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以二维码制作为技能目标,需要掌握二维码概念、二维码分类、二维码组成三 个知识点。 教师利用雨课堂平台发布知识点学习 PPT, 围绕着知识点发布一些视频、文本等学习资源。 并要求学生学习完后,进行知识的测试。 知识点学习 PPT 和知识测试结果如图 4 所示。
①教师演示 VB 二维码程序的效果。 即用户输入文本信息后,程序将信息存储在二维码中。 ②教师讲解程序制作的步骤。 ③演示结束后,教师通过雨课堂工具总结,学生端同步教师端的 PPT,教师对其技能的重点、易错点进行总结。 这样学生可在手机上与教师互动,并标记“不懂”或“收藏”。 教师端与学生端的“不懂”功能,如图5、6 所示。 ④学生课堂上练习,教师答疑、巡视,并对“不懂”学生实施个性化辅导。 ⑤教师总结完成情况,表扬、鼓励完成较好、进步较大的学生。
这一部分是为巩固前面的技能,使学生进一步强化和提高。 教师以如何存储网址在二维码中为技能目标, 并且要求大家讨论是否还能增加其他功能。 在小组讨论中,组内成员积极发言,围绕着程序界面、程序功能、小组分工等进行交流。 小组与小组交流,则通过雨课堂“弹幕”功能,实现组与组之间交流。 最后,各小组完成作品后,学生代表各自点评本组作品,利用雨课堂“投票”功能,选出最佳作品。
教师根据本堂课的重、难点,设计出一些主观问答题,如“二维码控件 Qrmaker 控件导入步骤”“二维码制作 Qrmaker 控件属性设置有哪些”。 教师通过雨课堂平台发布在作业模块中,学生接收到微信通知后,及时完成这些复习作业。 通过数据分析,教师了解学生完成情况,以便下一节课表扬完成较好的学生,督促未完成学生。 同时,教师在雨课堂平台中布置讨论话题“二维码文本存储还可以做哪些扩展功能”,引发学生思考和回顾。
共发放问卷 41 份,有效问卷回收 41 份。 问卷主要从教学模式新颖性、教师与学生互动性、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四个维度进行调查,共设计具体的调查问题 15 个。 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学生对教学模式新颖性满意度高占 84%, 特别对微信任务推送、 “弹幕”讨论等问题满意率较高。 学生与教师互动性满意率 78%,互动性满意率较高。学生学习兴趣满意率 88%,对课前学习与讨论、课件收藏功能支持率高。 学生对教学模式满意率占 86%,支持率高,很多学生认为可在课堂上长期应用。
选取高三网络 3+2 班为试验组,基于雨课堂技术开展混合教学模式实践。 控制组选择高三计算机应用 3+2 班,开展常规的混合教学模式,即课前进行在线视频学习, 课堂进行实操技能学习。 两个班级都是 2015 级学生,实验组人数 41 人, 控制组人数 40 人, 平时课程学习、班级期末考试成绩等方面均无较大差异,学生在同一起点学习水平上。 教学试验主要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从在线学习成绩、课上技能作品成绩、课上分组作品成绩进行比较。 数据统计采用SPSS13 为分析软件, 样本采用 t 检验方式, 当 P(sig)<0.05 为具有明显差异[12]。从分析数据看( 见表 1), 试验组、控制在课前在线学习成绩无较大差异, 试验组和控制组平均分分别为77 和 75 分,P(sig)=0.84>0.05。 课中技能作品成绩、课中分组作品成绩试验组都比控制组高, 分别高出控制组平均分 10 分和 8 分,P(sig)值均小于 0.05,表示试验组和控制组具有明显差异。
Group Statistics
五、小结
为提高中职生学习效率, 将课堂延伸至课前与课后,依托雨课堂技术开展的混合教学模式研究,具有个别化辅导、互动性强、激励式教学策略等优势, 弥补了传统混合学习中线上平台与线下教学脱离、 互动性不够等不足。 经过开展问卷调查,学生对基于雨课堂技术的混合教学模式比较认可,满意率较高;从教学试验效果看,比传统的混合教学模式有明显的提高,教学效果更好。 当然任何教学模式都有其不足之处,从调查问卷显示来看,“雨课堂”软件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仍有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Kaplan.Building eLearning and Blended Learning Communities [DB/OL].http:// www.icohere. com/Col- laboration Learning.html.
[2]Graham Charles R, Bonk C J, Cross J, et al. THE 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Global Per-
spectives, Local Designs [J].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Dis- tance Education,2009,10(4):181.
[3]Rovai Alfred P., Jordan Hope M. Blended Learn- ing and Sense of Community:A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tradition and fully online graduate courses [J].The Interna- tion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2004,5(2):34-38.
[4]何克抗.从 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5]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 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6]黄荣怀,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学堂在线.学堂在线推出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EB/OL].
[8]王帅国.雨课堂: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教学工具[J].现代教育技术,2017(5):26-32.
[9]傅叔康.激励·唤醒·鼓舞——有感于一节思想品德课教学[J].四川教育,1990(4):25-26.
[10]李傲梅,郭传奇,罗军.基于 SPOC 的信息类课程W2L 教学模式探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1):35-38.
[11]E-tutors portal.e-tqm College Blended Learning Approach[DB/OL].
[12]谢丽琴,周俊,贺丽春等.“四位一体”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7):49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