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不同治疗时机血肿穿刺外引流手术对重症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10 14:00:0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对重症脑出血患者采取不同治疗时机血肿穿刺外引流手术后的预后影响展开分析。方法拣选我院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68例重症脑出血患者,治疗时机随机分组,研究组34例(出血后4 h),对照组34例(出血后8h),对比两种治疗时机下的预后影响。结果研究组血肿清除率为85.3%,再次出血率为5.8%,对照组血肿清除率为61.7%,再次出血率为29.4%,研究组在脑出血4 h采取穿刺治疗后,最终的死亡率为2.9%,低于对照组11.7%,虽有差异,但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组患者的NIHSS神经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而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脑出血患者采取不同治疗时机血肿穿刺外引流手术后的预后影响存在差异,早期治疗能够更有效清除血肿,同时能够控制再次出血率。

关键词:重症脑出血;血肿穿刺;外引流术;预后影响

本文引用格式:王新港.不同治疗时机血肿穿刺外引流手术对重症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4):173-174.

引言

血肿穿刺是一种创伤性较小能够有效改善脑出血症状的常见治疗方法[1]。主要结合CT对血肿部位精确定位并使用穿刺针和引流管消除血肿。不同治疗时机对血肿的清除率以及再次出血事件的控制效果存在差异,因此在早期或延期接受治疗仍存在争论。本文结合我院自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68例重症脑出血患者,就早期和延期两个时间段下采取血肿穿刺的疗效展开对比,研究资料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拣选我院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68例重症脑出血患者(未发生脑疝),治疗时机随机分组,研究组34例(出血后4 h),对照组34例(出血后8 h),对比两种治疗时机下的预后影响。研究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58-81岁,平均(65.7±3.6)岁。对照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56-78岁,平均(63.5±3.4)岁。观察两组资差异不明显,P>0.05.手术前向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病情、手术风险及预后,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对照组在脑出血后8 h采取穿刺手术,研究组在脑出血4 h采取手术,手术方法以及过程均一致。手术方法:首先进行术前准备,充分消毒穿刺点局部头皮,根据出血点调整手术体位,体位主要以(仰卧/侧卧)为主,体位调整后给予心电监护和吸氧,生命体征正常的状态下进行局部麻醉。在CT的引导下进行手术,术前再次确认出血位置,观察血肿体积并测量血肿距离头皮的直线距离。定位穿刺点以及直线穿刺的深度,在CT引导下明确周围血管以及神经的分布状态,观察血肿状态及性状。若固态成分较多,术后次日起常规行尿激酶溶液(5万U+5 mL生理盐水)冲洗血肿腔,每日两次,连续冲洗3天。

1.3评价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在早期和延期穿刺治疗后的血肿清除率以及再次出血率。在术后2周予患者复查头颅CT,根据CT检查结果观察术后的血肿清除效果,CT诊断结果联合术后的临床症状评估出血概率,若血肿完全清除的病例数较多,再次出血的病例数较少说明治疗有效。与此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死亡率,根据治疗后的死亡人数进行计算。死亡率(%)=(死亡人数/总人数)×100%。在治疗后采取卒中量表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态,利用五级评分法,总分为42分。神经接近正常或处于正常(0-1)分,轻度卒中视为(1-4)分,中度(5-15)分,中重度(15-20)分,非常严重:21分以上。在此基础上评价两组患者的BI生活能力,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自理能力越强。结合上述指标对比两种不同时机下的临床治疗效果。

1.4统计学分析。采取“SPSS 24.0统计学软件”,其中涉及(计量资料、计数资料),“±s”代表计数资料,差异用“t”验证。“n(%)”代表计数资料,差异用“χ2”验证。当P<0.05时差异显著,统计学成立。

2结果

2.1两组血肿清除率、再次出血率的对比结果。研究组血肿清除率为85.3%,再次出血率为5.8%,对照组血肿清除率为61.7%,再次出血率为29.4%,P<0.05,如表1。

\
 

2.2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死亡率。研究组在脑出血4h采取穿刺治疗后,最终的死亡率为2.9%,低于对照组11.7%,虽有差异但差异不明显P>0.05,如表2。

\

2.3对比两组患者的卒中评分和生活能力。研究组在出血4 h实施穿刺治疗后组中患者的NIHSS神经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3。


\

 
3讨论

脑出血是一种由非外伤引起的脑血管损伤后的出血现象。发病原因主要与多种病因引起的脑血管病变有直接关系,该疾病在急性发作时能够引发较高的死亡率。通常高血压、高血脂、血液粘稠等疾病患者是脑出血的高发人群,患者在罹患此类疾病时需要保持平静的心态,避免情绪过分激动以及强度较大的运动。同时根据相关的资料调查,已经明确诊断为脑卒中的患者中有将近3/5的人群会因各种诱发原因最终出现脑出血。脑出血后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躯体功能,认知功能以及生理功能,与此同时会造成严重的情感伤害,降低其社会归属感。鉴于此,积极的治疗具有必要性。

血肿穿刺外引流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治疗此种疾病类型,并能够在CT技术的引导下精确定位血肿位置,具有创伤小、安全和迅速等特点。由于脑出血急性期死亡率和后期遗留后遗症的比例相对较高,手术干预具有必要性,但手术时机不同,对血肿清除以及再出血几率的改善效果存在差异。本文分别在脑出血4 h以及脑出血8 h后采取血肿穿刺治疗。在出血4h时因脑出血而造成血肿扩大的几率相对较高,而血肿增加的速度相对较快,本文在此时为其采取血肿穿刺术治疗后的清除率为85.3%,与叶华卫等[2]人的研究结果相比,血肿清除率的相似性较高,差异较小。而在出血4h时及时采取血肿穿刺后出现再次出血的概率为5.8%,这说明出血早期采取治疗措施能够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避免因出血造成病程延长。而本文研究结果中在脑出血8h时后容易诱发周围脑组织因血肿出现压迫性损害,并发症相对较多,本次研究在此时采取血肿穿刺治疗能够发现血肿清除率为61.7%,与唐韬的研究结果相比[3],最终的血肿清除率相似性高,而再次出血率为29.4%。在出血8h治疗后的血肿清除率低于研究组,再次出血的概率高于研究组。除此之外,研究组在出血4 h实施穿刺治疗后组中患者的NIHSS神经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重症脑出血患者采取不同治疗时机行血肿穿刺外引流手术的预后影响存在差异,与延期治疗相比,早期治疗能够更有效清除血肿,同时能够控制再次出血率。

参考文献

[1]陈艾,苏俊,江才永.微创穿刺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J].中国临床研究,2017,30(2):217-219.
[2]叶华卫,宋彧,江先福,等.微创穿刺辅助开颅减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突发脑疝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7,38(z1):95-96.
[3]唐韬.尿激酶辅助微创穿刺血肿抽取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04):28-2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53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