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探析学校文化建设中“无为”与“有美” 的管理理念论文

发布时间:2024-01-25 14:26:3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核是以自然的方式去平衡各种事物,让万物和谐共生,而不是强行干预和控制。学校在文化建设方面, 可以借鉴“无为”与“有美”的管理理念,以自然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成长,培养学生的美好品行,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 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不是强制他们去做一些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这样,学生们才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够成为有道德、有素质的人,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唐太宗李世民曾在一首诗中写道: “无为宇宙清,有美璇玑正。”“无为” 和“有美”是这句诗的关键词。无为 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做到 不妄为,做正确的事情,积极地推动 社会进步。同时,“有美”是指以美好 的品行、美好的形象影响并成就“上 善若水”下的“和光同尘”。这里的 “有美”不仅仅是指个人的美德修养, 更是一种以身作则的行事风格,让身 边的人都能受到正面的影响,共同为 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而努力。

  “无为”“有美”理念同样适用于 现代学校的管理与文化建设。学校管 理者应该虚心倾听师生的意见,关注 他们的需求,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 学习和成长环境。同时,要以身作则, 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引导学生树立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 过这样的方式,学校才能真正实现教 育的目标,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 人才。

  一、洞悉学校文化的历史,找到 归属感,顺势而为

  (一)溯本求源,厘清文化积淀


  学校文化承载着学校的历史、传统 和精神,是学校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 学校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象征,更是一种 力量,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 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塑造学校的良好形 象。通过理清“家底”,认真研究分析 学校多年来的传统,进行文化建设发展 定位,可以使学校文化在发展的目标上 得到社会和师生最大的认同。
\

  同时,学校文化和教师素质都是 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通过深入 挖掘和传承学校文化,加强教师队伍 建设,才能实现学校发展的长远目标。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 和发展,同时也要注重提高教师的素 质和能力,让学校文化和教师素质相 互促进,共同推动学校的发展。

  (二)情感归属,探寻自然之美

  学校文化的发展需要在传统和现 实的文化环境中扎根,这意味着我们 需要深入理解并尊重学校文化的演变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应该以 人为本,去发现学校文化中哪些元素 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心中,被大 家所接受、怀念和追求,同时也要识 别出那些需要被摒弃的部分。

  此外,学校文化的发展也需要面 向未来,但这种未来并不是简单地追 求新颖和独特,而是要建立在传统文 化和现实需求的基础上。我们不能仅 仅为了表现“自我”而盲目地追求创 新,而是应该寻找一种能够将传统文 化与现代需求相结合的方式。只有这 样,才能真正实现学校文化的传承和 发展,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 基础和支撑。

  (三)顺势而为,形成文化传承

  在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我们 必须遵循学校文化的发展规律,做好 学校发展的文化传承工作。这意味着 我们不能盲目行动,不能凭空臆想地 去做事情。特别是对于一些名校、老 校来说,更应该顺应时代潮流,顺势 而为。顺势而为的关键在于把握一个 “势”字,只有顺应大势所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我们 要明确顺势而为的重要性,既要顺应 大势所趋,又要关注微观层面的个体 差异。通过深入研究学校发展历史和 比较传统文化与现代办学实践的差异, 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势在必行的发展方 向,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 同时,在教学模式建构等方面,我们 也要充分考虑到成员个体的特点和需 求,尊重经验和成果,以实现学校文 化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二、正视学校文化的现状,找到 认同感,和乐而为

  (一)文化认同,贵在致和之道


  学校文化的发展现状需要全体成 员的共同努力,需要用文化这一内在 的力量,凝聚人心,形成向心力。所 以,学校文化的建设首先离不开文化 认同。我们要认识到学校在地理位置、 课程开发、公共资源、师资生源、教 学质量等方面所具有的长处,或者是 问题与不足。只有正确、全面地分析 优劣所在,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 校发展规划。就比如,年长的老师更 留恋传统的文化元素,年轻人则趋向 于当下流行的文化元素;男性喜欢阳 刚一点的文化元素,而女性则向往柔 美一点的文化元素。这就需要管理者 必须做好充分的调研,确保所倡导的 文化能被大部分人认同,可以重点关 注文化认同几个原则:第一,这种文 化是成员感兴趣并喜欢的;第二,这 种文化建设框架内是能够充分发挥自 身优势的;第三,能够充分发挥成员 的创造性;第四,能够有利于成员的 专业成长,实现自我价值。然后在此 基础上对学校文化作必要的诠释,以 及发展方向的定位研究,以期逐步形 成文化的认同感。当然,在此过程中, 一定会有不同的观念,管理者不妨积极地看待,保持接纳的态度,实现求 同存异后的“和而不同”,从而真正走 向“致和”之道。

  (二)和乐而为,重在价值体验

  和乐而为,是文化认同后,在团 队凝聚力下的积极愉快地“为”。和乐 而为的基础是“和”,物以类聚,人以 群分,道不同不相为谋,凡此种种, 其实说的都是一个道理,在一个可以 得到认同的圈子里,个体才会觉得有 自己的位置,才会有乐于承担的愿望 和动力。这时,管理者要留下足够的 空间,让团队成员有施展才能、承担 责任的机会,有助于他们在这样的空 间里敢于展现自己、乐于展示自己。 如果一个管理者事必躬亲,势必会削 弱其他成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 让他们沦为看客。即使他们能按部就 班完成任务,也难以实现“乐为”。只 有让每个个体都体验到了自身的价值, 才有可能让“和乐而为”成为可能。

  (三)为而不争,追求上善之美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 择邻而居,这种群体中的认同感与否, 会让师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分化。因此, 不管是“和而不同”的“各美其美”, 还是“天下大同”的“美美与共”,要 想达到“上善之美”的理想境界,学 校的管理者必须要做到“为而不争”, 要更多地激发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更 多地形成个人的人格魅力,以实际行 动展现大道至美。要做到不与下属争 言,少巧言、少漂亮话,多说真实可 信的话,善良的话;做到不与下属争 功,不卖弄自己的能耐,不卖弄自己 的才华,而是多赞美众人,将成功归 功于众人的智慧;做到不存占有之 心,尽力照顾别人,给予别人,这样 让众人获得成功之时, 自己反而更丰 富。管理如水,水善在于“利万物而 不争”,学校管理者只有“为而不争”才能成为那个群体中可近的“朱”和 可择的“邻”。

  三、重建学校文化制度,找到责 任感,主动而为

  (一)制度建设,着力“道”“术”结合


  在实现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我们 可以从“道”与“术”的角度来渗透 和借鉴“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 我们需要关注“道”的层面,即遵循 自然规律、顺应人的需求以及遵循教 育发展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上,管理 者才能够通过适当的途径和合法合规 的管理方式获得威信。

  通过运用“无为而治”的哲学智 慧,管理者可以人格魅力为基础,制 定出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策略。他们会 顺其自然地进行科学管理,以最小的 领导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这种 方式将有助于提高管理者和学校的整 体效率,从而使制度建设更加顺利。

  然而,如果我们忽视了“道”的 重要性,即使有完善的制度、美好的 愿望和宏大的理想,也难以实现真正 的成功。因此,在制度建设中,我们 需要关注“道”的选择原则,确保所 制定的制度能够符合实际需求并得到 广泛的认可。也需要关注“术”方面 的不足,因为“术”意味着选择具体 的道路来解决各种事件和问题,并将 其量化、实体化以便更好地执行。只 有当“道”与“术”相互配合、相得 益彰时,我们才能够在制度建设中取 得更好的成果。

  (二)制度管理,善用机制配合

  制度是必须的,但制度也不是万 能的。在很多情况下,制度需要用机 制的主动而为来实现。举个例子,酒 店为了省电,使用了一个两全其美的 办法:房间钥匙(IC)卡既是钥匙, 又能插卡取电,离开时必须取走钥匙,房间就自动断电。这就是机制的作用, 它体现的是智慧,又能优于制度,管 理简单,效果良好。制度的管理,通 常都在事后实现,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只有善用机制的管理,才能在事前事 中防患于未然,实现简单、高效和人 性化。学校管理中,如果只囿于制度, 往往会造成监管的难度,这时,应改 变过多强制性的要求,改善组织结构, 善用机制手段,改变执行环节脱节和 过于臃肿、过于纵深的管理体系,以 扁平化的管理,减少管理层级,建立 起一套适合学校特点,精简、迅捷、 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且较为稳定的 组织结构,提高做事效率。

  (三)制度推进,实现和谐之美

  学校合法合理的制度固然需要得到 很好的执行,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完 美,可能会适得其反。《汉书》中有这 样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 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 所以塞聪。”这句话告诉我们,苛求完美 可能会让我们失去一些重要的东西。

  因此,在管理和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一方面要 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引导教师遵守制 度;另一方面要在合适的时候为教师 “解围”,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制度以外 的困难。这并不是一种退让或者妥协, 而是一种姿态和文化的引领。通过这 种方式,我们可以实现和谐稳定的效 果,达到和谐之美。

  四、创建学校文化的特色,找到 亲近感,合力而为

  (一)打造特色,体现内涵之美


  义务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确保各 个地区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均衡分 配,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 育。在这个过程中,办出具有特色的 学校成了实现内涵发展的关键途径。 这表明,内涵发展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基石。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五色 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他主 张“圣人为腹不为目”,“见素抱朴,少 私寡欲”。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校的内 涵发展并不是追求炫目的色彩,而是追 求统一和协调;不是追求悦耳的声音, 而是追求空灵和静谧;不是追求频繁 的文化盛宴,而是追求易食可口的素 雅。内涵发展不带有功利性,不是为 了让人眼花缭乱,也不是为了满足各 种美味的食物的诱惑。它更像是余秋 雨在《极端之美》中所描述的普洱茶 那样,虽然外表看似平淡无奇,但却 暗藏着几个“命穴”,几处“胎记”, 这些都是学校文化所蕴含的精髓所在。

  因此,学校特色文化的打造并不 是某个人的一厢情愿,也不是为了满 足个人的功利心和虚荣心。真正的特 色文化应该是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吸引 人们接纳、吸收和融化的一种有内涵 的学校文化。

  (二)体系完整,合乎自然之妙

  学校特色文化的打造应该是一个 完整的文化发展体系,需要从办学思 想到管理理念再到各项工作的扎实推 进,最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风、教 风和学风。在特色文化建设中,应该准 确把握理念,凸显核心价值,不牵强附 会,不矫揉造作,不浓妆艳抹。同时, 学校特色文化应该体现自然之妙,这是 一种无言之美,只能用生命的体悟来 把握其玄妙之处。因此,在特色文化 建设中,要将特色与学校的内部潜力、 校园环境的建设、厚重的文化底蕴以 及时代的发展脉搏巧妙结合,顺其自 然,事半功倍,为大家所接受。
\

  (三)着力校本,亲近方能合力

  立足校本的文化建设,才是最具 特色的、最容易被亲近的,也是最容 易凝聚人心实现合力而为的。结合具体的工作实际,学校特色文化的发展 首先可以在文化氛围的打造上下功夫, 做到直观简洁,一目了然,利于大家 认可并接受、执行。其次,学校还应 围绕学校的办学思想,精心打造形式 多样的活动,以活动促文化,在活动 中感受学校的特色文化,久而久之形 成学校的传统文化项目,学校的特色文 化也就随之形成。第三,学校文化的形 成,要吸引大家一起为之而努力。在学 校管理中,做到对事的管理注重细节, 追求完美;对人的管理小节不拘,小美 不放,宽以待人,厚德载物,注重人文 关怀,凝聚人心。最后,特色文化的形 成当然离不开执着的追求,离不开落实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要做到不动 摇、不懈怠、不达目的不罢休。

  总之,学校特色文化的打造需要 注重内在品质的提升,而不是简单地 追求表面上的炫目色彩或文化大餐。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校内涵的 发展,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纳、吸 收、融化,最终散发出由内而外的内 涵之美。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 . 教育文化学 [M]. 北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 赵月,何璐 . 小学教师学校文 化认同的内涵诠释及提升路径 [J].教 学与管理, 2019(14):1-3.
  [3] 陆 香 . 基 于 学 校 文 化 层 面 的诗雅课程建设 [J].教学与管理,2020(14):4-5.
  [4] 谢翌,丁福军 . 寻根、聚魂与 布道:基于“听见”的学校文化建设 [J]. 教育发展研究, 2018(4):71-7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199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