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移动互联时代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和数字媒介进一步提升文化馆数字化服务是当前文化馆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围绕提升数字化服务的问题,以南通市文化馆为例,从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服务受众、服务效能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找到适合提升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方式方法。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文化馆必须积极提升数字化服务扩大服务人次,向广大群众提供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文化内容,增强文化自信,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互动交流,服务模式
一、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意义和现状
(一)进一步提升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意义
文化馆的数字化服务必须是基于文化馆主要职能展开的服务,在移动互联时代背景下需要紧跟时代潮流大力扩展数字化服务。文化馆的职能主要有这样几个方向:第一,通过举办各类展览、讲座、培训、演出以文化资源配送等方式实现全民艺术普及;第二,组织并指导群众文艺创作,展开群众文化理论研究;第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传承的工作;最后,组织开展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在移动互联的时代背景下信息通信技术越来越便捷,发展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馆的职能,从而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2023年2月27日中*中央国*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明确提到:
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大力发展网络文化,加强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引导各类平台和广大网民创作生产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产品。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打造若干综合性数字文化展示平台,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
结合文件来看,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文化馆积极提升数字化服务扩大服务人次,向广大群众提供更多的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文化内容,可以增强文化自信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有助于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文化馆数字化的现状分析——以南通市文化馆为例
1.南通市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内容现状分析
当前文化馆的数字化服务还是基于互联网下的大众传媒以及文化系统内部云平台的数字化传播模式。以南通市文化馆为例,现阶段南通市文化馆的数字传播方式主要有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追江赶海游南通平台、江苏省公共文化云平台等。2022年全年线上服务约120万人次,其中微信公众号总阅读量26万人次,抖音号、视频号总播放量35.9万人次,全年在江苏公共文化云上传活动共计23个,直录播8场。2023年全年线上服务约200万人次。微信公众号总阅读量30.2万人次;抖音、视频、省文化云、南通发布等总播放量超160万人次。
南通市文化馆官方新媒体账号有9个,1个官方网站,同时对接追江赶海游南通平台、江苏省公共文化云、国家公共文化云形成了新媒体矩阵,2022年全年线上服务人次约120万,数字文化资源在13个平台上被浏览。同时,对比2022年末统计南通市常住人口约774.4万人,可以看出在移动互联时代的大背景下,南通市文化馆的服务效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通过服务模式的改变进一步扩大服务人次。
南通市文化馆的数字化服务起步比较早,力图将传统的《文化南通》内部刊物、文化南通微信公众号以及文化南通网站(后改名为文化馆家)打造一个属于文化馆自己的融媒体平台,同时积极与全国文化相关平台对接。但是,在数字平台搭建完成后的实际运营中遇到了很多实质性的问题,出现了影响力不足、技术跟不上等问题。2.南通市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现实困境
(1)缺乏有效的数字资源整合
南通市文化馆从开年的文化迎春会开始举办各类演出、展览、课程、非遗集市等活动,活动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但是能够有效地转化成数字文化资源的却很少。数字资源的收集模式主要为大型活动直、录博时的视频资源;在举办各类演出、展览、公益培训等活动时的传统信息报送,以图文资料为主;以及非遗相关的数字资源采集。收集来的数字资源由南通市文化馆的数字部统一收集整合再通过各个网络平台对外发布。
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出现一种多而杂乱的现象,在没有很好的整合的情况下盲目的通过各个网络平台发布给群众,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严重影响了文化馆数字服务的效能,使得群众的数字化服务的体验感不佳。
(2)缺乏与群众的交流互动
文化馆的数字资源基本都是通过现有的网络平台对外发布信息,是一种传统的单向发布模式,没有很好地和受众产生互通、互联、互动。造成了在数字化服务的过程中出现了信息不对称,不能准确地了解到群众对文化馆提供数字文化服务的需求和想法,从而更好地做到数字资源的有效、精准投放。
(3)没有统一的数据库和服务应用平台
多年来文化馆大量的数字文化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使得数据没有办法在第一时间被共享。服务平台的冗杂也造成了群众对数字化服务的体验感不佳,同样是文化馆提供的数字化服务却需要在不同的网络平台上多次注册登录,造成了一部分群众因为担心信息泄露不愿意配合注册工作,尤其是对一些老年人来说多平台的操作是非常困难的,使得数字化服务的效能变得低下。
(4)平台宣传推广力度不足
文化馆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内容缺乏主动的对外宣传,现有的宣传方式是通过与一些相关行业媒体如报纸、电视台等的合作,但是也只是将相关文化信息内容搬运到不同的平台上,并没有很好地对文化馆本身的服务平台进行宣传,导致文化馆数字资源发布的时候影响力不够,广大群众很难第一时间获得信息,使得数字化服务效能降低。
(5)数字化服务的人才结构相对滞后分工不合理
随着国家对数字化发展的重视,各地区市文化馆也同时成立了相关部门,但是人员并非专业人才并且需要身兼数职,导致数字化服务效能严重不足。
数字化服务需要利用新的媒体平台,这就要求文化馆人要懂新的数字技术同时还要懂新媒体的运营和发展规律。没有技术的支撑,在平台运营中就会出现好的想法没有办法落地的困境,同时在遇到一些网络安全风险的时候也没有办法很好地处理和应对。新媒体平台有着它自己的发展规律,想要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影响力就必须尊重、了解以及遵循它的规律,这样才能起到宣传的作用不至于让辛苦搭建的新媒体平台变成一个“空壳子”。
(6)对数字化服务的后期投入力度不足,没有形成长效发展
对于数字化服务平台投入的预算主要是用作平台的搭建和硬件的维护上,对于平台整体运营的软性投入没有考虑到,导致平台使用过程中影响力、持续性出现了问题。新媒体平台与传统媒体对于内容的编辑要求不一样,扩大影响力的方式也不一样。新媒体平台在建成后发布信息的成本很低,但是发布之后影响力的扩大却需要进行投入,往往在预算中是没有这一块的经费的,这就导致很多信息看似发布出去了,但是并没有被更多的群众看到。
二、提升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发展路径
(一)打造数字文化服务品牌,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数字化资源库
1.打造数字文化品牌以南通市文化馆为例
南通市文化馆以“文化南通”为品牌名称建立了媒体矩阵,其中包括有文化南通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抖音号以及一本《文化南通》的内部学习交流资料。通过这样的媒体矩阵可以快速、立体的将南通市文化馆的数字资源向广大群众传播。
进一步树立和完善“文化南通”品牌形象,使得“关注文化南通,了解南通文化”这个概念深入人心。南通的广大群众想要快速全面的了解关于南通的群众文化信息只需要在主流的媒体平台上去搜索文化南通,就可以快速地获得南通的相关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可以找到学才艺的视频课程,观看大型演出活动的直播,了解并学习传统非遗文化等。
2.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数字化资源库
在移动互联的时代背景下涌现出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平台,每个平台根据自身特点吸引着不同的人群,但是每个平台的运营核心都是其服务内容,打造一个属于群众文化的数字化资源库就变得尤为重要。
南通市文化馆可以依托南通市文化馆联盟来收集、整理具有南通地方特色的文化数字资源,并建立一个统一的数字资源库,这个数字资源库里面的主题明确、内容鲜活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以非遗项目为例,南通市有二百多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布在南通各个县市区,各级文化馆(站)都会收集各自的非遗项目。建立一个统一的数字资源库,就可以将各个地区的文化资源、数字服务聚集在一起,进行统一的信息整合、应用服务、数据分析以及评价交流等,使得全市数字化资源更加精准、高效地服务于群众。
建立统一的数字化资源库可以进一步提高数字资源的传播效率以及相关基础设施、设备的综合利用率。提高文化馆数字化服务效能,实现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
3.加强与省级、国家级文化云平台对接,实现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南通市文化馆积极与江苏省公共文化云对接,将优秀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文化资源上传到省文化云平台,并利用省文化云的影响力进行大型活动的直播,很好地扩大了城市文化的影响力。积极参与国家公共文化云“学才艺”项目,将南通市文化馆制作的《南通板鹞风筝制作》《南通灯彩制作》两门精品课程同步分享到了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1]。充分利用更高级别的云平台,实现对本地文化资源的宣传推广。
(二)线上线下同步开展数字化服务,做好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数据收集、分析
1.搭建数字化服务线下体验空间
将文化馆现有的展厅、教室、剧院等文化艺术空间,利用全息影像、数字孪生、VR技术等新型数字技术,整合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数字资源,打造具有互动性、沉浸感的数字智能服务场景。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文化馆数字化服务新生态,进一步增强数字化服务对群众的吸引力和体验感,将越来越多的群众融到文化馆的数字服务体系中,增加受众与文化馆之间的“黏性”。
以灯彩这个非遗项目为例,传统的线上教学就是让学生观看非遗传承人制作非遗项目过程的视频,并加入一些文字注释以及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复杂的非遗技艺来说,受众没有办法很好的掌握一些动手的技巧,不能够多角度的了解制作过程。如果将传承人的制作过程用全息影像或者VR技术来记录、展示出来,可以给受众带来沉浸式的体验感,受众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选择不同的视角身临其境的感受制作过程,甚至通过一些虚拟现实的技术,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竹子被编织成灯彩骨架过程中的分量感。通过这样的沉浸式体验可以更好地帮助非遗项目进行传播,增加人们的体验感。
由于人员、技术、设备的限制,文化馆搭建数字化服务线下体验空间,可以增加群众在数字化服务中的互动性,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沉浸式的体验方式来感受文化艺术,增加们对艺术的兴趣,从而反过来促进线上数字化服务效能的提升。
2.做好用户的数据收集与分析
长期以来文化馆的数字化服务一直是一个对外发布和输出信息的平台,在做总结的时候直接将浏览量转化为服务人次进行数据统计,这样传统的统计方式不利于提升数字化服务效能。虽然移动互联的技术发展,大数据收集与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比如在统计每一条视频播放量的同时还需要记录点赞数来作为参考,同时可以通过对媒体平台自带的一些用户数据进行分析找到用户的痛点,使得在投放数字资源的时候更加精准有效。
同时,关注用户的留言或者通过向活跃用户主动发放问卷的形式与用户进行信息交流,从而更好地掌握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方向,做到“投其所好”,增加群众对文化馆数字服务平台的“黏性”。
(三)完善文化馆系统数字化服务机制,进一步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1.建立完善的数字化服务管理制度
加强对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工作的管理,建立一套属于文化馆的数字化服务的工作流程、监管制度以及评价体系,用规范的管理来助力文化馆数字化服务效能的提升。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可以使得日常繁杂的数字化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同时由于网络环境的变化网络信息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加强数字化服务的监管制度可以有效地保障数字服务内容的网络安全性;建立新的数字化服务绩效考核制度,可以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提升用户对数字化服务的满意度。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数字化服务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且技能更新的速度快,组建一个专业对口的人才队伍是实现数字化服务高效稳定的重要保障。由于客观人员条件限制,可以适时引进一些社会力量参与到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运营中,以服务外包的形式帮助文化馆更好地提升数字化服务的效能,组建更加具有“战斗力”的人才队伍。
3、加强数字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化服务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服务方式,基础设计的建设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数字化服务的质量。数字化服务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性能较高的计算机设备、稳定高速的网络以及与数据库相匹配的交互系统等。
(四)提升数字化服务的安全性
1.建立和完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信息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从相关平台信息发布的安全性到后台数据的安全都需要有一个完善的体系去管理。在账号管理的安全性上有待加强,缺乏对账号管理员的监督机制。需要加强员工对于数据安全的培训,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确保员工可以了解最新的数据安全问题以及应对方法,从而提高网络安全性以及降低数据泄露的风险。
同时,建立健全数据安全问题出现时候的应急响应机制,做到及时发现、处理将损失降至最低。
2.加强对于数据资料的有效管理
目前,很多数据资料都是单一的上传并存储的方式,缺乏对于已经上传的数据资料的分类管理以及周期性的更新编辑。长此以往,会出现数据的冗杂问题,很多重复的、过时的、错误的数据信息会长期的存储在数据库中。所以,需要加强对于数据库的管理,开发一套管理系统,确保数据资料的安全有效。
三、结语
在移动互联时代的大背景下,响应国家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运用数字技术以及数字媒介进一步提升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数字化服务效能。同时,创新数字化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打造专属的数字化服务品牌,建立文化馆数字化资源库,增强与群众的互动交流,建立完善数字化服务机制,从而进一步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在文化馆数字化服务上实现新的跨越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文化内容,发挥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白雪华.推动文化馆行业全面融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J].中国文化馆,2022(09).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0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