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西口历史背景
走西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大规模人口迁徙活动。自明代中晚期始,直至清末民初的三百余年时间里,大批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从长城以内经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等通关隘口来到长城以北的口外,进入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从事农耕、贸易,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
走西口民歌是以“走西口”题材所衍生出的西部民歌的总称。作为走西口主要的人口输出地,地处山西、陕西、内蒙古三地交界地带的山西河曲,当地人将民歌分类之一的山歌称为“山曲”,它同黄河对岸的陕北“信天游”和内蒙古地区的“爬山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形成了姊妹曲种。河曲“山曲”的种类极为丰富。1953年,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到该地采集民歌,短短三个月就记录了上千首“山曲”的歌词和150种不同的曲调,由此确立了河曲作为一个民歌重要分布区的特殊地位。而作为影响了当地人数百年的人口迁移活动,“走西口”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山曲”的重要题材,流传至今。
二、山西民歌的艺术特点
地处我国华北地区,黄河中游“几”字形转弯东侧,大部分位于黄土高原之上的山西,全域总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山西自古以来作为汉民族主要聚居区域,域内除了有极少数回族和满族百姓散居于全省各地,汉族人口占到总人口中的大多数。由于山西所处四邻的地理位置:东与河北相接,北面与内蒙古接壤,西部和南部皆以黄河为界与陕西、河南两省隔河相望,使其在文化上体现出与其相邻地域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性。而作为文化重要表现内容的山西民间音乐,也展现了鲜明的汉民族特色与地域文化相互影响的特征。以民歌《走西口》为例,作为其发源地的山西河曲地区,当地晋西北民歌尤其是“山曲”就同时具有陕北“信天游”和内蒙古“爬山调”的特质。而《走西口》的曲调及歌词,也向周边地区,特别是一河之隔的陕西及作为主要人口输出目的地的内蒙古地区传播演变。(图1)
作为历史上汉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域之一,山西地区的汉族民歌品种繁多,如山歌、号子、小调、秧歌等各种体裁形式。而受前述地理及文化因素影响,山西民歌也体现出鲜明的地方性特色。
山歌是山西民歌中颇具特色的品种,因流传的地域及音乐形态间的差异,大致可分为流行于山西西北部的河曲、保德地区的“山曲”,流行在山西太行山一带的“开花调”和主要分布在山西五台山、忻州及平原地区的“卷席片”等几类。《三十里名山二十里水》《人家都在你不在》《提起哥哥走西口》等便是“山曲”的代表性曲目。走西口作为“山曲”及山西民歌的重要题材,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深刻的情感内涵,集中体现了山西民歌的艺术特点。
从其题材的来源上看,山西民歌多产生于日常生活劳作的真实场景,除颇具代表性的夯硪号子与船工号子外,山西山歌及小调也往往根据百姓平日里的生活和感悟而提炼出的经典语句,或以对歌时的具体场景和环境即兴而作,因而其歌词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表现力与感染力。
从音乐形态角度看,山西民歌以四度音调为基本特征的五度三音列结构最具代表性。山西民歌作为北方汉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具有北方民歌“五度三音列”的结构特征之外,也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曲折、委婉、细腻的音调。跳进和级进相结合的旋律构成方式在山西民歌中十分常见,这种手法多表现为四、五度的音程跳进与级进相结合。大跳旋法也是山西民歌中常见的手法,八度及八度以上的九度、十一度、十三度等的跳进展现了典型的地域性特色,尤其以晋西北地区的民歌为典型,这种特征形成的原因除与自身地理环境所造就的歌唱方式有关外,还受到内蒙古民歌音调结构特征的影响。山西民歌中的节奏、节拍样式丰富,汉族民歌中典型的二拍子、四拍子节拍和二句式的对句及四句式的“起、承、转、合”结构是其基础。但由于在歌词内容及情感表达方面的灵活性,山西民歌,特别是山歌和小调常以多种多样的手法对乐句、乐段进行扩充和发展,因而在音乐结构层面显得灵活多变,节奏节拍较为自由,这也是造成山西民歌曲式结构较为独特、多样的因素之一。
从情感表现的角度观察,山西民歌依不同分类展现不同特征。种类繁多、流传甚广的小调体裁贴近生活场景,情感内涵丰富多样。有节奏欢快,展现平时生活乐趣的小曲,如《下柳林》描写了主人公去柳林的生活趣事等这类歌曲;也有描写景色事物的抒情歌曲,如《绣荷包》《绣花灯》等;还有庆祝节日表达愉悦心情的《闹元宵》《对花》等。而承载了更加深厚的情感内涵的山歌,则将爱情作为其歌唱的永恒主题,“妹妹唱曲儿哥哥听,十句有九句唱爱情”便是其情感表现的真实写照。而“走西口”作为对当地人影响深远的人口迁移活动,必然在民歌中有所展现。特别是留守家中的女主人所面临的生活及心理上的苦难,深刻地表现在山歌,尤其是作为“走西口”出发地的山西河曲“山曲”中。丈夫出外遭磨难,妻儿在家受凄惶,这一去便可能是生离死别,自此剩下的只是相互思念。这种特殊的生活现象,孕育了山曲“走西口”。如今,一首首“走西口”民歌依旧向人们诉说着那一个个凄苦的爱情故事。
三、山西民歌《走西口》的艺术特点
山西河曲的民歌《走西口》是为人所熟知的西北民歌《走西口》版本,它在“二人台”剧目《走西口》中居于重要位置,并被采集、加工创作为艺术歌曲。
这首脍炙人口的《走西口》所描绘的是一对年轻夫妇,因生活所迫,丈夫不得不泪别新婚妻子到口外谋生,妻子送别即将远行的丈夫,以泪洗面的感人情景。(谱例1)
从歌词的角度看,这首《走西口》一反“走西口”题材民歌中常用的“比兴”手法,利用“两上两下”的对句式结构,在叙事过程中实现抒情,开篇便直抒胸臆,一句“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既交代了故事背景,也通过一个“难”字为整首歌曲定下了感情基调。也正是这个“难”字看似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却点睛般地揭示了女主人公心里的苦楚。新妇极不情愿让丈夫背井离乡赴“口外”打拼,却又无法找到留住丈夫的理由。情感与理智在此产生纠葛与矛盾,这个“难”字正是作为无奈选择的“走西口”生活在当地百姓心中的真实感受。其后的歌词中充满对分别时的动作状态的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画面感十足,极富生活气息,而这正是山西民歌的一大特色。汉族传统民歌虽以爱情为其首要主题,但正如常见的情况,山西《走西口》全曲并无“爱”字,而是以“难”“苦”等形容词展现歌者的无奈与无助,而这“难”与“苦”恰恰是“爱”的直接表现。这真挚、坦然的爱意也正从这首用眼泪泡出来的民歌中展露无遗。
该曲属单二部曲式的简单结构,在民族声乐作品中较为常见(表1)。但该曲通过歌词内容的“两上两下”对句结构和音乐上的“起承转合”相互作用,将音乐性与叙事性结合起来。从歌曲音乐性的层面分析,该曲属于民族传统五声调式中的徵调式,旋律中还出现了IV级与VII偏音。主旋律的曲线在主音和属音之间来回反复。旋律中的音程以四度、五度跳进为多,以sol-do-fa的五度三音列构成旋律的骨干。而围绕着骨干音的是起修饰作用的二度、三度音程,使得全曲更加细腻婉转的同时,更凸显了女性气质。旋律好似在叙述女主人对远离他乡的男主人的思念,悲痛绵延的情绪油然而生,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谱例2、谱例3)
此曲是山西民歌中典型的四句式的乐段结构,一般曲调体现为“起、承、转、合”式的规律。在经过先扬后抑的“转”句后,末句结尾处一改全曲一字一音或一字两音的字音关系,对长音进行了扩充,既体现了山西民歌尾句扩充的规律,也通过加入上方二度辅助音的方式实现了情感的延绵,在使歌曲的表现更高的自由度的同时,为节奏较为明快的《走西口》留下了耐人回味的结尾,更加符合本曲的情感基调。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0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