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受式音乐治疗只需参与者聆听音乐,跟随指导语进行放松、想象、交流等活动,适用性广、体验性强、干预性佳,包含音乐肌肉放松、音乐想象、歌曲讨论、音乐同步等多种方法。目前,接受式音乐治疗已被广泛应用至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可以通过连续性或单次团辅开展,也可以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接受式音乐治疗的系统性、科学性团辅方案设计,增设专业培训、搭建认证体系,促进其科学、规范、有效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接受式音乐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关注度不断攀升。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多次强调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切实提升学生心理素质[1],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种种现象及政策与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急剧攀升密不可分。根据一项元分析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内地大学生焦虑、抑郁、睡眠问题和自杀未遂的发生率显著上升[2],这提示大学生整体心理状况不容乐观,亟须针对性预防与干预。因此,提高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效性、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是高校心理工作者迫切需要思考并着手解决的重要议题。
而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关键渠道。团辅是指在受过专业训练的团体带领者的帮助和指导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个既定目标或是自己关心的议题,自由地表达想法和感受,在带领者和成员的互动交流中改善身心状态[3]。团体心理辅导有其独特优势,可根据不同目标而分类开展,适用面广、针对性强、形式多样,可改善参与者身心状况、拓宽高校心理工作的覆盖面,比个体心理咨询规模更大、效率更高,目前已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广泛实践。
目前,不少研究者将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应用至高校团体心理辅导中,发现该方法能够有效缓解学生负面情绪、改善学生身心状况,并丰富团辅形式、增强团辅的体验性、趣味性以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4]。接受式音乐治疗团辅让成员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以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或者通过其他媒介对音乐产生反应,获得身心积极体验。一方面,音乐活动本身会让听者身心愉悦,同时引发神经系统、血液循环、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的积极变化,另一方面,听者还会对歌词、旋律、自身情感经历等因素进行加工和认知,表达情绪与内在潜意识,自我反思,释放冲突。综上,鉴于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实施过程简易、适用对象广泛、疗愈效果显著、非常适合用于高校团体心理辅导,本文将梳理常用的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及其在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方案,同时分析当前存在的困难,以期为高校心理工作者提供参考。
二、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
在高校团辅中,常用的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有音乐肌肉渐进放松训练、音乐想象、歌曲讨论和音乐同步。
(一)音乐肌肉渐进放松训练
音乐肌肉渐进放松训练是非常基础且经常使用的方法,它是结合渐进式肌肉放松与音乐放松的一种身体体验[5]。在音乐肌肉渐进放松训练中,团体成员聆听舒缓的背景音乐,同时关注并感受躯体各个部位肌肉的紧张与放松,达到卸下身体疲惫感、缓解负性情绪、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该方法简单有效、结构化、适用性广,因而在团辅中高频使用。
音乐肌肉渐进放松训练主要是针对生理层面的放松,不涉及情绪与认知层面,因此可被安排在团辅活动的初始阶段,让学生进行躯体的放松,卸下疲惫与紧张,缓解在团辅环境中的拘束,从而以更好地状态进入后续的活动与交流。该方法也适合在团辅中教授给学生,作为今后自身生活中的自我调节渠道。
(二)音乐想象
音乐想象技术是指团体带领者进行语言指导,团体成员随着专门选择和编排的音乐进行想象和放松[5]。根据团体带领者对想象内容的控制程度,该技术可分为指导性、半指导性和非指导性音乐想象。音乐想象技术需采用宁静、放松、舒缓、结构简单、无明显起伏的背景音乐,同时背景音乐还应与指导语中的内容和意象相匹配。例如,当意象是小溪时,应采用含有潺潺水流声的背景音乐。
在高校团辅活动中,教师需要根据每一次的活动目标决定是否使用音乐想象技术以及使用的具体想象内容。例如,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情绪调节时,可以采用指导性音乐想象或半指导性音乐想象技术,内容则可以采用音乐安全岛技术,或是对高山、大海、小溪等自然场景的音乐想象;如需要学生进行更大限度地自我探索,则可以采用非指导性技术,仅通过一句话甚至一个词的指导语,给学生提供极其简单的意象或场景,由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更进一步的自由想象。
(三)歌曲讨论
歌曲讨论是指,参与者聆听团体带领者所选择的歌曲或乐曲,分享体验、交流感受[5]。一般来说,建议在团辅中选择歌曲进行讨论,原因是歌词是歌曲讨论的重要成分,而乐曲没有歌词。相较于其他接受式音乐治疗的方法,歌曲讨论需要带领教师具备一定的团辅技巧,从而更好地把控讨论方向,并及时给予成员反馈。在歌曲讨论中,带领教师需要根据团辅目标、团辅成员的身心特征选择合适的音乐。例如,对于大学生群体,若带领教师选择有年代感的老歌或是大学生不感兴趣的歌曲类型,则歌曲讨论环节可能难以引发共鸣,缺乏充分的讨论,难以获得理想效果。
(四)音乐同步
音乐同步是指,在治疗开始时,音乐与团体成员的情绪一致,在治疗过程中,逐渐改变音乐的情绪,通过音乐协助成员的情绪向预定的治疗目标转变[5]。例如,对于存在抑郁情绪的同质性团体,可以在团辅开始阶段播放缓慢忧伤的音乐,当成员与音乐充分产生共鸣后,逐渐调整音乐的情绪色彩,从忧伤转变为平静、轻快、欢快、热烈,从而促使成员从抑郁情绪向积极情绪进行转变。
三、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的团辅应用方案
(一)连续性团辅
一般而言,基于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的团体心理辅导需要参与者连续参加6-8次连续性团辅,频率为每周1次,每次持续60或90分钟[6-7]。在持续性的团辅活动中,教师需带领参与的学生全面体验各项接受式音乐治疗活动,可以将识别情绪、调节情绪、应用情绪、探索自我等内容作为每一次的主题,将相关方法内化掌握,强化学生自身资源。
连续性团辅的完整流程可分为3个阶段:团体形成阶段、团体成长阶段、团体结束阶段。(1)在形成阶段,主要是向参与学生讲解团辅设置与要求,包含保密原则,并签署好知情同意书。同时,讲解接受式音乐治疗的基本原理作用、机制、疗效,介绍本次团辅活动的流程与目的,并带领团体成员相互熟悉破冰、建立好人际关系、营造良好和谐的团体氛围;(2)在成长阶段,带领教师采用各项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围绕设定好的团体目标,让学生自我体验、放松身心、掌握技术、强化资源,以便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中的种种挑战;(3)在结束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持续数周的团辅活动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彼此分享感受、交流心得,强化团辅活动对成员今后生活的启示,处理成员的离别情绪,并再次强调团辅的设置与要求。
每一次团辅的具体流程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热身、接受式音乐治疗活动、总结。(1)热身阶段,主要为带领团辅的教师向参与学生介绍每次活动的计划和短期目标,并借助一些能活跃气氛的热身活动帮助学生增强注意力和凝聚力,尽快进入到团辅状态,为后续活动展开铺垫;(2)接受式音乐治疗活动,是根据团辅目标设计的活动,通过歌曲讨论、音乐肌肉渐进放松、音乐想象、音乐自我照料等方法帮助学生调节情绪、缓解压力;(3)总结阶段,是由团辅带领教师围绕着团辅目标,收集学生对本次活动的反馈,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所感所得和需求,保证团辅活动的效果。例如,有研究者将接受式音乐治疗团辅的阶段分为“暖身活动、主题活动、反馈练习”[6]、“问好、歌曲讨论、音乐肌肉渐进方式、音乐想象、总结”[7]。
(二)单次团辅
接受式音乐治疗团辅也可仅采用1至2种技术,聚焦某一个主题展开。例如,有研究采用指导性音乐想象技术开展了单次团体心理辅导,发现学生参与团辅后,负性情绪有所缓解[8]。单次团辅的流程与连续性团辅相似,即也分为3个阶段:热身、接受式音乐治疗活动和总结,但更加紧凑和简短。单次团辅的优势在于不需要学生持续参与,从而避免了学生因课程、作业等事务而流失的情况,且可以将重心置于某一主题,便于开展同质性团辅,更具针对性,但也因时间与内容的有限性而缺乏持续性支持和干预效果。在高校中,可以同期或交替开展连续性与单次的接受式音乐治疗团辅,并制定丰富的团辅主题,以满足更广泛学生群体的需求,充分发挥团辅对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和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作用。
(三)作为联合方法的团辅
接受性音乐治疗也可作为联合方法在团辅中使用,例如与认知行为干预、焦点解决疗法、沙盘游戏法以及其他表达性艺术方法等相结合[9-10]。研究发现,联合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的团辅效果优于传统的单一方法的团辅[11]。目前,此类团辅多用于临床治疗与康复,其面向对象为确诊身心疾病的群体,如睡眠障碍患者、孤独症儿童、癌症患者等。在高校中,联合方法团辅的具体应用方案比较匮乏,需要教师根据团辅目标、团辅成员特征等因素进行系统科学的设计。例如,对于焦虑群体,认知行为疗法、正念疗法因效果较好而常被使用,教师可联合二者与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开展以考试焦虑、社交焦虑等为主题的同质性团辅。
对上述三种方案,带领教师都需注意按照团辅目标循序渐进,在团辅初始阶段强调设置与原则,从热身活动到体验接受式音乐治疗,再到分享感受、交流经验,前后过程需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在每一次团辅活动前,带领教师需确定好目标,并结合成员特点进行团体活动与流程的设计,必要时联合其他方法开展团辅。此外,要注重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的现场体验和课后练习,加强与学生在团辅中的互动性。
四、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的团辅方案设计
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具备了初步的应用结构框架,已被诸多心理工作者和研究者应用于高校的团体心理辅导中,并被证实具有效果。然而,如何根据团体对象与目标选择恰当的接受式音乐治疗具体方法以及设计个性化的流程结构仍需深入探究。未来应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更进一步细化基于该方法的团辅方案,增强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二)缺乏专业培训与认证
音乐治疗专业涉及音乐学、心理学、医学等多个学科,具有交叉性和特殊性,且开设该专业的院校较少、人才培养相对困难,因而具备专业背景和认证资质的从业人员少、相关社会培训资源匮乏。诸多高校心理工作者缺少学习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的专业渠道,同时业界也缺乏对非专业人员资质的统一行业认证。未来应整合已有的高校和社会资源,打造专业化、系统化培训与认证体系,推动接受式音乐治疗在高校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其他教育场景和社会上更广泛、科学的应用。
五、总结
基于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的团体心理辅导易实施、适用性广、互动性好、体验性强,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和应用价值,适合在高校中推广应用。该方法包含多种技术,可根据目标开展连续性或单次团辅,或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能够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未来,应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提升接受式音乐治疗团辅的科学性、系统性与针对性,从而细化活动方案,并加强资源整合,增设专业培训,搭建认证体系,促进其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规范有效的使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十七部门.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M].教育部等十七部门,2023-04-27.
[2]陈雨濛,张亚利,俞国良.2010~2020中国内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22,30(05):991-1004.
[3]赵建芳,金海龙.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与发展[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33(02):91-92.
[4]王秋韵.接受式音乐治疗对大学生学业焦虑的干预效果[D].贵州医科大学,2022.
[5]高天.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6]王威.接受式音乐治疗对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影响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7]王琳.接受式音乐治疗对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干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8]黄晓清,李欣淇,蓝慧盈,等.指导性音乐想象对医科院校大学生疑病倾向的干预作用[J].职业与健康,2023,39(24):3411-3415.
[9]王敏佳,刘建新,罗庆华,等.沙盘游戏联合音乐疗法对自闭症患儿康复干预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7,32(02):232-233.
[10]张娟,闫威,高亚岭.认知行为干预联合音乐放松疗法在核磁共振增强扫描患者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24,46(16):2474-2476+2480.
[11]周艳,杨瑞瑞,王明霞,等.团体心理干预联合音乐疗法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1,48(03):546-548+560.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1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