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预见性护理在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1-11-12 10:09:0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在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100 例行PICC 置管输液的肿瘤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50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生发生率为 8.00%(4/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8.00%(1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 96.00%(4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80.0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可降低肿瘤化疗患者 PICC 置管输液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提高护理满意度,其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关键词】 肿瘤化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并发症;预见性护理;满意度

肿瘤化疗患者常采取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进行输液,可避免反复穿刺,减轻穿刺和化疗药物对血管的损伤 [1-2]。但在实际置管中易发生并发症,影响整体化疗疗效 [3]。预见性护理是通过对疾病发展规律、变化特点等进行分析预测, 制订有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 [4]。本文观察预见性护理在肿瘤化疗患者 PICC 输液中的应用效果。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 取 2017 年 10 月 至 2019 年 10 月本院收治的 100 例行 PICC 置管输液肿瘤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50 例。观察组男 32 例,女 18 例;年龄 20~78 岁,平均(46.3±5.7)岁;肿瘤类型:乳腺癌 16 例,肺癌 8 例,结肠癌 12 例,胃癌 14 例。对照组男 28 例, 女 22 例;年龄 21~79 岁,平均(47.3±4.8)岁;肿瘤类型:乳腺癌  12  例,肺癌12 例,结肠癌10 例,胃癌16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给予健康宣教, 心理疏导,做好基础置管护理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通过结合既往临床护理经验以及相关文献资料,明确行PICC 后易发生的不良事件,主要包括穿刺部位渗血、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性血源感染、导管移位与破裂,根据不同的并发症制订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措施。(1)穿刺部位渗血。置管前实施常规凝血功能检查,暂停服用抗凝剂,完成穿刺后合理控制压迫时间,以 10~15 min 为宜,且穿刺侧肢体需制动 3 d。(2)静脉炎。①血栓性静脉炎:成功置管后,确认上腔静脉内是否置入导管尖端,并适当行抗凝处理;结束输液后,采用 0.9% 氯化钠注射液进行脉冲式封管,鼓励患者对穿刺侧肢体适当运动(如缓慢上举、抓握拳)等,以患者机体可承受强度为宜,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3 次 /d,同时告知患者若其穿刺侧肢出现肿胀等不适症状时,需要及时沟通。②细菌性静脉炎:应在独立房间完成相关置管操作,室内禁止人员走动, 保持环境清洁,且严格无菌操作,各类营养物质经PICC 置管输入后,其冲管原则与前者一致。③机械性静脉炎:穿刺静脉以贵要静脉为主,正中静脉血管次之,入路时以右侧为主,送管时根据患者血管情况进行速度的调整,若有血管痉挛,则调整体位后继续送管,切勿通过暴力的方式将导管置入其中,嘱患者穿刺成功后,避免穿刺侧肢体剧烈活动或提重物等。(3)导管堵塞。即操作时要求缓慢、轻柔穿刺,避免在同一静脉处反复穿刺。注意采用高浓度液体输注后,需及时冲管,方法与前者一致, 正压封管。注意明确药物间配伍禁忌,确保科学配伍。(4)导管相关性血源感染。医务人员需严格无菌操作原则,置管完成后,定期更换穿刺点敷料, 若敷料出现异常及时更换,并标注更换时间。(5) 导管移位与破裂。注射器规格一般为 10 mL,适当采用脉冲式正压冲、封管,导管表面不宜直接粘贴胶布。早期置管时需对导管位置采用X 线检查确定, 且加强固定,嘱患者切勿频繁活动穿刺侧肢体等。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2)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通过发放自制问卷调查,问卷实施百分制,内容包括沟通能力、护理礼仪、健康教育以及主动服务,根据评分结果分为三级, 90~100 分为满意,61~89 分为一般满意,0~59 分为不满意。满意度 =(满意 + 一般满意)例数 / 总例数 ×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生发生率为 8.00%(4/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8.00%(1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 96.00%(4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80.0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

3  讨论

PICC 置管术主要是经外周静脉穿刺将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并在右心房入口或上腔静脉将导管头端固定的技术。对于外周浅静脉条件较差、肿瘤化疗、需反复输注血液制品、长期输液患者等,采用 PICC 置管尤为重要[5]。但PICC 置管会对血管产生一定的刺激, 出现一些并发症,可影响 PICC 置管整体效果 [6]。预见性护理将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常见并发症加以分析,制订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在于,预见性护理可对易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并制订预见性的护理措施,从而控制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7]。同时预见性护理实施人性化护理措施,更加符合患者实际需求,有助于提升满意度 [8]。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可降低肿瘤化疗患者PICC 置管输液并发症发生率, 以及提高护理满意度,其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参考文献

[1]史冬妮,田丽,田丹,等 . 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 中国医药指南,2016,14(6):274-275
[2]庄丽媚 . 不同护理模式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导管感染护理中的应用比较 [J]. 中国医药导报,2016,11(5): 133-135.
[3]曹晓欣,侯香传,关伟丽,等 . 肿瘤化疗患者 PICC 置管的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 护士进修杂志,2017,29(2): 169-171.
[4]李萍,李云 . 妇科肿瘤患者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及护理对策 [J]. 广西医学,2016,37(1):127-129.
[5]孙晓容,罗莉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相关并发症的维护对策 [J].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8, 8(3):343-344.
[6]罗雯 . 优质护理干预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肿瘤患者的影响 [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1):179- 181.
[7]蓝馨 .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防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97):353- 354.
[8]章玉英,黄燕 . 预见性护理在肿瘤患者PICC 置管并发症防治中的应用效果  [J].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6):156-1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46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