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本从1992年4月1日至2023年2月28日的关于唐代宫廷音乐的129篇文献进行宏观的分析。其次,为了确保论文检索的相关性、准确性和含金量,笔者重点分析了从2003-2023年高被引文献的发文期刊、作者、被引频次、论文主题、发文机构等方面,并对高被引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进行客观分析与展示。
关键词:唐代,宫廷音乐,艺术特色
引言
从唐代初至开元、天宝年间燕乐成为新的宫廷艺术形式和中心,受到最高统治者高度重视并向多元发展。这一时期的宫廷音乐,较为重要的是十部乐以及坐、立部伎。同时大曲与法曲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艺术形式,是歌舞音乐的代表,也代表了隋唐文化音乐的高度水平。根据《唐会要》卷23的记载,唐高宗时期便已经建立起立部伎,而武则天和唐中宗时期则建立了坐部伎。尽管坐部伎的人数不多,但他们的乐师技艺却非常高超,他们演奏的乐器声音清脆悦耳,可以在室内欣赏。相比之下,立部伎的人数更多,但乐器的声音更大,技艺也更低。
一、文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检索的主题为“唐代宫廷音乐”,笔者首先从2003-2023年关于“唐代宫廷音乐”的129篇文献进行宏观的分析,其中包含103篇学术期刊,12篇学位论文。其发现“唐代宫廷音乐”都是各领域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特别是从2000年之后我国加大了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唐代宫廷音乐”才渐渐被人发掘。
二、宏观结构与分析
(一)文献指标分析和总体趋势
从图1可以看出,这129篇文献,总下载数达到了65568次,总参考数104篇,而被引次数达到了836次,下载被引比只有0.01,反映出大众对“唐代宫廷音乐”的关注程度不低,但是深入发掘的人较少,导致部分发表的文章并不能对“唐代宫廷音乐”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文献支持,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从图2可以看出,自1993年发表第一篇关于“唐代宫廷音乐”的文章后,并没有停滞很多年,进入2000年后发文量慢慢上升,说明在此方面研究的人数逐渐增多,在2015年达到了顶峰,一年发表了16篇论文,说明那段时间对“唐代宫廷音乐”的研究受到了一定重视,从2015-2019年发文量有所减少,说明这段时间对此的研究遇到了瓶颈,热度有所下降,到2019年甚至发文量为零,2019~2023发文量有所上升说明研究有所突破,但热度还是不及当年,说明后期我们还有继续挖掘的可能性。
(二)高频关键词分析
“唐代音乐”“燕乐”“立部伎”“坐部伎”等都是比较高频的词汇,其中“唐代音乐”55次、“燕乐”45次、“立部伎”24次、“坐部伎”22次等。这表示我国在对“唐代宫廷音乐”的研究方向大致是围绕着这几个方向去进行研究。“燕乐”是唐代音乐文化的杰出代表,它汇集了汉族和外族音乐的精华,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欢乐。周代时郊庙宴射的乐曲还没有统一的名称,但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到来,燕乐和雅乐开始分道扬镳。在隋唐帝国时期,燕乐和雅乐都是皇室宴会和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音乐,其中燕乐更是盛行一时,而雅乐则是庙堂典礼中的主要乐器。这一时期,宫廷音乐规模空前壮大,形成了庞大的体系。所以在研究“唐代宫廷音乐”时,学者们除了对唐代音乐的研究以外还应该对唐代之前的音乐特点进行研究。
(三)研究机构学科分布分析
通过对图3可得知对“唐代宫廷音乐”的研究覆盖多个学科,主要是以音乐舞蹈、中国古代史和中国文学为主,可见“唐代宫廷音乐”不仅在音乐文化领域占据重要地位,还在对历史和文学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贡献。梁颢博士指出,唐朝的宫廷音乐和市民音乐有着深远的影响。王公大臣们开始积极地培育和演奏音乐,而文学家和艺术家们也开始频繁地接触和演出音乐,从而使得唐朝的音乐文化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宋代的戏曲、曲艺、民俗都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从蓄养家伎到公共场合的歌舞乐伎,宋代的戏曲创造力无与伦比,这得益于唐代对戏曲、曲艺的深入探究与融合。宋代的戏曲创造力超越唐代,为宋代的戏曲创造力增添光彩,使宋代的戏曲艺术取得前无古人的辉煌[1]。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术界开始更加重视音乐机构与乐官制度,并且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音乐本体”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并未涵盖音乐机构、乐官制度,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历代音乐机构与乐官制度》的角度看,它们是两个完全独立的学科。在音乐学的视角下,它既包含了传统的历史研究,也包含了新兴的理论探索。然而,如果我们不考虑这些新兴的理论,那么在探讨音乐机构和乐官体系时,我们很容易陷入既缺乏专业知识又缺乏普遍性的境地。当前,许多研究都把重点放在了断代音乐机构和乐队的结构和演变上,但忽略了这些机构和乐队如何影响某个时期的音乐活动和音乐风格的变化。
虽然对“唐代宫廷音乐”的研究覆盖多个学科,但是占比最大的仍然与音乐舞蹈有关,但是其他学科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在多学科交叉方面,建议其他专业的学者多在这一领域上做些研究,相信会对“唐代宫廷音乐”有更专业更深层次的突破。
三、研究的热点问题
经过129篇文献的深入调查,“中国古代史”“外来音乐”和“太常寺”被认可,它们不仅仅是唐代宫廷音乐的重要参考资料,更是深入挖掘唐代音乐、中华传统和西方传统之间多层次的联系,揭示出唐代音乐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也为唐代音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在研究“唐代宫廷音乐”时,对于中国古代史以及古代文学的研究还是非常重要的。扬州学院的博士毕业生柏红秀在她的博士毕业论文《唐代宫廷声乐文学探索》中提到唐代宫廷中的声乐品种,从时期上分析,有前代之遗乐与当代之新乐。前世乐曲,唐人往往将之称作清乐唐代新乐,按区域、种族分:包含汉民族所创作的乐曲和汉民族周边区域之乐曲,唐人往往称之以“四方乐”或“四夷乐”,同时,西域与北部一带汉族乐曲,又戏称为“胡乐”。若按乐曲功用分:又可分成礼仪歌曲与文娱歌曲,礼仪歌曲大多是指祭天的雅乐、宴请群臣时的礼仪性燕乐、进献战俘时的凯乐等;娱乐性歌曲则指礼仪乐之外用作个人场所自娱自乐之歌曲,在与雅乐相比较的意义上往往称作“俗乐”,大体包含梨园与教坊所演奏的所有乐曲、太常寺演奏的非仪式乐,尤其在梨园教坊未建立之前、大多是在梨园中演奏的法曲等。娱乐之乐中凡以歌曲为基础,如法曲、大曲、独唱等,又叫做“正乐”。以语句、行动为首者,如戏弄、合生、杂技、幻术等,又叫做“散乐”。笔者认为唐代是一个极其繁荣的朝代,唐代统治者实行非常开明的统治政策。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指出,要想培养良好的品德,首先要掌握诗歌、礼仪,最后才能够深入研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古至今,音乐一直都受到极大的关注,尤其是在唐朝,它的影响力更加强大,几乎无所遁形。《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李凭箜篌引》“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赠花卿》“锦城丝管日分分,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都体现出唐代音乐的广泛传播和蓬勃兴起。唐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状况对于唐代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朝的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也促进了唐代音乐艺术的蓬勃发展。
四、研究困难与展望
目前大多数学者对“唐代宫廷音乐”的研究其实已经涉及了很多的领域,基本上都有涉足。这是多年来许多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应该给予认可。但是对于“唐代宫廷音乐”所辐射出来的关于其他领域,我们并没有特别深入地进行研究,这也是从2015年之后文献数量一直下降的原因,所以我们在研究“唐代宫廷音乐”时,学者们应该更加注重如何突破跨学科以及多学科交叉这一困境,相信这样对“唐代宫廷音乐”的研究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隋唐音乐的学术探讨从20世纪初开始,经历了40年代的发展,而80年代以后,学者们又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涵盖唐代音乐的各个领域,获得的结论也越来越丰富,特别是最近几十年,唐代音乐的学术论文和文献的发表也越来越频繁。20世纪30、40年代,许多音乐创作者将唐代的文学名著融入自己的音乐创作,例如黄自的《花非花》,陈田鹤的《枫桥夜泊》,谭小麟的《自君之出矣》,贺绿汀的《菩萨蛮》,刘雪庵的《春夜洛城闻笛》等,这些音乐创作者将唐代的文学名著融入自身的音乐创作之中,从而使得20世纪的音乐创作更加丰富多彩。大多数作品都展示了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它们的旋律流畅,人物栩栩如生。作者还恰到好处地融合了他们的西洋创作手法与中国传统文化,并运用各种声乐元素,让整首作品充满活泼的气息,令人耳目一新。因此,它们是中国艺术歌曲的杰出代表。笔者认为我们可以结合“唐代宫廷音乐”的特点与现代音乐相结合,这不仅仅是对“唐代宫廷音乐”的一种保存和传承,更是一种新兴的尝试,让更多的人可以从更多可能的角度去理解、学习、发展他们。
结语
从关于研究“唐代宫廷音乐”的发文量上看,虽然从2019年开始有上升的趋势,但是在近几年又开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经过分析,对“唐代宫廷音乐”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我们要继续关注和重视对“唐代宫廷音乐”的研究。其学者大多来自综合类大学和独一,没有在其他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但是如果多联合其他专业的学者一起进行研究,相信对“唐代宫廷音乐”的研究会有更专业的和更深层次的挖掘。同时,对于“唐代宫廷音乐”的研究处于停滞状态,研究的学者也较少,但是唐代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繁华的一个时代,研究它的音乐文化对我们研究唐代的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时代中国青年有责任担负起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这份重任,不断创新,同时呼吁身边的人,不仅仅要重视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更要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0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