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摄影已经从少数人“把玩”的艺术转变为大众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行为。人们利用便捷的拍摄设备进行摄影创作,并与内心和世界进行对话,这个创作过程是发现美、记录美、践行美的过程。本文探讨了摄影创作中的中国美学内涵,同时也探讨了摄影创作与AI(人工智能)创作并育与并行的统一关系,以期深入理解与思考摄影的创作与发展。
自1839年摄影术诞生以来,在近两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摄影成为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摄影师以此为媒介,将“美”以直观可视的形式表现出来,加深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摄影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的深入发展,始终践行中国美学思想的精髓。同时,这些思想也不断指导着摄影艺术创作,丰富了摄影作品的主题内容与思想情感。
一、摄影创作是“天人合一”与“物我合一”的过程
摄影创作的根本动机源自对自我探究的渴望和对被摄对象的思考。在拍摄过程中,摄影师先看到外部世界,然后运用数码相机将自己在不同生活经历中产生的不同情感或思想转化为客观可视的影像,这既是记录的过程,又是情感与思想的外化表达。从摄影师的角度来看,摄影作品的诞生源自快门的按动。这一刹那,时空被定格,如同被“切片”般保存下来。这张照片不仅包含摄影师心灵深处的呐喊与呼唤,还展现了物体反射所带来的强烈美感,从而激发摄影师的拍摄欲望。在风景摄影中,那些隽美的山川林木虽然无法与人进行语言沟通,但是可以感动人、感染人。这种通感让摄影师情不自禁地为其生命蓬勃不息的景象按下快门,这一过程体现了摄影师与现实世界的人或景合二为一的自然理想状态,是“物”与“我”情感共通而形成的合一状态。
诸多风景摄影作品都在景象的表现中透露出摄影师的思想与情感。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在高速路驱车行进时,看到了“东边,月亮从远处的云层和雪峰间升起,西边,傍晚的太阳掠过正在向南移动的云层,照耀在教堂墓园的十字架上”的奇观。他被眼前的景色震撼,在惊叹与感动的同时,停车火速拿出装备架好相机记录下这美景,才有了其代表作品《月升》(如图1)。这幅摄影作品是自然“物”与主体“我”的结合。从欣赏者的视角来看,他们通过自身的审美再创造,穿透作品的表象大胆地去放眼世界,认知世界的真正本意。而对于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与思想的准确理解,则需要欣赏者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接受与创建的过程。当看到《月升》这一作品时,有的人感受到了壮观磅礴之美,有的人感受到了凄婉悲凉的美,有的人看到了自然风景,有的人看到了气象地貌,从作品的欣赏中实现了精神与形体的合一。诚然,万物的美既能打动人的感情,又能引发人们对哲学与美学的思考。
摄影师通过摄影照片带领欣赏者纵观古今,思考历史与现实。以杉本博司的《海景》系列作品(如图2)为例。其以照片为媒介,通过影像观赏时间思考世界。该组作品源于杉本博司在拍摄瀑布时的灵光乍现。大海见证了世事变幻,它静谧而美好,旁观了世界千百年的流转。杉本傅司游历世界多地拍摄了大海。在这组作品中他既展现了远古人类眼中的海洋,又呈现了现代人与未来人可能见到的海景,体现了人与海、天、地为一体,相生相息。
二、摄影创作以关爱生命、重视生命而辐射世界
对于“万物一体之仁”的理解,我们可以从“生命”二字展开,其本质是构建个人与他人、与世界万物间的关系。对于“生命”的阐释,可从两个层面进行理解:一是感受生命力,以敏锐的感知力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体察生命,从自然、他人、他物中感受生命活力;二是从人的角度出发,从重视生命、关爱生命的角度去辐射世界。
以最能体现该美学特点的纪实摄影为例。记录人文景观与实事的摄影作品往往透露着人性的关怀与生命的协奏。摄影者往往能够敏锐地感知到蓬勃的生命力,继而借助相机“摄眼前景,传心中情”,将一切情致心语及对世事与世人的悲悯融入摄影这种独特的无声语言之中。他们往往擅长通过拍摄一个人来表现一类人,从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思考。例如,摄影师解海龙在1991年到贫困山区走访拍摄时拍下的《大眼睛》(如图3)受到了广泛关注。照片中的女孩面庞黝黑,嘴唇干裂,但她的眼神清澈而坚定,充满了对知识的执着与渴望。解海龙在采访中表示,那个眼神似乎在直视每一个看这张照片的人的心灵。这张照片随后被希望工程采纳。此举一时间引起社会各界反响,社会各界纷纷向照片中的这个女孩伸出援手,捐款捐物,助其完成学业。同时,希望工程的知名度与关注度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照片中的“大眼睛”姑娘受到好心人的资助,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业,还有了稳定工作和收入,并在此期间不断为希望工程捐助助学金。可以说,是解海龙的纪实摄影照片改变了这个女孩的命运,也改变了贫困地区孩子的命运。
三、摄影创作是“与时偕行”
在新媒体与数字技术的影响下,数码相机日益普及,摄影操作更加智能化、便捷化。摄影创作者群体不断扩大,拍摄题材愈加广泛。而在表现技法上,摄影师们也充分运用当代数字技术与AI技术的高效特性,创作出富有深度和广度的作品。他们超越技术的束缚,简化创作程序,用独特的视角反映对世界的思考、对人性的窥探、对未来的忧患。在不同时代,摄影都可以“与时偕行”的方式表现世界、影响世界,借助新技术呈现新的时代特点,反映新的时代声音。
摄影创作者们不断尝试将AI技术融入摄影创作的各个阶段。在拍摄阶段,现代数码相机中的自动曝光、自动对焦等功能都得益于AI技术的应用。AI技术能够识别运动物体的轨迹和速度,并据此自动调整对焦点,帮助摄影师精准捕捉瞬间。在后期处理方面,AI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Lightroom软件利用AI技术自动识别照片中的元素,并根据不同元素的特点自动调整色彩、对比度等参数,从而获得更好的后期效果。除了专业修图软件,手机修图App也可以通过AI技术自动修复照片中的缺陷,极大提高了摄影创作的效率和便捷度。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面世的AI绘画工具Midjourney,通过输入描述画面的文字便能生成相应的图片。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开始尝试运用AI技术进行影像创作。AI技术不仅可以帮助摄影师节省创作时间和经济成本,还可以自动调整作品的内容和风格,更好地满足摄影师的个性化需求。
2023年,丽水国际摄影节特别设立了AI影像艺术奖项,并举办了“无中生有:AI影像艺术奖作品展”。无独有偶,2023年11月成都国际摄影周展出的作品全部由AI部分或完全产出,主题涉及新闻摄影、摄影史或静物装置。创作者的创作摆脱了操作技术与拍摄场景的束缚,画面构图法则、光线与色彩的构成标准也不再唯一,其情感、观念、思考、想法、态度、创造等这些无形思想得以外化表现,从而能引发观者的感知与思考,为思想的呈现带来更便捷的方法。同时,摄影艺术性的评价指标在视觉、思想、体验等多重意义上变得多元而包容。摄影艺术创作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变得更加自由、广阔和多元,同时也更具不确定性。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创作方式不再局限于胶片或数码,类型风格也不再拘泥于风景或纪实,而是在新的时代思想和智能科技的推动下呈现出新的风貌。
四、摄影创作与AI创作的并育、并行
AI内容生成工具的出现和快速迭代,使部分摄影师体会到了便捷与高效,也让另一部分摄影师感受到了危机。生成影像的高效快捷、成本低廉、真实度高等特点让他们不禁担忧传统拍摄是否会被取代。
从中国美学与哲学的视角来看,二者的关系可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阐释。将这一理念应用到传统摄影创作与AI生成影像的关系上,即可以解释为这两种艺术形式并非彼此排斥,而是相互补充、共同丰富视觉表达的形式。首先,从多样性与互补性角度来看,传统摄影和AI生成的影像如同万物并育,两者各有自身的价值。传统摄影通过摄影师的手艺和技术,捕捉真实世界的情感、细节和瞬间,这种创作富有情感温度和人类主观视角,而AI生成影像则依赖算法的力量创造出抽象或超现实的画面。两者并存,能够丰富视觉表达的方式。其次,从共生空间视角来看,虽然传统摄影强调人的参与和创意,而AI影像作品则是“一键式”人工智能的产物,但是它们在某些场景与应用中可以相互融合,创造出既有人工痕迹又有科技智慧的新作品。再次,二者能够互相学习与启发,从技术层面看,AI生成程序需要进行人为“喂图”训练,从大量图片数据中学习传统摄影的美学原则;而摄影师也可以借鉴AI生成的独特视角,产生新的创作灵感。这种互动是互补的过程,而非竞争关系。最后,传统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价值在于其历史性和人文性。AI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提供了新的表达手段和技术可能性。二者并存,既是对传统技艺的尊重和传承,又是对新时代摄影艺术的探索和创新。
总的来说,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角度看,传统摄影与AI生成影像是互补共生的。它们各自承载了人类的情感与智慧,共同构成了丰富而多元的视觉语言,体现了现代技术和人文精神在艺术领域的和谐交融。
摄影的创作意识与创作实践本身具有美学思想,它是基于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的认识与思考,且融入了美学思想的艺术创作。摄影创作不仅定格了瞬息多变的生活情景,还以艺术的形式去表达深沉的思考,从而达到万物一体的自然之境。艺术的美学观影响了摄影实践,而摄影艺术从历史文化、社会现实角度出发,经过客观的观察与主观的思辨,最终回到人性,以人文关怀呈现出来。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0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