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搜集整理大量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音乐剧《花木兰》中唱段《我想这样看着你的样》的音乐特征与演唱技巧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文章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及音乐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包括曲式结构、旋律特征、伴奏织体设计等方面。另一方面,本文结合笔者在实际演唱时的经验,从演唱技巧角度出发,分析演唱者在演唱该唱作品时应掌握的技巧,包括气息的运用、腔体的共鸣、咬字吐字以及剧中人物的情感处理等方面,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演唱建议,旨在帮助演唱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内涵,从而更加生动地呈现该唱段的魅力。
关键词:音乐剧《花木兰》,音乐特征,演唱技巧,《我想这样看着你的样》
引言
音乐剧《花木兰》取材于古代叙事长诗《木兰辞》,以家国情怀为题材,描写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作品以中华民族音乐语言为基础,通过戏曲和歌剧的形式,向观众展示了这一感人至深的故事。作曲家通过其高超的作曲水平和对民族音乐剧的独特理解,创作出这部既具有民族音乐特色,又具有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的作品。
《我想这样看着你的样子》是《花木兰》第三幕第三场中巴丹公主的经典唱段,本文将围绕这一唱段展开深入分析,主要包括创作背景、音乐特征、演唱技巧三个部分。旨在揭示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还通过对巴丹公主形象的塑造,传递了人物丰富的情感内涵,让观众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也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作品概述
音乐剧以其通俗化、大众化的特点,加之直观的视觉冲突感,与其他音乐形式有所区别。因此,为了打造更加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必须在音乐和剧情的表现力上倾注更多心血。而音乐剧《花木兰》巧妙地融入了诸多现代元素,为这一传统题材注入了现代风格,使其焕发新的生机。这种创新方式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更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种积极探索。
该音乐剧于2004年首演,由中国歌剧院独立创作并推出,其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打破传统主题,摒弃了“忠孝”“谁说女子不如男”等观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剧情内容为更加契合现代审美,更多地突出对于“爱”与“和平”这一主题的描写。通过花木兰的故事传递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道理。该作品呼吁人们珍视和平,用智慧和勇气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同时,音乐剧《花木兰》也展现了女性独立和坚韧的精神风貌,鼓励现代女性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事业。其中唱段《我想这样看着你的样子》是巴丹公主对花木兰表达爱慕之情的演唱段落,旋律优美动人,情感丰富。不仅展现了巴丹公主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也通过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演唱,让观众深刻感受到这部音乐剧的艺术魅力。
音乐剧《花木兰》在艺术风格上结合了传统豫剧与现代音乐元素。它采用新的民族交响乐队和朗诵《木兰辞》作为串联,加入了伴唱、合唱、轮唱等现代音乐形式。在保留传统艺术流派特色的基础上,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此外,音乐剧《花木兰》的演出阵容强大,由众多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共同呈现了这样一部高水平的音乐作品。
二、音乐特征分析
(一)曲式结构
作品《我想这样看着你的样子》采用单二部曲式写作而成,共38小节,调性建立在升c小调上,包括前奏、A乐段、B乐段和尾声四个部分。前奏部分只有第一小节,以钢琴弹奏全音符琶音的形式呈现,和弦方面选择挂二和弦,以此营造出异域风味。
A乐段(2-19小节)分为a、a1、a、a1四个平行乐句,结构为4+5+4+5。a乐句以弱起的属音进入,风格明亮,整体以级进的上下行为主,只有第四小节运用了五度和七度的大跳音程。而钢琴伴奏部分的右手以四分音符的柱式和弦为主,左手则是分解和弦。a1乐句是在a乐句材料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成,跳进音程运用更少,因此旋律线条感比前句稍强,并在结束处扩充一小节,结束于主音。此句的钢琴声部更加丰富,采用双手分解和弦与柱式和弦相互连接的手法,并在部分小节运用琶音来丰富音响效果。后两句是对前两句的完全重复,乐句在最后两小节逐渐减慢,以凸显段落主旋律,并结束于主音升c,属于收拢性乐段。
B乐段(20-35小节)分为b、b1、b、b1四个平行乐句,每个乐句均为四小节,属于方整性乐段。b乐句旋律以级进上行为主,节奏型非常工整,多用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伴奏声部的右手采用波浪式的十六分音符,左手仍保留分解和弦。b1乐句的旋律声部变化不大,而伴奏声部更为丰富,右手改用十六分音符的下行分解和弦,左手则以十六分音符的上行分解和弦连接八分音符的形式呈现。再现的两个乐句在旋律上与前两句相同,但伴奏声部的情绪更加高涨,采用双手交替演奏的十六分音符来表现,直到33小节才逐渐重归平静,再次使用柱式和弦与分解和弦。
尾声部分(36-38小节)是一段结束句,36小节的演唱以一组全音符属七和弦作为伴奏,旋律与伴奏的和弦进行相同,以此不断强调这一句的主要情感。作品最后音落在主和弦上,形成完满终止。
(二)旋律特征
选段《我想这样看着你的样子》通过别出心裁的旋律设计,生动描绘了剧中角色丰富的内心世界。作品整体旋律从低音开始,以高音结束,情感张力的对比十分明显。
在A乐段中,旋律的走向相对平稳,没有出现太多的大跳音程,给人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为后续的情绪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一小节钢琴琶音进入后,旋律声部以属音进唱,营造出安静诉说的氛围。首句主要以一、二度的级进为主,直到第三小节“心愿”二字,旋律一直呈下行走向,仿佛在诉说着主人公内心的期待。到第四小节的旋律突然发生五度跳进,并在两个音之间加入了休止符,以此体现巴丹公主的内心活动,不敢相信碰见了自己的心上人。第二句“让我爱的人飘然而至”的旋律更加丰富,通过半音阶的波浪式上下行,透露出角色内心的惊喜。到了“你的眼神,你的浅笑,像团羞涩烈火”一句,旋律中加入大量的四度跳进,并且偶有三度音程的出现,旋律线条婉转迂回,仿佛在描绘心上人的一颦一蹙以及少女的心事羞于言表当第11小节主旋律再现时,音乐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连续的四、五度音程跳进使得旋律更加激昂,一直持续到段落结束。
在B乐段中,旋律呈现出明显的起伏变化,多次出现跳进音程,表现出巴丹公主内心情绪的剧烈波动。其中四个乐句的关系以中国传统曲式结构中“起承转合”的结构呈现,旋律的起伏总体来说不是很大。首句“我想这样看着你的样子”的开头处于中音区,随着情绪的不断推进,旋律也在不断地向上级进,展现出情感逐渐升华的趋势。后续的乐句在情感表达上与首句相呼应,均以情绪逐渐增高的态势发展。使得整个B乐段层次分明,与A乐段的抒情性形成鲜明的对比。
整部作品通过旋律的巧妙设计,成功塑造了巴丹公主这一形象。旋律的每一个起伏都与角色内心情感紧密相连,使观众能深刻感受到她的情感变化,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也使角色的形象更加立体。
(三)织体特征
《我想这样看着你的样子》除了旋律优美外,其伴奏织体同样精彩纷呈,为歌曲的情感表达增添了丰富的层次。从整体来看,作品的伴奏织体与旋律的和声、节奏相得益彰,为歌曲的情感表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使得这首歌曲成为音乐剧中的一大亮点。
引子部分只有一小节,其织体部分以主和弦琶音的形式呈现,并在此基础上加入和弦二级音,为巴丹公主角色的演唱增添了些许异域色彩。
A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其中a乐句和a1乐句的和弦走向遵循一级、三级、四级、五级、一级的顺序,旋律发展方式也以小二度和大二度的上下行级进为主。因此在伴奏织体的设计上,右手以四分音符的柱式和弦为主,并点缀一些简单的分解和声织体;而左手则以八分音符的分解和弦为主,并与人声形成默契配合,进一步展现了角色的内心情感。再现的两个乐句在开头时将右手织体提高了一个八度,而左手的分解和弦保持不变。同时,在伴奏织体的力度上与前两句有着细微的不同,由原来的“弱”逐渐过渡至“中弱”,情感表达逐渐增强。当乐曲进行到第13小节时,织体部分采用高八度三级重属和弦,与第4小节形成呼应关系,表现出巴丹公主对于内心的选择更加坚定,同时也为后续的情感递进铺垫了基础。
B乐段在旋律写作上采用新的音乐材料,而在织体部分则选择使用流动性较强的伴奏织体,包括连续的大跳音程和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等,从而有效推动了音乐情感的发展。相较于A乐段,B乐段织体部分的整体音域更为宽泛,从中音区逐渐过渡到高音区,声部间的音程关系也逐渐加宽。从第20小节起开始,四个乐句重复出现,同时伴奏织体也在不断加厚,似在表现巴丹公主此时内心情感的不断深化,经过多次乐句陈述后,乐曲在34、35小节达到高潮。
尾声所用织体结构与引子相似,均使用全音符柱式和弦来连接分解和弦与琶音,并做渐慢渐弱处理,最后以主和弦收尾,使音乐情绪回归平静,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
三、演唱技巧分析
(一)气息运用
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气息的恰当运用至关重要。当需要在一句歌词中运用大量气息时,必须首先确保气息的流畅与稳定,若过于追求声音的响亮程度,超出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气息就会显得力不从心。相反,若对歌曲对于气息的需求较少时,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气息的运用。连贯的气息始终是支撑声音的关键,其把控能力直接决定了演唱者能否圆满地完成这首作品。
A乐段的旋律以低音区为主,应以讲述的感觉来演唱。保持演唱状态松弛的同时,让气息尽可能地沉下来。以作品第一句歌词“上天怎知道我的心愿,让我爱的人飘然而至”为例,尽管旋律多在中低音区,但气息的控制仍然至关重要,既不可松懈也不可过于紧绷,要追求自然流畅的演唱效果。在第四小节中,旋律出现多个休止符,但在演唱过程中不能完全断开气息,要以“声断气不断”的效果来演唱,准确表现出歌词的轻重缓急。在演唱第二句“你的眼神,你的浅笑,像团羞涩烈火”时,应充分打开口腔,提起笑肌,以胸腔为发声点并将气息包裹其中,如同柔情的诉说。到了再现部分,随着音乐情绪的逐渐加强,此时的气息应当更加悠长,演唱时应有向外推动的感觉,以确保顺利过渡到高潮部分。
B乐段作为乐曲的高潮部分,其中每个乐句的结尾处均为四拍时值,且整体音区较高,气息易受影响,因此在演唱时必须找到稳定的气息支撑,防止其上浮,确保声音有稳定的支点。演唱此段第一句歌词“我想这样看着你的样子,直到老去知觉丧失”时,应提前调整好演唱状态,感受气息吸入横膈膜,并保持身体的自然放松,呼吸要有节奏且均匀。在唱完“子”字后,应立即进行换气,以确保后续乐句的流畅衔接。在第34小节中,连续的音程跳跃需要确保歌唱通道的紧张度适中,牙关充分打开,喉部保持轻松状态,使气息能够稳定地向下流动。而在音区转换时,需要保持声音位置的稳定,避免声带脱离支点。结束句“每一秒都是恩赐”的处理需采用渐弱的方式,但演唱者的状态不能因此放松,横膈膜仍需保持歌唱时的紧张度,声音要保持高位,以稳定而连贯的气息将声音缓缓引出,直至渐渐消失。
(二)腔体共鸣
在声乐作品中,强弱对比的核心在于对气息的掌控,而声音的色彩则主要依赖于共鸣的运用。歌唱时音色的好坏、音量的大小,以及音乐表现力和情感表达的贴切程度,都与共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想这样看着你的样子》是一部抒情女高音作品,开头以中低音区为主。在演唱低音区时,应增强胸腔共鸣,充分打开口腔,以饱满的状态来演唱。而到了中音区的演唱时,需调整好共鸣腔体,寻找“打哈欠”的感觉,使声音圆润扎实,并保持音色的时刻统一。例如“上天怎知道我的心愿”这句,虽音区不高,但需保持共鸣点在上颚,确保口腔、鼻腔、咽腔的时刻统一。B乐段旋律由中音递进至高音,如“直到老去,呼吸停止”一句,需要良好的气息控制和共鸣腔体,实现胸腔与头腔的共鸣融合。
声乐演唱中,共鸣腔体被划分为三个主要区域:调音区、声源区和动力区。调音区主要由鼻腔、口腔和咽腔协同工作来控制;声源区则是由声带负责;而动力区则是由胸腔进行调控。以歌词“我想这样看着你的样子,天荒地老,让时间消失”为例,演唱者在演唱时应逐渐从调音区共鸣转向头部共鸣,并且在过程中确保这一转变的自然流畅。在整个过程中,保持歌唱通道的畅通无阻至关重要,这有助于避免音色不统一的情况,从而确保共鸣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当演唱至“直到一生一世一辈子”这一句时,随着音区的逐渐升高,演唱者需要依托鼻腔和咽腔的共鸣作为发声的基础,并通过提高头腔共鸣的比例来确保声音的空间感得以充分展现。
(三)语言处理
声乐作为艺术领域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能够直接触动人心,表达深沉的情感。这种直接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歌词的明确性,使得听众能够迅速理解歌曲所传递的情感内涵。因此,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必须确保发音咬字的清晰和语言表达的准确,从而在塑造完整的音乐形象的同时,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否则,即便音乐本身再美妙动听,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我想这样看着你的样子》中,闭口音字的使用相对频繁,并且多呈现为“一音对一字”的形式。这要求演唱者必须熟练掌握咬字发音及换字技术,以确保不影响乐曲的整体呈现效果。以作品的第一句歌词“上天怎知道我的心愿,让我爱的人飘然而至”为例,其中“上”和“让”两字的韵母同为“ang”,由开口音过渡到半闭口音的过程中,演唱者需要将笑肌适当提起,确保口腔充分打开,使鼻腔“立”起来,同时依靠后咽壁的力量,寻找高位置进行发音。“天”字的声母为“t”,演唱时应避免咬字太过用力,而是轻轻上抬牙关,同时保持口腔内部的空间感,以舌尖发声,随后迅速将字音归韵至韵母“an”。“心”字应发音饱满,舌尖抵住下齿背,声带振动适中,以表达内心的深情。“飘”字的声母是“p”,发声位置由双唇起始,同时需控制嘴巴的开合度,避免因开口过大而导致声音发闷,随后将舌头迅速回收,使整个字从“i”归韵至“ao”。“至”字属于典型的闭口音,在咬字时需保持口腔的放松,以“U”的发音方式进行咬字,同时采用翘舌的位置,并通过哼鸣的方法起音。如此发音方式能够呈现出立体的音效,从而将作品内容更加清晰地表达出来。
此外,作品的歌词中还包含了许多表达爱意的词汇,如“你的眼神”“你的浅笑”等。在演唱这些歌词时,需要注意对每个字的发音进行精细处理。例如,“眼”字应发音准确,舌位适中,声带振动稳定,以凸显出对爱人眼神的专注和欣赏。而“笑”字则应发音轻柔,舌尖轻触下齿背,声带振动轻微,以传达出浅笑的温柔。而在歌曲的高潮部分,“我想这样看着你的样子直到老去知觉丧失”等歌词中,咬字发音需要更加有力和坚定。“想”字应发音饱满有力,舌位下降,声带振动强烈,以表达主人公对爱情的坚定;“老”字应发音更加深沉,使声带稳定持久地振动,以传达出对爱情长久的渴望。
(四)情感把握
选段《我想这样看着你的样子》出现在全剧的第三幕,此时巴丹公主的心理呈现出显著的变化。从最初的比武招亲到寻人复仇时,巴丹公主展现出坚定果断的气质,毫不动摇。随着剧情的发展,巴丹公主遇见花木兰后,她的内心动摇,开始感到害羞和窃喜。然而,当巴丹公主发现自己所爱之人竟是敌方的人时,她的心情再次发生巨大的转变。落寞和悲伤交织在她的心头,使她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这种内心的变化不仅体现了巴丹公主复杂的情感世界,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因此在演唱时,应抓住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并以此为情感基调进行演唱。
A乐段主要描绘了巴丹公主初遇心动之人时的喜悦与羞怯。在演唱时,为避免机械化的感觉,应注意到每个字的力度变化。如作品第一句的“上天怎知我的心事”中,“上”字要强于“天”字,使演唱更加生动自然。而在接下来的“你的眼神,你的浅笑,像一团羞涩烈火”一句中,要以更加饱满情绪来演唱,以此表现出公主已被深深吸引,完全沉浸在爱情之中。
在B乐段中,将“我想这样看着你的样子”这句歌词重复了四次,以展现公主对爱情的坚定执着。第一次演唱时,可以表现得相对平稳,不需要过于激烈。随着歌曲的进行,每一次重复都需要逐渐加强情感的表达,从急切到含情脉脉,再到强烈的表白,层层递进。在每一句的演唱中,要注意力度的变化,从弱到强,逐渐将整首歌曲推向高潮。尤其是在结束句“每一秒都是恩赐”时,需要运用更加饱满的情感和更加坚定的语气,将公主对爱情的执着表现出来。通过这样的演唱处理,可以让听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首歌曲所传达的情感内涵。
结语
声乐演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演唱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音乐技巧,还需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与情感理解力。只有这样,才能将作品演绎得更加生动,让听众在享受音乐之美的同时,感受到作品中的深刻内涵。通过本研究,期待能给予未来演唱者一定的借鉴与指导,使其在技艺与情感表达上达到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张静.音乐剧选段《我想这样看着你的样子》音乐特征与演唱特点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3.
[2]刘秀.音乐剧《花木兰》分析——以唱段《我想这样看着你的样子》为例[J].喜剧世界(下半月),2023,(04):91-93.
[3]曾洁.音乐剧唱段《我想这样看着你的样子》演唱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20.
[4]李晓洁.音乐剧《花木兰》唱段《我想这样看着你的样子》演唱分析[J].戏剧之家,2019,(25):63.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1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