办专业结构不同,因此,学校文化规划和建设内容又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在建设内容上,应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根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内生力量,理性借鉴吸收世界各国创新创业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时高职院校又要进一步加深与行业企业、所在区域的融合,还要有序有效从校史校训学校精神中挖掘创新创业精神,进而整合与凝练行业特色、地方特色、校本传统特色和时代特色,提升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凝聚度、彰显度[3,4]。
三 创新创业教育寓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更多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创业性人才成为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正处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向“中国智造”和“制造强国”迈进过程中,需要数千万高技术、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支撑。高职院校理应将培养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主动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文化育人不仅是学校的重要功能,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之中,有利于形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文化育人氛围和思想行动自觉[5]。
(二)学校文化需要融合富有时代气息的创新创业精神
今年年初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而健康积极的学校文化,有利于提升师生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有利于推进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作为高职学校,要提高办学质量,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理应建设特色学校文化,使校园文化成为推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是推动学校高质量创新式发展的重大任务。把创新创业教育寓于学校文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打造校园文化亮点的一个重要举措。学校文化建设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紧紧抓住国家创新创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将创新创业文化主动融入学校文化之中[6,7]。
(三)学校文化氛围为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提供良好环境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为外部表现,并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的活动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教养。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育人,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它是一种传播理论知识为辅、营造文化氛围为主的综合教育。因此,依托学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十分重要和必要。可以依托各种教育载体提升学生的技能和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创新创业打下良好的能力基础,还可以通过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四个方面,在价值取向、心态塑造、行为目标上,引导学生树立创业的意识、激发创业的兴趣、产生创业的动机。
四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要润物无声、无为而治,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引领学校的价值追求、行为导向和治校理念。高职院校要培养富有特色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需要依托校园文化,以校园环境为载体,以制度规范为保障,弘扬创新创业精神文化,寓于教育教学活动中,打造教学相长,师生共创的创新创业行为[8]。
(一)物质文化层面:搭建创新创业载体,提升环境文化品质
高职院校在搭建不同种类不同特色的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基地或创客空间等场所设施时,要充分考虑到学校定位、学生特点、开设专业和区域环境,尽可能地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提供完善的硬件条件。除了有这些实际的落地平台,还要建设线上的虚拟体验平台,为师生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创新创业指导。另外,学校可以结合校园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科学规划文化景观和文化设施。针对定位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区域,设置一批彰显创新创业特色的人造景观、标志性符号或经典性元素,让校园里的景致传递奋斗、创新的力量。同时,可以通过宣传文字与图片、校园LED屏、校园广播、网站、微博、微信等各种媒体宣传创新创业成功案例,树立创新创业典型,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
(二)精神文化层面: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塑造学校文化灵魂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反映学校及其成员的治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等,由特殊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以及大学内部沿革而出现的关键事件和著名学人的价值理念、气质品格,并经过时间洗礼、历史积淀而产生的大学独特风格。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这就需要在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时,注重传承创新,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了解到学校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业史。让学生既要了解过去,传承和弘扬大学的优秀文化传统,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学会创新,不断开拓未来。要树立与创新创业相适应的价值观、思想、道德和行为准则,倡导善于创新、敢于创业的文化氛围,既要鼓励创新,保护个性,又要鼓励合作,宽容失败,既要让学生有创新创业自信心、自豪感、荣誉感,又要让学生明白创新创业的艰辛不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成败观。
(三)制度文化层面:完善管理机制,保障创新创业环境
学校制度文化是由学校制度所承载、表达、衍生和推动的文化,是一所学校渗透在组织架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中的价值观念和风格特色,也是在生成和执行各类制度过程中折射出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有形制度与无形价值的有机结合。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建设是保障。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创新创业思想、保障创新创业环境、激励创新创业行为,更好地激发创新创业意识。除了政府激励、社会激励和市场激励机制外,作为高职院校也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组织实施机构;二是制定包括创新创业教育运行制度、创新创业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制度、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制度、创新创业奖励制度等系列规章制度;三是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可以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聘请行业企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四是建立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创新合作机制,从政策、制度、资源等方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9]。
(四)行为文化层面:厚植核心价值,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学校行为文化主要体现学校成员将治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主动转化为自觉行动的程度。行为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落脚点。高职院校在加强行为文化建设过程中,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进行引导和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是重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育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在教学中通过技能训练、案例分析、实景演练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能更多地对所学内容进行亲身体验。同时加强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环节,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重视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在扩大创新创业教育受益面的同时,又考虑到不同学生特点,为在创新创业方面需求强烈的学生提供针对性教育服务。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公共必修课,不同专业设置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并充分利用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实现创新创业课程与日常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把有创新创业潜质的、有职场创业意向的、有创新创业想法的进行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三是搭建形式多样的实践平台。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组建创新创业社团、建立创新创业QQ群或微信群、举办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营等赛训活动,这些平台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和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热情,让学生树立自信心,重新认识自我[10]。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成才之路,2015(16):1-2.
[2]刘升忠.基于校园文化建设视角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8(09):118-121.
[3]邓书基,吴高莉.创新创业教育下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索研究[J].国际公关,2019(08):243-244.
[4]陈国民.学校文化资本的定义、概念框架与研究边界[J].上海教育科研,2010(08):27-30.
[5]潘懋元,朱乐平.以创新文化养人,以创业实践育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7(08):51-53.
[6]吴刚,陈桂香.文化哲学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4(32):112-114.
[7]张晓慧.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J].黑龙江科学,2018,9(19):96-97.
[8]武超群.构建高校大文化[N].光明日报,2018-09-11(13).
[9]陈海燕.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个案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
[10]魏银霞.示范性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84-8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