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新生儿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的临床分析(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09-19 15:42:3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目的 分析新生儿经下肢静脉PICC 置管的临床特征,总结管理对策。方法 2017 年 4 月至 2017 年 12 月,NICU 对 36 例新生儿经下肢静脉 PICC 置管。结果 36 例经下肢静脉穿刺置管的患儿,1 例导管尖端位置在额总静脉、5 例在送管至腹股沟处时出现送管困难,通过调整体位后送到目标位置。5 例经大隐静脉置管后第三天出现静脉炎,36 例导管尖端培养阴性。人均置管时间(30±5.2)min,平均留置时间(30±4.5)日。发生并发症8 例,发生率 13.8%,均为静脉炎。结论 新生儿经下肢静脉 PICC 置管可以做为第一选择,选择下肢静脉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低、留置时间长,优于上肢静脉置管。

关键词: 新生儿;静脉;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

本文引用格式:何红蕾. 新生儿经下肢静脉 PICC 置管的临床分析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0):59.

\

0引言

新生儿 PICC 一般选择右上肢贵要静脉做为 PICC 置管的首选,部分因为穿刺失败等原因不得不选择下肢穿刺。新生儿因血管细小、皮肤薄、又要长期肠外营养输注,因此PICC 作为首道静脉通路,但 PICC 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加强管理非常必要。2017 年 4 月至 2017 年 12 月,我院 NICU 共对 36 例新生儿经下肢静脉 PICC 置管,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2017 年 4 月至 2017 年 12 月,医院 NICU共对 36 例新生儿经下肢静脉 PICC 置管,其中男 20 例、女16 例,胎龄在 26-32 周。纳入标准:①体重 1500 克以下;②下肢血管条件较好;③长期输注肠外营养液。

1.2方法。选择美德康 1.9F 规格的 PICC 导管,有 PICC 置管资格的护士操作,流程。

(1)量长:以穿刺点为起点沿血管走向至腹股沟、脐部、剑突为置管长度。
(2)操作前消毒:① 0.5% 氯消净消毒液擦拭辐射台, 再两遍清水擦试。②操作者及助手七步洗手法洗手。
(3)无菌屏障:①操作者以及助手都佩戴无菌帽、无菌手套、戴口罩、穿手术衣。②消毒下肢,消毒部位为上至腹股沟上 3 cm,下至整个脚趾,以 0.8% 含氯已定乙醇溶液进行皮肤消毒,共 3 次。③给新生儿全身覆盖无菌巾,仅留穿刺部位;
(4)置管:①部位:大隐静脉、小隐静脉、腘静脉、股静脉。②置管:早产儿皮下脂肪薄、血管比较表浅,都采用盲穿, 首选经腘静脉置管至下腔静脉,下肢与躯干成一条直线 [1]。③ X 线定位导管尖端位下第八至第十胸椎为最理想位置。

(5)置管后记录:记录患儿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体重、孕周,PICC 导管的批号、类型、穿刺肢体部位、置管总长度、置入长度、外露长度,日期、导管尖端的位置等。

(6)置管后的日常基本护理:①评估置管肢体的情况: 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及渗液,如果有及时更换敷料,置管后24 小时更换敷料,以后如无渗血则每周更换一次,敷料松脱随时更换。②每天量大腿围:测量左右大腿围(腘窝上 2 cm 处),观察有无静脉炎的发生,置管后常规每天外涂喜辽妥三次。③冲封管:用 1-10 单位的肝素盐水或预冲式封管液脉冲式正压冲管,每 8 h 冲管一次。④输液过程中更换不同药物前后需要冲管;⑤每日记录导管外露长度、穿刺点情况、穿刺肢体皮肤颜色、末梢循环、冲管等情况;日常护理操作要注意无菌操作防止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穿刺肢体不限制活动。

2结果

36 例经下肢静脉穿刺置管的患儿,1 例导管尖端位置在额总静脉、5 例在送管至腹股沟处时出现送管困难,通过调整体位后送到目标位置。5 例经大隐静脉置管后第三天出现静脉炎,36 例导管尖端培养阴性。人均穿刺完成时间(30±5.2) min,平均留置时间(30±4.5)日。发生并发症 8 例,发生率 13.8%,均为静脉炎。
\

3讨论

本组研究对象的孕周中位数仅为 30 周,最低孕周为 26周、最低体重为 650 g,大部份均需机械通气以辅助呼吸,形成一定的胸腔压力,如经上肢留置 PICC 的话容易导致导管尖端移位,严重并发症会比下肢多。而本组对象的并发症发生率只有 13.8%,且都为静脉炎,这些并发症只发生在置管后初期,只要做好 PICC 穿刺前、穿刺中、穿刺后的护理, 可以有效避免。

因此,NICU 要加强各个环节的质控,包括穿刺前的人员选择以及技术培训、穿刺中的技术管理以及无菌管理、穿刺后的规范使用PICC,特别重视封管的质量控制。除封管外, 新生儿 PICC 护理的细节要求较多,如环境管理过程中消毒液的品种以及浓度的选择、导管位置确定方法选择、是否预防性应用热敷等方法预防静脉炎、是否需要使用约束带固定等,这些都需要护士发挥能动性,认真评估新生儿的护理需求, 充分考虑新技术的风险、护士掌握水平,避免盲目使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 [2]。在 PICC 的使用过程中,重视交班的管理, 以利于护士在动态的了解PICC 的护理落实情况、落实质量, 避免有护理内容遗留,形成链式质量控制。

综上所述,新生儿经下肢静脉 PICC 置管可以做为第一选择,选择下肢 PICC 置管的对象并发症发生风险低,留置时间更长,更优于上肢静脉置管。

参考文献:

[1]张晓菊, 胡雁, 李全磊, 等.PICC 体外测量方法的系统评价 [J]. 护理学杂志 ,2014,29(06):78-82.
[2]张平, 何卫娥.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原发性发生移位的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2015,50(12):1498-1501.

《新生儿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的临床分析》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919/20180919034332216.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87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