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北齐宫廷音乐“胡化”渊源论及对隋唐宫廷音乐的影响论文

发布时间:2023-10-23 14:54:4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北齐王朝是魏晋南北朝后期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其统治者皆因荒淫无度在历史上多留骂名,但个 个喜好音乐,都是乐舞好手,虽然造成了经济政治上的衰退,但促进了歌舞音乐的向前发展 。音乐上的“胡化” 就打破了以汉族传统中原 旧 乐的单 一 格局,北齐宫廷音乐有其独特之处,不仅跟统治者自身民族特性相关, 而且承袭自北魏洛阳的“胡风”,宫廷音乐的“胡化”是音乐发展本身的需要,也是封建统治者政治策略的体现, 同时对后世隋唐音乐产生了较大影响 。隋唐时期,长安作为两朝的都城,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为音乐文化 交流提供了广阔平台 。来自 西域的胡族音乐在此交融,促使隋唐宫廷音乐具备多元化特征 。本文将从史料著 作中追根溯源,总结北齐宫廷音乐之成因及其后世影响 。

  【关键词】北齐,宫廷音乐,胡乐,隋唐音乐

  隋唐是多元文化融合的时代,唐初时加奏《高昌伎》是 为“十部乐”,唐代“十部乐”中仅有《清商》和《燕乐》为中原 乐舞,其余皆为“胡乐”。“胡乐”之盛前所未有,是何原因? 陈寅恪认为“隋之胡乐 大半受之北齐,而北齐邺都之胡人 胡乐 又从北魏洛阳转徙而来, 此为 隋代胡乐 大部分 之系 统渊源,唐初音 乐 之多承隋旧”。 唐之音 乐 传 于 隋,可 据 《唐会要》考证:“武德初,未暇改作,每讠燕享,因隋旧制,奏 九部乐。 ”而北齐音乐据陈寅恪所说是由北魏洛阳“胡风” 所致,此等“胡风”从何而来? 对北齐甚至后世音乐又有何 影响? 是否有其他原因导致北齐胡乐之盛 。

  笔者认为,北齐“胡风”之重还与其 统治者 出身有关, 这是 一 种社会结构变化所带来的音乐形 式转化, 是 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

  一、北齐宫廷音乐“胡化”背景与产生

  公元 386 年,北魏太祖拓跋珪结束了中国北方的混乱 局面,建国“代”,后改名“魏”,史称“北魏”。 此时,中 国 南 方的 东晋王朝也被刘裕所取代,建国“宋”,史称“刘 宋 ”。 至此,中 国 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历经 169 年 。北朝传北 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五朝,北齐国 祚二十八年,是北 朝最后一个 王朝, 其 高祖神武帝高欢扶植北魏皇室傀儡 建立东魏,控制东魏政治长达十七年 。后其子高洋篡权建 立北齐 。

  高氏皇族实 为 鲜卑化汉人,其祖乃是 渤海人,曾在 西 晋做官,高欢祖父高谧曾在北魏做官,后因犯法才迁徙到怀朔镇。《北齐书·帝纪》载:“齐高祖神武皇帝,姓高名欢,字贺六浑,渤海蓚人也 。六世祖隐,晋玄菟太守 …… 神武 既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遂同鲜卑。 ”

  至高欢一代,高氏家道中落,由于生长于北魏边疆,自 小接触的都是鲜卑旧贵族和 军人,在耳濡目染之下,高欢 学习了一套鲜卑化的军事理论,成为鲜卑化的汉人,且开 始崇尚“胡风”。

  北齐文宣帝初 年, 没有改变神武皇帝时遵循北魏的 典章制度,祖珽上书请求依据北魏著作《乐说》制定正声, 宫悬之器方始 完备,所作之曲杂有西凉之曲调,此 乃北齐 宫廷雅乐之基础,即后世人们所说 的“洛阳旧乐”。 洛阳, 作为前朝文化的中心, 其音乐遗风对北齐宫廷音乐产生 了深远影响 。在洛阳旧乐中,胡族音乐元素被广泛采用, 这为北齐宫廷音乐的胡化提供了丰富素材 。


\

 
  ( 一 )统治者的鲜卑化特征

  高欢在怀朔镇鲜卑旧贵族 的 支 持 下 得 以 崭 露 头 角 。 北齐政权的建立也依赖于北魏六镇鲜卑旧贵族的有力支 持,其政权目标主要是保 护和 维护鲜卑贵族利益 。 因此, 六镇起 义在北魏末年 兴起, 其核心动机是对北魏孝文帝 迁都洛阳后推行的一系列汉化政策的反对 。随后,高欢以 其鲜卑化的汉人身份,被推上历史舞台,其使命在于捍卫 和维护这些旧鲜卑贵族的利益 。 因此,在北齐时期,鲜卑 文化得到了高度重视 。然而,高欢所采取的手段并没有有 效解决当时的政治问题,更无 法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 历史的进程是不容倒退和 逆转的, 应该以客观的眼光来 审视这一历史时期,深入分析其中的因果关 系和影响,以 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相关事件和发展 。

  作为一个非常崇尚音乐的朝代, 高欢的鲜卑化政策 无疑对“正 统”的礼乐建构带来强烈的冲击,历代以来,少 数民族的君王进入中原建立国家,为了自身统治需要和正统身份,大都选择礼乐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正统性 。而北齐上层都 喜欢“流行音乐”,雅乐建设以融 入 胡 乐 作 为 发 展 方 向,胡乐涌入宫廷,并与雅乐相互融合,皆为多元 音 乐 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

  (二)统治者的西胡化倾向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批的西域胡族商人也随之 进入中原来到洛阳城 。北齐建都邺城后,原先活跃在洛阳 的胡人也随之来到邺城 。北齐的统治者完全据弃了北魏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尤其对西域乐舞颇为喜爱 。这样一种 风气使得邺城的西域胡人受到青睐, 最终在上层贵族之 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西胡风”。

  北齐后主高纬喜爱胡乐最具代表性。《隋书·乐志》载: “后主唯赏胡戎乐,耽爱无 已 。于是繁手淫声,争新哀怨 。 曹秒达 、安未弱 、安马驹之徒,至 有封王开府者,遂服簪缨 而为伶人之事。 ”

  北齐后主酷爱胡乐,使得安未弱等胡乐人的社会地位 不断提 高,后主甚 至 能 自己创作乐曲,并且亲执乐 器,弹 奏自娱无倦,还能依弦唱歌 。他又采新声,创作《无愁曲》, 音调婉转,极 富哀思,使得那些胡人和 太监齐声唱 和,一 曲终了,无 不感动落泪。“虽行幸道 路,或时马上奏之,乐 往哀来,竟以亡国”。此言论虽有亡国之意味,但由此可知 胡乐在北齐盛行,且受到当时统治者的喜爱 。

  《北齐书·卷五十·列传四十二》也有这样 的记载:“西 域醜胡,龟兹杂伎,封王者接武,开府者比肩 。非直独守弄 臣,且复多干朝政 …… 和世开,字彦通,清都临漳人也 。其 先 西域商胡,本姓素和 氏 …… 天保 初,世 祖 封 长 广 王,辟 世开府行参军 。世祖性好握塑,世开 善于此 戏,由是遂有 斯举 。加以倾巧便僻,又能弹胡琵琶,因此亲狎。 ”

  和世开其祖上为胡商,后定居中原 。 由于他熟练演奏 胡琵琶, 且受到长广王高湛的宠爱, 因此 获得晋升和 封爵 。在北齐时期,上层贵族主要由鲜卑旧贵族和汉人贵族中鲜卑化 的成 员组成, 这 表 明北齐王朝已经明显呈现 西 胡文化 特征 。然而,从文化 角度来看,不 能简单地将 这 种 “西胡化 ”视为 错误,尽管它成 为 北齐王朝覆灭的 因素 之 一 。但笔者认为,这是多元文化之间的一种选择 。面对庞 大的 中 原汉族群体, 高欢和北齐统治者选择维护鲜卑旧 贵族的利益,可能也是个人的“明智之选”。

  (三)承袭北魏洛阳之遗风—— 宫廷旧乐的传承

  北魏孝文帝为 了实 现汉化 的 政治理想, 以 及维护正 统化 的 政治地位, 在 迁都洛阳后, 实施了全面的汉化 改 革 。尽管统治阶层在音乐发展方面追求汉化,但事实上更 偏好胡乐 。

  在北魏建立之前,各个 胡族政权相互更迭,存活时间 相对较短 。它们在获取和利用伶官乐器的基础上,借鉴了 汉人 制度进行 管理,最终建立宫廷音乐 系统,对 于传承礼 乐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同时,受到自身民族音乐文化的深 刻影响, 以北魏为代表 的北方诸胡族政权的 宫廷雅乐 建 设在 很大程 度上融入胡乐,形 成 了独特的“戎华兼采”风 格,提升了胡乐 地位,丰富了宫廷雅乐 建设的 方向选择, 并对宫廷雅乐内部体系的构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

  伶官乐 器 承载着华夏礼乐 文化 的精华, 虽然表 面上 为北朝宫廷雅乐建设提供器 物力量, 但实 际上其 利用率 较低,所发挥之作 用较为 局限 。根据《魏书》的记载发现, 北魏建立前夕, 拓跋氏一族早已拥有中 原音伎和弦管乐 器,后经开国 皇帝拓跋珪战胜中 山,获得后燕所有的 钟蘑 类乐器,北魏已具备宫廷雅乐建设所需之物质 条件,但因 国 家处于建设初期,无暇理会音乐创 改 。后来,北魏太武 帝平定统万 、凉州等 地,选择性 保留了所获古雅乐 、凉 州 伶人以及器物,并非全盘接纳 。

  北魏时期,宫廷雅乐 的 建 设 是 一 个 融 合 与 创 新 的 过程 。鲜 卑 音 乐 传 统 与 中 原 音 乐 文 化 在 这 一 时 期 得 到 了有机结合,形成了“以胡入雅”的独特策略 。这不仅代表了 两种音乐 文化 的交融, 更是北魏政权统一 多元文化 的 体 现 。在北魏初期,由于缺乏必要 的乐 器,如:钟管,宫廷雅 乐在创 制宫悬和乐 章时遭遇诸多困难,但在“凡乐 者乐其 所自生,礼不 忘其 本”的 指 导思想下,北魏宫廷雅乐 成 功 融合描述祖先建国历程 的 民族歌 曲,如《簸逻迴歌》和《真 人代歌》。 这些歌 曲不仅 深化雅乐 的 内 涵,还为其 注入了 鲜明的胡乐特色 。太和年间,孝文帝对古典音乐格外重视 和追求,使得宫廷雅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他与文明太后 多次征询臣子意见,希望能够复兴古典音乐 。尽管由于当 时条件限制,这 一 目标并未完全实 现,但孝文帝的汉化 政 策和对礼乐传统的 重视, 确保了中 原的礼乐 文化 在北魏 得 到 广泛传播 。后经太和 、永平 、熙平和永熙四个 时期的 不 断努力和改革, 北魏的 宫廷雅乐 最终形成 一 种 既有鲜 卑特色,又融合中原音乐文化的独特风格 。这一风格与南 朝的雅乐有所区别,是北魏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

  北齐延续了北魏宫廷雅乐的发展模式,将大量胡乐融 入雅乐 建制之中, 胡乐 的 地位 进 一 步提高, 北齐统治者 “唯赏胡戎乐, 耽爱无已”, 促使 西域乐 舞在 北方极度盛 行。《西凉乐》《龟兹乐》《安国乐》 等西域乐舞中的歌舞曲 调不 仅 在 中 原大肆流行,而且 与 中 原雅乐 相 融合,形 成 了 新的乐舞形式,为胡乐在隋唐宫廷的兴盛埋下伏笔 。

  (四)“戎华兼采”观念的延续发展

  自十六国 时期以来,南北分 裂形成 了对 峙局面,各族 人 口频繁迁徙,民族融合成 为 时代发展的 重要 主题之一 。 在 这 一 过 程 中, 中 原文化 与 少数民族文化 相 互 碰 撞 、融 合,形成了具有汉化特色且开放多元的北朝文化 。为了在 意识形 态 领域确立王权正统性, 北方诸胡族政权从制度 和机构设置 等 方面借鉴了传统中 原宫廷音 乐 建 设 经 验,广泛吸纳了汉文化和儒家乐政思想,并努力复兴古代音乐 。然而,他们无 法摆脱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在宫廷音乐 建设中融入北朝民歌, 且积极 加强与其他地区的音乐交 流,引入了大量的胡乐并广泛运用 。

  宫廷音乐官署的设立是统 治 阶 级 音 乐 意 志 的 选 择, 其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帝王 、贵族和 大臣过度追求享乐 、炫 耀统治者文治武功 、满足大一 统理念和 心态等内容 。北朝 宫廷音乐官署的设置既主张 恢复古代制度,又 根 据 实 际 音乐活动的需 要进行改革,逐渐呈现出华夏与 胡 族 的 双 重色彩 。在宫廷音乐初 建之时,北魏有意识 地 借 鉴 中 原 传统,不仅在音乐种类上初 步形成了中原传统 宫 廷 音 乐 中 雅 乐 、俗 乐 和 鼓 吹 乐 三 种 乐 类 雏 形,而 且 在 机 构 设 置 上承袭了汉魏制度 。根据李方 元先 生的观点,北 魏 宫 廷 音 乐 机 构 的 归 属 问 题 表 明 北 魏 的 官 制 深 受 秦 汉 两 朝 三 公九卿制和 曹魏三省六部 制的影响,对中原 文 化 的 学 习 具有广泛性,不局限于某 一 朝代 。宫廷音乐 机 构 的 设 置 是北魏对中原文化认同的重要体现之 一 。根据《魏书·乐 志》的 记 载,北 魏 宫 廷 音 乐 既 包 含 中 原 礼 乐 的 传 统 规 范 和 汉 民 族 音 乐,又 融 合 拓 跋 鲜 卑 民 间 音 乐 、其 他 地 方 俗 曲和 外域民族乐舞等元素 。除了本民族音乐 外,其 他 音 乐之所 以能 够进入 北 魏 宫 廷,一 方 面 是 因 为 华夷文化势 力不断发展壮大,另 一 方 面受到“戎华兼采”文化取向 的 影响 。

  在承袭北魏音乐的基础上, 北齐宫廷音乐官署增加 了鼓吹署 。根据《隋书·百官志》的记载,北齐设立了协律 郎 、太乐署令丞 、鼓吹署令丞等音乐官职,更具体地恢 复 了古代制度。《隋书·百官志》中提到:“中书省,管司王言, 及司进御之音乐 。监 、令各一人,侍郎四人 。并司伶官西凉 部直长,伶官西凉四部,伶官龟兹四部,伶官清商部 直长, 伶官清商四部 。”中书省是秉承君王意旨 、掌管机要和 发布政令的重要机构,西域音乐和 清商乐署归其管辖,足以证明这两种乐在北齐宫廷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

  二、胡乐对隋唐宫廷音乐的影响

  在中国历代宫廷音乐文化体系中,雅乐之用途远高于 燕乐,该情况直至 隋唐时期 发生转变 。 随着多部 乐 、二部 伎等音乐种类相继出现, 燕乐在隋唐时期 的发展逐渐迈 向高峰,在较长时间内,其地位之提 升 、内容之丰富 及 影 响之深入皆呈现出越过雅乐的势头 。王小 盾 教 授 曾 说 : “隋唐之际,中国音乐的形势是雅乐 、胡乐 、俗乐的鼎立。 ” 其中,俗胡两乐的鼎立集中体现于隋唐燕乐体系之中 。该 时期, 君王开 明的民族政策致使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发 展,胡乐盛行宫廷,对隋唐燕乐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

  ( 一 )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北齐宫廷音乐的胡化促进胡汉文化之间的交流 。到 了隋唐时期,这种交流更加深入 。隋唐时期的都城长安成 为东西方 文化交汇中心,胡族音乐与来自西域 、南亚等地 的音乐相互交融,为隋唐宫廷音乐带来更多创新元素,从 而丰富了当时的音乐文化 。一些西域的音乐形态和乐器 被引入, 与胡族和汉族的音乐元素一同融入隋唐宫廷音 乐中 。这种丰富的文化交流使得隋唐宫廷音乐更具多元 化和创新性,也为隋唐音乐艺术的繁荣打 下 了坚实基础 。 西域的乐舞 、乐器和 音乐理论 、乐曲 、乐队编制等都 在 这 一 时期 被引入长安 。这些外来的音乐元素并没有被简单 吸收,而是经过筛选和 改编,与传统的汉族音乐和北齐宫 廷音乐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即:隋 唐 的 宫廷音乐 。这种音乐风格不仅具有中原传统音乐的庄重 和华丽,同时也包含西域音乐的活泼和 热烈,促使隋唐音 乐文化具备独特魅力 。

  北齐时期 就有许多胡族 乐 器 也 被 引 入 宫 廷 音 乐 中 。这 些乐 器 如琵琶 、筝等,不 仅 丰富了乐 器 种 类,也开 创 了 新的演奏技艺。到了隋唐时期,这些乐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和完善 。例如,琵琶的形制和演奏技巧在隋唐时期就有显 著改进 和发展, 从而使得 琵琶在 宫廷音乐 中 的 地位更加 重要 。 同 时,隋唐时期还引入更多西域乐 器,这些新的乐 器也与 胡族和汉族的乐器一同成为 隋唐宫廷音乐 的 重要 组成部分 。这种乐器的引入与发展,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 现手法,对乐 曲的创作 和演奏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 为 隋 唐宫廷音乐的独特性和创新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

  (二)音乐风格的融合与创新

  首先, 多部乐 既是 隋唐燕乐体系的 重要 组成 部分 之 一,又是音乐 服务于政治之典型,彰显 出“王朝强大,四方 归服”之强大气魄 。隋之七部乐是 多部乐 的雏形,于开皇 年间设置,包含清商伎 、高丽伎 、国伎 、安国伎 、龟兹伎 、文 康伎 、天竺伎,又杂有疏勒 、扶南 、康国 等 伎乐,后来在 牛 弘的请求下保存鞞 、铎 、巾 、拂四舞 。大业年间,炀帝确定 九部乐:西凉 、龟兹 、清乐 、康国 、疏勒 、安国 、天竺 、高丽 、礼 毕, 基本确定了多部乐 的 内 容和各乐部的 上演顺序 。唐 初,高祖无暇改作,沿袭隋九部乐,直至太宗于贞观 十 一 年废除“礼毕”,暂时形成八部乐 。贞观十四年,讠燕乐“奏之 管弦,为 诸乐 之首,元会第 一 奏者 是 也”,形 成 唐九 部 乐, 后平定高昌, 将其乐 纳入乐部, 著名的 唐十部乐 由此诞 生 。隋唐多部乐的构成,胡乐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除燕乐 、 清乐及混杂汉族和西域乐 舞风格的 西凉乐 以外, 少数民 族和域外音乐 占 据多数。《新唐书·礼乐 志》载:“周 、隋与 北齐 、陈接壤,故歌 舞杂有四方之乐 。至唐,东夷乐 有 高 丽 、百 济,北 狄 有 鲜 卑 、吐 谷 浑 、部 落 稽,南 蛮 有 扶 南 、天 竺 、南诏 、骠国,西戎有高昌 、龟兹 、疏勒 、康国 、安国,凡十四国之乐,而八国之伎,列于十部乐。 ”来自四方的音乐汇聚于多部乐体系之中, 既是 统治阶层音乐 审美倾向选择 的结果,又是胡乐在该时期繁荣发展的见证 。 自南北朝以 来,西 域 音 乐 的 发 展 势 头 在 诸 胡 乐 中 尤 为 突 出,直 至 隋 唐,亦 深受众人喜爱,多部乐 中西戎音乐所占 之比 重最大 足以证明该现象 。

  其 次, 二部伎是 以 演出形 式作 为 区分 条件的 音 乐 品 种,“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其中 后者所需之技艺高于前者,等 级亦如此,有“太常阅坐部, 不可教者隶立部,又不可教者,乃习雅乐”的说法 。二部伎 内容繁多,歌 词多为帝王亲自创作,由乐 工配 曲 。立部伎 有八部:《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 元乐》《圣寿乐》《光圣乐》;坐部伎有六部:《讠燕乐》《长寿乐 》 《天授乐》《鸟歌万寿乐》《龙池乐》《破阵乐》,两者皆归太常 寺管理,以 当时流 行 的 龟兹乐 音 调 为 主,含有胡乐 成 分 , 个别作品存在俗乐 、雅乐成分 。

  最后,宫廷内还有一些受胡乐 、胡舞影响较深,且规模 较小 、娱乐 性 较强的 一 般性 歌 舞,大致可分 为 软舞 、健 舞 两类 。据崔令钦《教坊记》和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前者 代表作有《绿腰》《春莺啭》等,后者代表作有《胡旋》《胡腾》 《柘枝》等 。其中,《绿腰》流行于唐朝宫廷内外,《胡旋》《胡 腾》二舞则由西域传入,前者“舞者 立球上,旋转如风”,风 靡宫廷,形 成 一 种 风气,曾遭到 白居易 、元稹等人 的 批判, 还有人将“安史之乱”的 出现 归结于君王沉迷胡旋舞之现 象 。又有以《霓裳羽衣曲》为代表 的 歌 舞大曲吸收外来音 调,“此曲的 散序为 玄宗所作, 后加入杨敬述所献 《婆罗 门》曲,当是 事实 ”,又是 胡乐对 中 原音 乐创作 产生极大影 响的见证 。 自南北朝以来,俗胡两乐在宫廷中的地位稳步 上升,进 入唐代以 后,胡乐 的 发展更为 显 著,从某 种 程 度上讲, 隋唐宫廷内外对 胡乐 在 审美上的认同 既是该时期发展繁盛的关键原因, 也是导致 胡乐融于燕乐体系的重 要原因之一 。总体来说,北齐宫廷音乐的胡化为隋唐宫廷 音乐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促进了音乐风格的融合与创 新,加强了文化交流,丰富了乐器种类,更是在政治 、文化 和社会 背景下 的综合反映, 使隋唐音乐成为中国古代音 乐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


\

 
  三、结语

  南北朝末年,南方 由 陈朝统治,而北方则分裂为北齐 和北周两个国家 。这三个国家在建立之初,北齐以其广阔 的疆域 、强大的经济和 军事实力脱颖而出,而北周则位于 西北地区,是国力比较弱小的一个国家 。然而令人惊讶的 是,在短短的三十年 内,北周就推翻了北齐的统治 。北齐 在历史上被称为“禽兽王朝”,这一称谓源于 大 量 史 料 中 揭示的北齐君王对歌舞的痴迷,他们沉湎于夜夜笙歌 、纵 情歌舞的生活方式 。虽然这一时期政治衰退,但此时的歌 舞音乐却得到迅猛发展 。在当时这三个并存的王朝中,北 齐最能代表那个时期宫廷音乐的发展水平 。

  北齐宫廷音乐的形成受到北方 长期 封建王朝的更迭 影响,这导致人口的迁徙和封建统治者内部斗争 。正是这 种背景,为北齐胡乐的广泛传播提供机遇 。其实,北齐胡 乐中的民族特色不能 简单的认为其是“鲜卑化”的,应 该 是以鲜卑族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特点 。正如前文所说, 西胡化的特点也是这一时期 的主要方 面, 尽管这些少数 民族随着历史的潮流而淡出,不再以个体形式 出现,但他 们的文化却彻底融入隋唐盛世之中 。而北齐的文化正是 处于这样 一个融合高峰时期,通过深入研究历史资料,可以进一步细化这些因 素对北齐宫廷音乐的产生, 以及对后世宫廷音乐的影响, 包 括 不同地区和 民族音乐风格的 融合 、文化交流的推动对音乐创作和演奏的影响等 。这有 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北齐宫廷音乐的起 源和 发展, 并揭 示其与历史背景的紧密联系 。因此,研究这一时期的宫廷 音乐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多元性和交流互动具 有重要意义 。胡乐作为胡族音乐文化的代表,北齐宫廷的 传承和 发展对隋唐宫廷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历史 现象不仅反映了古代政权更迭对音乐文化的影响, 而且 展示了不同民族音乐在交流融合中的独特魅力 。

  综上所述,北齐宫廷音乐的“胡化”及对隋唐音乐的影 响,不仅揭示了古代音乐文化的多元性和交流互动,而且 为深入了解古代音乐的发展轨迹和 多样性提供了宝贵的 历史线索 。通过对北齐宫廷音乐进行研究,能够更好地理 解古代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 复杂性, 同时也为当前音乐 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 。

  参考文献:

  [1][宋]王溥 .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2][北齐]魏收 .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唐]李百药 .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4][唐]魏徵,令狐德棻 . 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5][后晋]刘昫等 . 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宋]欧阳修,宋祁等 .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陈寅恪 . 隋唐政治制度渊源略论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8]史 晶 晶 .北 齐 宫 廷 乐 舞 文 化 研 究 [D]. 石 家 庄 :河 北 师 范 大 学 , 2009 年 .

  [9]胡天虹,李秀敏 .略论汉魏两晋南北朝宫廷音乐官署的沿革[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04):41-45.

  [10]李方 元 ,李渝梅 .北魏宫廷音乐机构 考[J].音乐研究,1999(02):40-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5392.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