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亚低温疗法辅助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对老年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压和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16 16:41:4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疗法辅助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对老年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压和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脑出血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与B组,各60例。其中A组患者采用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患者年龄在60-90周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34±11.39岁,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0例;B组患者采用亚低温疗法辅助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患者年龄在61-91周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13±10.98岁,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19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可以进行对比。结果①A组患者术后即刻颅内压(43.11±3.61)mmHg与B组患者术后即刻颅内压(43.98±2.97)mmHg相比,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A组在术后的第二日至第七日颅内压显著高于B组在术后的第二日至第七日颅内压,并且B组颅内压一直呈下降低走向,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有学意义。②A组患者术后即刻血糖(10.54±0.39)mmol/L、S-100B(2.42±0.14)ng/L与B组术后即刻血糖(10.63±0.41)mmol/L、S-100B(2.41±0.38)ng/L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第三日血糖(11.02±0.28)mmol/L、S-100B(1.94±0.44)ng/L、第五日血糖(9.39±0.32)mmol/L、S-100B(1.49±0.42)ng/L、第七日血糖(8.97±0.78)mmol/L、S-100B(0.96±0.13)ng/L显著高于B组患者术后第三日血糖(10.54±0.39)mmol/L、S-100B(2.42±0.14)ng/L、第五日血糖(7.01±0.44)mmol/L、S-100B(0.70±0.31)ng/L、第七日血糖(6.08±0.67)mmol/L、S-100B(0.48±0.24)ng/L,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有学意义。③A组患者术后即刻NIHSS评分(16.45±2.41)与B组患者术后即刻NIHSS评分(16.89±2.32),无明显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1个月NIHSS评分(14.32±1.09)、3个月NIHSS评分(10.18±1.17)、6个月NIHSS评分(4.12±0.67)显著高于B组患者术后1个月NIHSS评分(10.08±0.87)、3个月NIHSS评分(5.39±1.05)、6个月NIHSS评分(0.89±0.58),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有学意义。④A组患者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33%、病死率6.67%显著高于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67%、病死率1.67%,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有学意义。结论在老年脑血管实施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后辅助使用亚低温疗法,能够降低患者颅内压,保护患者脑神经系统功能,降低患者并发症及病死率。

关键词:亚低温疗法;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老年脑出血;术后;颅内压;神经功能;保护

本文引用格式:张海峰.亚低温疗法辅助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对老年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压和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3):177-179.

0引言

脑出血主要是指脑实质内的出血,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外伤性,二是非外伤性脑出血,通常情况下,临床所称的脑出血主要指非外伤性脑出血,也被称之为原发性或自发性脑出血[1]。该类脑出血最常见的诱发原因是高血压所致,且老年人更易突发脑出血[2]。目前,针对脑出血的治疗主要有三种,一是内科,二是开颅手术,三是微创血肿清除,而在老年脑出血患者治疗方法选择方面,开颅手术创伤较大,不易于老年人身体恢复,然而内科治疗,对于老年脑出血患者而言,死亡率不断攀升,而微创引流术因创口小,安全性高等优势,在医学界得到了广泛性应用[3]。近年来,我院引进亚低温疗法辅助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应用于老年患者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对患者脑保护方面获得了积极的影响。本次研究列举临床实例,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明确亚低温疗法辅助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对老年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压和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为临床治疗领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脑出血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与B组,各60例。其中A组患者采用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患者年龄在60-90周岁之间,平均(65.34±11.39)岁,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0例;B组患者采用亚低温疗法辅助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患者年龄在61-91周岁之间,平均(66.13±10.98)岁,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19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可以进行对比。

\

 
1.1.1纳入标准

①所有入选患者均经CT证实[4];②所有入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入院治疗;③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5]相关内容规定;④年龄≧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⑤所有入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下知情同意书确认。

1.1.2排除标准

①外伤性脑出血患者[6];②非老年脑出血患者(年龄<60周岁);③合并其它类恶性疾病;④凝血机制障碍。

1.2方法

1.2.1基础治疗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基础治疗,接受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入院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控制患者血压,采取对症治疗,对患者行常规脱水降颅内压。另外,两组患者行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的医师相同。

1.2.2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

A组患者采用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安装立体定向框架,CT扫描定位,测量X、Y、Z三维坐标,并计算对应数值,同时对患者行局部麻醉,麻醉药物为赛罗卡因,准备就绪后返回手术室,将定位弓安装就位,以及导向器安装妥当。将非功能区设置为穿刺点,以所计算的坐标值引导器作为穿刺血肿腔的引导,血肿抽吸则于穿刺成功后适度进行,放置引流管,长度5mm,手术完毕后,对患者的血肿腔注射尿激酶,每次剂量为20 000U,一日两次,患者于手术完比后的4±1日,行头CT复查,等待血肿完全消失后,对患者及早进行引流管的拔除。

1.2.3亚低温疗法辅助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

B组患者采用亚低温疗法辅助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方案,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操作同A组,在A组的基础上辅助使用亚低温疗法,于患者手术完毕后,立刻开始行亚低温治疗,将事先配制好冬眠合剂持续由患者静脉滴注,冬眠合剂配方:生理盐水、氯丙嗪、异丙秦,配制剂量分别为500mL、100mL、100mL,患者体温控制则采用HGT-200IV亚低温治疗仪,设定直肠温度目标值,4-12h内降至32℃-34℃,目标温度维持时间则控制在30-70h,患者处于低温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对患者实施复温,则采用自然复温法,即5±1h可复温1℃,12-20h之间内,将温度复至36℃-37℃,在对患者实施复温的过程中,应根据患者情况,适时给予镇静,以及肌松剂缓解肌颤。

1.2.4术后治疗

患者手术完毕后,除B组实施上述亚低温辅助治疗以外,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如止血、控制血压、脱水降颅内压,以及抗感染和脑细胞营养持,对患者胃黏膜进行有效抑酸保护,对患者的应激性高血糖采取有效控制,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并且对患者出现的各类并发症采取积极治疗手段。

1.3观察与评价指标

①采用柯德曼Codman颅内压监护仪,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硬膜外压力变化,记录1次/2h,整理计算24h内所记录的颅内压平均值,测评即术后即刻(手术当日)颅内压数据值、记录术后第二日颅内压平均值至第七日颅内压平均值。②两组患者均在ADI公司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下进行血糖、S-100B的测定,首先患者于空腹下采集静脉血,行血清S-100B浓度测定(酶联免疫吸附法),患者血糖则采用氧化酶终点法,测评即术后即刻(手术当日)颅内压数据值、记录术后第三日血清S-100B与血糖变化、第五日血清S-100B与血糖变化、第七日血清S-100B与血糖变化。③两组患者预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7],共计11个条目,评分范围在0-42分,得分越高者表明患者神经受损越严重,反之则越轻,恢复的越好,0-1分正常、1-4分轻度、5-15中度、15-20中-重度、21-42重度,分别记录患者术后即刻(手术当日)、14日、1个月(按30日计)、3个月、6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④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发热、偏瘫失语)发生率,病死率比较,统计患者例数及占比率。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用SPSS 24.0软件核对数据,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2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颅内压情况比较


A组患者术后即刻颅内压(43.11±3.61)mmHg与B组患者术后即刻颅内压(43.98±2.97)mmHg相比,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A组在术后的第二日至第七日颅内压显著高于B组在术后的第二日至第七日颅内压,并且B组颅内压一直呈下降低走向,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有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患者术后血糖、S-100B比较

A组患者术后即刻血糖(10.54±0.39)mmol/L、S-100B(2.42±0.14)ng/L与B组术后即刻血糖(10.63±0.41)mmol/L、S-100B(2.41±0.38)ng/L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第三日血糖(11.02±0.28)mmol/L、S-100B(1.94±0.44)ng/L、第五日血糖(9.39±0.32)mmol/L、S-100B(1.49±0.42)ng/L、第七日血糖(8.97±0.78)mmol/L、S-100B(0.96±0.13)ng/L显著高于B组患者术后第三日血糖(10.54±0.39)mmol/L、S-100B(2.42±0.14)ng/L、第五日血糖(7.01±0.44)mmol/L、S-100B(0.70±0.31)ng/L、第七日血糖(6.08±0.67)mmol/L、S-100B(0.48±0.24)ng/L,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有学意义。见表2。

2.3两组患者术后NIHSS评分比较

A组患者术后即刻NIHSS评分(16.45±2.41)与B组患者术后即刻NIHSS评分(16.89±2.32),无明显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1个月NIHSS评分(14.32±1.09)、3个月NIHSS评分(10.18±1.17)、6个月NIHSS评分(4.12±0.67)显著高于B组患者术后1个月NIHSS评分(10.08±0.87)、3个月NIHSS评分(5.39±1.05)、6个月NIHSS评分(0.89±0.58),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有学意义。见表3。



\

\
 

2.4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

A组患者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33%、病死率6.67%显著高于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67%、病死率1.67%,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有学意义。见表4。

3讨论

3.1亚低温疗法辅助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对患者术后颅内压的影响


大量研究显示[8,9],脑血管患者术后颅内压水平的有效监测,能够降低患者残废率及死亡率的发生,因此,在对脑出血患者行亚低温疗法辅助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过程中,须密切监测患者的颅内压水平变化,并及时采取有的处理措施,从而提高患者预后。相关研究显示,采用亚低温疗法,能够有效防止患者术后颅内压过高。学术界普遍认为,对于老年脑出血患者而言,早期实施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的解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作用,但是血肿局部高压力,能够促进患者血管破裂口处形成血凝块,因此相关研究认为,为了防止血肿进一步扩大或者再次破裂出血,不主张在脑出血后的48小时以内对老年脑出血患者行血管穿刺置管引流术,而大量研究显示在老年脑出血患者发病内的6小时内不及时采取手术,那么患者脑血肿周围的脑组织将会出现不可逆的变性坏死。近年来,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在脑出血的救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利用亚低温疗法应用于脑血管手术后患者,对脑血管手术患者的神经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较好的平衡了老年脑出血患者早期实施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对血肿局部产生的压迫,从而降低患者脑血管床扩张,维持患者颅内压在正常水平。本次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者术后即刻颅内压(43.11±3.61)mmHg与B组患者术后即刻颅内压(43.98±2.97)mmHg相比,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A组在术后的第二日至第七日颅内压显著高于B组在术后的第二日至第七日颅内压,并且B组颅内压一直呈下降低走向,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有学意义。通过该组数据结果,进一步表明,老年脑血管患者应用亚低温疗法辅助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可以有效控制患者颅内压水平,防止颅内压再次升高。

3.2亚低温疗法辅助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对患者血糖、S-100B的影响

临床研究显示[10-12],脑血管患者术后血糖、S-100B变化与患者神经细胞损伤及病情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因此,对老年脑血管患者术后进行血糖、S-100B记录,能够较好的诊断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患者病情是否得到好转。本次研究显示A组患者术后即刻血糖(10.54±0.39)mmol/L、S-100B(2.42±0.14)ng/L与B组术后即刻血糖(10.63±0.41)mmol/L、S-100B(2.41±0.38)ng/L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第三日血糖(11.02±0.28)mmol/L、S-100B(1.94±0.44)ng/L、第五日血糖(9.39±0.32)mmol/L、S-100B(1.49±0.42)ng/L、第七日血糖(8.97±0.78)mmol/L、S-100B(0.96±0.13)ng/L显著高于B组患者术后第三日血糖(10.54±0.39)mmol/L、S-100B(2.42±0.14)ng/L、第五日血糖(7.01±0.44)mmol/L、S-100B(0.70±0.31)ng/L、第七日血糖(6.08±0.67)mmol/L、S-100B(0.48±0.24)ng/L,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有学意义。通过本组数据结果,进一步表明,亚低温疗法辅助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能够较好的控制患者血糖、S-100B,证明术后亚低温疗法适应于老年脑血管患者的救治,较好的控制患者高血糖及S-100B降低,减轻患者脑组织的继发性损伤,保护老年患者的脑神经系统。

3.3亚低温疗法辅助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后患者NIHSS评分的影响

大量研究显示[13,14],术后NIHSS评分能够对脑血管患者预功能恢复做出准确性的判断。采用亚低温疗法辅助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后,患者颅内压得到有效控制,脑神经系统受到保护,患者身体各项指标得到较好的恢复,因此,亚低温疗法在脑血管术后能够较好的提高患者的NIHSS评分。本次研究显示,A组患者术后即刻NIHSS评分(16.45±2.41)与B组患者术后即刻NIHSS评分(16.89±2.32),无明显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1个月NIHSS评分(14.32±1.09)、3个月NIHSS评分(10.18±1.17)、6个月NIHSS评分(4.12±0.67)显著高于B组患者术后1个月NIHSS评分(10.08±0.87)、3个月NIHSS评分(5.39±1.05)、6个月NIHSS评分(0.89±0.58),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有学意义。通过本组数据结果,进一步表明亚低温疗法辅助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能够促进老年心血管患者机体功能恢复。

3.4亚低温疗法辅助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对患者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影响

临床研究显示[15],老年脑血管患者行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后,机体处于应激反应状态,采用亚低温疗法辅助老年心血管术后患者,可能抑制急性期机体应激反应,一定程度上降低老年脑血管患者的术后继发性脑损伤。本次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者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33%、病死率6.67%显著高于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67%、病死率1.67%,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有学意义。通过本组数据研究表明,亚低温疗法辅助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及病死率。

3.5结论

综上所述,在老年脑血管实施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后辅助使用亚低温疗法,能够降低患者颅内压,保护患者脑神经系统功能,降低患者并发症及病死率。

参考文献

[1]王先美,郭永洪.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术后血压变异性研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6(3):251-253.
[2]王涛,史铁钧,崔绍杰,等.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7例临床分析[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7(01):41-45.
[3]张旗林,光正耀,张冯佐,等.亚低温治疗对重症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压、脑脊液乳酸水平的影响[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7(4):240-242.
[4]蒋金泉,郭建杰,何金定,等.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穿刺术中的应用[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6(1):45-47.
[5]陈果,董伟.颅内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及对NT-proBNP、HMGB-1和GM-CSF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2).
[6]宋安军,伍国锋,任思颖,等.立体定向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患者的疗效[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6,41(7):858-861.
[7]李军,伍国锋,王丽琨.脑出血立体定向微创引流术后血肿腔冲洗的临床效果[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6,41(6):721-724.
[8]刘裕浩,李维平,宋同均,等.脑组织氧分压与颅内压变化在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中的意义[J].河北医药,2016,38(8):1155-1157.
[9]徐春林,冯石萍,罗杰,等.双额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3):237-240.
[10]敖勇,陈迎春,霍秀银,等.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脑血流及氧代谢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21):4128-4130.
[11]包贇,邱炳辉,曾浩,等.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颅内压升高的亚低温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6(11):657-660.
[12]张建军,王东,史焕昌,等.亚低温干预并神经干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22(5):686-691.
[13]王先美,郭永洪.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引流术患者收缩压变异性增大的影响因素[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6,41(12):1482-1484.
[14]何安邦,周奋,潘德岳,等.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8):1937-1938.
[15]刘政委,纠智松,孔文龙,等.微创手术与内科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前瞻性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6,42(8):498-50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221.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