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浅谈短视频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论文

发布时间:2024-12-14 14:35:0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在新媒体发展浪潮下,基于移动终端的普及和碎片化的阅读需求,短小精悍、互动性强的短视频逐渐受到受众青睐。其传播的多元化与生产流程的简单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广泛的对外传播路径与机遇。2023年8月27日,由自媒体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共同策划与创作的网络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的预告刚上线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就引来了强烈反响,该短剧在抖音上的浏览量已突破4亿,获得的点赞数更是超过了3000万。《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个新媒体产品的成功,更是短视频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实践。
 
  一、价值引领:“短视频”讲述“大故事”
 
  文化建设的基础是理解与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这一新型的内容传播方式,凭借其高度贴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载体。《逃出大英博物馆》就是这一趋势下的成功案例。
 
  (一)共情:国族记忆的凝聚与唤醒
 
  罗杰斯的“共情理论”最早用于心理学相关学科,其认为共情是心理与变革的基础,是一种理解他人、对他人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对他人表达的能力。“共情理论”的引入也为讲好中国故事延展出一条新的路径。
 
  共情首先表现在细节的刻画方面。男主人公“张永安”这一名字取自北宋磁州窑刻花瓷枕上的“家国永安”,不仅寄予了对国家的深切祝愿,还巧妙地将瓷器与主人公紧密相连。小玉壶听到中文称呼时脱口而出的“家人”,以及“瑰葭路”与“归家路”的巧妙对应,这些细节都在无声处传达了海外流失文物与祖国之间无法割舍的血脉联系。

\
 
  共情其次表现在叙事的走向方面。小玉壶一直强调自己是“带着任务的”,那么任务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根据这条线索,小玉壶随着张永安回到了祖国,一封封家书由此展开,远在大英博物馆的五代木雕观音坐像、明代“赏善”判官陶俑等文物被赋予灵魂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物隔空对话,互诉着穿越千百年的思念。文物无声,但历史震耳欲聋。创作者并没有将故事在家书传递后画上句号,而是选择让小玉壶回到大英博物馆。“中国人不做那种偷鸡摸狗的事……要堂堂正正地回”,这句台词更是把整个故事推向高潮,唤醒了观众流传于血脉中的集体记忆。在这里,共情将情感的发出者与受众凝聚成一个整体,个体情感延伸为群体情感,群体情感浓缩在个体情感之中。
 
  共情最后表现在人物的选择方面。萌化的人物形象可以说是作品在选角上的一大成功。所谓的“萌”源于日本动漫,是日本的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可以翻译为“可爱的”。随着“萌文化”的传播,主流的审美意识逐渐开始萌化,我国许多IP形象的爆火都源于一个“萌”字,包括曾经一度卖断货的“冰墩墩”、迪士尼的新晋顶流“玲娜贝尔”,还有旅韩大熊猫“福宝”等。这些“萌系形象”不仅有着超高的热度,还一度带火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真正实现了经济转化。《逃出大英博物馆》在角色的塑造中也借助“萌物”的先天吸引力,女主人公圆圆的眼睛、迷糊的性格以及举止行为中透露的单纯稚气,妥妥国风萌妹的形象。
 
  (二)认同:文化归属与身份共鸣
 
  认同理论关注个体如何通过与他人或群体的互动来形成和维持自我认同。在《逃出大英博物馆》中,这一理论得到了多维度的体现。
 
  20世纪中叶,霍尔吸收了马克思有关文化阶级的部分思想,提出有关文化认同理论的基本观点:文化认同就是源于个体对历史身份的追寻。作品以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为主角,通过它们的视角展现了对回归故土的渴望。这种叙事方式不仅触动了观众对中国文化遗产的深厚情感,还激发了观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文物作为文化的载体,它们的“逃离”象征着对文化归属和认同的追求,剧中文物被赋予了生命和性格,成为具有身份认同的个体。这种拟人化的手法让观众更容易与角色建立情感联系,观众在关注文物“逃出”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在思考自己的身份和归属问题,进而形成了一种身份上的共鸣。
 
  作品亦通过文物“逃离”的叙事,深刻体现了社会对文物保护及文化传承的高度重视。这一社会议题的深入挖掘,激发了众人共同为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文化精粹付诸行动的决心与热情。
 
  二、形态弥合:影像破壁发展活力
 
  微短剧应时而生,迎合了观众在新媒体时代的需求。它在短视频基础上演化而成,具备快速、碎片化、冲击力强的特点,每集通常不超过十分钟,镜头语言更具可视性和直观性,相较于传统媒介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新媒体的实时互动提升了观众的沉浸感和参与感,这也造就了人们摄取信息时对新媒体的倾向性。
 
  像《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探索节目不宜在流媒体平台上抓人眼球。微短剧的出现弥合了影视剧的内容与短视频的形式,成为各种流媒体平台争相发力的新领域。
 
  《逃出大英博物馆》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打破了传统文博历史节目的严肃性,将思想与娱乐相结合,完美契合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一)视觉:镜头的捕捉与呈现
 
  作品以张永安与小玉壶的戏剧性相遇作为开始,慢动作接特写镜头配上唯美的音乐,仿佛是一部青春偶像剧,为整部作品奠定了轻松愉悦的基调。而后情节走向从两人的熟悉到张永安的纠结再到决定回祖国,画面也从黄头发蓝眼睛、伦敦大本钟和英伦风的建筑等转到了川剧、太极、打铁花等中华文化,通过前后的镜头对比实现了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最后小玉壶将一封封家书带回祖国博物馆时,两国博物馆中的文物以隔空对话的形式交替表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在这种平行剪辑中逐渐积累,最终黑场画面出现,声音定格在一声声“家国永安”中,情感的表达被推向高潮。
 
  (二)听觉:声音的渲染与互动
 
  在听觉层面,小玉壶的几次“喃喃自语”颇有意味。第一次是得知男主人公姓名后的“永安……永安……”,第二次是男主人公决定带小玉壶回中国后的“我们走错路了吗”,第三次是男主人公询问小玉壶这一路在背什么时的“越来越近了,我得加把劲才行”。三句话看似是与自己的交流,实则与观众形成互动,引发网友在弹幕的讨论,让观众得以思考话语背后的含义。观众可以更加及时地表达情绪,增强了与剧情人物的代入感。同时,通过更年轻化的表达方式,将原本严肃的题材呈现得更加生动有趣,激发了影像融合的创作激情。这种创新形式不仅拓展了观众对娱乐节目的认知,也为影视行业带来了新的灵感与活力。
 
  通过《逃出大英博物馆》,我们看到了微短剧对传统剧集和新兴媒体的融合,为电视剧行业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
 
  三、传播策略:现象级与话题性
 
  《逃出大英博物馆》一经预告便在互联网上掀起千层浪的讨论度,不仅受到以央视新闻、《人民日报》为首的主流媒体的报道,更是成为抖音短剧热榜排名第一的现象级作品,为网络微短剧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式。除了作品形态的创新和作品价值的引领,其在传播策略上的整合也是其成功的关键。
 
  (一)强化互动性,寻求观众共创
 
  如果将现行的短视频看作一种交互式艺术装置,其圆满呈现的核心则聚焦于受众的融入。主创团队在采访中透露过《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初步想法来自2023年哔哩哔哩网站一位网友的留言,正值大英博物馆出现被盗传闻,网友在“煎饼果仔”的视频下面回复道:“拍一部动画片,就叫《逃出大英博物馆》,让各个文物拟人化,然后复苏过来逃离大英博物馆,回家过年……”正是由于这条留言给了创作团队启发,两位UP主(上传者)停更三个月,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查找资料进行创作,才诞生了这部现象级短视频作品。
 
  在社交媒体的互动中,观众不仅仅是作为灵感的提供者,更是深度解码创作者意图的关键角色,同时也是为作品增加内涵和价值的重要推手。观看《逃出大英博物馆》时,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观众在弹幕上分享他们对细节的理解和情感的解读,与拥有相同情怀的网友们一同探讨创作者的设计之处。比如,女主人公被描绘成玉壶的化身,在她自我介绍时便有观众在弹幕中解读为“一片冰心在玉壶”。另外,小玉壶在超市里不停往购物篮里装茶叶的举动,让观众联想到远渡重洋时瓷器被茶叶填充的历史背景,进一步展示了创作者对细节的用心与深度。观众通过自己的解读和理解,为作品增添了新的层次和意义,为作品的口碑和热度注入了新的活力。
 
  观众不只是被动接收者,而是作为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创作者共同构建出更为丰富和深刻的作品世界。
 
  (二)内容差异化,题材创新化
 
  在当今以内容为王的时代,要想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创新与差异是关键。《逃出大英博物馆》之所以能够引起轰动,得益于其与众不同的内容和创新的题材。
 
  在内容的差异化层面,从各大视频社区的分类中可以发现,无论是美食、美妆还是游戏、生活等,许多短视频和短剧都被精准地打上了标签,单一的标签属性也就意味着受众群体的单一,而在观看过《逃出大英博物馆》后,观众会发现人们无法用单一的标签对其进行概括。
 
  在题材的创新化层面,《逃出大英博物馆》融合了玉壶成精、俊男靓女、古装现代、古董文物等元素,跨越奇幻、偶像、穿越、历史等多个题材,为观众带来新奇感受。同时,剧集关注文物传承与保护、历史铭记与未来展望,既具有观赏性又富有文化内涵。
 
  四、结语
 
  短视频兴起后,许多传统的影视公司开始转投小成本短剧,但有的作品更加强调娱乐性而忽视了艺术性。可以说《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出现为市场立了标杆。该片尽管在制作水准上与上星影视剧还有较大的差距,但其在话题度方面的敏锐与内容的创新,为微短剧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0237.html
本文标签: 短视频 ,中国故事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