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职院校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与分析(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09-07 18:58:1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教育扶贫对脱贫攻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是根源扶贫。高职院校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纽带。剖析校企人才创新培养机制, 阐述中高职教育与精准扶贫的对接思路, 提出完善教育精准扶贫的策略, 有助于高职院校开展精准教育扶贫工作。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教育; 精准扶贫;

基金: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校政企社多元共促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 (编号DJA180326) 的研究成果;

高职院校参与精准扶贫为我国扶贫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职业教育在教育扶贫工作中具有重要优势。职业教育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更紧贴行业企业需求, 培养的人才能更快融入工作, [1]通过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 提高其竞争和发展能力, 充分发挥知识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 [2]真正实现脱贫致富。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特点, 创新校企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护理专业精准技术教育扶贫委培班项目, 落实教育扶贫战略, 积累了丰富经验。

\

一、高职院校在教育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

一要认清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性。推进精准脱贫攻坚,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治贫先治愚, 扶贫先扶智”, 教育精准扶贫是党在新时期教育工作思想的最新成果, 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开拓和发展, 是立足贫困本质的根源扶贫。[3]实践证明, 扶贫攻坚的关键在教育。推进教育精准扶贫,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 学习知识, 掌握技能, 改变思想, 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 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二要发挥高职院校教育精准扶贫的优势。高职院校作为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公共组织之一,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人民群众赋予的各类优势资源聚集体, 具备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4]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接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应依照当地的市场环境以及贫困人群的实际情况, 进行科学的专业设置, [5]实现高校科技与精准扶贫的耦合推进, 实现精准扶贫重要的人力资本要素的供给, 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纽带。[6]

二、创新校企人才培养机制, 落实教育扶贫战略

(一) 校企合作, 实现招生招工一体化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百年护理”的专业教育资源为基础, 与福建瑞泉护理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开办护理专业精准教育扶贫委培班, 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精准教育扶贫委培班面向南平、三明、宁德和龙岩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每年招收50—100名具备初中及以上学历且年龄在16—30岁的青年进入学校学习。学生入学后与福建瑞泉护理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委培协议, 实施“三免三定” (即免除学费、免除住宿费、免除生活费, 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 。在学期间前三年免学费, 由委培企业福建瑞泉护理服务有限公司、政府扶贫专项资金和募捐的慈善资金提供资助, 解决学生的住宿费和生活费, 并通过学生勤工俭学、教职工一对一帮扶、奖助学金等多种途径进行补助, 保证学生完成学业。学生毕业后可进入福建瑞泉护理服务有限公司工作, 提供就业保障, 从而有效实现“招生一人, 就业一人, 脱贫一家”的精准扶贫目标。

(二) 中高职衔接, 创新“3+2”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实行“3+2”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前3年为通用护理学习, 保证学生学习和掌握护理专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同时加强护理人文类及管理类课程学习, 着重培养学生人文修养与管理能力, 以满足护理岗位基本能力需要;后2年实施创新性专科方向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养老护理、母婴护理、中医康复护理等不同护理专科方向人才, 满足企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同时解决当今社会养老护理、母婴护理、中医康复护理等专科人才紧缺问题。培养过程实现中高职衔接, 采取“3+2”人才培养直通车模式。

学生完成3年通用护理阶段学业考核后, 进入福建瑞泉护理服务有限公司工作。工作期间, 将继续以福建瑞泉护理服务有限公司员工的身份带薪参加后2年专科方向阶段的二元制人才培养, 并且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及企业人才需求, 选择不同的护理专业方向。毕业后获得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证书者还可由委培企业推荐至各级医疗机构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符合条件者还可赴德国进修深造, 考取德国护士执照, 甚至获得留德从事护理工作的机会。

三、强化中高职教育与精准扶贫的对接

(一) 开展深入调查, 按需教育扶贫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南平市为试点深入开展教育扶贫工作, 结合专业特色, 锁定扶贫对象, 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南平市地处福建北部, 作为典型的内陆贫困山区, 具有贫困人口相对集中、支出型贫困等特点。[6]福建省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 南平占5个。2016年南平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713户, 共6.86万人。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 2017年8月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南平地区定向招收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入学条件的建档立卡户适龄人员, 按需实现教育扶贫供给, 共招生100人, 目前在校生86人, 其中男生29人, 女生57人。

(二) 选定专业方向, 紧跟市场需求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选择护理专业进行教育精准扶贫是基于良好的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的创新举措。在“百年护理”专业教育资源基础上, 护理专业以职业为导向, 灵活多元办学, 积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护理专业不断提升课堂质量, 完善信息化建设, 坚持以赛促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使护理教师团队和教学质量得到很大提升。学院充分调研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 组织教师赴福建省9地市共68家临床教学医院、医药卫生相关企业调研, 形成福建省护理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同时, 学院进一步组织行业技术专家采取“头脑风暴”法划分中高职在各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上的边界和衔接点, 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和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分水岭或衔接点, 形成中高职护理专业职业能力分析报告, 并据此制订精准扶贫教育班人才培养方案。

(三) 完善课程体系, 保障就业发展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护理专业精准技术教育扶贫委培班统筹安排了公共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课程, 科学编排课程顺序, 精心选择课程内容, 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进行相应调整。构建以岗位能力为主体, 强化人文社科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职业能力+服务对象”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体现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人”;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体现学科专业的发展要求,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体现学科专业发展和不同专业方向的岗位技能要求, 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 同时满足企业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护理人才需求。教学过程注重“做中学、做中教”, 重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强调实训和实习等教学环节, 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打造校企协同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为学生就业保障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完善教育精准扶贫的策略

一要注重因材施教, 提高教学质量。由于招生对象较为特殊, 年龄跨度较大, 文化基础不一, 对护理专业精准技术教育扶贫委培班的教学管理带来较大挑战。由于较长时间未接触校园生活、还处于适应阶段、学习基础薄弱等原因, 班上学生普遍成绩较差。此外, 部分学生自制力较差, 影响了课堂教学秩序。据此, 学校应针对贫困学生特点, 充分发挥班级导师功能, 进一步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把握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现实情况, 为有效推进因材施教做好前提准备;不断创新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加强对学生个体引导, 认真指导其制订学习计划, 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二要关注心理建设, 塑造健康人才。贫困人口长期受贫困文化氛围的影响, 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方式、习惯、风俗、心理定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一些贫困学生安于现状, 缺乏志向, 不求上进。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扶志”, 引导学生“立志”。教师应加强对护理专业精准技术教育扶贫委培班学生学习和生活指导, 了解学生需求, 开展实质性“扶志”教育, 如增设心理教育课程, 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测评、心理团体辅导等活动,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院和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与社团活动, 提高自我价值感, 树立起自尊、自强、自立心理, 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 实现精神脱贫, 培养身心健康的全面人才。

三要建立评价机制, 提高实践效率。教育精准扶贫实践必须以完善的评价机制为考量依据。教育精准扶贫应及时进行成效评价, 把握教育扶贫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化、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家庭对教育扶贫的看法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了解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效, 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寻求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思路。学校可以选取未开展教育精准扶贫的贫困县作为对照, 结合已经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地区的实践, 做好短期、中期、长期的数据对比, 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更多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促进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推广, 为后期继续深入其他贫困地区及教育扶贫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

教育扶贫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及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地方高职院校在教育精准扶贫方面具有其自身特色及优势, 应科学地把握精准扶贫方向, 结合自身特点, 勇于实践。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护理专业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班充分体现“教育扶贫”本质, 发挥专业优势, 开展专业扶贫, 为地方精准扶贫的推进发挥了积极作用, 是推进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创新与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征玉韦.职业教育扶贫开发功能之比较研究[J].职业教育 (下旬刊) , 2014 (4) :18.

[2]李晓嘉.教育能促进脱贫吗——基于CFPS农户数据的实证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5 (4) :111.

[3]龙丽, 王中华.对教育精准扶贫的解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6 (36) :81.

[4]贾海刚.共享发展理念下高职院校科技精准扶贫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8 (2) :21.

[5]李柱朋, 毕宪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精准扶贫的价值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 2017 (13) :35.

[6]李伟, 刘兴顺, 叶汉建, 等.供求错配视角下金融精准扶贫创新支持体系研究——以福建省南平市为例[J].福建金融, 2017 (7) :4.

《高职院校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与分析》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907/20180907070001203.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0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