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目的 分析 PICC 置管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用以规避该情况的发生。方法 于 2016 年8 月至 2017 年 8 月选取我院就诊的 70 例接受PICII 置管导管治疗的恶性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与临床研究, 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PICC 置管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及诱发因素。结果 本次研究发现,发生导管异位者 9 例,发生率为 12.9%;分析诱发因素,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穿刺体位间均无显著差别(P> 0.05);分析各静脉间导管异位发生率,头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明显高于正中静脉与贵要静脉(P< 0.05),而正中静脉与贵要静脉间的导管异位发生率间无显著差别(P> 0.05);分析乳腺癌左右侧穿刺导管异位发生率,左侧导管异位发生率显著高于右侧(P< 0.05)。结论 在 PICC 支管时必须要严格遵循规范流程进行操作,严格遵循操作指南, 确保无菌操作,静脉部位优先选择贵要静脉,切实降低导管异位的发生率,保障临床疗效。
关键词: PICC 置管;导管异位;发生情况;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本文引用格式:虞宇辉.PICC 置管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和相关因素分析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18(70):53.
0引言
淋巴瘤患者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期,若使用多种化疗药物进行治疗将会对外周血管造成显著刺激性 [1],存在一部分患者经外周静脉化疗后并发化学性静脉炎,甚至诱发功能障碍和组织坏死等严重并发症,不仅会增加患者生理上的痛苦还会造成治疗进度的延长和拖延。本文为分析 PICC 置管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2],用以规避该情况的发生,于 2016 年 8 月至 2017 年 8 月选取我院就诊的 70 例接受PICII 置管导管治疗的恶性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与临床研究,取得满意结果,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于 2016 年 8 月至 2017 年 8 月选取我院就诊的 70 例接受 PICII 置管导管治疗的恶性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与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 36 例, 女 24 例;平均(54.29±8.28)岁。60 例患者为淋巴癌患者,10 例为乳腺癌患者,淋巴癌患者中 46 例患者选择贵要静脉进行穿刺,6 例患者选择正中静脉进行穿刺,8 例患者选择头静脉进行穿刺;乳腺癌患者中行左侧穿刺 3 例,行右侧穿刺7 例。所有患者穿刺时选取卧位,均认真阅读知情同意书并签署同意书。
1.2穿刺方法。仪器选择三向瓣膜式 PICC 仪,由美国巴德公司生产。操作人员选择科室内具有多年穿刺经验、经专业PICC 培训的护士完成,用以提高穿刺成功率,消除人员操作干扰。具体操作内容:于患者肘部静脉使用皮尺测量穿刺点距离右侧第3 肋间的长度[3],护理人员辅助患者选择合适体位,铺设消毒巾后行穿刺操作,插入长度以测量长度为准,完成操作后使用透明膜将其固定。完成 PICC 置管后进行 X 线正位片检查,确定导管头端位置正确。
1.3统计学分析。本文所涉及数据均采用 SPPS 11.5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使用 n (%)表示,用 χ 2 检验计数资料,用 P< 0.05 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本次研究发现, 发生导管异位者 9 例, 发生率为12.9%;分析诱发因素,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穿刺体位间均无显著差别(P> 0.05); 分析各静脉间导管异位发生率, 头静脉导管异位(5/8,62.5%)发生率明显高于正中静脉
(1/6,16.7%)与贵要静脉(2/46,4.35%)(P< 0.05), 而正中静脉与贵要静脉间的导管异位发生率间无显著差别(P> 0.05);分析乳腺癌左右侧穿刺导管异位发生率,左侧(2/3,66.7%)导管异位发生率显著高于右侧(2/7, 28.6%)(P< 0.05)。
3讨论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临床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即是于肘前浅静脉处将导管穿刺置于上腔静脉下
1/3、靠近右心房与上腔静脉交界处,能够将刺激性药物安全的输注于患者体内,切实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痛苦,消除了输液过程中的痛苦。在临床中,PICC 导管并不能完全按照预期到达指定位置 [4],极易发生导管异位造成病变。一旦发生导管异位将会诱发回血后导管堵塞、静脉血栓及静脉炎等并发症,导致未完成治疗而提前拔管。因此,临床中要将将如何降低导管异位的发生率作为研究重点。综合本次研究结果可知,在 PICC 支管时必须要严格遵循规范流程进行操作,严格遵循操作指南,确保无菌操作,静脉部位优先选择贵要静脉,切实降低导管异位的发生率,保障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王玉珍, 李丽端. 横位按压颈内静脉并回抽血在减少 PICC 置管异位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 ( 中旬刊 ),2018,25(03):141-142.
[2]范彬, 黄芬. 抬高床头联合呼吸配合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异位中的应用效果 [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06):146-148.
[3]杨佳 , 王梅林 , 许红梅 , 等. 集束化护理对预防 PICC 置管并发症的Meta 分析 [J]. 循证护理,2018,4(02):103-109.
[4]李佳 , 李雪玉, 宋敏 , 等.PICC 导管尖端异位于颈内静脉的预防与护理研究进展 [J]. 上海护理 ,2018,18(02):57-59.
《PICC置管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和相关因素分析》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919/20180919022254524.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