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排箫是我国的传统乐器,在欧美多国受到了广泛关注与发展。在国内,大多数排箫演奏家都具备竹笛专业演奏基础,其排箫演奏法也大体上借鉴于竹笛的演奏方法。但归根结底,由于乐器形制、构造等致使的演奏差异,排箫与竹笛在演奏技法上还是存在着很大一部分的不同之处。笔者以自我的学习、研究及演奏经验,由排箫的历史入手,再分别从发音方式、气震音、姿势、半音、移管、吐音、转调、训练方法、调修与维护几个方面与竹笛作对比分析,借此契机抛砖引玉,希望能与所有热爱排箫这件乐器的乐友及专家同仁们共同探讨,为中国排箫事业的发展与推动尽到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排箫,竹笛,异同,演奏技法
一、排箫的历史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件乐器源远流长且极具传奇色彩,它就是排箫。诸如“参差”“比竹”(竹质的编管乐器)、“籁”都是其别称。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排箫是距今3000年的中国西周初期的禽骨排箫,填补了我国排箫只有甲骨文记载而无实物的空白。我国也出土了距今2500年、世界上最早的石排箫以及距今2400年最早出土于曾侯乙墓的竹排箫,而其最早的身影甚至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为大众所熟知的《芈月传》中也出现了排箫的演奏片段,它在祭祀礼仪、宫廷乐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罗马尼亚、乌克兰等国家被称为“耐nai”。关于罗马尼亚“耐nai”的来源公认自东方,一说是源于中东长笛ney。但在波斯和阿拉伯语中,ney是单管笛,完全不同于编管乐器,因此可信度较低,较为可信的说法是中国的“籁”经丝绸之路传到东欧之后发生了音变。早期罗马尼亚和周边国家的排箫从形制到管数(13至18管弧形排箫),均与中国古代流行的排箫相近。纵观世界古今,排箫是国际化的乐器,全世界各地都有排箫的身影,但追根溯源地来说,它的根却是在中国。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排箫在国内日趋没落,并不及竹笛、葫芦丝、竖笛等吹管乐器的普及盛行。同样都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乐器,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笔者以为,一方面是由于历史传承的原因出现了断代,仅仅留存了几件出土的排箫实物,并没有演奏法和曲谱的传世。正如我前面所说的,目前世界上排箫发展最前沿在欧美,尤其是罗马尼亚,在短短100年的时间,他们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其演奏技法难易程度与其他乐器如葫芦丝、竖笛、陶笛乃至巴乌等相比较高,不易上手从而达到普及的程度。
自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排箫演奏名家、杜聪、林文增等出版了一批排箫专辑,并将经典乐曲用排箫演奏并搬上舞台,重新唤醒了大家对排箫这件乐器的认知和喜爱。但国内的排箫爱好者绝大部分是通过相对稀缺的排箫教学资源自主学习,绝大部分的学习者更多的是应用了演奏竹笛的相关理念来练习。由于排箫乐器结构的特殊性、演奏技法的繁难性、其学科科学系统体系研究的缺乏性,使这件具有中国特色的乐器处于“睡眠”状态。
二、排箫与竹笛演奏技法异同
(一)排箫与竹笛的发音
排箫与竹笛、洞箫虽同为边棱吹奏乐器,其演奏法由于乐器形制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笛箫的发音原理是气流在一根竹管内的震动,而排箫和埙一样同为闭管乐器,吹入不同竹管的气流在触碰到管壁后再次反弹,又与不断呼入的气流摩擦,从而产生了其独具特色的—空灵、婆娑、深邃而悠远的音色。正如国际著名排箫大师赞菲尔先生所描绘的那样:“排箫的声音就像风拂过树叶。”在练习时,用丹田之气呼出,嘴唇自然闭合,形成集中的圆形口风,然后角度朝前吹,使得管壁中反弹上来的气息与呼出来的气息再次摩擦,同时气息通道源源不断地向前送出。
排箫与笛箫对于气息要领大致相同,都是气沉丹田,呼吸并重,强调腹部力量对于气息的支撑与掌控。因此,有着笛箫基础的演奏者在接触排箫时因为具备了良好的气息基础从而更好上手。不同的是其演奏两件乐器时的气流角度,正如前文所论述,排箫与竹笛的乐器形制不同,当我们要追求好听、极致的音色时,我们需要充分震动竹笛的管壁,气流角度随高中低音区变化调整,但大体是向下注入气流的方向(以平视90度为基准);排箫因其发音原理,需要我们将吹奏角度调整到约20-30度,也就是平吹。这里涉及排箫半音的演奏技法,当我们把排箫的自然音演奏角度设立平吹,在此基础上改变气流角度来演奏半音就有极大的调整空间。在我们演奏排箫时,可以将手掌放置面部的正前方,感受平吹气流可以吹到手掌上,这便是正确的排箫发音角度。相反,如果只是沿用演奏竹笛的向下的气流角度,向排箫管内灌输气息的话,既不符合排箫音色的审美,又未能找寻到乐器的演奏力度上的“巧”劲而非蛮力,从而失掉了排箫特有的、空灵缥缈的音色质感。在演奏竹笛时,我们往往强调口腔后部打开,从而使音色更加饱满、通透、富有张力;而演奏排箫时,下巴微微推出形成架构后,下牙床周围的气息流动与充盈尤为明显,再配合口风的平吹角度,可以获得较为集中的音色体验。
对此,笛箫业内专家纷纷表示,练习排箫对竹笛技能的提升有着巨大帮助,这是由于排箫对于口风流速有着更高的要求。排箫管子的吹孔(特别是低音管)较竹笛吹孔而言大很多,结合其特殊的闭管构造和演奏原理,需要我们更加增强口风流速的压力。流速越快,风门越集中,反之亦然,演奏排箫就越轻松,也更能达到音准标准。如果以演奏竹笛的口劲(口风力度)和口风(风门大小)来吹排箫,那么不仅会气竭,无法以饱满的气息顺畅地演奏乐句,更会出现音准偏低、气流散开之虞。
(二)排箫与竹笛的气震音
气震音是吹管乐器表达音乐歌唱性和声腔化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在竹笛演奏当中也称为腹震音、腹颤音等。它需要风门与丹田的压力达到同步,丹田提气,小腹自然往里收缩,使平稳的长音形成一条水纹般的音波。这种音波以核心音为基本音,辅之以高低波动的虚音,从而高低相间、浓淡结合,大大地美化了乐句、增强了表现力。气音震的表现形式在排箫上大不相同,准确来说应该称之为“手震音”“手颤音”。它也是排箫演奏中一个非常重要且极具特色的技法,对排箫声线和音乐表现力、感染力起到很直观的影响作用。演奏时,以低音管在左边为例,右手自然捏紧排箫,手指微微弯曲,叩门式地前后摇动手臂。假设在臂肘处建立一个支撑点形成支点,在摇动的过程中臂肘的支点保持不动,同时口风与吹管之间亦要形成一个支点,在此基础上,根据震音幅度调整摆臂幅度。在以上方法论的应用下,根据不同乐曲的需求,灵活采用手震音,需要注意的是演奏古典乐曲时要慎用手震音。结合乐器的演奏法比较而言,竹笛的气震在音质上更扎实,接近人声的声腔化;而排箫则像弦乐的揉弦,配合其独有的音色,略微沙哑,从而使得声线极具感染力。
(三)排箫的演奏姿势
排箫的演奏姿势秉持着器乐演奏的统一要求—自然、松弛,且和竹笛一样,分为站姿与坐姿两种方式,多以站姿为主。演奏时(以高音在右的排箫为例,反之亦然),左手以持枪姿势握住排箫偏下位置,右手以大拇指固定内侧,剩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均在外侧,捏住排箫,左右两只手同步并行、建立支点起到固定和左右快速移动排箫的作用,为之后的移管和半音的演奏技术打下基础。
(四)排箫与竹笛的半音演奏
接下来我们来比对一下半音技术在两件乐器演奏上的体现。早年间,在笛子作品中应用半音十二平均律技术是一件创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革新,更多这样的作品应运而生,半音技术逐渐成为新时代竹笛演奏者的必备技术之一。与加键的西洋管乐不同,传统的六孔笛在演奏半音时,需要平均、精准、干净利落地按出半孔的音位。通常来说,我们的手指腹以左右挪动的位置来吹奏半音上行,以上下盖孔位置的方式吹奏半音的下行。因此,指孔的大小、手指倾盖的角度、气流的吹奏角度与强弱控制等都会造成半音音准的不确定因素。而排箫的半音就更难了,因为它没有按孔,只能完全依靠口风气流角度的变化来控制。音准随着箫管角度的升高而高,反之随着箫管角度的降低而变低。而可以达到口风变化以演奏半音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左右手调整吹管与口风的角度位置,配合相应的气息流速,从而演奏出半音。这种方法适用于演奏慢速的乐曲当中,有足够的时间来通过手部动作改变角度,最大程度地确保了半音的准确度。但是在演奏快速乐曲作品时,就必须应用第二种半音演奏方式—通过下巴的推出和收缩、配合移管,迅速调整气流角度达到快速半音连奏。诚然在掌握了以上两种方法之后,可以将二者结合应用,找寻适合自我的方法,同时结合大小调音阶进行练习,从而熟练掌握半音的演奏技法,对下文笔者提及的G调排箫演奏转调乐曲和快速作品至关要紧。
(五)排箫与竹笛的吐音
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排箫的吐音,和竹笛一样,也分为单吐、双吐和三吐。吹好吐音的关键在于气与舌的配合,气的比重占据主导位置,用气流推动舌尖,腹部丹田位置持续发力支撑,在刹那间发出清晰、有力的吐音点位。要求舌尖动作不可大,过大不仅会影响吐音速度,还会显得笨拙、拖沓。在演奏快速双吐时,也需要演奏者把关注点从舌尖后移到舌根,将我们入门时所念的“吐库吐库”改为“得格得格”,减少舌尖大幅动作。这样发出的声音清晰且音质浑厚、饱满,在演奏快速吐音连奏片段时,速度上也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在这点上,竹笛的吐音的技巧也可以借鉴于此,都有助于达到快而扎实的吐音效果。
(六)排箫与竹笛的转调
竹笛的种类归为梆笛、曲笛和新笛,不同大小、粗细对应不同调门的笛子。因此在转调上相较于排箫而言,竹笛可谓是相对便捷。排箫因其一管一音的简单构造,通常来说会使用以下两种方式转调。第一种是国内绝大部分“塞制”的排箫,每一个管子的末端都被可活动的塞子固定住,将塞子上调音准升高,将塞子下移,音准则会变低。在转调的应用上,根据调式需求调整塞子改变音高就可以轻松达到,亦不需要去演奏半音,直接将需要演奏的变化半音直接调整到音高位置,或调成自己需要演奏曲目的对应大小调式即可。但是“塞制”排箫的缺点在于,因为塞子的可活动性,所以其优势是极方便调试以转调,但也存在着不稳定的弊端。随着气温、气压与湿度的变化,塞子也会相应具有微小的变动及隐患。在演奏前我们需及时地检查其稳定程度,去校对音准,从而调整音色。第二种是罗马尼亚所制作的排箫,与国内可活动塞子不同,其管内用蜂胶和蜂蜡固定,声音的质量与稳定性优势就凸显出来了。我们只需要在刚拿到它的时候进行一个出厂化调音,后期基本上不需要大调。在罗马尼亚排箫体系中,基本以22管的G大调自然音阶定调(G、A、B、C、D、E、#F、G)。这是由于小提琴在罗马尼亚的广泛使用,小提琴定弦为G、D、A、E,排箫为了和小提琴等弦乐配合,从而沿用这种调式。他们以其精湛的半音技术和熟练的排箫演奏技法,可以通过G调去演奏任何曲目。以小提琴经典曲目《流浪者之歌》为例,此曲的第一段就是c小调(三个降号),后段快板转为a小调(无升降号),古典排箫大师西蒙•史丹修就用一把G调排箫演奏了全曲。由此可见,排箫半音技术的学习对于实际演奏与应用何其重要。
三、排箫的移管要义
大部分吹管乐器都依靠按孔或键来完成音符及旋律的转换和走向,而在排箫的演奏当中需要通过移动管子的方式。移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缔结作用,是最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在练习中最为枯燥和磨人的部分。贴管移动、切勿敲管、移管靠手、气息配合、头手协调、精准控管这六句话精炼地将移管时的要义囊括其中,可供学习者参考自查。需要强调的是,很多演奏者在移管的过程中习惯于用头部的挪动来找管,这既不利于移管大跳的精准度又会限制移管的速度,同时也会使得肢体尤其是脖颈部位越练越僵直。在演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微微张开双臂、放松全身,可以做一些左右方向以内的横向晃动准备以触及或达成移管时手持排箫往左右两边轻松移动、调整的间接幅度,和所有乐器演奏时身体状态秉持的原则一致,都要以松弛、灵活的身体姿态及身心状态为准。
四、排箫的训练方法
笔者学习排箫的这几年时间里,常常碰到一些对于排箫感兴趣的笛友以及爱好者与我进行如下交流:“这排箫的基本功究竟怎么练啊?”诚然,这也是从竹笛转入排箫后,特别是在学习排箫初期十分困扰我的问题。由于其特殊的乐器构造,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的是它的发音问题,在前文中我们已经详细地剖析了其吹奏角度、口风、腔体状态等细节。只有夯实了发音基础,能够轻松地吹响排箫,才能在之后的移管技巧中达到流畅自如的气息过渡。笔者在训练过程中沿用G调排箫教学体系,像练习钢琴的基本功一样做排箫基本功训练,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地进行各个大小调的音阶练习以达到科学规范的训练标准。以G调排箫演奏音阶为例,应当先从原调G调(无任何升降变化音)开始训练。再由G转C调,将G调的升F演奏为还原F,满足了C调C、D、E、F、G、A、D的音阶构成。接下来可以练习G转D调音阶,将G调的C演奏为升C,也就是D、E、#F、G、A、B、#C、D。再以降号调为例,用G调演奏F调音阶,需要将#F奏成还原F,并将B音奏为降B。以此类推,并以同样的方法演奏其各个大调的平行小调。除音阶以外,我们还需要练习每个调式的正反向二度、三度、四度、五度等移管练习、哈农(hanon)、琶音、和弦分解等训练,结合单吐、双吐、连音等技法演奏,使得半音、大跳、移管、吐音等难点技法都得以涵盖其中。而当我们解决了技术上的难点、要旨后,再去演奏乐曲时,一切技术性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五、排箫的调修与维护
在之前转调的段落里提及了国内外两种不同材料封口的排箫其调音方法,这里我们着重说明一下罗马尼亚式排箫。在调音时需要使用特制刀刃纹的调音棒和蜂蜡,音准偏低时,掰取适量的蜂蜡放入吹管,用调音棒的圆头塞入管内,向下旋转、按压的方式压紧、压平蜂蜡;音准偏高时,用调音棒的尖头塞入管内,旋转挖出小部分多余的蜂蜡,再用调音棒的圆头塞入并以同样的方式压紧、压平蜂蜡,这样就完成不同情况下的调音了。实际上,排箫由于材料与竹笛都是竹质、木质的,它们对于温度的要求比较高,过热、过冷、过潮、过干都会造成材料以及音准上的不稳定性和变化,因此我们要尽量确保它的温度在15度以上。由于我们呼出的气体是温热的,如果所在空间温度太低,呼出的热气流进入冰冷的排箫内壁,则会形成水珠凝结在管壁内,长期会导致管壁内滋生霉斑,影响排箫的演奏。在演奏完排箫后,我们需要用缠上棉布的细棍蘸取酒精,塞入管内轻轻擦拭,去除管壁内的异物,保持其清洁。
结语
中国音协竹笛学会排箫艺术研究会会长林文增先生在2017年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中正式申请提交“关于我国各大艺术学院开设排箫吹管乐器专业已迫在眉睫”的提案,经众人拾柴、多方努力,同年9月教育部正式复函,同意和鼓励高校开设排箫吹管乐器相关课程,大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次年6月,西安音乐学院成立了西安音乐学院国际排箫学术交流中心,相继邀请了数位国际著名排箫大师,并成功举办了一系列的排箫艺术展演及教学成果汇报。2019年,西安音乐学院率先开设了排箫专业,开拓了中国排箫教育事业之先河,同时也吹响了复兴中国排箫的号角。师夷长技、中西融合,相信在此基石之上,中国排箫的未来前景是无比光明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更多的音乐学院陆续开设排箫专业,努力发扬中国排箫之特色,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美,使中国排箫重新为全世界的人所熟知,走上国际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高纯华.高校排箫教学模式及方法探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1,(09).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0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