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烟火绕江船——论重庆码头文化的当代价值论文

发布时间:2025-04-25 10:23:0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重庆码头文化的包容与开放,以及融合了此地人民重情重义的品格,以及巴渝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勇敢无畏、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它是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但是却闪耀着自己独一无二的光芒。所以明白它的内涵,并继承和发扬重庆码头文化是必要的。对重庆码头文化当代价值的研究,从它的现状了解,历史溯源,其代表元素的分析以及不同角度去解析它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而这些都是为了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它的独特内涵,它在当代的作用与意义,更好地去延续这样的优秀民间文化。
 
  关键词:重庆码头文化,文化符号,文化价值
 
  一、重庆码头文化的现状
 
  老话总说“以前车马很慢”,在那个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码头成为重庆老一代人与外界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庆的码头文化逐渐形成,开始发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重庆码头文化已经没有往昔的光彩。江上轮渡只剩下嘉陵江边两江夜游的观光景点,曾经靠江河货船来往行商的交通方式被飞机高铁用更先进的技术制造的交通方式所取代。曾经人来人往的渡口,往来如潮的商船,如今只剩夕阳下的一叶孤舟。重庆码头文化在时代的洪流中失去了它曾经耀眼的光芒。目前学界对于重庆码头文化的研究,首先是追根溯源,从它的形成原因,初期发展,中期鼎盛到后期衰落做出了相应总结,并对重庆码头文化的代表元素进行了分析,还从文学、电影和音乐等方面研究其代表的重庆码头文化内涵。但始终没有系统地完整地去梳理重庆码头文化对当代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它作为巴渝地区的民间特色文化,它生于重庆嘉陵江畔和长江彼岸,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值得去重视和延续。重庆码头文化作为一种过去的文化现象,它是重庆人民生活的写照和精神的延续。
 
  二、重庆码头文化的历史溯源
 
  重庆码头文化首先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重庆码头文化最早形成于历来作为内陆重要交通枢纽的码头的建立。它地处四川盆地边缘,盆地中间地势低洼,四面环山,所以重庆山高且陡峭;地处长江中上游,又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与其他流域相通,连接西南地区各处,环环相扣。同时顺长江而下,连接湖南,湖北,浙江和上海等地,重庆作为交通枢纽,将西南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川江一带的航运,其具体指四川省内,顺长江流域而下,从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之间的水路。在宋代经济进一步发展起来,长江流域发挥交通枢纽的作用,此时商人在此处来往密切。到明清时期,重庆开始将各种物资通过长江、码头等输送到各个地方,成为产粮重镇。这说明,在陆路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船舶成为交通的主要途径之一,而重庆在江岸建码头,使往来商贩络绎不绝,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贸易往来的中心,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水利交通也逐渐发达起来,重庆在长江两岸建码头、建码头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贸易往来的中心。到现在,朝天门码头,临江门码头,千厮门码头,磁器口,应有尽有。这些长江边的码头至今还保留着重庆的痕迹。

\
 
  其次,重庆的码头文化不仅源于它本身独特的地理位置,还是重庆人民的生活方式与他们的性格与精神的写照。据史料记载,位于重庆地区的远古巴人凭着山高路险的地势,守护自己的一方土地,具有强悍勇猛的性格和尚武的精神,其中巴蔓子的传奇故事最为典型。作为巴民族人民精神的代表,他的勇猛无畏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他的故事直至今日还为人称道的原因。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衍化出重庆人耿直好爽的性格,同时也是重庆码头文化中行帮江湖气的体现。巴人在《巴志》一书中所表现出来的“其民性直而好义,土气醇厚”的特点[1]。除了祖先巴人的精神追求,还有重庆移民文化的影响。重庆因在长江流域要塞,人口流动相对较大,移民成为一种相对普遍的现象。大面积的移民潮,在重庆的历史上曾8次出现。其中最令人熟悉的是“湖广填四川”的移民高潮,而且先后出现过两次,都是因为朝代更迭,战乱而起。因为战乱,导致四川人烟稀少,加上当时政府的提案宣传鼓励各地人民迁入四川,便出现大规模移民浪潮。经历了多次移民浪潮,加之重庆作为长江流域的交通要塞,与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相交融,使其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更加多元,呈现了和而不同,共同发展的局面。同样这也逐渐衍化出重庆码头文化海纳百川和包罗万象的特点。
 
  三、重庆码头文化元素
 
  (一)行帮
 
  由于水路交通发达,码头上商船来往密切,人口流动大,人多眼杂,这里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开始形成团体进行管理,于是逐渐形成了行帮组织,成为重庆码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所谓行帮,就是以一定的垄断性、区域性,在行业内形成行帮组织。既然有帮会,自然会有帮规作为这个行业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业规章制度使行帮乃至整个码头行业成为有纪律有组织的集合。这也奠定了行帮随时代发展一直延续下来的基础。在重庆码头文化的统一大背景下行帮是多种多样的,有船帮,米粮帮,百货帮和例行帮等。但是这些帮会都具有两重性质:一方面他们对无秩序无节制竞争和凝聚力量起到一定作用;另一方面他们又被当地黑社会等掌握,成为争夺码头及其利益的工具。因为这两重性,产生了袍哥组织来掌控整个帮会。袍哥机构分设五堂分级管理:“仁”“义”“礼”“智”“信”,又称“威”“德”“福”“智”“宣”[2]。从袍哥组织分设的这五堂可以看出,帮会讲究有情有义,合乎情理,体现了重庆码头文化中各帮会重情重义的江湖气息,融入了重庆人热情爽朗、乐善好施的性格,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成就了重庆码头文化代表之一的行帮和袍哥文化。是巴人勇敢热情、重情重义的精神延续,使之区别于别处码头文化,铸就了重庆码头文化的独特性与精神特质。
 
  (二)盘滩与纤夫
 
  由于重庆地处四川盆地,是山高路险的地带,川江一带有许多峡口,湍急的江水,众多险滩,尤其是三峡一带,从而形成极其险恶的地势。所以在行船途中经常会遇到船只受阻,这就需要人力拉纤来帮助他们顺利前行。于是,在重庆码头文化中便也出现了纤夫这一特别的职业以及盘滩和拉船的劳作。所谓的盘滩,首先是船只逆流而上,水流湍急,行驶本就困难,再加上需要盘滩的地势往往比别的地方更加险要,船只前行更加艰难,光靠工人们拉着船已经无法使船前行,于是他们就把货物从滩的下游一端卸下来,减轻船只原本的负重,用人力把这些卸下来的货物搬到滩的上游一端,这样就可以保证船的安全,也可以保证等纤夫把船拉好了,再把它装好,接着往前走。尤其是乌江流域,由于峡口狭窄,风乱而船不能张帆借风而行[3],想要逆流而上,更多的是依靠纤夫来拉,而人力有限,就算纤夫再多,也很难通过这个地方,所以在这样的流域,后来就有了盘滩这样的劳作方式,来解决这样的问题,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流域里,盘滩这样一个劳作的方式,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纤夫们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凭着自己的胆识和韧劲,战胜了恶劣的条件和环境,使商船得以顺利前进,在建设长江流域相互沟通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纤夫们的理想,也是纤夫们不畏艰险,勇往向前的精神是巴人祖先们精神的延续,是巴渝人文精神的体现,是重庆码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川江号子
 
  既然出现了纤夫这一特殊职业,而且纤夫拉纤作一种集体劳作活动,为了使大家团结合作,凝聚力量,需要听从一船之主——艄公发号的指挥,纤夫们负重前行时高喊的一声声号子便成了大家熟知的川江号子。川江号子除了凝聚力量,还可以鼓舞纤夫干劲,调整他们的情绪,保持高昂的气势,消除疲惫。而且川江号子配合不同程度的劳作,风格也会有所不同。当相对轻松时,他们往往会唱节奏轻快旋律优美的调子;当劳力繁重时,他们会选择气势高昂的号子,互相鼓励。《十八扯》《八郎回营》《魁星楼》《拉纤号子》《立桅号子》等都是川江号子的代表作,川江号子的曲目也很多。这些曲目内容多为三峡各地的风土人情,古迹传说,神话故事。船工生活等方面[4]。它不但内容丰富,而且表现形式也独特。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一唱众合”[5]。首先是艄公领头,众纤夫跟随其后合唱,与其他江河号子相区别。川江号子反映了纤夫们对生活苦难的抗争与坚持的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淳朴善良的品质。虽然现在已经不再需要人力拉纤,有机器驱动,但是川江号子成为重庆码头文化的沧海遗珠,是历史留下的瑰宝,他们永远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身影在时间的长河中绽放着属于他们自己独一无二的光芒。他们团结勇敢坚持的精神和美好品质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四)茶馆与酒肆
 
  重庆的码头不仅沟通长江流域的各个地方,成为其枢纽,还因为商船往来频繁,人流量增多,船在码头停靠,总有稍作停留而下船休息的人,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码头及其附近做一些小生意。加之,码头许多脚夫纤夫及其他船工,来来往往,需要歇脚的地方,所以茶馆和酒肆就此在码头附近兴起。饮茶文化与饮酒文化在中国历来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将饮茶和饮酒当做一种娱乐消遣,放松心情的活动。特别是在重庆地区,茶馆十分盛行,成为当地的特色文化标志之一。因为重庆多山地,多走一会儿就会汗流浃背,需要休息,茶馆正好是可以休息解渴的地方[6]。但码头的茶馆与城里略有区别,城里茶馆喝茶听书,显得十分儒雅,更多是娱乐消遣。码头茶馆更多是休息的作用,多是为那些在码头劳作的人提供,装潢也十分简陋,面对的更多是底层劳动人民,有质朴简单之感。茶馆不再只是精致生活,悠闲自在的象征,也成为普通百姓普遍的休闲娱乐方式。这也衍生出了重庆码头文化中茶馆与其他地方的不同。码头的茶馆和酒肆更贴近普通百姓生活,酒馆内的人们,有商贩,有车夫,有劳工,大家坐在一起高声猜拳行令,宣泄自己平日的不平之气。而茶楼里更是人头攒动,说书人手捧惊堂木,引得众人热血沸腾,博得满堂喝彩,夹着茶水的小厮,随着喝彩声,长长的手提壶在人群中穿梭,现场热闹非凡。于是在茶馆酒肆中也产生了重庆码头文化的豪爽之气,江湖气息浓厚,不似清幽淡雅之感,带有浓郁烟火气。
 
  (五)火锅
 
  在重庆码头文化中不得不提起火锅这一特色美食。火锅作为现今家喻户晓的地方特色美食,跟重庆码头有着很深的渊源。首先,重庆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多山多雾,临水而居的生活方式,冬天便是潮湿阴冷的气候,所以此地多食辣椒和花椒来驱寒除湿,抵御冬天的寒冷。据说最开始是在长江边上跑船的船工,停船生火做饭是,只有一瓦罐,于是在罐子里装上汤汁,加上已有的各种食材,再配上辣椒和花椒,这就是火锅最早面世的时候[7]。火锅随着火锅的盛行和发展,又处在码头这样的各处汇聚和交融之处,火锅的食材从简单的时令蔬菜,到现在的火锅食材越来越丰富,再到现在的火锅,火锅的食材火锅的食材也是随着火锅的普及和发展而丰富起来的,到现在很多火锅店都会提供不同的食材,结合各地的口味,以满足顾客的需求。重庆的火锅不只是美食,更多的是体现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与习惯,体现了一种情怀。火锅的火辣中透露出的是重庆人热情好客,重情重义的性格,是与江南柔情似水,北方粗犷英勇所不同的地域文化,具有它自己的独特性;火锅食材的多种多样和包罗万象展现了码头文化的杂糅性,包容开放的多元化。重庆火锅诞生于码头,孕育了码头文化包容开放的生活态度,人们质朴无华的生活方式,重情重义的性格以及勇猛刚毅的精神。火锅因地理环境而诞生,因人们的生活,思想和精神而丰富,富有更多内涵,它不再只是食物,而是一方水土文化的集合与象征。

\
 
  四、重庆码头文化的当代价值
 
  通过对重庆码头文化的溯源,对它的现状研究以及对它代表元素的分析,重庆码头文化作为一种民俗民间文化,在当代依旧具有独特的价值,值得我们去延续它的意义与内涵。从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等各个方面来看,它们都是集中体现了自己的当代价值。
 
  首先是它的文化价值,脱胎于一方重庆的土地,区别于其他地域,彰显着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带着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它临水而生,却不同于江南清风扶柳,柔情似水的温柔。它热情爽朗,却不同于边塞孤日斜阳,黄沙漫天的粗犷豪放。不仅如此,重庆码头文化中包容开放,民风淳朴,热情火辣,重情重义以及浓厚的人间烟火气都寓于此地的人、物和环境之中,相互交织,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正是因为它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值得大家去保留和延续。
 
  其次是社会价值,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重庆码头文化中保留的优秀品质值得大家继续传承与发扬。重庆码头文化中行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一脉相承,待客、重情、重义、诚信、礼让等仍为我们社会价值观所认同。保持积极上向,活力充沛,对外包容开放的心态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一个国泰民安,和谐富足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幸福美好的未来。
 
  接着就是历史价值。重庆码头文化追根溯源,它的产生是历经千百年时代更迭的产物,是时间长河中社会发展兴衰的见证,是无数生活在此地先人智慧的结晶,它或许不似宫廷那样精致繁华,但它依旧是中国千百年来民间文化的沧海遗珠。重庆码头文化能历经百年,顺应时代的发展,是此地区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虽然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但到了今天它依旧可以发挥它独特的历史价值,在回望过去的同时,立足于现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其为助力,展望未来,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最后还有艺术价值。重庆码头文化作为独特的民间文化,其中音乐方面,川江号子是独特的艺术表演方式体现。同时,重庆码头文化还成就了一大批艺术、文学、影视作品,如徐悲鸿的画作《巴家贫妇》,电影《疯狂的石头》,《三峡好人》,路翎的《燃烧的荒原》,萧红的长篇小说《山下》等。这些都是创作者将重庆码头文化的内涵融入重庆码头文化的大背景下所创作的作品,作者从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的审美角度,在展现重庆码头文化包容、开放的特点的同时,展现了自己在同一题材上的独特性。它们交织在一起,环环相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论是文化、社会、历史,还是艺术价值,重庆码头文化的独特性在历史长河中依然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它是民间文化继往开来、继往开来的重要内容。因为它的存在,赋予了这个逐渐同质化世界中与众不同的一笔,它对当今的世界依旧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独特的意义,它的融入使这个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向玲霜.重庆码头文化视野下的战时文学探析[D].西南大学,2016.
 
  [2]王巧萍,黄诗玫.漫谈重庆码头文化的标本——行帮[J].重庆社会科学,2006,(01):123-125.
 
  [3]邓晓.川江航运文化初探[J].中华文化论坛,2002,(02):53-58.
 
  [4]李良品.川江号子的形成、内容与文化精神[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02):58-61.
 
  [5]汤玉梅.浅谈重庆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14):66-67.
 
  [6]佚名.重庆的茶馆文化[J].国学,2013,(11):68-69.
 
  [7]宋尾.火锅:最重庆的水码头文化[J].中国三峡,2012,(04):49-53.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172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