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协同体系构建刍议论文

发布时间:2025-03-22 10:20:0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构建市域内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协同体系,形成“大思政课”建设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是思政课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大思政课”建设题中之义,也是基层一线正视客观困难、积极主动作为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立足点。思政课要补足实践教学资源短板、夯实指导力量、强化制度约束,较为系统地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着力点在于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协同体系。创新领导机制则是在建有高等院校、拥有合用类型规模实践教学资源的设区市市域内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协同体系的切入点。
 
  关键词:大思政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协同体系
 
  习*平总*记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中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1]2024年习*平总*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的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2]。在建有高等院校、拥有一定规模实践教学资源的设区市市域内,探求通过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协同体系,打通并激活一体化建设“最后一公里”,形成“大思政课”建设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质实践教学:市域内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主动作为的立足点
 
  对一体化建设的探索,在理论研究层面学界围绕一体化建设的内涵价值、路径机制等主题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基本形成了对一体化建设的总体共识。在实践操作层面,教育部成立了关于一体化建设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各省市组建了省市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各地也推出了一些具体措施,如江西省开展了一体化推进的大中小幼红色文化教育、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建立了“天目少年思政学院”等。这些研究成果和具体措施为一体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创新思路,但当前能否在兼顾纵向衔接的情况下,主要从横向协同方面找寻一个可为基层教学单位展开一体化建设提供主动作为空间的充实合理的切入点呢?一体化建设框架下提质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具有明显优势的选项。
 
  提质实践教学可以有效绕开基层一线理论研究力量薄弱的客观困境。要把一体化建设这项重要工程落到实处,主要有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师培养、考核评价等方面。必须承认,抓好抓实这些环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并在较长时间段里需要教育管理者、研究者和一线思政课教师等各级各类相关主体通力协作才会显出成效。相对思政课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在选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对应的教学方式方面而言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张力,具备特色凝练的更大空间。因此,基层一线教学单位的一体化建设可以通过聚焦实践教学的提质,回避在思政课深层理论研究和顶层课程设计方面力量不足的客观困难,也避免出现因盲动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
 
  提质实践教学可以为当前市域内一体化建设提供主动作为空间。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研共同体是提高教师讲好思政课的“道”“学”“术”的必要举措。一些大型线上教研活动虽然提升了广大一线教师对特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认知度,但同质化的教研主题并未激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线教师主动创新教学形式的动力,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基层教研共同体结合地方实际开展有针对性教研的作为空间。聚焦提质实践教学,用好特色、服务地方的市域内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可为市域内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研共同体建设提供内容充实、任务可及、成果可期的项目,反过来推动教研共同体的建设,从而为市域内一体化建设提供主动作为、特色发展的空间。
 
  提质实践教学是夯实思政课课堂教学“主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3]在思政教育中坚持“两个结合”,即不仅要讲准确讲透彻马克*主义的理论逻辑,也要讲好讲透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现实逻辑,还要把马克*主义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讲。这就需要使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体悟有机结合,使思政的“小课堂”与社会的“大课堂”有机结合,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主义学风。自“05方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做出明确要求以来,在思政课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以及网络实践等方面有很多研究探索,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但包括高校在内的各学段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都还存在边缘化、形式化、碎片化、娱乐化等需要重视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妨碍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理论亲和力的提高,妨碍学思践悟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用。因而亟待改变认识、改进方法,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支撑课堂教学这个育人主渠道,夯实“大思政课”建设成效。
 
  由此可见,在一体化建设框架下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既是市域内一体化建设风险规避的切口和主动作为的空间,也是“大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构建协同体系:市域内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建设的着力点
 
  市域内一体化建设,通过着力构建纵向衔接互补、横向协同互惠的一体化实践教学协同体系,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推进思政课内涵式纵深发展,以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体而言,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协同体系,可为当前实践教学工作的资源建设乏力、指导师资不足、保障机制不畅等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系统性支持。
 
  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协同体系,有利于缓解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不实、利用率不高的矛盾。市域内承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的社会资源,因内含地域文化特色而具有亲和力,共享地域空间便利而具有可及性,是市域内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潜在优质资源。但一些潜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课程化建设,部分较成熟的资源也并没有得到有序利用[4]。如私营企业、优秀团体、先进个人等资源大都还需要前期投入力量参与课程化建设,以满足在思政课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或网络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对素材内容形式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大中小学各教学单位之间、教学单位与承载实践教学资源的单位或个人之间存在互不隶属的体制壁垒,使得各自为政的课程建设难以形成实践教学资源课程化建设的合力,有限的人财物投入还常陷于低质量的重复建设;在资源利用上谁建设谁使用、谁使用谁付费的模式限制了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反过来又造成对免费资源的扎堆式无序利用。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协同体系,搭建大中小学各学段教学单位之间、教学单位和资源承载单位或个人之间的合作平台,整合各方人力和物力,按照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课程标准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升现有优质实践教学资源的质量,补充一批体现新时代发展的教学资源,并在建设、利用的良性循环基础上形成市域内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资源的发展生态。
 
  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协同体系,有利于缓解各学段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严重短缺的矛盾。近些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在党和国家持续高度重视和切实有效推进下得到了显著壮大和优化,但在师资数量和专业对口方面与实际需求之间仍还存在较大的努力空间。有研究显示,一些本科高校的思政课教师的生师比仍未达到350:1的要求;中小学思政课教师78.05%不是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某市5118名思政课教师只有905名是专职教师[5]。增加专业对口的思政课专职教师数量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要举措,但有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规模致使师资短缺矛盾客观上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有效解决。而实践教学师资短缺的矛盾,却可以通过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协同体系得以较快缓解。例如可以组织对行业领域先进模范、文保单位讲解员等进行培训、考核以聘作思政课兼职教师,协同开展实践教学;也可以选拔并培训优秀大学生作为实践教学的助教,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方式分小组协助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在遴选补充兼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的基础上,把在岗思政课教师的角色从活动组织的具体执行者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
 
  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协同体系,有利于克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不足的问题。如前所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虽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明确要求,但受实践教学资源数量不够、质量不高,以及师资数量不足等客观原因的影响,难以对各学段学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制度化约束,在操作层面存在较大的弹性空间,从而使得思政课实践教学容易受教学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认识不到位等主观原因影响,造成实践教学娱乐化、碎片化、形式化等问题。如存在中小学把思政课社会实践组织成了“春游”或“秋游”活动的现象;高校几门课程实践教学选取相同主题,因袭旧例、就便就简的现象;大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活动只要提交照片即可获得成绩的现象。这些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片面认识和走板行为,必定会影响思政课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协同体系,就是要整体设计、循序渐进地推动一体化建设,有组织、成体系的建设和利用必然会提高实践教学的规范性和覆盖面,改善实践教学实施的软件和硬件条件,从根本上纠正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偏差,扭转实践教学虚化下滑的趋势[6]。
 
  然而从一体化实践教学协同体系构建的前期成果来看,存在需要重视的两个问题:一是未形成从整体上有效解决一体化实践教学“供需矛盾”的系统经验;二是相关研究或实践成果大都囿于高校作为主体如何主导“一体化”实践教学,未重视高校在资金筹措、资源整合以及责权利对等等方面的客观局限。如果深入审视这两个问题的生成逻辑,可发现二者共通处在于没有找准一体化实践教学协同体系构建的切入点。
 
  三、创新领导机制:市域内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协同体系构建的切入点
 
  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协同体系是一项条线众多、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组织保障、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基地建设、教学运行和平台建设等方面,甚至在各具体方面内部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之间的内外联系也构成次级系统[7]。以问题为导向,突破现有工作思路,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协同体系,切入点就是领导机制创新。
 
  一体化协同体系建设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特点。如在课程建设方面,需根据市域内各思政教育资源实际情况,在专家指导下按内容类型、社会影响、位置规模等要素遴选并分批次设立课程建设项目,委托由各学段专兼职思政课教师等组成的团队,建设服务主渠道教学、内容多元呈现、体现各学段螺旋上升特点的课内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和网络实践的思政课程模块。在教学运行方面,教育主管部门需每学年根据实际情况研制学年实践教学实施总方案,落实教学任务,编排社会实践教学总课表,并建立制度化、网络化的自评、互评等互动-反馈机制;各教学单位根据总课表组织开展学段内相对独立、横向合作竞争的校园实践教学活动。这两个方面涉及多类别、多层次的主体和客体,构成牵涉面广、工作时长、复杂度高的多维度任务面。要突破高校内部各部门和各学院之间、市域内大中小学各学段教学单位之间、教育系统与各实践教学场所等资源及其主管部门之间的壁垒,把这些市域内主体有效统合起来完成对客体的整合或建设,在现有体制下这项任务显然已超出了地方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各自职权和能力范围。因此,需要创新领导机制,才能有效推进一体化实践教学协同体系构建这项系统工程。
 
  党和国家领*人、教育部和各级党委重视一体化建设和“大思政课”建设,鼓励思政课建设领导机制改革创新[8]。教育部在相关文件中也要求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明确支持各地建设一批一体化基地。这些指示精神从不同视角对创新领导机制指明了方向,明确一致的态度也为基层创新领导机制提供了机遇。
 
  总之,以问题为导向,打破市域内高校各部门和各学院之间、大中小学各教学单位之间、教育系统与各实践教学场所等资源的主管部门之间的体制壁垒,形成互补互促的工作组织架构和沟通联动机制,建立体现“大思政课”工作要求的党建引领、政府主导、高校主持、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专职负责、机制协同的市域内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建设、运行和保障的协同体系,是必要和可行的。
 
  参考文献:
 
  [1]习*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奋斗,2020(17):4-16.
 
  [2]习*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EB/OL](2024-05-11)[2024-10-19]
 
  [3]习*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01版).
 
  [4]司忠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困境、追因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38(01):89-93.
 
  [5]卢黎歌,耶旭妍,王世娟,等.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学习习*平总*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精神笔谈[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1):9-25.
 
  [6]李大健.高校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三大保障[J].思想教育研究,2022,(09):118-124.
 
  [7]石书臣.深刻把握“大思政课”的本质要义[J].马克*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8(07):104-112.
 
  [8]石海君.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战略基点、核心要点与施策重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02):134-142.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146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