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近年来,沈阳市委、市政府,沈阳市科协、社科联将创业就业作为当前工作重中之重,积极筹备组织针对沈阳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讲座、沙龙、创新创业各类比赛,以及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课题,加速了沈阳市高校“双创”进度,提高了高校大学生“双创”水平。目前,沈阳市大部分高校在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建设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至少10所高校具有固定创新创业活动场地,累计使用面积达近10万平方米。然而,在高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下,沈阳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上,仍有不足之处亟需完善和探讨。如何培养高校人才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创业创新人才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成为高校义不容辞的重任和义务。
关键词:沈阳;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裴宇鹏,等.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对策建议——以辽宁省沈阳市“双创”建设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82):1-3,6.
一沈阳市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现状分析
(一)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服务
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创新是发展的活力,做好高校创业创新工作、推动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对提升我市的竞争力、发展力产生积极影响。近年来,沈阳市委、市政府,沈阳市科协、社科联将创业就业作为当前工作重中之重,积极筹备组织针对沈阳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讲座、沙龙、创新创业各类比赛,以及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课题,加速了沈阳市高校“双创”进度,提高了高校大学生“双创”水平。创新创业已经成为部分高校在教育教学和就业的方面的头等大事,许多高校已成立创新学院或者创业服务中心,并积极推进执行省市有关政策,成立一系列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目前,沈阳市大部分高校陆续筹备成立了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至少10所高校具有固定创新创业活动场地,累计使用面积达近10万平方米。其中,沈阳多所高校正在着手筹建千平以上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此外,沈阳市科协已连续两年举办沈阳市海智创新创业大赛,主要针对在校学生、科技工作者等,促进沈阳科技项目、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各高校院所优势和作用。去年,沈阳海创赛吸引11个项目入驻沈阳国际软件园,促进200多项高科技成果在沈阳本地转化,并为我省引进173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成绩显著。2017年9月10日,为推进众创空间专业化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化建设,沈阳市科学技术局公布了4家首批专业化众创空间,分别为沈阳国际软件园软件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化众创空间、顺风众创空间、北方文化新谷、“金尔露创新农业”专业化众创空间。
(二)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沈阳市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省市鼓励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加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增加双创各项培训。沈阳多家高校如东北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化工大学率先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针对大三、大四学生增加创新创业相关技能培训课程,立足于此,积极联络全省企事业单位、职业技术培训单位等社会力量、企业力量,增加在校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课程,利用创新创业相关平台进行各方面培训,建立更加完善的大学生双创培训体系。沈阳许多高校在成立创新学院的基础上,增加聘用经验丰富的创新创业导师,为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在校生指导创业课题。并经常性的为高校创业导师、毕业生辅导员定期培训,培训性质是规范化、社会化的,重在提高创业导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为学生创业做好前期准备。辽宁中医药大学创新学院于2014年率先成立,当时确定辽宁中医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通过采用“1+1”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现创新创业与专业融合,实现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且,该校连续三年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平均每年资助优秀在校大学生80余名,每年提供创新创业经费60余万元,使每一位师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使双创工作落地。
(三)建设高校创新创业联盟
2016年,为进一步推动沈阳市各级创新创业工作,市委、市政府于今年初设立了政府创业引导资金,共计4000万元,目前已使用2550万引导资金进行组建一期6支子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共7450万,形成首期创业就业发展基金近1亿元的。计划于今后两个月,吸引12家基金管理公司、投资公司,在和平、沈河、浑南等区接连落地,创业基金及时投入到沈阳青年创客的初创项目中。2017年初,辽宁省教育厅落实了《辽宁省加强校企联盟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和《辽宁省教育厅关于深入推进校企联盟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积极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以校企联盟建设为重要抓手,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省内各高校已先后成立各类校企联盟,包括辽宁省文化产业校企联盟、辽宁省石油化工校企联盟、辽宁省旅游服务业校企联等等。现在,校企联盟建设已是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一项中心工作,是高校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辽宁中医药大学非常重视创新创业的发展,2016年一年中先后成立辽宁省中医药健康产业校企联盟、辽宁省中医药协同创新联盟、辽宁省中医药产业研究院,以加强校企合作,创建双创培训基地,推进成果转化,促进健康产业发展。
二 沈阳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培养双创毕业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高校如何为双创毕业生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已成为目前高校就业迫在眉睫的问题。高等院校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孵化基地,高校教师逐渐成为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团队的主力军,重要参与者。也可以说,高等院校是创业创新人才的天然摇篮[1]。然而,在高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下,沈阳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上,仍有不足之处亟需完善和探讨。
(一)获取政策和信息渠道不通畅
近年来,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实施沈阳市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如2015年沈阳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同年印发了《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沈阳市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要点的通知》,在创业创新发展过程中,沈阳市政府积极调研并出台利好政策,为创业创新者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但是,在我们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很多大学生对政府出台的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信息,了解不清楚,分析原因为创新创业政策覆盖面不广,对校园内大学生关于创新创业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大,产生成效不明显等一些列的问题。另外,政府和社会不能集中的为应届大学生提供稳定的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并且具体执行的力度不大,并未形成产业规模和品牌效应,所以我国现阶段的创业政策和相关服务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发挥相应功能。与此同时,目前市场上没有相关大学生创业服务机构评估体系,很多毕业生优秀的创业项目是否能定位准确的推向市场,很难被快速准确的评估出来[2]。
(二)学生创业观念不强、教师教育理念不新
大部分在校生的创业理念没有与社会进步接轨,认为创业需要在毕业以后,很少做创业规划,他们认为在校期间应该认真学习专业课,以致与创业实践脱轨。但如今,国家、省市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关政策[3],这种创业不关己的、不提前规划的想法显然是不符现阶段时代需要的。在大学生活的后两年,每一个大学生积极思考自身就业规划,学校应着力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观念。比如,在校期间,尤其是毕业前一年,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习创业课程,积累相关经验,锻炼创业综合能力,为毕业后的就业就业多一种选择和出路。部分高校教师没有将创业意识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对于学生的教育仅限于传统的教育教学形式,没能做到创业教育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原则。并且在现阶段,大部门高校教师和学生仅将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视作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并未显示出学校的重视度,在校学生的创业意愿不强,明显准备不足[5]。
(三)创新创业能力缺乏,忽视实践教学
创新创业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生活中思考,探索新生事物,发现学生们对于新生事物的热情,培养人才要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创业项目,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相关能力,学会用敏锐的触角,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潜在商机,反复推敲后进行接下来的创业[6]。目前,沈阳许多高校已经成立创新学院,逐渐重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课程规划,将创业相关的课程推进课堂,学生通过创业课堂学习创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但我们发现高校缺乏创业实践环境,多数创业知识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7]。只有实践教学才能给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课程将自己的创业项目进行调整,这样在面对真正创业时出现的棘手问题,才能充分利用到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争取最大限度的规避创业过程中的重重问题。
(四)缺少创新创业支持评估体系
众所周知,创业具有风险,很多时候,大学生缺少应对创业风险的能力,这对于初出茅庐的毕业生来说是很严峻的问题。当前沈阳很多高校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出台相应的政策对自主创业的学生进行鼓励、奖励,例如在校期间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初期给予一定的项目资金支持。这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是极大的鼓励。
创业初期资金不足是创业的首要问题,学生没有经济来源,只能依靠父母、亲戚和朋友,与现在社会融资渠道联系不紧密,所以创业资金来源少且分散[8]。基于此问题,沈阳部分高校建立了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加强校企联盟合作,尽可量的为学生资金资助,有利于学生提高创业创新实践能力,增加对相关行业的熟悉程度,进而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在强化校企合作的同时,企业将自身的品牌能力注入到联盟中,也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鲜的血液。
三沈阳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对策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创业实践体系,培养大学生双创人才
建议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服务实践体系以“激发意识一企业实践一创新创业”为主线,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具体问题为导向,增加学校的各项创新创业教师资源,与各单位创业平台、创业基地积极对接,建立科学的创业创业评估体系。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应以先确定培养目标,以“一定位、二培养、三融合”为培养理念。“一定位”: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二培养”:激发全校师生创新创业活力、培养全校师生创新创业能力;“三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进专业教学中;将创新创业技术融入进专业技术中;将创新创业能力融入进专业训练能力中。严格按照这种教学实践体系开展科学的双创教育,重视技术、实践的培养,达到在学习中创业,在创业中学习,大幅度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成立创业学院,以创业学分替代部分专业课程,实现大学生毕业弹性学分制,为在校学生探索搭建学生创业平台
各高校可以在校园中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也可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增加创业学分制,填充到大学生毕业弹性学分制中,辅助在校生创业实践,提供免费的场地、设备,鼓励、激励学生创业兴致。高校创业园[10]以其独特的优势营造校园创业氛围,逐渐形成与市场对接的创新创业氛围,从制度上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达到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目的。
1.紧密联系执行国家创新创业发展战略,通过各类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在校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大学生为步入社会做好提前准备,通过这种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推动了高校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多举办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邀请当地有实力的企业家作为评委,希望将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服务企业、服务市场,寻求校企合作新模式。在双创比赛过程中,设立创业咨询导师辅导课程,用市场需求检验创业成果,让高校的创新创业大赛真正发挥作用,成为企业的孵化器和支撑平台。
2.在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平台,实地进行模拟创业,组建合理的创业团队,每个团队都需要专业的创业导师,按照“寻找商机——制定计划——资金融资——成效管理”的模式进行模拟创业,通过学校对创业的感性认识,总结经验教训,事半功倍。
3.高校应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讲座、沙龙、会议,邀请有创业成功的校友、企业高管对创业学生进行能力和意识的指导,讨论交流,让学生通过交流充分掌握创业实践能力,尽可能规避风险。通过学生与导师一对一的创业指导,让学生知道一个金点子如何变成一个完成的创业实案,减少毕业生在创业初期的失败率,进而大大提升学生成功创业率。
(三)整合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深化高校双创教育改革
加快实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在人才驱动,培养创新的人才是重中之重,加速提高人才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势在必行的[11]。建议高校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使双创教育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完美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路上,不断提供人才智力保障。双创教育中,高校的优势非常明显,只有高校拥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团队,这是其他平台不具备的,所以我们更要利用好这一优势[12]。首先,成立高校创业导师指导团队十分必要,导师需要联合企业,积极沟通创业学子,了解他们在创业初期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第一时间解决创业初期问题。第二,高校创业导师指导团队需要规划培养,知识更新与时俱进,这也是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认证的培训项目,它将成为今后高校重要的师资培训项目之一。如今培养“高校创业导师”意在让高校创业教师接触最新的、专业的创业知识、方法和流程,提升创业专业授课能力,更有效地开展创业指导工作,积极进行创业就业师资培训,让学校的教师去企业实地学习,让企业的专家到高校进行交流,更能提高高校创业导师的整体水平。创业导师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谈话,规避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问题,可以减少处处碰壁的创业探索过程,大大提升创业成功的概率[13]。
(四)大力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增加高校与社会的国际交流合作
积极推进高校与政府、企业、社会协同育人,开展具有前沿性、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吸引优质教育资源,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将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解决实际生产和服务需要。将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解决实际生产和服务需要。作为科研专家,必须考虑到其科研成果是否具有竞争力,能不能对产品对市场产生影响,所以我们需要具有市场观念和企业家精神的科研导师,增加国际交流合作,这样才能做出国内外市场能接受的产品和商品,正好的适应创业的国际化[14]。比如以色列是在世界上创新创业做得相当成功的国家,《创新的国度》作者Saul Singer对此有比较深刻的解读[15];全球公认的高科技创新的企业,比如Facebook、Apple、Linked-In,都有其独特的创新文化。可以增加创业导师、创业人才的国际交流培养机会,向世界各国高科技创新创业的代表性企业和人物学习请教。建议市委、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及高校要设计整体规划、配套资金政策、协助教学指导,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强大合力,让支持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鼓足干劲,一路向前。
参考文献
[1]刘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J].人力资源,2016(1):69-70.
[2]邱峰.江浙粤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9):119-121.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 B/O 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4]刘晓乐,裴一蕾,任建宇,等.校企融合模式下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9,38(2):146-148.
[5]臧玲,王艳.关于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8):95
[6]荆彦丽,何云峰.“众创”时代的创业教育机遇、困境及破解[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7):69.
[7]杜刚,李亚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2015(14):174-175.
[8]林文豹,薛文.基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高校创业园模块化设计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34(10):59-61.
[9]刘晓丽.双创背景下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意义[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3):63-65.
[10]郭志良.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发展继续教育的优势、问题和对策[J].知识经济,2018(10):116-117.
[11] 李梅,王倩,陈龙.创业导师行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影响研究 以中西部地区Y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
究与评估,2019(2):67-69.
[12] 张欢.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教学,2017(24):59-61.
[13]这个国度热衷“贩卖”创新[J].国企,2017(2):18-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