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流行音乐作品演唱中,混声技术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技巧,它帮助歌手在不同音域之间平滑过渡,同时保持声音的连贯性和动力。正确使用混声技术能够使歌手在演唱风格更多样、拓宽其音域,中高音区音色更统一、腔体位置更稳定,优化声音形态,进一步达到提升流行演唱训练的效果。本文通过对流行演唱中混声技术的运用进行研究,以歌曲《有一种悲伤》为例进行分析,探讨混声技术概念定义、训练方法以及举例如何在实际演唱中应用这些技术。
关键词:流行演唱,混声技术,演唱技巧
流行音乐演唱中,演唱较高难度流行音乐作品时,能使声音在混声技术下更具感染力和耐听性,充分表达歌曲情绪。同时,在这种专业技术的训练下,发声也更科学和系统,更能体现流行演唱的风格和特色。在流行音乐训练与演唱时,混声技术的应用非常具有价值,能切实地提升歌手演唱水平。加强对混声技术的研究认识,掌握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提高混声技术运用水平是流行演唱需要做好的一项基本工作。
一、混声技术的概念
混声技术是指在流行演唱中混合运用胸腔共鸣、头腔共鸣,假声与真声混合进行演唱,是一种介于假声和真声之间的一种科学、系统的发声方式。混声技术需要歌者有较为扎实的唱功基础,在真假声的换声点,将真声和假声进行不同比例的混合,巧妙运用胸腔共鸣、头腔共鸣结合,同时运用气息控制进行演唱,以确保能达到统一音色,扩大声音音域,从而提升演唱效果。从音色的角度来看,假声的音色特点是轻柔、空灵,但十分缺乏力度感、厚度感,不够通透,可以在演唱作品主歌部分诉说段时使用;而真声的音色特点则是结实、厚重,缺乏柔和性,可以在情绪丰富、需要爆发力的歌曲段落进行演唱。如果仅用胸声进行演唱,音色会略显沉闷,声音位置偏低且缺乏空间感。如果仅用头声进行演唱,音色会干涩直白,声音位置偏高且缺乏厚实和宽度,不够圆润。混声技术在流行演唱中运用能够弥补真声和假声在各自音色特征里的缺陷,加强声带机能的张力和韧性,使演唱达到一个科学、平衡的状态。
混声技术的概念最早源于西方音乐,主要流派包括流行、爵士和合唱等。在国外,混声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创新。例如,美国歌手碧昂丝在她的歌曲《Halo》中运用了混声技术,将高音和低音合成一体,使得歌曲的音乐表达更加丰富多样。国内外的混声技术概念都是在演唱中通过合理运用不同音域的声部实现声音融合与多样化的一种技术。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混声技术都在不断发展,给音乐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表达方式。国内外的混声技术应用和发展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国内的发展相对滞后,但近年来有着明显的增长势头。未来,混声技术在国内外的音乐创作和演唱中将持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作为流行音乐专业学者,要坚持对科学演唱方式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学习。
二、混声技术的训练方法
在应用混声技术时,需要建立在真假声转换技术较成熟的基础上,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混声技术的实现,实际就是头腔共鸣、胸腔共鸣各腔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调整口腔状态,声音达到立体化的质感,通过“头腔”“胸腔”中间的转化,以及气息的支撑辅助作用,让歌手游刃有余地演唱中高音区,声音平衡且有张力,能完整表达作品情绪、情感。
(一)真假声转换训练
在流行演唱中,真假声转换训练是一项常见且重要的混声技术训练方法。真声和假声是演唱者用来展现不同音色和实现更高演唱技巧水平的关键要素。真声是指通过喉部发声,而假声则是通过调整声带的振动方式来模拟喉部发声的一种技巧。真假声转换训练的目的是让演唱者能够在演唱过程中灵活地切换和使用真声和假声,以丰富音色并实现更高的演唱技巧水平。
通过练声曲目和练声方法,演唱者可以锻炼和掌握真假声的转换技巧。比较常见的基本练习方法是用基础的a、e、i、o、u带入练声曲中进行练习。其中,逐步扩大声域的训练是一种常见的方法。演唱者可以从较低的音域开始,通过逐渐升高音域的方式,练习在不同音高区间的真假声转换,通常在小字1组的a音到小字2组的b音。通过使用不同的发声技巧和呼吸控制方法,演唱者可以更好地控制真假声的切换,使其更加流畅和自然。
因此,真假声转换训练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混声技术训练方法,在流行演唱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通过系统的训练和练习,演唱者能够提升自身的演唱技巧水平,丰富音色表现,并有效降低声带受伤的风险。
(二)混声技术训练
在混声技术的训练中,有一些常见的训练方法可以被采用。各种发声练习是混声技术训练中常用的手段之一。例如,气息控制练习旨在培养歌者正确的呼吸方式和气息调节能力,以保持声音的稳定性和连贯性。研究表明,合理运用气息控制练习有助于提高声音的音色、音质和音量控制能力。
同时,音高训练和共鸣练习帮助歌者在不同音域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共鸣点,以获得更富有穿透力和表现力的声音。研究也发现,正确的共鸣练习可以显著改善声音的明亮度、饱满度和稳定性。混声技术训练还包括声带训练。例如,声带放松训练通过一系列的按摩和舒展动作,有助于缓解声带的紧张并提高声带的弹性和稳定性。
混声技术训练还可以结合专业的音乐教育设备,如录音设备和音频软件,以帮助歌者更好地评估和调整自己的演唱效果。通过录音回放和分析,歌者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声音问题,并加以改善。音频软件还可以提供具体的音高和共振参数,帮助歌者进行更精确的调节。通过综合运用各种训练方法和专业设备,歌者可以逐步提高自身的混声技巧和表现能力,实现个人风格与流行曲风的完美结合。
(三)不同真假声比例混声的具体练习
1.假声占比较多的混声练习方法
在进行训练时,首先应自然降低喉位,声带正常振动发出“e”的持续气泡长音,感受声带边缘的闭合,声带从高度闭合的状态逐渐缩小,通过轻声练习,渐渐学会如何减少声带的压力,同时保持声音的连贯性和清晰度。正确找到弱混声的腔体,下腹肌肉需要持续保持扩张,有足够的气息在口腔流动,练习深呼吸和支气管控制,确保在使用假声较多的混声时能保持稳定的气流。注意不能漏气,做先出气出声音的练习,在训练中要找到此类混声气息的可控性,利用“打哈欠”找到内口腔和喉部腔体充分打开的感觉。最后,在此基础上,带入音高进行训练。音域扩展,通过逐渐尝试唱更高的音,帮助声带适应在高音区的工作。选择小字1组的a到小字2组的b音,用“啊”“唔”“哈”找到气息在口腔上颚流动的感觉,保持气流感;同时,气息要下沉,打开甲状软骨,少量气息进入胸腔,头腔共鸣保持稳定。
2.真假声占比平衡的混声的练习方法
真假声占比比较平衡的混声的练习必须以混声为基础。首先,可以通过声音滑动练习(从胸声滑向头声),找到声音的平衡点,即那个既不是纯胸声也不是纯头声的区域。其次,练习真假声较为平衡的混声时,要以假声占比较高的混声为基础,开展母音形式的训练演唱,开口母音a、o、u作窄唱,闭口母音i、扁口母音e宽唱的方法进行练习。最后,同时扩大上下腹部肌肉,提高共鸣饱满度,气息均匀吐出。正确的练习后,要适当地提升音高继续练习真假声较为平衡的混声,要练习开口和闭口的母音轮换,提升声带对混声变化的适应性,从而加强声带张力,保证混声运用自如,需要协调好口腔的气流,咬字,喉位,胸头声的状态比例。声音的共鸣也要不断地向外扩大,共鸣腔的重心要胸腔为主,共鸣的音色要求空明、柔和又不失穿透力。长音练习稳定后可以进行带旋律的练习,练习音区在小字1组e至小字2组f之间。
3.真声占比较多的混声的练习方法
真声占比较多的混声的练习,首先要找到正确的位置状态,鼻子和嘴同时吸气,半打哈欠的状态打开鼻腔和口咽腔,运用开口音“yi”和“ya”进行发声,发“yi”音时尽可能打开口腔,卷起舌根顶住上颚肌肉,体会腔体共鸣往下沉的感觉。运用“ya”进行发声,在发声过程中,“ya”音必须紧贴着“yi”音的位置进行转换,同时把共鸣位置往胸腔位置靠,增强声带的闭合,张开下颚,抬高软腭,声音立在喉咙的下后方。整个发声过程尽量减少气息的流动,越往高唱时声音越要集中下沉。
无论是假声占比较高的混声、真假声占比较为平衡的混声还是真声占比较多的混声,必须在掌握胸腔共鸣、头腔共鸣良好的基础上,要做到能够在发声当中切实地感知到肌肉和气息的配合。要培养对气息、肌肉、声带的感知力、控制力以及灵敏度,要能在科学的发声方式中去主动地引发出共鸣,并且能够平衡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演唱时的大小。
总之,在演唱流行音乐的过程中使用混声唱法能够让音乐作品更好地诠释,演唱者要根据自己本身的声带机能和训练情况灵活使用混声唱法,根据作品的音域、意境合理调控头声胸声的占比,继而优化演唱效果,要理论和实践共同进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演唱方式。
三、混声技术在歌曲《有一种悲伤》运用
混声技术是目前演唱流行音乐作品时最常使用、最重要的技巧之一。行唱法对于演唱技巧细节和歌曲中如何进行运用的要求可以说是十分苛刻的,通过电声设备将声音传递出来后,声音的每一个细节都会被放大,所以对于音色的变化和过渡,听众能够十分敏锐地捕捉得到,如果声音的音色或者声音状态出现较大的断层,那么作品的完成度和声音欣赏价值会大打折扣。在流行音乐中,声音的控制是非常关键的,歌手可以运用混声技术去处理不同中高音域和表达复杂情感,让音乐作品更有内涵和价值。
《有一种悲伤》一度获2019年年榜金曲(港澳台)、华语原创十大金曲奖等,无疑是一首成功的流行音乐作品。A-Lin黄丽玲将头声与胸声相互融合,使音色充满张力和层次感,增加了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混声技术也为情感表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通过在音色转变和音域切换中运用混声技术,A-Lin黄丽玲能够更好地传递歌曲中的悲伤情感。这首作品的背后蕴含着音乐技术、情感表达、艺术创新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对于研究混声技术在流行演唱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首作品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接下来笔者将从Alin演唱的歌曲《有一种悲伤》进行混声技术分析和应用,以及混声在歌曲中不同处理带来的情感表达。
《有一种悲伤》调性是G大调转bA大调,整首歌曲的音域是小字组a-小字二组d,是一首对混声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歌曲,建议歌手在混声技术训练至一定程度再进行这首歌的练习。
在《有一种悲伤》中,假声占比较多的混声主要用于表达更加细腻和脆弱的情感层面。例如,第一乐段主歌部分没有用除了钢琴以外的任何乐器为其伴奏,进入唱段前给足了情绪铺垫,为歌曲打下伤感情歌氛围与基调。在这一部分的演唱中,采用了中音区的较弱混声与本身的真声音色相过渡,用相对柔和的咬字和语感来叙诉乐句,在一些重拍咬字上会衔接运用假声较多的气息包裹性强的混声和混以达到听感最佳,歌曲情感处理更细致。例如在“也就无需躲藏。”乐句中“也”字为假声占比较多的混声,回到真声位置后,“藏”字在弱混的基础上,掺杂了一些声带不闭合的声音,咬字包裹着气息,有一种破碎哭泣呜咽的感觉。
在第一段副歌部分,基本使用了假声较多的混声和气息包裹性强的混声进行演唱,传达一种飘缈和悲伤的感觉,增加音乐的层次感。在个别重音“剩下”“遗忘”等字运用真假声占比较为平衡的混声,胸腔共鸣的加强让音色更有质感,在歌曲前半部分使用假声占比较多的混声,结合气息包裹性强的混声、真假声较为平衡的混声是十分合理且有意义的。
在《有一种悲伤》的桥段部分,采用了假声混合比较多的混声“Wu”作为吟唱段落衔接歌曲C段;伴奏中的乐器除了原有的钢琴之外,先是加入了提琴单独演奏,又加入了立即军鼓不断行进的共同演奏,提琴音高不断上扬的时候,Alin也在假声混合加多的混声演唱中不断加厚头腔共鸣,音色完美过渡。“wu”在这样的演唱下也更具有推动性,让人声和伴奏的强弱、情绪融为一体。
歌曲高潮部分使用真假声混合较为均衡混声,尤其是在情感需要强烈表达但又需要保持声音稳定性时。主要是情感的升华与递进,与第一部分相比之下,更多一点地运用了以真声咬字为主,假声咬字为辅的唱法,使得感情控制在半爆发的状态。例如,“有一种悲伤”和“留在我过往”均是真假声混合较为均衡的混声,与歌曲前半部分的情绪形成鲜明对比,加强层次感。在乐句结束前,“遗忘”的“忘”随着演唱情绪的上升,加入更多的胸腔共鸣,介于真假声较为平衡的混声和真声占比较多的混声之间,为下半部分歌曲最后的情感爆发蓄力。
在《有一种悲伤》最终的高潮,真声混合较多的混声被用来表达情感的顶峰,创建一种情感爆发的感觉,这有助于强化歌曲的动力和情感深度。情感的全面爆发,强化了情感与声音的力量,并且轻微调整了咬字的方法,不仅增加了咬字的时长,口腔的开合状态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在歌曲最后一段副歌结束时,“是你义无反顾成为我身上的光”保持真声混合较多的混混输出,接下来在最后两个“遗忘”又回到假声混合较多的混声过度处理,给听者与歌手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
在歌曲最后,又加入了一遍主歌,首尾呼应。依然选择用假声混合较多的混声演唱,但处理又完全不同。第一段主歌的混声基本没有延音,所有的乐句演唱都很果决,而最后一段则是很多字尾弱混都会有一拍的延续,给人以没有完全结束的失落感。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笔者研究的《有一种悲伤》是录音室版本,现代电子录音仪器足够精密,不需要演唱者带来足够夸张的震撼力,而是更注重歌曲细节的处理和音色质感。而在A-Lin黄丽玲现场演唱的《有一种悲伤》中,为了现场的演出效果、考虑麦克风入麦效果,以及听众的带动性,会将原是假声混合较多的混声作加强改为真假声混合较为平衡的混声,副歌部分真假声较为平衡的混声混改为真声占比较高的混声,以达到最震撼的现场演出效果,结合现场的演出情境,增强现场演出歌手的音乐带动性,使听众与歌手共情,发挥流行音乐作品最大的魅力。
混声技术的运用对流行音乐作品的音乐效果、情感表达以及听众反馈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同的混声技术使得歌曲在声音质感、音乐效果和表达力上都达到了更高的水平。而这三种混声技术在《有一种悲伤》中的运用展示了如何通过不同的混声处理技术来增强歌曲的情感表达。对于演唱者而言,掌握这些技巧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表演效果,也能更好地与听众的情感产生共鸣。通过在适当的时刻运用适当的混声技术,演唱者可以更精确地传达歌曲的情感和意境。
结语
综上所述,混声技术的学习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根据自身嗓音特点和歌曲的需要来进行选择和学习。正确理解和应用混声技术,演唱者能够有效地扩展其声音的表现范围和动态,适应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表演需求。这些技术不仅为学者提供了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也为演唱者打开了掌握复杂演唱技巧的大门。因此,混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对于提高整个声乐教育和实践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杨维忠.流行唱法入门[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3.
[2]尤静波.流行演唱法[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
[3]尤静波.流行演唱分级训练教材(中国作品)[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4]郑巧.搭建声音转换和统一的桥梁——论流行演唱训练中的混声技术[J].艺术评鉴,2016(05):84-86.
[5]毕洪旋.流行歌曲演唱方法之探索[J].北方音乐,2020(08):37-38.
[6]李皖.四十四年随想——流行音乐1979—2023[J].中国图书评论,2024,(03):3-20.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1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