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基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视角, 文章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历史、现状、路径进行再认识、再探讨。针对认同程度、师资队伍、评价体系不均衡等薄弱环节, 从加速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重构和转型、校企双方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建师资队伍等方面, 提出高校创新创业视角下的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并根据新时期的新特点确立新思维, 以进一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师资队伍建设; 新思维; 新作为;
基金: 2016年度福州大学教育管理基金资助重点项目“创业型大学视角下地方高校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新探” (编号16SKZ01) 的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 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 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大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 高校必须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站在新的战略高度, 重新认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和内涵, 努力以新思维指导新作为, 才能更好地把新时期的创新创业教育推向更高水平。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阶段
总体而言,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大体经历了学习和试点、全面推进与多元拓展、重点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等三个阶段。
学习和试点阶段。21世纪初, 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少数高水平大学开始学习欧美高校的创业教育经验, 在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基础上, 率先发起创新创业教育尝试, 主要由各校学生工作部门和校团委牵头组织开展创业计划竞赛, 对大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创业的理念教育和模拟训练。这一尝试得到共青团中央的支持和推广, 并得到风险投资业界和专家学者的关注与支持, 逐步扩展到更多高校, 引起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 一场大规模的创业教育实践在全国高校拉开帷幕。
全面推进与多元拓展阶段。为应对21世纪初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以及国内加快经济结构性调整、维护社会安定稳定的要求, 党和政府动员全社会力量, 把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提高到改善民生的战略高度, 纳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规划纲要。高校、企业以及各种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协同配合, 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支撑平台, 为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做出了显著贡献, 培养了一批国家急需的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造能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重点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阶段。当前, 我国各高校主动作为、积极探索, 逐步形成具有区域和高校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 在国家宏观指导下, 支持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配套政策不断出台完善;在北京、上海等创新型城市, 各类风险投资基金为大学生和研究生创新创业注入了强大活力。其二,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改革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且与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紧密结合、有机衔接。[2]其三, 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走向职业化, 心理咨询、项目管理、职业策划等环节更加规范化、系统化, 加快推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朝着完善、开放与协同的方向发展。[3]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薄弱环节
尽管现阶段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态势良好, 但仍存在若干薄弱环节制约其水平提升, 主要表现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同程度、师资队伍、评价体系等方面不均衡。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同程度不均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离不开管理者和参与者对办学理念和学校办学定位的认同。创业型高校的雏形源于19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诞生地欧洲, 并随着欧洲移民进入北美。从麻省理工学院创业型办学理念的形成和成功实践, 到斯坦福大学对创业型办学模式的继承与创新, 历经近百年, 扩展成为以理工类大学为主体的创业型大学群体, 举起了引领美国高等教育的旗帜。[4]我国清华大学等理工科大学在20世纪九十年代率先发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训练, 吸取了欧美大学在这方面的办学理念与成功经验, 立足国情, 依托当时方兴未艾的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和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等背景, 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顶层设计和教育思想大讨论, 形成共识, 推动实践。在地方高校中, 福州大学曾从2007年开始在全校中层以上干部和骨干教师中开展为期一年的“建设创业型东南强校”教育思想研讨会, 同年和福建紫金矿业集团共建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 率先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同时发挥校友会、科技开发部等职能部门联系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纽带作用, 为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认同不均衡的局面客观存在。根据校园网动态信息可以看出, 相当部分高校还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顶层设计范畴, 教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缺少理念认同, 往往只停留在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层面。部分教师认为高校主要应提倡科学精神和学术价值, 创新创业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此外, 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有名无实或者名不符实的现象还较为普遍。
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不均衡。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大学传统的课程教学和实践, 更不同于学术研究, 对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在职能、结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必然有其特殊性, 如欧美发达国家大多数工科和工商学科的教授同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界关系紧密, 实践案例资源丰富, 许多专业教学和训练方式体现了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又有专职从事职业策划的中介服务体系。但在我国大部分高校, 教师职业岗位大致分为学术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 实践教学指导归入职员系列;高学历、高学位的教师比例逐年提高, 但工程和社会实践经验短板也十分突出;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的主体队伍最初来自学生管理队伍, 近年来虽有其他学科的兼职教师以及和企业合作的“双师型队伍”等新的师资成分, 但数量相对有限。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产业结构转型加速等大趋势、新形势, 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均衡现象将更加突出。
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均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定位不明确, 必然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 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及其评价的系统性。在对待大学生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 缺乏统筹协调、系统规划。部分高校虽然出台了创新创业类学分奖励和相应的指导教师绩效奖励, 但在片面追求学术排名的价值观背景下, 成效十分有限, 相当部分高校教师特别是学术骨干, 对创新创业教育不理解、不支持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专职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无论数量、结构、经验还是自身发展机会, 都处于弱势地位。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创新创业教育愈发成为高校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重要环节的新时期, 重新审视和思考在创新创业教育大背景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指标意义。从学校层面整体考察, 许多高校为本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政策和孵化平台支持, 并为本校教师和企业的联系搭建桥梁。从科研团队微观层面考察, 许多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始将目光投向科研成果的应用性推广、市场化推进和资本化推动等方面。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对师资力量的整合起步较晚, 在教、研、产结合方面呈现出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现象, 这些现象在地方高校表现更加明显。地方高校是承担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主力军, 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本文在比较研究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 结合福州大学近年来的探索实践, 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
(一) 加速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重构和转型
近年来, 我国大多数地方高校依托区位优势、立足省情校情构建了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且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新形势下,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重构和转型为创新创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所谓重构, 就是根据新时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特点、新趋势, 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功能进行结构性调整、充实和提高。对涉及知识结构的学科门类和业态信息, 对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的心理素质、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等, 都可以通过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成功经验, 由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加以集中和提炼, 提出需求, 由学校人事管理部门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经学校统筹付诸实施。结构性调整的另一举措是依托校内外教师发展中心等机构, 对现有师资进行在职进修培训, 为他们取得执业资格认定创造条件。
所谓转型, 就是从师资的事业编制管理模式向从事社会中介服务的市场管理模式转型。公办高校的事业单位属性决定了事业编制的限定, 越是高水平大学, 人才引进的门槛就越高, 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师资来源日趋多元化, 需求侧和供给侧之间往往存在矛盾, 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就是管理模式的转型。当前, 国内大多数高校实行事业编制和非事业编制混合的方式聘任教师。从发展趋势和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经验看, 部分地方高校已经具备加强创新创业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条件。如, 以本地区的国家大学科技园、高科技产业园区等为依托, 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服务机构, 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聘请第三方对该类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执业资质进行认定。高校可以参照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的方式, 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行服务购买以及多种方式的合作。这种中介服务模式还可以与风险投资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法律咨询和仲裁服务相整合, 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创业的配套服务体系, 为增强区域创新竞争力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并为提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成功率做出更大贡献。
(二) 校企双方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建师资队伍
在新形势下, 校企双方应发挥各自优势, 推动专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 推进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 深化双方文化融合, 实现“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的共建、共享。
共建“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福州大学和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创办的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历经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为创新创业教育和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闯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新路。校企双方高层领导对合作办学的培养目标具有高度共识, 并在双方职能部门和教职员工中获得广泛认同。由企业高管和学校主管校长领衔的学院理事会坚持每年一度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研讨和教学计划、课程大纲修订, 根据科技进步和产业需求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福州大学“紫金模式”在产业界和工程教育界取得广泛认同。[5]其中, “双师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结构和运行机制不仅对学生的素质养成、基本知识学习、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而且在推动传统专业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改革方面也表现出独特优势。
共创“双基地”教师成长平台。位于福州大学旗山校区的校园文化和位于龙岩上杭的企业文化相融合, 为创新创业教育营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氛围。从教师到学生, 都经受了“一人多岗”的知识学习和实务训练。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近年来引进的年轻骨干教师不仅具有高学历高学位的专业知识优势, 而且通过主持或参与企业攻关课题研究, 快速补上工程实践经验短板, 成为新一代学术水平和工程经验兼备的师资力量。
近年来, 福州大学和福建中海创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福州大学中海创研究院”是信息高科技产业领域校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又一个重要基地。基地位于福州大学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区, 学科涵盖工业控制、高端装备制造、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研究院的高管和技术骨干以福州大学的校友为主体, 其中一部分经校企双方对任职资格、责任和权利的认定, 兼具福州大学教授和企业高管双重身份。在这里, 已经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的衔接, 部分专业教学内容来自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的成果, 实践环节和课题训练“真刀真枪”, 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训练提供可靠保障。
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思路
进入21世纪以来, 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加速交汇发展, 人工智能日渐渗透至科技创新和产品开发等各个领域, 知识更新、学科交叉、技术融合呈现爆炸式增长。根据新时期的新特点确立新思维, 能够在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辟更大的作为空间。高校必须坚持“学、思、行”的统一, 以新思维指导新时期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师资队伍建设的新作为, 主要包括:一是新常态下改变旧习惯、树立新思维, 让市场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通过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及其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二是创新周期缩短, 知识更新加快, 将促使高校教学和训练重心从书本学习转向认知和思维训练, 这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要树立创新意识、训练开放思维。
科技发展史已经证明, 思维训练比知识积累更重要, 直觉穿透力和灵感激发对于发明创造的贡献大于逻辑证明的贡献。[6]三是树立“鼓励竞争”“交叉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坚持“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精英教育有机结合, 构筑跨学院联合、多学科交叉的培养体系与知识结构, 师生共同培养创新思维、提升竞争能力、推进学科交叉。四是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 坚持以发展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建设众创教育空间为重点、以线上线下教育融合为手段、以构筑多元开发开放体系为保障, 打造“互联网+创客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新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威作.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EB/OL].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22/c414305-29601302.html, 2017-10-22.
[2]叶明全, 陈付龙.“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48.
[3][美]亨利·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M].王孙禹, 袁本涛,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96.
[4][美]丽贝卡·S.洛温.创建冷战大学——斯坦福大学的转型[M].叶赋桂, 罗燕,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22.
[5]许德泓.福州大学“紫金模式”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17 (1) :35.
[6][法]昂利·彭加勒.科学与假设[M].李醒民,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8:25.
《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路径探索》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804/20180804115946786.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