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普惠式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 ——以沈阳城市学院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19 16:00:3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是新时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沈阳城市学院立足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培养方案,纳入学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普惠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普惠式;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等学校适应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现实要求,是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投身于创新创业实践的大学生显著增加[1-2]。

         作为辽宁省首批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我校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开展“普惠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普惠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它强调教育内容的普及性、教育对象的全面性,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区别于其他高校仅开设几门创新创业理论课程,或只针对一小部分“精英”群体,我校在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的同时,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本文研究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对我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行了总结,为普通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高校实施“普惠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普惠式”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自我学习主体地位的实现提供了支撑。在“普惠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引导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选定并开展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

(二)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体现

        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而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高校打造与地方、行业、区域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育人模式。开展“普惠式”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应更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构建高标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导向,努力培养更多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3]。

二“普惠式”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纳入培养方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指导性文件和依据。学校将创新创业能力明确纳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使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改革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理论讲授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开设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包括《创新思维》、《就业与创业教育》,使学生学习有关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树立就业与创业意识;设置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素质达到预期要求。

\

 
        学校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方向与原则上的指导和依据。

(二)融入专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相长

         改革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方法的改进、考试方法的改进,教师将分组学习、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实践化教学方法贯穿课堂,从而将教学和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部分学生在大二大三即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完成其中的重要课题,在课题攻关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进而提升自己主动学习、发掘知识链、创新性地完成任务的能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学习过程考核和专业能力评价,引入项目制作、实践操作、作品评价、研究报告、论文答辩等注重应用的能力化考核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4]。

        引入“业师”进课堂。学校在校企合作工作中,从各专业所属行业企业聘请了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高管和工程技术人员来校担任各专业“业师”,与专业教师协同共建课程为学生补充了相关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思维的培养进行最直接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

(三)开设通识课程,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我校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第一学期开设了《创新思维》课程,开始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思维能力的基础训练,使学生学习有关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其创新创业的意识和习惯。在第五学期开设了《就业与创业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就业与创业意识,学习就业与创业知识,培养就业与创业精神,帮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5]。

(四)开展项目实践,搭建创新创业实战平台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应增强实践环节,对接市场需求、企业产品研发需求,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创新创业思维,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地。因此在实践课程方面,开设了《创业创新实践》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实践贯穿大二、大三学年,将创业创新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通过专业教师指导选题,辅导员监管过程,大创工场和孵化基地提供场地和资源,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落到实处。学校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路演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并遴选优秀项目,提供创新创业基金进行扶持。

(1)多元优质项目选题

         各学院通过学院高地建设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产教融合项目、学生自主创新项目四种选题来源确定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项目,经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小组审定后确立为学校创新创业项目。项目负责教师撰写任务书,拟定项目目标、成果、经费计划等,明确项目组成员人数及各成员岗位、能力,并采取公开竞聘方式确定项目组组长和组员,构建目标明确、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创新创业团队。

\

 
(2)三位一体师资队伍

        专业教师深入指导创新创业实践。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专业教师负责指导所带团队的创新创业实践。学校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参与创新创业系统化培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把握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新动态,从而引领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方向。在专业教育中蕴含创新创业教育,并在创新创业思想的激励下反哺专业教育,从而实现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互促进[6]。

        辅导员全程督导创新创业过程。学院辅导员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工作进行全程监管,根据各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实施计划对项目开展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配合与辅助专业老师把控项目进度。鼓励和支持学生合理选择创新创业系列竞赛;利用现代媒体,普及创新创业常识,宣传创新创业政策,介绍创新创业典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行业专家合理引导创新创业方向。聘请行业专家作为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定期举办培训或专题讲座,优化团队创新创业思路、激发创新、整合资源,对学生思想、理念、经营模式等方面做深入分析,并针对学生困惑和问题给予专业的指导,推动创业启动,加速融资到位。

(3)校院两级监控体系

        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小组,由分管创新创业教育的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学生处负责同志担任,形成多部门分工负责、协同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监管体系。各二级学院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根据学院学科特点及专业特色制定本院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具体实施方案,负责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过程管理、检查验收及学分评定等工作。

(4)优质资源资金保障

        加强实验实训中心建设。重点加强实验实训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学校现有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38个校内实验实训中心、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工场,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技术和资源支持。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训作用时,其中某一个体的行为及决策受到同群者行为及决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Dee,T.S.,E.K.Penner,The Causal Effects of Cultural Relevance:Evidence from an Ethnic Studies Curriculum,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17,54(1):127-166.
[2]Leake,M.,S.A.Lesik,Do remedial English programs impact first‐year success in college?An illustration of the
regression‐discontinuity desig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Method in Education,2007,30(1):89-99.
[3]Lee,D.S.,T.Lemieux,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Designs in Economics,Working Papers,2010,48(2):281-355.
[4]蔡芸.对全英教学的看法[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1,(4):36-38.
[5]常亮,刘中华.高校本科全英教学效果实证分析:--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4,(4):83-86.
[6]郭桂杭.商务管理全英教学模式的探索[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15(4):88-90.
[7]胡金凤,王朝辉.我校中英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实施[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2):308-309.
[8]孙晓琴,傅薇.双语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与应用[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6):95-98.
[9]王骏,孙志军.重点高中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基于F县普通高中的一个断点回归设计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4):82-109.
[10]问泽霞,葛莹玉.高校双语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11(2):56-5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8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