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疗愈问题亟待解决。社区是老年人度过大部分空闲时间和进行多种活动的重要场所,艺术疗愈进社区是保障和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老年人口增长对人居环境的改善提出了新的挑战。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颁布的《关于开展示范性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建成5000个示范性城乡老年友好型社区。到2035年,全国城乡实现老年友好型社区全覆盖的目标。”其中,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和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示范性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的重要任务。艺术疗愈进社区在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艺术疗愈进社区的现实意义
艺术疗愈是通过创造性表达来促进康复和保护心理健康的疗愈方式。这一概念最早由精神分析学家玛格丽特·南伯格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伊迪丝·克雷默在此基础上结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即可疗愈”。到了20世纪60年代,艺术疗愈以多元化发展且传播到更多的国家,一些国家也应用到了社区的老年群体之中并且发挥出了积极作用。在我国,艺术疗愈进社区虽处于起步阶段,但是社区作为老年群体活动的密集场所,艺术疗愈在此推行将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首先,艺术疗愈进社区可以满足当前老年人对疗愈活动的需求。2021年3月由我国中科院主办发布的《我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现状》一文中,对北京市老年人心理健康进行为期一年的调研发现“处于轻度抑郁状态的老年人为19.05%,存在中高程度的抑郁情绪的老年人占12.17%”。文章中老年人患有抑郁症的高占比也显现出北京市大量老人对健康疗愈的巨大需求。艺术疗愈进社区可以作为弥补当前社区养老着重于照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却极少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心理需求的不足。
其次,艺术疗愈进社区有利于促进社区疗愈手段的多样性。音乐在国外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治疗相对普遍,治疗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音乐活动对患病老人的交流能力、记忆力、反应力、认知力等情感功能进行系统干预,并以此来调节病情的恶化;美术则可以鼓励当事人通过意象这一非语言的方式表达难以言表的情感,较谈话法的心理治疗更易为其所接受;舞动治疗可广泛应用于社区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辅导、疾病预防。
最后,艺术疗愈进社区可以助力艺术疗愈人才的培养。社区可作为当代艺术疗愈人才进行情绪辅导专项实践场所,有利于将传统的艺术教学逐渐转变为新时代的全新艺术教育理念,培养专门为老年群体进行疗愈活动的“艺术疗愈师”。艺术疗愈进社区的新理念将让社会大众对艺术疗愈有了全新认识,拓展心理治疗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同时还为疗愈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通过培养艺术疗愈人才,对社区老人的负面情绪给予正向引导,置身于艺术疗愈的过程中,社区老人将能够直面自身负面情绪,激发个体解决潜意识中问题的行为能力,最终推动个体身体与心理的和谐发展,通过艺术干预达到治疗目的。
艺术疗愈进社区面临的困境
虽然艺术疗愈进社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当前在社区建设过程中针对老年人艺术疗愈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加之老年群体自身的特殊性,所以艺术疗愈进社区在具体的推行过程中,仍然要面临诸多困境。
第一,宣传力度不足,老年人参与意愿不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受限于所在环境提供的支持。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社区的老年人艺术疗愈体系建设还未成熟,导致老年人对疗愈活动认同感低,参与意愿较少。在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需要更大的主观能动性,也增加了老年人进行社会参与的心理压力,光靠社区所包含的内容也较为局限。
第二,社区“单打独斗”,缺乏社会力量参与。虽然当地政府是社区建设的主导力量,但是社会力量的参与是目前公认的对社区心理健康建设的重要因素。作为代表性的社会力量——地方企业,虽然具备资金,但是目前社区的心理疗愈项目体现的是非盈利性,较难在经济上取得收益,所以地方企业对于社区心理健康建设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而我国的文化艺术协会的发展较晚,独立性不足、自治力较弱。虽然经历了由重数量转为重质量的发展阶段,但是其筹资、劝资、创收能力较差的问题还未解决,对政府资金支持存有一定的依赖性,自身建设缺少内驱力。
第三,艺术疗愈人才缺乏,专业队伍建设滞后。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当地政府在财政上的困难,导致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难以维持。艺术疗愈活动目前还未充分调动社会资本,未培养出能提供更加优质、丰富、专业的艺术疗愈人才。各级政府虽逐步引入社会组织来提供公共服务,不断提高购买服务的资金规模,扩大购买服务范围,而目前艺术疗愈机构与社区还不能够规范化、制度化地培养专业的艺术疗愈人才。
艺术疗愈助力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的对策
艺术疗愈进社区,是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可行道路之一。在社区营造过程中,拓宽宣传推广渠道,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培养稳定的专业艺术疗愈团队,用以应对当前的问题与困境。
拓宽宣传推广渠道:一是树立融媒体意识,转变传统线下宣传推广方式。当今对社区活动的宣传推广仅局限于传统线下的宣传方式难以达到良好传播效果,通过打磨制作高质量短视频内容引领老年人参与活动,达到对老年人随时随地的动态影响,应该成为社区对老年人进行宣传推广的重要手段。例如各大短视频平台推送艺术疗愈原创动画,简明扼要地阐明各种艺术疗愈的过程,在老年群体间引起反响,最终获得老年群体的广泛认可。
二是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增强宣传推广的实效性。微信作为国内提供即时通信服务并且用户覆盖率最广的应用程序,可以成为增强宣传推广的实效性有力工具。应设立关于艺术疗愈的公众号,吸引关注人数。定期发布普及心理健康的文章,提高其阅读量;微博进行同步更新,用以提升总阅读量。并且以微信公众号为依托,同时开通手机导览程序、QQ、抖音号、微信视频号等宣传平台,搭建成融媒体矩阵,与各大主流宣传平台和媒体进行合作,借助多平台的合力,增强宣传推广的实效性。
三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深入了解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社区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短视频发展优势,通过大数据算法和技术手段,关注社区老年群体的诉求,主动搭建符合老年人思想实际和心理规律的新媒体平台。通过互联网对老年人进行有深度的调研,做到实时关注老年人的生活、消费,从而推断出老年人的心理诉求。
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一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艺术疗愈进社区离不开政府的介入,但政府的介入绝不是简单的行政外部资源直接输入,而是一种政府赋权社区自治的运行模式,这种模式运行的主要手段则是以政府公共服务购买的创新方式进行的城市社区公益创投。当地政府需要为艺术疗愈进社区设立一整套运行机制,通过对社区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专业的艺术疗愈的方法和理念,然后根据老年群体的需求,引导老年人参与。
二是社区与企业合作。社区需要当地企业的介入是为了助力艺术疗愈活动得到有效构建和落实,确保在实践中能为社区老人提供良好的疗愈服务。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当地企业在实践中要结合实际情况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设立坚实的疗愈平台作为基础;艺术疗愈平台的构建还需要保证艺术疗愈在社区运作过程中有大量的技术、资金给予支持。其中会涉及各种不同类型的疗愈手段,如音乐疗愈、美术疗愈等,通过利用这些疗愈手段,为社区老人提供更高的疗愈服务。当然,企业为社区老人提供的艺术疗愈服务以公益性为主,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是不代表为社区提供的服务与技术是不求回报的,其非营利性则是与那些纯粹以资金回报为目的的项目相对而言,发挥带有非营利性质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目的在于追求将来长远的回报和收益,以此来吸引地方政府的扶持。
三是社区与当地协会合作。早在2012年中国社会艺术协会就开始在全国进行了“社区老年艺术服务工程”,其中组织了全国艺术家组建帮扶“专家团”,为当地社区老年艺术团队发展助力,协会成为促进当地社区老年艺术活动的重要力量。首先,艺术协会需要组织艺术家集中进行艺术疗愈培训,为社区提供艺术疗愈做好充足准备;其次,把文化艺术协会建在基层,街镇文化艺术协会的建立,直接保障对社区老人艺术疗愈活动的落实;最后,建立文化艺术协会与社区的战略合作机制,当地文化艺术协会与社区签订合作协议,用法律契约的形式,把当地的文化艺术协会和社区绑捆在一起,实现文化艺术协会的工作目标与社区艺术疗愈活动部署紧密结合。
培养稳定的专业艺术疗愈团队。一是需要完善艺术疗愈专业化资格的认证。建立和完善艺术疗愈从业者的资格认证,为艺术疗愈从业者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这需要由国家相关领导部门成立“艺术疗愈专业评估委员会”,商讨出构建艺术疗愈师统一的培养体系,将培养出的艺术疗愈师登记在案并颁发资格证书;然后制定更加完善的艺术治疗师的执业法规等,规范、统一和督导艺术疗愈行业的良性发展;最后建立和完善严格的艺术疗愈培训和考评等制度,用以提高艺术疗愈从业者的思想道德、理论基础,以及实操能力。
二是需要高校进行艺术疗愈专业化人才培养。可以由有代表性的艺术类高校带头,进行代表性的试点,开设艺术疗愈专业,纳入本科和硕士培养体系。建立艺术类院校和其他高校心理学专业的联合培养机制,进行跨学科、跨领域多元合作培养教育管理和评价系统,推进试点学校艺术疗愈专业的平稳建设和发展。与地方医疗单位建立合作型教学实验平台,使学生能通过临床进行深度实践。学生毕业后,再通过国家规定的资格认证,成为具有社会高度认可度的艺术疗愈师,为社区输送专业的艺术疗愈人才。
三是需要强化再学习和人才补充方式,对在职教师和医护工作者进行艺术疗愈培训。需要高校联合创立艺术疗愈培训基地,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培养周期,对已在职的各级教学单位的心理教师进行再培训。艺术疗愈培训基地方面为再培训的在职教师和医护工作者提供国内或国际专家进行教学。设立考核机制进行结业考试,为成绩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然后根据统一安排,定期在社区的疗愈中心进行驻守。
在我国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各种形式的养老社区日益增多,艺术疗愈进社区体现出可操作性强、适宜推广、可接受度高的优点,越来越受到老年群体青睐,将被广泛辐射和复制。如果将老年友好型社区的营造看作社会化的管理活动,在具体运作中不仅应有一定规模的系统和结构,而且更应该有严丝合缝的运作机制。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1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