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传统文化传承的中职语文教学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0-11-23 11:57:3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精神文化的精髓,而语文知识传输则是传统文化精华传承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以传统文化传承为基础,阐述了基于传统文化传承的中职语文教学必要性。并结合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对基于传统文化传承的中等职业院校语文知识教学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以期在新的发展环境下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中职;语文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刘昕.基于传统文化传承的中职语文教学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66):128-130.

传统文化在中等职业院校语文知识传输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满足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需求,还可以进一步拓宽中等职业院校学生传统知识储备空间,培养中等职业院校仁、义、礼、智、信等优良品德,为中等职业院校各专业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依据。因此,对基于传统文化传承的中等职业院校语文知识教学措施进行适当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基于传统文化传承的中职语文教学必要性

一方面,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体系。而中等职业院校学生是我国新时代建设的重要力量。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满足中职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中职生职业素养及道德素质,促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工作、生活环境。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大环境迅速变迁,多数中职生无法适应企业发展中对员工职业素养的要求,影响了中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效力。这种情况下,依托中等职业院校语文课堂,进行传统文化传输,提升中等职业院校各专业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及职业素养,就成为中等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1]。

二 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应用现状

传统文化主要指我国历史流传下来的道德风俗、思想文化、艺术、制度、行为方式等。其涵盖了我国自古以来优秀的物质精神生产能力、物质精神财富,对于中职生学习具有较高的价值。但是在现阶段我国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中职教育特殊性,多数中职生语文学习基础较薄弱,无法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价值。在语文课堂中也缺乏正确的学习理念,对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兴趣不大,经常出现玩手机等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严重影响了中职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

 
三 基于传统文化传承的中职语文教学措施

(一)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是基于传统文化传承的中等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一方面,在中等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深入挖掘现有课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并结合自身专业经验,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其渗入语文课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中职生思想认知,为其积极价值理念的实现提供依据。如,在《师说》课程教学阶段,在要求班级学生背诵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语文教师可以古今师生观区别、共同点为入手点,分析思考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并探究“师者”道德品质保持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语文教师可根据专业特色,引导专业学生以人才培养阶段的仁、智入手,探究仁、智的区别及联系。并与中职生共同思考本专业人才培养中仁义品德的重要性,以便帮助中职生建立正确的仁、智观念。

另一方面,考虑到传统文化知识载体及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与现代思维相距较远,多数中职生不喜欢甚至厌倦传统文化中涉及的古板套路、格式。因此,为降低中职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排斥感,语文教师可以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文化思想结合为入手点,引入学习。从现代人角度,阐述课文中设计的传统文化。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传统文化知识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紧密结合,充分满足中职生现实需求,为中职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提供依据。如在中秋节到来之际,语文教师可以首先在多媒体软件中展示讨论主题:“中秋节的月亮到底多少钱?”并配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图片,随后组织班级学生回答。

在班级学生回答之后,语文教师可以展示另一个图片,配文:“明月几时有?服务员,可以给我一个咸的五仁月饼吗?”根据图片内容,语文教师可以文学常识为视角,与班级学生进行共同思考关于中秋节的传统习俗、诗歌等。在初步预习课堂内容的基础上,语文教师可以要求班级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查阅相关知识。深入感知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同时对中职生进行亲情教育及友情教育,以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激发中职生传统文化学习兴趣

首先,由于传统文化知识与中职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且中职生大多传统文化知识较薄弱,因此为提高中职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师可以挑选现有课程中优秀的文化作品,将其串联成一个小故事。以“讲故事”的方式,为班级学生进行形象描述,以激发班级学生求知欲,为后续课程进行提供依据。同时语文教师可剪辑《孟子》动画片或其他关于传统文化的视频,在课堂中播放,以激发班级学生对传统知识的探究兴趣。

其次,多数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示范、引导,促使人们了解社会道德规范并进行内化吸收。随后自觉做一些道德感较强的事情。如,广西梧州龙母信仰的道德品质,就有效转化了人的道德品质,为理想人格的培育提供了依据,在区域内也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基于此,为帮助中职生更加正确地理解传统文化知识,充分发挥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功能,语文教师可引入广西龙母不求回报抚育五龙子,而五龙子长大后回报龙母的故事。在故事讲解的基础上,要求班级学生从现有课程中自选主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模仿讲解练习,或者情景对话展示。配合相关图片展示及音乐播放,可以带领中职生进入特定情景内,渗透传统孝道观。在教育中职生知恩图报的同时,激发中职生传统文化学习兴趣[2]。

最后,为进一步提高中职生对传统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师可与相关专业教师合作。将传统知识教学与特定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如,基于儒学中庸思想的职业批判式思维理念等,逐步提高中职生对传统文化实际价值的认识,为后续课程开展奠定基础。

此外,若仅通过语文教材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就会限制中职生学习渠道,影响传统文化教学效果。因此,考基于中职生空闲时间多的特点,语文教师可要求中职生在课下背诵《弟子规》《论语》等经典内容。并在中职生背诵后,带领其探究相关著作中蕴含的亲情、奋斗等传统美德。帮助中职生学会传统名著阅读方法,为中职生文学素养提升提供依据。

(三)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首先,由于传统文化学习氛围的营造,可以保证基于传统文化继承的中职语文知识教学过程顺利进行,因此为帮助中职生更好地接受、理解传统文化内涵,语文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软件,借助助教光盘中已有数字化资源,展示相关课程内容、写作背景及作者经历。通过前期展示阶段,图像、动作、符号的有效配合,可以为中职生创设直观、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

其次,在引入课程之后,语文教师可为中职生预留一定的自我消化、理解时间。根据教材每个单元编写完毕的文字常识内容,选取最恰当的诗词,或者利用青年文摘、读者、人民网等官博中发布的内容,展示相关知识。随后结合本地传统文化发展情况,以乡土文化为主题,要求班级学生在课堂中思考与自身相关的传统文化,逐步缩短传统文化与中职生间差距,为基于传统文化继承的语文教学效率提升提供依据[3]。

最后,在教学情境营造的基础上,语文教师可利用现有资源,组织中职生在课堂中开设以读传统著作、赏传统诗词、品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茶话会”。在“茶话会”中,基于优秀文化信仰与人类心理层面精神情感需求的紧密联系,语文教师首先可以传统文化节日为入手点,为班级学生讲解五龙火碗、龙母神刀、五马巡城等传统文化背后的故事。激发中职生谈论积极性,并帮助其缓解枯燥的理论课程压力。随后结合具体课程内容,引导中职生深入感知,领会相关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以初步培养中职生古诗词鉴赏、理解能力,为中职生继承、弘扬民族精神提供依据。如在《我的母亲》课程教学阶段,语文教师可要求中职生实现搜索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中相关故事。强化中职生热爱母亲的意识,帮助其初步建立正确的孝义观念。

通过在课堂中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并进行适当拓展延伸,可以进一步开拓中职生语文知识学习视野。同时将基于传统文化继承的语文知识教学纳入一个更加广阔的文化背景下,促使中职生更加深刻、全面的品位传统文化魅力,为其良好传统品德的形成提供依据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为促使中职生成长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中等职业院校应深入挖掘语言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并利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将相关传统文化渗入语文课堂中,促使中职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完善自身价值观及心理素质。同时语文教师可进一步丰富教学方式,逐步拓展传统文化的应用空间,帮助中职生提升职业素养,为其职业竞争能力提升提供依据。

\

 
参考文献

[1]石英.中职语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8(9):6.
[2]邹丽芬.传承中职语文课中渗透的传统文化及育人思想[J].时代教育,2018(6):1-2.
[3]马琳.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传承[J].人生十六七,2017(17):18.
[4]李茜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中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6(43):157-1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69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