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精准育人路径探微论文

发布时间:2025-04-12 15:06:2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与技术支持,尤其是在精准育人方面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支撑。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突破瓶颈实现精准育人,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对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精准育人的路径展开论述,为高校精准育人的实践途径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思政教育,精准育人,精准识别,精准供给
 
  高校思政教育作为青年思想引领的前沿阵地,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介入,大数据技术凭借其超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开启了高校思政教育个性化、动态化、智能化的新篇章,使高校精准思政的实现更加顺利[1]。在此背景下,探讨高校思政教育实现精准育人的切实路径具有显著的关键性和紧迫性。
 
  一、大数据内涵界定及其技术特质
 
  大数据时代产生的现实前提是面对海量信息资源的情况下,借助常规软件已经无法在合理时间内实现对其分析、整理。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数据技术应运而生,表现为针对海量信息资源实现高效分析与整理的全新技术模式,在技术特质层面表现为:所需处理数据的海量化、处理效率的高效化以及处理方式的多样化,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决策,将大大提升决策的效率与效度。因此,从大数据的概念内涵来看,其所谓的“大”主要表现为数据价值的含量层面。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依托对大数据技术的科学认知以及有效运用,能加速实现数字化高校校园的建设,提升高校的数字化、智能化教育以及教学水平。特别是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依托对大数据技术的引入,可以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为精准地了解学生的价值观以及思想动态,从而为实现教学策略革新、教学方法改进以及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充足的技术助力[2]。

\
 
  二、大数据技术在高校精准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价值
 
  当前,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于思政教育表现出虚无主义的观点和态度,主要原因在于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所秉承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未能做到与时俱进,所熟稔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由于经验主义和固有观念,在当前的网络数字时代背景下难以实现卓有成效的教学感受和育人效果。对于当代大学生群体,对个性的追求使其呈现出与过去任何一个阶段都不相同的“原子化”特征,而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未能实现对大学生群体价值观以及思想动态的精准把握,依然习惯于采取常规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造成思政教育与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均无法唤起大学生的认同感,进而导致教育教学活动的低效甚至是无效[3]。而依托对大数据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将帮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实现对学生价值观以及思想动态乃至兴趣喜好的精准把握,同时亦能够实现对思政教育资源的深度发掘,进而达成对常规思政教育“信息孤岛”状态的突破,真正实现技术协同,最终达成精准思政教育的目的。
 
  依托对大数据技术向高校思政教育领域的引入和应用,将帮助思政教育工作者更为精准地获取有关学生价值观和思政动态的数据,并在数据整合与分析的基础上,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所实施的教育和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准据和参考。以大数据技术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中,将改变以往高校思政课堂的理论讲授模式,让学生眼中无趣、枯燥且过于宏大叙事的思政教育活动变得生动起来,提升学生课堂表现的活跃度,思政课堂的知识学习对其而言不再是为了追求分数的功利性学习,而是能够真正帮助其指明人生方向的科学学科[4]。
 
  其次,从精准引导定向教育的角度,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于高校思政工作的针对性角度,将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够在精准洞悉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之上,展开极具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和教学活动,从而提升思政教育教学活动的效度和信度。同时,大数据技术对于教学环节完成之后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具有显著的提升效果,能够实现对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活动效果的科学评价,依托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对学生的精准画像,创设科学的评估建模,以此实现评估的科学性与精准性,并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后续的教育与教学活动调整提供依据。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精准育人实施路径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精准育人的实施需要依靠大数据技术进行精准识别、精准供给、精准管理和精准评估。
 
  (一)精准识别
 
  所谓的精准识别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方式,根据语言、文字以及行为等要素加以分析从而实现对特定人物、环境等的精准定位和识别。从技术实现角度来看,精准识别实现的前提要件在于对识别标准的构建,依托识别要素标准的构建将达成对可识别与不可识别对象的分辨和界定。在将大数据技术引入到高校思政教育领域的过程当中,应当将立德树人作为精准识别的标准和基线,以便确保高校思政教育与教学活动能够真正实现“三全育人”。有鉴于此,在运用大数据技术之前,高校思政教育部门(如团委、学工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应邀请本领域专家和学者参与调研和论证,以期达到让大数据技术在思政教育教学领域彰显出最大效能,同时亦可以从技术伦理层面避免大数据技术所搜集到的学生信息被不当泄露。同时,高校与技术服务商必须秉承审慎原则,充分考量和评估受教育对象提供数据的真实意愿,并根据评估结果出台对应的决策。此外,针对可感知与不可感知的信息数据,在收集数据时应当加以区分,以此来确保所收集的数据的真实性。总体而言,精准识别的意义便在于对大学生群体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思想动态实现科学、精准、多维度的收集、整理、分析以及利用,让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活动的效度获得提升[5]。
 
  (二)精准供给
 
  作为思政教育而言,其实质上表现为社会实践属性,隶属于精神生产活动类目,其所追求的目标为实现高质量发展[6]。有鉴于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善于对能够激发精神生产活动生成的各类要素加以充分挖潜,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则提供了这一契机。具体而言,大数据技术能够让大学生群体接触到优秀的、定向的、感兴趣的思政资源,如一些大学生在接触到“学习强国APP”后,为其所提供的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所吸引,每天观看该APP的更新内容成为这些大学生日常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便是依托大数据技术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与教学活动精准供给的一个重要表现。同时,精准供给亦表现为大数据技术在实现对不同层级学生思政动态以及价值观精准洞悉的基础之上,确保思政教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与指向性。
 
  第一,精准供给将满足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活动内容生产精细化的要求,改变以往思政教育内容单一化、同质化的问题,让以往在学生眼中无法激起共鸣的思政问题变得鲜活起来,从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喜闻乐见的角度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从而让学生不再对学校组织的思政教育活动产生抵触和排斥心理。同时,不同的高校、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学历的学生亦能够在大数据技术带来的思政内容精准供给的帮助之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展开个性化学习,这样便突破了以往一些高校因受限于思政教育资源体量而影响到思政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瓶颈问题[7]。
 
  第二,精准供给将保证思政教育活动内容投放的精准性。审视以往国内思政教育资源的掌握情况来看,存在着地区差异、校际差异等现象,高校之间思政教育的不均衡性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而依托大数据技术打造思政教育资源平台,实现思政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则能够打破空间限制和地域限制,并且以此为基础实现思政教育教学内容的精准投放,则有助于思政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提升。
 
  第三,精准供给将确保思政教育内容更为精致化。在技术持续迭代的当下,思政教育内容亦实现了持续的更新,以往以文字和语言为内容思政资源逐渐发展为音视频资源等载体形式,特别是VR技术以及AR技术的问世,将改变以往高校思政教育活动受限于经费或实践教学课时而无法组织学生去红色教育基地实地参观的情况,如此将让大学生能够在课堂当中便能够实现对红色教育基地的“云参观”,这种实地参观所带来的心灵荡涤和体验是文本和语言所无法传达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更宜于学生深度认同优秀文化,从而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8]。

\
 
  (三)精准管理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刻的认识道: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在学习诉求方面极具个性化,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亦应当以此为指导性原则。通过对大数据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将帮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更为精准、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范式,从而在大数据技术预测功能的帮助之下,对影响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加以剖析和应对,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得以形成全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切入点,从而提升思政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同时,这样亦为实现个性化思政教育教学活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9]。
 
  (四)精准评估
 
  任何教育教学活动的改进均建立在科学有效的评估活动之上,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估活动,将帮助教育工作者发现和洞悉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存在的不足、纰漏与问题,从而为下一步的教育教学活动调整与完善提供依据。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活动而言,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更满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实施,而未能认识到思政教育内容是否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亦是导致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活动效度不足的重要成因之一,而依托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领域的引入和应用,将确保思政教育工作者实现对教育教学活动效度的科学评估,让其得以发现教育教学效度不足的真正原因,从而为后续的教学改进奠定基础。
 
  大数据技术所拥有的反馈技术将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育教学评估时能够实现对需求侧的关注、对结果的科学性分析。作为大数据技术的代表性技术之一,区块链技术所具备的不可修改性、透明性以及去中心化让其成为不受限于传统的威权话语体系,而是可以为民众所掌控的技术,通过对这一技术的引入和运用,将真实地反映学生在参与思政教育活动以及思政课堂学习当中的表现,从而让学生自己亦成为评估的主体,以此达成对思政教育教学活动的多元化评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种技术评估模式因不可修改的特点,将改变以往教学评估活动所难以避免的主观性,同时亦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更为全面、真实、客观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表现[10]。对于学生群体而言,通过对区块链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引入,不但可以实现多元化评价,同时亦能够更为全面、真实地呈现学生的表现,让学生得以从中了解自身接受思政教育过程当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实现科学的自评,让自己后续的思政知识内容学习更具针对性。区块链技术所表现出的去中心化特质亦让学生可以了解自身在参与思政教育活动全程的表现,进而让最终的教育教学评价更具公允性。
 
  通过对大数据技术(例如区块链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领域的引入和应用,将打造系统化、规范化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监测平台,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当中学情(诸如课堂活跃度、课堂参与度等)的即时性检测,并运用后台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加以分析,同时,运用搭建的监测平台亦能够从技术伦理角度保护收集到的学生隐私。从而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借助平台的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表现,进而做出针对性的教育教学举措调整,特别是学生通过自媒体平台(诸如抖音、快手、小红书、微博等)接触到一些不实信息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平台的帮助之下及时发现舆情动向,进而及时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不被不实信息所误导,同时也避免了舆情的发酵和升级。
 
  四、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各种信息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很多高校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开辟思政教育新路径,科学运用数据分析、可视分析等方式方法,精准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构建起了精准思政体系[11]。本文以更好地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精准育人为目标,从大数据内涵界定及其技术特质入手,探讨了大数据技术在高校精准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价值,并对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精准育人实施路径展开了论述。高校是育人的重要阵地,担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重任,为了强化育人效果,落实精准思政,高校应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精准识别、精准供给、精准管理和精准评估,促进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进一步提升精准思政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于诗婕.精准思政下高校资助育人实效提升方法[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4,(18):180-182.
 
  [2]卜德龙,曹珍,刘莹.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大数据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向度、挑战及进路[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4,39(06):34-40.
 
  [3]胡业权.“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审视与思考[J].世纪桥,2024,(17):32-34.
 
  [4]刘洋,蔡明.“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研究[J].教师,2024,(18):6-8.
 
  [5]苏林鑫,杨雅清,王胜利,等.精准思政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实效提升路径探究[J].教师,2023,(33):3-5.
 
  [6]马俊年.“数据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育人机制构建探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3,9(07):97-100.
 
  [7]马媛媛.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23.
 
  [8]程智龙,胡世怡,郝晓红.精准思政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的三维向度[J].煤炭高等教育,2022,40(05):99-104.
 
  [9]林佳丽.新时代高校实现精准思政的路径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2):172-174.
 
  [10]夏慈忠.高校精准资助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升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1,27(02):92-95.
 
  [11]李积云.大数据驱动背景下高校精准思政育人模式创新研究[J].大学,2024,(27):35-38.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162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