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10-09 12:47:2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院前急救在整个急诊医疗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随机性强、一有呼救立即出动、流动性强、急救环境条件差、病种多样且复杂、体力劳动强度大等特点。本文总结了目前院前急出诊的工作现状与存在的安全隐患, 并以此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提升院前急救质量,确保医疗护理安全的最大收益,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 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对策

本文引用格式:雷敏 . 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0):209-210.

\

0引言

院前急救创立于上世纪 50 年代,又被成为急救中心、紧急救援中心等,目前尚无统一体制。现阶段关于院前急救主要体现在四种运行模式,包括独立型、依托型、依附性、指挥型,现全国各地依据现实情况选择适宜的模式,如北京市急救中心主要为独立型模式,重庆市则为依托型模式,县级则往往是依附型模式,广州市则为指挥型模式,关于模式的优劣仍存在较大争议,但也逐渐出现独立型模式倾向 [1]。关于院前急救的现场救治、转送监护等医疗护理服务均是保证抢救成功率的关键,这也逐渐成为临床近年来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下阶段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展开总结分析,并以此提出几点建议,供业内同行参考。

1院前急救安全隐患

1.1出诊的及时性。关于院前急救,所谓“时间就是生命” 等思想管理已被普通民众所获知,特别对于危、急、重症患者而言,抢救时机具有重要性,延误可导致患者致死。对于此型患者而言,发病后 1 h 内为黄金抢救时间,于最短时间内介入抢救工作,有助于提升临床急救成功率。影响出诊及时性的因素成多样化,包括无法快速获悉详细地址、练习电话、路径不熟、交通状况、恶性天气等,而无法及时展开的现场救治,便可导致危重患者的抢救时机延误,影响患者生命安全。

1.2现场急救隐患。院前急救多受环境条件限制,护士在执行急救内容中多以口头医嘱为主,不仅需做到“三查七对”、“三清一复核”等内容,同时还包括抢救过程的忙而不乱 [2]。但现实中,急救电话交流过程中尚无法完全获悉、了解患者具体情况,对于携带药品、器械等不足、病情评估有误等情况, 加上急救现场表现人多、环境嘈杂等情况,均会导致在抵达现场后,无法及时对患者给予及时救治。

1.3急救设备仪器。在展开急救期间,关于设施与药品同样可能存在不安全因素,如院前急救现场,除了卫生条件差外, 携带仪器设备、药品的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急救难度, 无法最大化保证急救安全性。

1.4急救技能不熟练。院前急救对象主要属于急危重症患者, 加上病情的复杂性,这对于急救人员救护技术、能力提出较高要求,除了基础的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击除颤、穿刺、监护等作业外,院前急救期间病情的判断失误、操作技术不熟练,如气管插管、静脉穿刺多次失败,胸外按压手法、部位、频率等不到位,电击除颤不及时或能量不够,用药不合理等均会导致抢救效果不理想。

1.5转运期间的安全隐患。转运期间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表现多样化,包括:①患者置放不当:以骨折患者为例,在置放患者期间,应特别对其患肢予以妥善固定,避免途中颠簸形成继发损伤;输液患者的置放不当,可能导致液体渗出、针头脱出;颅高压的置放不当,可导致呕吐物对呼吸道形成阻塞, 造成窒息;②监护不当:在转运期间,对于病情的不仔细可能导致病情无法及时发现,包括患者意识是否清除、有无继发寻上、呼吸道是否通畅、伤口或脏器有无出血等,针对此类情况的监护不当,可导致病情的恶化与加重;③交代不详细: 开放性的急救环境中,患者家属对于医护人员现场急救、治疗、护理操作均亲眼目睹,若在转运途中的病情较大不详细,未向患者家属交代途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包括休克、窒息、心跳骤停等表现,在最终抢救无效情况下,家属由于心理压力大, 造成纠纷。

2院前急救的护理管理对策

2.1加强医护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即便在医疗技术发达快速的今天,医疗护理风险仍无处不在,这也成为当前医疗领域的共识。院前急救以其患者病情、急救环境、设备有限等多因素本就存在较大风险,若急救医护人员自身风险意识较低, 无论是工作期间认可环节失误均可直接导致患者生命安全、健康受到宿舍能行,同时医院与医护人员将承担相应的法律、经济、人身的风险。这也就提出了加强医护人员急救护理期间的风险意识。初次因素外,风险管理也是现实护理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护理质量的优劣,是保证护理安全、质量的重要举措。因此日常不断加强医护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3] 及相关法规、法律等,了解自身权益与义务, 必要时邀请医学律师针对纠纷个案与分析讲解,以此增强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急救服务积极性。

2.2定期开展医护人员理论技能培训。提升急救对象的存活率,很大部分在于现场急救人员职业能力与随机应变能力, 这也就对急救人员的现场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因此需给予针对性、计划性培养,定期给予岗前培训与基本理论知识、职业技能、专科技术、职责制度、安全与风险意识评估等,如结合当前全球范围的优质、科学的心肺复苏、外伤包扎、气管插管、固定、止血等技能操作,并在培训或给予定期考核, 最大程度保证人人熟练。除此外,应有管理者依据现实情况完善急诊出诊工作流程,制定出关于重大意外伤害事故的护理紧急预案、差错预案、发生差错后续处理程序等,做到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与及时应对。

2.3急救电话的管理。“120”急救电话已被国民所熟知,而急救电话的通常是展开急救绿色通道的起始点,因此对急救电话的管理是保证院前急救及时性、准确性的关键。这就强调调度人员在受理呼救电话期间,应准确获悉呼救人员约定救护车地点,包括该地点应明显公共标志、设施或标志性建筑等;若位于小区、居民大院或单位大院时,应明确楼号、楼层、房间号等,此外应提醒急危重症病人不宜随意搬动, 不可盲目将病人提前搀扶或抬出来。除此外,还应获得急救患者联系人、联系方式、患者病情表现等,总之以求最短时间内,最大化收集较为详细的急救信息,以备接诊工作提供指导。

2.4规划合理路线,确保迅速出诊。日常应加强组织的管理工作,包括上述我们提及的急救意识、能力的培训等,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本”等为核心服务价值观,并将其贯穿于院前急救整个环节、团队中,具体落实到个人 [4]。救护车司机在上班期间应严格遵循 24 h 实时待命,特别是挡板者需实施保持通讯通畅。调度人员在获悉“报案”后,应及时通知出诊的医生、护士、司机,要求此三方人员在最快时间内准备就绪并抵达救护车,为方便急救期间常规药品、仪器的准备时间,应将常规用品提前储备于救护车上。

2.5加强转运护理。在院前急救中,患者及其家属的感受具有重要性,应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维持良好急救环境,并采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方式向其介绍急救工作的重要性,在转运前应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相应的解释工作,向其说明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已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谅解与配合,稳定其情绪、转运期间应最大程度保证患者的安全,采用车床固定好,拉起床挡,对于配合度较低或其他因素无法配合者应及时采取约束带将其固定,保持体位的安全。对于存在明显意识障碍、呕吐者应采取平卧位,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并及时清理其呼吸道残留物,避免窒息。严密的生命体征检测意义重大,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仪器的观察,并注意患者面色、呼吸、意识、心率等变化,对于其中存在意识者应适时予以简短对话,判断其意识改变情况 [5]。

\

3结论

院前急救属于抢救急危重患者的首要环节,也是整个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能否提供及时、高效、优质的抢救工作意义重大,是对整个医院管理水平的直观体现。因此不断加强院前护理急救知识、技术具有必要性,以求最大沉淀股缩短急救时间、消除安全隐患,杜绝医疗纠纷事故, 确保医疗护理安全水平在临床不断总结报道中得到完善与提升。

参考文献:

[1]那万杰. 院前急救的安全隐患与护理管理对策 [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8(26):195-197.
[2]高永霞 . 院前急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管理对策[J]. 中国医药指南,2017,52(33):15-16.
[3]曹霞. 院前急救特点和护理管理对策 [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4(7):148-149.
[4]孙兴凤 . 院前急救中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对策 [J]. 中外医学研究,2017,25(29):93-94.
[5]林舒婷, 庄雅娟. 院前急救调度安全隐患探讨及干预 [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6):39-40.

《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1009/20181009124820160.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08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