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川北灯戏的起源和发展现状为依托,从它的文化、音乐、舞蹈、表演形式、服饰、化妆等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对其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提出建议,为后续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推动川北地区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使川北灯戏在国内外戏曲艺术领域中独树一帜。
关键词:川北灯戏,艺术特点,创新发展
一、概述
在四川北部一带,流传着一种民间歌舞小戏,距今400多年且历史悠久,被当地人称为“鼓乐神”。最早起源于四川阆中市峰占乡和苍溪县的白庙乡、龙山乡,每当丰收、庙会及各种庆典或婚丧嫁娶时,当地民众便用盆鼓、锣来伴奏,自编、自演、自唱、自跳,自娱自乐,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该小戏最初从汉唐时期开始,到清代的几百年发展中,经过川剧艺人的不断提升和创新,在演出时,演员提灯、舞灯、演灯、跳灯,灯成为演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因它一直流行于川北地区,所以人们将这种提着灯表演的小戏称为“川北灯戏”,一直沿用至今。如今活跃在舞台上且成熟的川北灯戏表演形式,来源于经过岁月积淀的川北地区节庆日民俗表演、川北农村端工庆坛法事活动和川北地区的民间歌舞三个方面。
二、艺术特点
(一)音乐特点
1、曲调特点
我国的传统音乐、民间戏曲、俗乐和民歌常采用五声调式。川北灯戏的音乐在发展历程中也不例外,在广泛吸收中国其他民间戏曲外来曲牌的同时,深受川北民间小调、山歌、端公调、法事佛曲等传统音乐的影响,曲调上仍然以传统五声调式最为普遍,展现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具有鲜明的民间性。
川北灯戏的音乐曲调结构严谨,旋律优美,富有变化,并注重情感表达,既有高亢激越的段落,又有平缓柔美的抒情段落,使得整个音乐节奏跌宕起伏,引人入胜,通过细腻的旋律、丰富的音色和生动的演奏手法,直观传达戏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而带动观众的情绪。如《送灶神》《灵牌迷》《秀才买缸》等经典剧目中的音乐曲调都是典型的五声调式。
2、伴奏乐器特点
锣鼓、二胡、笛子等传统民间乐器,是川北灯戏的主要伴奏乐器,其中还有一件名为“胖筒筒”的胡琴,是其独具代表性的特色乐器。这些乐器既可以独立演奏,又可以相互配合,所有乐器夹杂在一起演奏,富有极强的音乐表现力。其中,锣鼓在川北灯戏中是最具节奏感的伴奏乐器,演奏往往需要多人合作,通过不同的敲击方式和力度,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感和氛围,其运用使得整部戏的节奏感更加鲜明,为演员的表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胖筒筒、二胡通过多种特殊的演奏技法,使音色变化丰富,可充分表现出灯戏中的喜怒哀乐,也是典型的情绪性乐器,它的参与使川北灯戏的音乐风格更加丰富多样。笛子的吹奏技巧独特,技法多样,为川北灯戏注入了清新的气息,也为川北灯戏的音乐表现力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川北灯戏的伴奏乐器在音乐结构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伴奏乐器的演奏顺序和强度会根据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变化而调整。例如,在表现紧张、激烈的场景时,胖筒筒和锣鼓的力度和频率会加大;而在表现抒情、温柔的场景时,二胡、笛子的音色会显得柔和、优美。因此,川北灯戏的伴奏乐器特点主要体现在乐器演奏方法多样、音乐结构规律等方面,体现了川北地区音乐文化的特色。
3、声腔特点
川北灯戏因长期与川戏同台演出,耳濡目染,先辈们不断地吸取川剧的精华,并融入四川传统民间音乐、民间说唱艺术等元素,逐渐向川戏倾斜,最终川北灯戏的声腔就发展成为川戏除“昆腔、高腔、胡琴、弹戏”之外的第五种声腔,“灯调”。该声腔注重唱词咬字的节奏感和声音的韵律美,音调高低起伏大、节奏快慢变化多,富有生动的音乐画面感,极具鲜明的川北特色。
4、唱词特点
川北灯戏的唱词深受地方民俗文化影响,以四川方言、土话等为主,基本不用文学语言,语言简练、诙谐幽默、通俗易懂,反映百姓生活,富有浓郁的川北地方文化底蕴和民众生活气息。过去灯戏的唱词内容都是劳动人民口头即兴创作出来的,常常是看到或是听到了某一件事,认为可以编戏,便由几人凑在一起,唱词和戏就出来了,大多都是幽默逗趣的喜剧性唱词,如剧目《驼子回门》《冤家亲家》《周元献鸡》等,多为两三人之间的对白戏,唱词简单直白。经过长期的发展,如今的灯戏唱词,通过创作者的精心创作,现代灯戏剧本的内容结构严谨,分为引子、正文和尾子三部分,引子为开场白,用来引出故事;正文是唱词的主要部分,包括唱段和对白;尾子是故事的结尾,通常用于总结和强调主题,这种结构使整部灯戏剧有一个清晰的层次感,便于观众理解和接受。唱词韵律优美,声调丰富,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演员在表演时,唱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声音音调的高低起伏变化,鲜明地诠释了不同角色人物的情感和性格。唱词中表达了丰富的感情,既有喜怒哀乐,又有悲欢离合,演员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真挚的情感,将故事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产生共鸣。如近年新创作的剧目《张飞轶事》,剧作者将关于张飞的多个完整民间传奇故事串联,创作出故事情节线条清晰、结构层次分明的剧本,结合幽默诙谐的人物唱词、俗中见雅的灯戏表演形式、简洁清新的舞美布景、跳跃活泼的灯调音乐和夸张传神的妙趣表演,带给观众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印象的独特张飞形象。
(二)表演特点
1、舞蹈动作
川北灯戏的舞蹈动作表演主要包括身段、步法、手势、眼神等。身段表演是川北灯戏的特色之一,它主要通过身体各部位的紧密配合,实现各种复杂的动作和姿势来展示角色的情感和性格。步法表演也是川北灯戏的重要特点,它包含了侧步、后退、前进、跳踢、十字等多种步法,不同的步法能够给观众传递不同的情感,让人物角色的情绪显得更加饱满。手势表演在川北灯戏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手势表演,演员们能够清晰地传达人物的想法、情感,不仅增加了戏曲的艺术感染力,还能够让观众更清晰地理解戏中的情节和意义。眼神表演同样也是川北灯戏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面部表情和眼神的变化,演员们能够直观地与观众互动,准确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更有助于观众对剧情的理解。如《滚灯》《包公照镜子》等经典剧目中的演员就展现了其高超的武功和舞蹈功底,在表演过程中,演员将身体各部位的机能充分发挥到了极致,塑造出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
2、表演形式
“川北山乡的喜乐神”是人们对川北灯戏表演的美称。其演出生动活泼,表演中融入了歌舞、大皮影、大木偶、杂技等多种民间表演艺术,既有多种民间艺术的活泼热烈,又有戏曲舞蹈的细腻传神。内容主要以揭露丑恶、传递社会生活正能量为主,诙谐幽默的表演中带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川北灯戏的表演形式分为天灯和地灯,演出时,一般会在舞台上高挂一盏主灯,在舞台的周围摆放画有植物、动物、人物等各种样式的彩灯,演员们常常运用跳、转、翻、倒立等各种舞蹈、武术、杂技等高难度技术技巧动作,使用扇子、手帕、板凳及样式种类繁多的各类灯具配合说唱进行表演,使川北灯戏的表演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为观众带来了极高的欣赏价值。
3、舞台布景
在经济不发达的旧时代,灯戏演出不择地方,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就是演出场地,演员将油灯、烛灯或马灯在屋檐或树上一挂,伴奏乐器一响,表演就开始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审美需求越来越高,灯戏的演出也随之走进了专门的舞台,表演也逐步趋向于规范和程式化。早期的舞台布景,是在舞台背景幕布上印制一幅与剧目相关的大型平面图案,然后在主舞台上摆放演出道具,以便向观众直观展现剧目的主题内容。如今的舞台布景,则运用3D立体的大型实景道具,再配合现代的舞美、灯光、音响、LED等高科技设备,不仅增强了观众的视觉体验效果,还能更加真实地展现剧目需要营造的环境氛围,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川北灯戏演出的舞台布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变得越来越华丽,且富科技感,但在与时代快速同步发展的同时,川北灯戏不能丢失了传统舞台表演形式的本质,在充分保留其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日益先进的科技手段,才能得到良性、持续性的发展。
(三)人物服饰特点
1、服饰颜色及图案
川北灯戏的人物服饰色彩丰富多彩,以红、黄、绿、蓝等为主调,寓意吉祥如意。人物服饰图案多样、独特,有龙凤呈祥、花鸟虫鱼、山水风景等,既具有装饰性,又具有象征意义。服饰制作工艺非常讲究,采用传统的手工绣、缝、织等技艺,将各种图案和色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独特的美感。
2、角色服饰
人物服饰的款式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形象和风格,根据表演角色的不同也有所不同。生角主要扮演男性角色,如英雄豪杰、官员等,服饰通常较为庄重、华丽,体现其英勇威武的形象;旦角主要扮演女性角色,如少女、年轻妇女等,服饰则较为柔美、婀娜多姿,展现其娇艳动人的年轻女性魅力;净角主要扮演性格刚烈、武艺高强的男性角色,如张飞、包公等,服饰则较为硬朗、粗犷,彰显其骁勇善战的性格;末角主要扮演年老的妇女角色,如老母亲、老婆婆等,服饰则较为朴素、简单,体现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丑角主要扮演喜剧角色,川北灯戏的角色表演又是典型的以丑为主,在表演中占有特殊地位,其丑角分为男丑(小花脸、三花脸)和女丑(彩旦、摇旦、婆)两种,服饰滑稽、搞笑,给人带来欢笑和愉悦。例如在剧目《红盐》中,各种角色的服饰设计为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给予了有力的支撑,让整部剧中的人物形象在表演中显得更加鲜活。
(四)人物化妆特点
川北灯戏的人物化妆是灯戏表演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演员们常常用红、白、黑为主要颜色粉彩搭配服饰的对应颜色进行化妆,使得角色的形象更加鲜明和生动。为了突出角色的特点和性格,各种角色的化妆通常比较夸张,一般正派的主要男性角色通常会画大眼睛、高鼻梁、厚嘴唇,表现他们的英勇和豪爽,如《张飞轶事》中的范目、张苞等人物角色;主要女性角色的眼睛会画得非常明亮有神,眉毛也会画得十分精细,突出她们的柔美和清秀,如《张飞轶事》中张苞的俏媳妇儿及她的妹妹;而丑角则会画小眼睛、窄鼻梁、薄嘴唇,以此来强调他们的滑稽、狡猾和邪恶,如《闹隍会》中的县官、《嫁妈》中的张浪子、《竹篮记》中的丑恶媳妇儿等人物角色。
(五)剧本文学特点
川北灯戏的演出剧本凝练了川北地区的民间文学、民族音乐及展现民风民俗的历史传说和故事,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剧本中特别的四川方言,具有明快、幽默的特点,有时还夹杂着一些川北地方土话,使观众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剧本的故事情节常常会出现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反转的情节,具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因此,川北灯戏的演出剧本透露出浓郁的川北民间人文气息。
三、传承创新发展策略
(一)历史背景下的传承创新
回顾川北灯戏的发展历程,从起源发展至今,其形成和发展深受川北地区的民间文化、历史传说、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川北灯戏也因时代进步而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传统戏曲艺术在现代观众中的受众面逐渐减少,传承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也面临困难;另一方面,川北灯戏在表现手法、剧目题材等方面急需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面对挑战,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的策略来思考川北灯戏的持续传承和创新发展。
1、利用现代传媒手段
加强对川北灯戏的研究和挖掘,挖掘其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为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平台,将川北灯戏的精彩片段、演出信息、演员介绍等内容进行广泛传播,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通过制作川北灯戏相关的微视频、抖音短视频等小视频内容,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了解川北灯戏。
2、加大校园和社区的宣传力度
定期举办川北灯戏惠民专场演出,开展川北灯戏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组织专家学者、艺术家等相关人员举办讲座、示范表演等,提高川北灯戏在社会各界的认知度,拓宽受众面,让更多的青少年和群众近距离亲身感受川北灯戏的独特魅力,从而热爱这门本土艺术。
3、注重新一代传承人才的培养
院团可与地方中专艺术学校、高职院校相关艺术专业联合开办川北灯戏非遗传习班,定期选拔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素养的新一代川北灯戏传承人,使川北灯戏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为其长期持续有效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储备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4、更新表现形式,拓展剧目题材
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地方川北灯戏剧团应多下基层,走到人民群众中,关注现代社会生活,定期安排剧团内主创人员到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国内知名的戏曲、戏剧专业高校进行学习深造,提升编创能力,不断探索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创新表现形式和题材内容,鼓励年轻一代导演、编剧、编导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的剧目作品。
(二)跨界融合的新尝试
1、与地方民间艺术的融合
尝试将川北大木偶、川北大皮影、川北剪纸等多种川北地区民间艺术融入川北灯戏的表演中,不断丰富表演形式,在保留传统民间艺术独特魅力的同时,使其更具地方特色文化底蕴和多元的艺术表现力。
2、与其他戏剧形式的跨界合作
通过参加各类戏曲文化交流活动,向其他地区的观众和艺术家展示川北灯戏的独特魅力,促进川北灯戏与其他地方戏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升自身艺术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可尝试与其他戏剧形式进行合作,如与京剧、豫剧等地方戏曲进行联合演出,或者与话剧、歌剧等现代戏剧形式进行交流互鉴。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有助于提高川北灯戏的艺术水平,还能丰富当地文化生活,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3、与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结合
随着人们对文化旅游需求的日益增加,可尝试将川北灯戏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通过联合当地著名旅游景区,共同打造专门的实景剧演出,举办各类川北灯戏主题活动、展览等,开发具有川北灯戏特色的旅游文创产品,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游玩、参观、体验,从而推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结语
(一)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川北灯戏的发展、保护与传承,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专门的川北灯戏研究机构、举办各类演出活动、开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班等,为川北灯戏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川北灯戏不断进行艺术创新。一方面,川北灯戏剧目不断丰富,涌现出一批反映时代主题、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另一方面,表演技艺和舞台表现手法也在不断创新,如运用现代灯光、音响等技术手段,提升了川北灯戏的艺术魅力。川北灯戏在川北大地上广泛流传,深受群众喜爱,每年的传统节日,川北地区都会举行盛大的灯戏表演活动,吸引大量观众前来观赏。川北灯戏还经常走出四川,走向全国,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展示了川北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随着川北灯戏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其产业化进程也逐渐加快,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投入资金,支持川北灯戏的创作、演出和推广工作,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川北灯戏也与其他文化产业相结合,拓展了产业链,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长期持续有效推动创新发展
通过对川北灯戏艺术特点的分析,深入挖掘川北灯戏的艺术内涵和民族特色,不断丰富、完善其表现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推动川北灯戏的长期持续发展。后续应更加坚持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对川北灯戏传承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工作,提高演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川北灯戏的传承发展储蓄后备力量。拓展市场和传播途径,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川北灯戏推向更广阔的舞台,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同时加大网络传播力度,扩大川北灯戏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地方戏曲艺术的优点,将川北灯戏的表演形式与其他戏曲艺术表演形式相融合,尝试创新融合发展,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多元戏曲、戏剧文化格局,从而使川北灯戏在国内外戏曲艺术领域中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贾登荣.川北灯戏:嘉陵江畔的艺苑奇葩[J].经济管理者,2020.
[2]成容.川北灯戏的艺术特色与当代传承[J].当代音乐,2017.
[3]周春晖.基于地域文化视野下的川北灯戏服饰设计研究[J].艺术品鉴,2017.
[4]安灵.川北灯戏的传承保护[J].内江科技,2020.
[5]彭涓.中国川北灯戏音乐[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
[6]于一.四川灯戏辨析[J].四川戏剧,2000.
[7]赵玲,黄金城,罗原.川北灯戏音乐的旋律特色[J].艺术教育,2013.
[8]陈婕.当代地方戏剧作品创作新思路——以川北灯戏新编剧目《张飞轶事》为例[J].艺术大观,2023.
[9]一帆.川北灯戏的民间特色及开发价值[J].四川戏剧,2004.
[10]童莉;曾晓安.川北灯戏艺术的发展初探[J].大观,2016.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1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