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歌唱活动中加强情感引导和把握意义显著,能提升幼儿沟通能力和当前学前音乐指导水平,同时还有助于幼儿形成健康情感态度,对幼儿日后成长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分析幼儿歌曲演唱时的音准技巧和各项要点,并在此基础上探析幼儿歌唱活动加强情感引导和把握的途径,指出幼儿歌唱活动既需要各种技巧锻炼,如气息、发音吐字、共鸣等,也需要创新音乐活动形式,加强作品的分析总结和改编创作,才能让情感教育落实到整个音乐活动,实现幼儿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幼儿歌唱,情感表达,演唱技巧
新时期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艺术领域的培养塑造,歌唱活动作为艺术领域重点内容,主要目标是让幼儿通过声情并茂的歌唱,初步形成感知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强化歌唱活动情感引导,能够熏陶幼儿艺术修养,培养幼儿艺术气质,对落实艺术领域的学前教育目标尤为关键。但以往音乐指导活动中,常发现情感教育落实不力和音乐技巧传授不全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幼儿情感表达[1]。因此有必要加强幼儿歌唱活动情感引导理念的分析,选用正确情感引导方式并严格落实各种歌唱技巧,确保幼儿演唱时有浓郁情感,真正触动音乐艺术的灵魂。
一、幼儿歌唱活动加强情感引导的积极意义
一是能够提升幼儿沟通水平,幼儿阶段是心智发育重要时期,可塑性较强,而音乐教育本身也是一个互动性强的活动,幼儿与同伴以及音乐指导人员共同完成各种情感活动,感受音乐艺术之美,围绕相同的音乐目标进行演唱,促进了幼儿与其他人的沟通,能够初步提升其社交水平。而且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能穿越时间跨越文化的语言,以音乐为纽带能够让语言能力没有完全发育的幼儿和其他人直接产生心灵沟通,在音乐鉴赏和歌唱中表达个人想法,歌曲中流动幼儿情感,还能够通过聆听他人音乐的形式学会尊重理解他人情感表达,初步掌握交流与合作的概念,利用情感引导对幼儿的沟通水平予以提升,不仅能够丰富其音乐素养,对幼儿综合成长也大有裨益。
二是能够提升当前学前音乐指导水平,幼儿阶段的音乐指导是早期教育重要构成,各种音乐活动的组织目标不只是初步培养学生乐理知识,更是对学生进行艺术和情感的熏陶,为其艺术素养形成打好基础。而情感引导也不只是教会学生歌唱技巧,更是让学生养成正确表达自己情感的习惯,在幼儿内心深处建立了一种多元、深刻的情感认知,全面提升幼儿音乐指导水平。
三是有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幼儿歌唱活动在情感引导中相当于为幼儿构建了一个自由表达情感的舞台,幼儿可以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音乐演唱的方式自由表达出来,声音中蕴含喜怒哀乐。正确的情感引导不仅能激发幼儿表达欲望,同时这也是承载幼儿情感的载体,以此和外界产生链接引起外界对幼儿情感的重视。以往普遍认为情感表达和音乐艺术存在天然联系,情感是音乐目标,音乐是情感载体,合适的情感引导可以唤醒幼儿内心深处的共鸣,让一些因为表达能力有限不能用语言准确表示情感的幼儿,有合适的方式表达自我。这一过程中幼儿真正明白“乐以载道”,感受音乐艺术的复杂多样性,容易在营造的音乐意境中自然流露出真情实感,并建立起自我认知从而形成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2]。
二、幼儿歌曲演唱音准技巧和要点
音准就是歌唱活动时的音高与乐谱的符合程度,幼儿歌唱活动中声乐技巧、幼儿听觉、演出环境以及指导水平都会影响音准。儿童歌曲旋律简单结构不复杂,对音准要求不高,但幼儿因为听觉和各种演唱器官发育不成熟,演唱过程不能精准控制音准出现跑调问题。因此要以音准提升控制为视角,对幼儿进行合适的歌唱听觉训练。例如多让幼儿聆听一些音度跨越幅度较大的歌曲,帮助幼儿准确分别浮动音高和固定音高,演唱时多根据自己能力进行自由音高演唱,在不按照乐谱音高的前提下尝试用不同音高来诠释同一歌曲段落,体会音高对歌唱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并通过对比来找到一些音准问题,及时调整确保音准合适。
另外儿童歌曲的演唱还需要特别重视运气技巧,在演唱时幼儿如果能做到正确运用气息,就可以提高发音的准确度并且让气息变得悠远绵长。歌唱中的气息发音主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喷流形成阶段,喷流形成主要是指靠横在呼出气流通道上的两条声带,迅速开闭将稳定气流切成一串串喷流。第二阶段是峰音转换,喷流经过舌、唇等器官时会改变声道的声学性质,将峰音转变成能区别的语音。第三阶段是发音,之后再经过其他共鸣器官的放大来产出音响。熟知上述气息产生过程后,在音乐歌唱活动中强化运气技巧训练,鼓励幼儿对音乐进行形象化、具象化的演绎,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幼儿歌唱活动融入情感的途径
(一)做好唱前分析,把握情感内涵
幼儿歌唱活动中情感的表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因曲而异”,对不同风格的歌曲宣泄相对应的情感,是提高歌唱情感真实性的关键。为此要在唱前做好情感引导,提前铺垫好情感暗示,让幼儿在歌唱前就做好技巧准备。可以先让幼儿了解歌曲创作故事,分析词曲含义,用简洁语言营造歌曲情境,让幼儿在歌唱期间能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歌曲情境感同身受,歌唱时就能有感而发自由地表达情感[3]。如《世上只有妈妈好》演唱前,就可以和幼儿一同回顾生活中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在细微之处体会到母爱之情。幼儿在歌唱前就代入到歌曲氛围当中,就会对歌曲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饱含深情地将自己对母亲的依恋感恩完整地表达出来。总之幼儿歌唱情感表达不应该是死板的情绪宣泄,而应该是个性表达,不是幼儿被动地了解歌曲情感,而是主动探究应该用何种技巧方式来演绎歌曲情感,因此幼儿对歌曲思想作品的了解程度就是影响歌唱感染力和表现力的重要因素。
除了积极进行唱前作品思想情感和内容分析外,还要做好歌唱技巧的分析,提前根据音乐类型确定适合幼儿歌唱特点的技巧方式,对幼儿歌唱情感表达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呼吸技巧上,有的幼儿声音明亮有力且发音清晰,有的幼儿声音小而无力,这种呼吸技巧的差异普遍认为和幼儿掌握的气息调节方式有关。如果在唱前针对幼儿技巧特点进行针对性指导,就可以为后续情感顺利表达夯实基础。针对呼吸发音无力的幼儿,着重教会其“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小腹收缩尝试用丹田力量来控制呼吸节奏,再配合以其他呼吸锻炼活动,如“吹蜡烛”“闻花香”“咬牙深呼吸”“数数”等,能够提前为歌曲演绎做好技巧准备,避免因为技巧不足手忙脚乱引起情感表达不畅。
(二)强化歌曲加工,营造情感意境
音乐歌唱是一种综合艺术,演唱时的技巧把控和音乐氛围营造都是容易调动情感联想的技巧。如果在幼儿歌唱活动中对音乐歌曲进行音乐形象塑造,让幼儿形成一种歌唱音乐作品会按照个人理解进行音乐加工的惯性思维,可以促进幼儿歌唱个性化情感表达,提高情感演绎效果。这种歌曲加工要求对幼儿歌唱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提前设计,通过换位思考、类比等方式对歌曲进行改编和二次创作,尽量让音乐中的故事形象贴近幼儿生活,降低音乐理解难度,才能让幼儿正确领悟音乐情感和艺术内涵。为此还要去除一些已经形成固定思维有着固定演唱模式和情感表达思路的歌曲,避免“标签化”歌唱,通过对歌曲的加工创新,指导幼儿尝试对同一歌曲进行不同角度和风格的演唱,并总结各种演唱方式在诠释音乐情感上的差异及其侧重点。例如《小白船》歌唱活动上,就需要融入经典童话故事中的趣味段落,调动幼儿思考,让幼儿与歌曲内容联系起来,并在脑海中对故事场景和生动画面进行想象,从而主动用一种纯洁、天真的特质音色来表达歌曲中蕴含的真挚情感[4]。
(三)拓展处理细节,准确引导表达
幼儿由于生活经验受限且心智不成熟,其对乐曲还不能产生深度理解。面对乐曲中丰富的情感,幼儿产生的是感性认知,形成的印象也比较抽象,多是通过速度快慢和旋律进行方向来分辨歌曲内涵,认知相对朦胧,幼儿内心深处还没有构建一套完整的情感表达框架,在一些情感细节的表达上还不够细腻。针对该情况需要对歌曲中的情感细节进行拓展,以技巧培养为手段,准确引导幼儿把握歌曲中的小细节,能够真实自然地进行动情演唱。例如幼儿歌唱中的声带振动频率是决定幼儿音高、音响以及音色的决定性因素,掌握正确声带技巧能够让幼儿的歌唱发音更符合乐曲特质。为此可以在每天清晨让幼儿进行由低到高连续发声训练,在演唱时保持声带放松,处理节奏时要有合适停顿,起音高低要适度,避免高音和低音的突兀。发音时通过均匀呼吸用稳定的气流让声带轻轻浮动,之后再逐渐加大分量以提高音度。而且由于幼儿声带发育尚未完全完成,如果歌唱时间过长容易引起声带受损,因此要做好声带防护,科学规划用嗓时间。另外一些演唱动作上的小细节也是影响幼儿歌唱情感的关键因素,让幼儿在歌唱中保持正确姿势,坐姿是腰部挺直,眼睛平视前方,双手自然垂落或放于胸前;站姿是身体直立,双手背后。保持正确姿势面带微笑地进行歌唱,可以增强幼儿对声音强弱、速度、节奏的处理能力。
(四)重视情感共鸣,掌握音区技巧
音乐歌唱中声带音量在讲话总体音量中的占比相对有限,实际演唱时声带音量非常小,相反各种器官产生的共鸣才是引起听众注意力的关键,为此要培养幼儿共鸣技巧,在不同音区中都能保证发声质量,才能有效保证情感表达。这种情感共鸣技巧先对共鸣腔进行音区划分,一般高区包括鼻腔和头腔,在高区进行的声带共鸣能够产生高亢响亮的音色,有助于喜悦欢快的情感表达;中区有口腔和咽腔,作为声音的产生地也是共鸣技巧应用相对灵活的区域,掌握中区共鸣技巧能够让声音变得丰满圆润,演唱吐字字正腔圆,有利于庄重肃穆音乐情感的表达,也可以在一些感情饱满的儿歌演唱上灵活利用该音区实现情感灵活表达;低区主要是指胸腔,低区共鸣产生的音色比较低沉深厚,适合一些严肃且有教育意义的儿歌演唱。为了确保幼儿演唱最终发生的声音兼顾优质音色和力量,需要教会幼儿利用正确的共鸣腔来进行歌曲演绎,主要是需要做好“畅”和“阻”两个方面。其中“畅”是指要在歌唱时做到整体发音在共鸣腔中畅通无阻,后背保持挺拔直立,咽喉润滑后保持放松,胸部略微舒展,整体发音圆润且具有明显特征。“阻”是指当利用共鸣技巧对个人发声音色进行加工处理后,声音要能够迂回自然地奔涌出来,调动各个器官配合避免发声停顿。畅音和阻音是一种自然对立又相互渗透的关系,如畅音尖细流畅优美动听,阻音雄浑圆润给人以艺术想象,在幼儿歌唱中对二者关系做好处理,能够提高情感表达效果。为此要加强共鸣器官训练,让幼儿先放松喉头后进行“哼哼”训练,模拟各种动物叫声和火车、汽车等长鸣的声音,或者是直接练习气泡音。以往幼儿歌唱表明,幼儿情感共鸣运用最佳的音区是中区,畅音的发出也相对比较容易,在共鸣练习中可相对侧重该技巧,如《童年》乐曲轻松欢快,不仅音区是中区,演唱时各种技巧也符合畅音的共鸣要求,幼儿就可以在反复练习后就可以借助轻快明亮的吟唱表达乐曲中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向往之情[5]。
(五)练习发音吐字,准确抒发情感
发音吐字是演唱基础,幼儿心智不成熟且文化水平有限,在部分歌曲发音上还存在吐字不清晰和口齿不伶俐的情况,严重影响了音乐情感表达。因此需要重点练习发音吐字,让幼儿根据节奏快慢和音度高低来控制吐字速度和力度,保证演唱质量。通常幼儿歌唱中每个字都有三部分组成,即头部、腹部和尾部。头部作为最开始的音,主要有硬起音、软起音和缓起音,每个音都有独特的发声方式。例如硬起音的发声就类似于汉字“波”的发音,在气息由喉咙发出还没有到达声门之前先让声带进行靠拢闭合,之后再对口腔的气流进行压缩再发出声音;而软起音的发声类似于汉字“喂”的发音,主要是气流从口腔出来后通过靠拢声带同时发出声音;缓起音的发声类似于汉字“发”的发音,发音时要先合拢声带,确保喉咙中遗失一部分气流,之后再拉进声带发出声音。这种字音要求幼儿在演唱前先对歌词类型进行分析,掌握歌词起音特点,之后再选择不同的发音方式。在整个音乐演唱发音中,起音是核心也是歌曲实现良好演绎的基础,对清晰吐字尤为关键,应该格外重视此类发音技巧的培养。腹音在发声上主要需要做好开、齐、撮、合,发声结尾时要做到“四呼”。无论“四呼”何种阶段的发音都要让共鸣器官、声带和呼吸做到协调自然,加强发声的协调控制,整体发音要随着腹音的到来而均匀进行,最后再通过共鸣腔的运用来产生一种共鸣音,能够有效提高吐字的清晰感和圆润感。在发完音收音时,整体收音要做到轻声和准确,随着音乐节奏灵活控制收音力度,能够给听众带来意犹未尽的音乐感悟。
此外发音吐字还有两个要点,一是控制口型改变,口型的开合程度直接影响发音水准,相同的音准、音色和音准都有不同的口型技巧,口型不同具体发音吐字也会产生改变。例如当幼儿演唱时扩大其口腔体积时,吐字就会更加有力,声音也会更加雄浑明亮,而如果口腔体积缩小,吐字就会显得模糊,音乐演唱就有助于营造一种空灵轻柔的感觉,是歌曲情感营造的基础。口型练习需要重点观察幼儿歌唱过程中口型的变化习惯,引导其尝试利用不同口型来演绎同一歌曲,感受口型对吐字发音以及情感表达的重要性,提高其在练习音乐技巧上的积极性。二是旋律和吐字方式,不同音乐风格的歌曲在吐字方式上也各有侧重,如节奏轻快明亮的歌曲要求幼儿加大吐字用力,如果是节奏优美且抒情缓慢的歌曲,在吐字发音上要更加柔和。
(六)重视情感指导,完成情感迁移
要想顺利地教会幼儿用音乐表达情感,除了必备歌唱技巧外,还需要运用合适指导策略,带动幼儿用心体会歌曲情感,让幼儿不由自主地表达出来,完成情感由歌曲向幼儿内心的迁移。首先在音乐歌唱范唱阶段,音乐指导者要在准确把握歌曲内涵基础上,避免采用一些浮夸表演转移幼儿对音乐美感的注意力,尽量范唱利用一些符合音乐风格的轻音乐伴奏,为幼儿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思想内容做好铺垫。期间可以与幼儿展开眼神交流,实时观察幼儿表现。其次要利用正确指导语,以往存在为了让幼儿唱响音乐,就敦促幼儿在歌唱活动上大声喊叫,不仅会破坏音乐美感,还会损坏幼儿声带。因此尽量鼓励幼儿用适中音量歌唱,实时指导幼儿让其掌握正确的歌唱方式。此外要从幼儿声音可塑性入手,通过演唱动态指导让幼儿真切体会到声音的美,学会利用正确发声来表达情感。如开展“拍铃鼓”音乐活动,将音乐歌唱内容变得趣味化和活动化,借助拍铃鼓训练幼儿关于音乐强弱、速度、节奏的控制能力,尽量使拍铃鼓的节奏类型变得多变,辅助以速度强弱变化让幼儿对音乐活动产生浓厚兴趣。
(七)培养创造思维,激发情感意识
幼儿音乐歌唱活动上,鼓励幼儿表达自我情感,演唱不同音乐作品时都能完成自己情感的传递,能够丰富幼儿情感体现,让幼儿养成一种关于情感塑造的自我意识,可以让幼儿音乐歌唱富有创造性。例如当引导幼儿欣赏经典儿童歌曲《猫捉老鼠》时,就可以根据音乐作品创设相应的指导活动,让幼儿深度参与,体会到音乐乐曲中所蕴含的欢乐情感。如在音乐伴奏下,让幼儿尝试模仿不同小老鼠的造型,按照歌曲内容做出小跑步、躲起来、趴下去等各种动作,幼儿对憨厚可爱的大猫和调皮机灵的小老鼠就会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6]。等到幼儿对该音乐作品产生热烈情绪后,再指导幼儿依照歌词内容对重点旋律进行记忆。如歌曲中的“现在睡觉”“跑来跑去”反复出现,幼儿在音乐演唱时记忆困难容易产生演唱混淆,因此在唱到第二个“小小老鼠”时,就要重点加大音量并通过一些小老鼠动作模仿加深记忆,调整幼儿音乐思路。在幼儿能够将两只小动物的表情神态和故事进行用惟妙惟肖的动作和欢快明亮的歌声表达出来时,幼儿的音乐中就会很自然地出现丰富自我情感。从幼儿自主模仿和歌唱困难的干预扫除,幼儿在音乐歌唱中不仅是被动的跟唱,而是主动地探究模仿歌词内容并进行情感拟人化表达,变为主动性的音乐歌唱创造,始终有足够热情投入到音乐歌唱中,在感受音乐美感的同时自身情感经历得以拓展丰富。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幼儿歌唱活动目标不只是让幼儿初步接受音乐,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还要引导幼儿表达个性抒发情感,加深幼儿艺术印象,体会音乐艺术魅力的同时学会以音乐为途径来抒发情感。音乐歌唱活动指导上有必要以幼儿个性特点为基础,对有助于幼儿掌握音乐情感内涵的手段方式积极探索,鼓励幼儿进行真挚、准确以及细腻的情感演绎,帮助幼儿获得艺术之美的享受,有助于幼儿音乐水平的发展和升华。
参考文献
[1]陈永莉.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分析与加工研究[J].早期教育,2023,(48):54-56.
[2]王小慧.基于“趣、听、想、美、实、情”的幼儿歌唱活动教学法[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14):160-161.
[3]沈徐钦.以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中班幼儿歌唱水平的实践研究[J].上海教育,2023,(10):70-71.
[4]贾梦毅.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的价值、特点及实现策略[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9(04):57-60.
[5]董艳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试论情感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J].黄河之声,2022,(03):113-115.
[6]陈珍.浅谈声乐演唱中情感艺术与情感表达——以歌剧《伤逝》选段《不幸的人生》为例[J].牡丹,2021,(16):108-109.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1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