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口肌训练对脑炎伴吞咽障碍患儿吞咽障碍程度 及口运动功能的影响论文

发布时间:2022-06-30 11:48:2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口肌训练对脑炎伴吞咽障碍患儿吞咽障碍程度及口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 80 例脑炎伴吞咽功能障碍患 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4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口肌训练,比较 两组训练前后吞咽功能障碍程度分级、吞咽障碍调查问卷(DDS)评分和口运动功能量表评分。结果: 训练后,观察组吞咽功能障碍程度 分级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训练后,  观察组 DDS 评分低于对照组,  口运动功能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口肌训练可有效促进脑炎伴吞咽障碍患儿吞咽功能恢复,改善其口运动功能。

【关键词】  脑炎;吞咽障碍;口肌训练;吞咽功能;口运动功能;DDS 评分

Effects of oral muscle training on degree of dysphagia and oral motor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encephalitis and dysphagia
LIU Hongyan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of Zheche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qiu 476200 Henan, China)

【 Abstract 】  Objective: To observe effects of oral muscle training on degree of dysphagia and oral motor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encephalitis and dysphagia. Methods: 80 children with encephalitis and swallowing dysfunction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oral muscle training on the basis of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egree of dysphagia, the dysphagia disorders survey (DDS) score and the oral motor scale scor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 Results: After the training, the degree of swallowing dysfun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the training, the DDS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score of oral motor function scal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 oral muscle training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swallowing function and improve the oral motor function in the children with encephalitis and dysphagia.

【Key words】  Encephalitis; Dysphagia; Oral muscle training; Swallowing function; Oral motor function; DDS score

脑炎患儿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极易引发肢 体运动、智力发育、吞咽等多种功能障碍 [1] 。吞咽 障碍是脑炎患儿常见并发症, 患儿表现为摄食困难、 饮水咳呛、咀嚼不协调等症状,若长期伴有吞咽功 能障碍,不仅会导致营养不良,且会增加呼吸道感 染风险 [2]。口肌训练是一种通过介入知觉刺激的锻 炼方式, 可改善患儿口腔、咽喉、下颌的生理功能, 提高呼吸肌活动能力,应用于脑炎伴吞咽障碍患儿 可获益 [3]。本文观察口肌训练对脑炎伴吞咽障碍患 儿吞咽障碍程度及口运动功能的影响。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1 月本院收治的 80 例脑炎伴吞咽功能障碍患儿为研究 对象。纳入标准:符合脑炎诊断标准,确诊为吞咽 障碍 [4] ;洼田饮水试验 3 级以上 [5] ;首次发病;患 儿具有一定认知能力及表达能力, 可配合临床训练。 排除标准: 合并其他颅脑损伤及功能障碍;合并心、 肝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合并口腔咽部先天性畸形 或器质性病变;合并癫痫、严重智力低下;发育迟 缓、遗传障碍代谢等原因导致的吞咽障碍。患儿家 长对本研究内容了解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 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 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40 例。观察组 : 男 26 例,女 14 例;  年 龄 7~10 岁,  平 均(8.47±0.29)  岁;  脑 炎病程 10~30 d,  平均(18.67±2.44)d。对照组 : 男 24 例, 女 16 例;年龄 8~11 岁,平均(8.61±0.35)  岁;  脑炎病程 10~32 d,  平均(18.81±2.61)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评估患儿 吞咽功能,给予患儿常规口腔护理,鼓励患儿张口  进食。进食前做好进食准备工作,清洁患儿口腔 后,护理人员按摩患儿面颊 5 min 左右,指导患儿 放松口周肌肉,并给予足够进食时间。对患儿进行 摄食训练:指导患儿进行空吞训练,之后按需选择 流质食物训练,患儿取 30° ~60°仰卧位,头部前 屈,若患儿无法自行坐起由家长抱坐,根据患儿吞 咽功能恢复情况,逐渐过渡至半流质和正常饮食。
30 min/ 次,1 次 /d。连续训练 3 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口肌训练。(1)   口肌运动:应用专业唇肌训练器行唇部闭合运动, 训练患儿唇部、下颚的活动能力;应用牙胶咀嚼训 练器,训练患儿下颌张程度与稳定性;使用专业吸 舌器(济南麦斯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口肌 训练器套装)  ,对患儿进行吸、拉、摇操作,带动 舌头上下左右摆动。20 min/d,5 次 / 周,  连续训练 3 个月。(2)口部刺激:使用棉签蘸取 5% 葡萄 糖溶液后冰冻,蘸取少量水,擦拭患儿腭舌弓、腭 咽弓、舌后壁等部位;随后使用指尖轻敲打或轻按 压患儿面颊至口周区域,行局部刺激,刺激过程中 观察患儿面部表情,若有异常,即刻停止刺激。反 复按压、揉捏患儿舌头,手指对患儿的软腭行小幅 度振动,后轻揉舌骨下小肌肉。还可应用口腔按 摩棒刺激患儿口腔,根据患儿耐受度,调节刺激强 度、频率、声音等,按摩从不敏感区域逐渐至敏感 区域,遵循由外向里的原则,刺激强度逐渐增强。 20 min/ 次,  5 次 / 周,  连续 3 个月。(3)面部按摩: 选择患儿百会、风府、地仓、颊车、哑门等穴位, 配以颞顶区、额区、颞区,行点、按、揉等手法按 摩,再按揉咽喉部两侧肌群,并选取患儿喉部廉泉 穴,使用中指及食指轻按揉喉结旁或下颌部舌底 肌肉,每个穴位每日按摩 2 min,每周 5 次,连续 3 个月。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训练前后吞咽功能 障碍程度分级,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吞咽功能障 碍分级评估,共 5 级。1 级为一次性饮用 30 mL 温 水且不发生呛咳;  2 级:分 2 次饮用 30 mL 温水, 且不发生呛咳;  3 级:一次性饮用 30 mL 水,但出 现呛咳;  4 级:分 2 次及以上饮用 30 mL 温水,且 发生呛咳;  5 级:无法将 3 mL 温水全部饮下,且 出现频繁咳嗽。(2)比较两组训练前后吞咽障碍 调查问卷(DDS) 评分 [6]。DDS 包含口腔期(拿食 物的准确性,接受食物、控制食物、口内转运食物 及咀嚼食物能力,  15 分) 、咽期(吞咽时食物是 否停留在咽部,且咽后出现嗳气、打嗝或呕吐,  6 分) 、食管期(食管反流会呕吐,  3 分)等 3 个维 度,  共计 8 个条目,  分别对患儿流质食物、软质食 物、硬质食物的吞咽情况进行评估,  总分 0~24 分, 分数越高,吞咽障碍越严重(本研究期间无患儿出 现食管反流及呕吐情况, 故未在结果中体现)。(3)  比较两组训练前后口运动功能量表评分 [7]。量表包 括下颌、唇、舌运动 3 个维度,共计 14 个条目, 采用 6 级评分法评估,各条目 0~5 分,分数越高, 口运动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3.0 软件进行统计学 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 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等级资料采 用秩和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训练前后吞咽功能障碍程度分级比较   训练前,两组吞咽功能障碍程度分级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训练后,  观察组吞咽 功能障碍程度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见表 1。

表 1  两组训练前后吞咽功能障碍程度分级比较
组别  
1 级        2 级
训练前 3 级  
4 级            5 级             1 级             2 级
训练后
3 级
 
4 级
 
5 级
观察组( n=40)  对照组( n=40)
Z 值
P 值
0      6(15.00)  18(45.00)
0      3(7.50)   20(50.00)  0.680
0.497
10(25.00)  6(15.00)  9(22.50)  8(20.00) 8(20.00)  15(37.50) *  10(25.00)  5(12.50)    2(5.00)
3(7.50)     7(17.50)    15(37.50)  9(22.50)    6(15.00)
9.594
0.048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训练前后 DDS 评分比较   训练前,两 组 DD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训练后,两组 DDS 评分均低于训练前,且观察组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表 2。

表 2  两组训练前后 DDS 评分比较(分, x ±s )
组别 时间 口腔期 咽期 总分
观察组 训练前 11.85±1.28 3.01±1.02 14.86±1.80
n=40) 训练后 7.06±0.85*# 1.40±0.15*# 8.46±1.12*#
对照组 训练前 11.68±1.35 3.07±1.06 14.75±1.76
n=40) 训练后 9.28±1.16* 2.32±0.25* 11.60±1.43*

2.3   两组训练前后口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比较   训 练前,两组口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P>0.05)  ;  训练后,  两组口运动功能量表 评分均高于训练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组别 时间 下颌运动 唇运动 舌运动
观察组 训练前 11.06±1.19 8.67±1.13 9.91±1.60
n=40) 训练后 19.13±1.35*# 16.13±1.34*# 17.06±1.63*#
对照组 训练前 11.19±1.20 8.49±1.18 9.58±1.62
n=40) 训练后 16.45±1.30* 11.67±1.26* 12.15±1.31*
注:与训练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患儿常遗留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 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 [8] 。康复训练对改善脑炎伴 吞咽障碍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9]。

\

口肌训练是利用口部肌肉活动、神经支配为原 则的训练方式,对患儿的口、唇、舌等部位肌肉进 行系统的运动功能训练 [10]。已知口肌训练在卒中后 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11] 。本 研究结果显示,训练 3 个月后,观察组吞咽功能分 级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DDS评分低于对照组, 口运动功能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在于口  肌训练中, 使用专业的训练仪器, 训练患儿的唇部、 下颚、舌头功能,可有效改善上述部位的紧张度, 协调吮吸、咀嚼等功能,利于患儿进一步控制口唇 运动,  提高肌肉的灵活性 [12]。通过冰刺激,  可锻炼 患儿软腭部位相关肌群,同时,可兴奋高阈值的 C 感觉神经纤维,增加吞咽部位的敏感性,促进感觉 恢复;  此外,  通过反复按压患儿舌头、口腔部位, 可作用于患儿的感觉系统,调整异常感觉,通过强 化大脑皮质与肌肉、神经的反射弧,调整构音器官 的感知觉、立体感知刺激, 促进患儿的感觉正常化, 带动咀嚼运动, 有效改善吞咽功能 [13-14]。按摩百会、 风府、地仓等穴位具有疏通经络、活血行气之效; 按摩面颊口周部,可提高患儿口腔各部位的运行协 调能力,增强口腔感知觉,提高吞咽功能及口肌运动功能 [15-17]。

综上所述,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口肌训 练可有效促进脑炎伴吞咽障碍患儿吞咽功能恢复, 改善其口运动功能。

参考文献

[1]     闫江涛,尤路,贾建真 . 病毒性脑炎患儿恢复期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观察 [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0,31(3):396-398.
[2]    卫小梅,戴萌,安德连,等 . 脑干病变后吞咽障碍患者咽肌及上食管括约肌运动协调性的特征研究 [J]. 中国康复医学杂 志,2020,35(3):265-271.
[3]    林琳 . 口肌训练辅助试喂养应用于脑炎伴吞咽障碍患儿的效果分析 [J]. 中外医学研究,2021,19(1):139-141.
[4]    王卫平,孙锟,常立文 . 儿科学 [M]. 9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81-383.
[5]    朱亚芳,张晓梅,张钦缔,等 . 中文版经口摄食功能评估量表在摄食 - 吞咽障碍脑卒中患者中的信效度检验 [J]. 实用医 学杂志,2017,33(22):3826-3829.
[6]     Calis EA, Veugelers R, Sheppard JJ, et al. Dysphagia in childrenwith severe generalized cerebral palsy an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J]. Dev Med Child Neurol,   2008,50(8):625-630.
[7]    Sonies B C,Cintas H L,Parks R ,   et al. Brief assessment of motor function:   content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oral motor scales[J]. Am J Phys Med Rehabil,2009,88(6):464-472.
[8]     张涛,  刘春峰 . 《2011 年英国儿童疑似病毒性脑炎诊疗指南》解读 [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20,27(7):497-501.
[9]    蔡晓培 . 康复护理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30(1):146-148.
[10]   史明慧,余晓远,石彩晓 .  口肌训练联合试喂养治疗脑炎伴吞咽障碍患儿的疗效观察 [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0,42(2):133-135.
[11]   王珊珊,顾莹,刘敏,等 . 口肌生物反馈训练结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J]. 中华物理医 学与康复杂志,2017,39(1):27-29.
[12]   欧阳云 刘丽君 刘春雷,等 . 针刺联合口腔器官感觉运动训练对病毒性脑炎患儿吞咽障碍的影响 [J]. 中医儿科杂志,  2019, 15(6):83-86.
[13]   李明娣,顾琴,梁冠军,等 . 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口部运动治疗对脑瘫患儿吞咽功能的临床疗效 [J]. 中国康复,  2019, 34(8):417-419.
[14]   林小芹,邓建荣 . 口肌训练结合语言认知训练在智力低下儿童语言康复中的应用 [J]. 海南医学,2018,29(17):2425-2427.
[15]   贺贞,剧新红,卢梅,等 . 穴位按摩结合口腔感觉促进技术治疗脑瘫患儿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 [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38(12):1458-1463.
[16]   李立文 . 探讨针灸联合按摩在小儿脑瘫合并吞咽障碍患儿治疗中的应用 [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19):42-43.
[17]   吴龙艳,戎惠 . 口周按摩联合试喂养方法在新生儿窒息致吞咽障碍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2,  28  (5):668-67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977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