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乐作品的形成,或多或少习惯了想象,如果表演者没有更高的想象,对作品的情感表达就会受到影响。情感影响演唱者的音色和演唱效果,想象影响整个声乐表演的内容和形式。[1]音乐想象直接影响的是作品的情感表达,它是声乐创作和演唱的关键。基于此,本篇文章就以张瑞艺术歌曲《歌》为例,旨在探讨音乐想象在声乐演唱中是如何体现的,总结提升音乐想象的方法,以供声乐演唱者学习和参考。
关键词:音乐想象,声乐演唱,张瑞,艺术歌曲,《歌》
一、音乐想象概述
(一)音乐想象
想象是一种以创造图像为目的的心理活动过程,人的大脑通过事物的表象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加工,从而对事物有一个新的理解。2想象属于思维性活动,在声乐演唱中想象力是表演者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将声乐作品在保留原来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进行二度创作,借助想象来升华作品,从而转换成有思想有内涵的演唱。
(二)音乐想象的类别
音乐想象包括无意音乐想象和有意音乐想象。无意音乐想象是一种无目的性的想象。作者认为,它主要表现在对声乐作品的直觉感知与心理反应。在漫长的声乐学习过程中,演唱者已在内心中构建起了一套专有的情感表达模式。例如:当听到表现热烈激昂情绪的乐曲时,大脑能自动从储存的音乐记忆库里调出对应的信息,我们就会精准地表达情感;3聆听情调忧伤、情绪低落的音乐时,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产生共呜,透过音乐诠释此刻的心境与内心世界。这时会借鉴自身的音乐体验与理解,深入挖掘并扩展歌曲内涵,在演唱中融入自我情感,仿佛自己置身于主角之中。这便是声乐表演中的无意想象,它是演唱者进行二度创作的心理本能,也是彰显其高超技艺与深厚艺术修养的重要标志。
有意音乐想象包括再造音乐想象和创造音乐想象,其中再造音乐想象是演唱者根据作曲家对作品的个性化描述和创作意图等有意识地建立新的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将其展示给观众的心理活动。”再造音乐想象源于演唱者对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包含对作曲家所处时代、创作背景、作品风格以及内心世界的体验;对声乐作品声音演唱效果、音色处理以及演唱技巧的运用;对作品所表达内容和情感的加工处理以及再现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情感等。再造音乐想象中,演唱者不能因为所谓的想象而曲解作曲家的意图,应当注重理解原作者的意愿及作品蕴含的思绪与情感,才能借此充分展示我们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音色,从而为整个音乐注入生机活力。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运用音乐想象,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并结合其主题进行合理的补充阐释与创新演绎,我们的演唱就会更具吸引力,更能表现出深刻且感人至深的情感。这便是再造音乐想象的核心要义。
二、音乐想象在声乐演唱中的必要性
(一)音乐想象是声乐演唱的重要前提
声乐作品往往是作曲家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结果,例如两个不同版本的古诗词改编《青玉案元夕》:相同的古诗词,两位作曲家所表现的意境各不相同。要想使我们的声乐演唱更富内涵,更能展示其情感的冲击力,我们就需要依靠音乐想象来洞察作曲家的内心世界与情感表达。
古诗词改编曲《虞美人听雨》展现了诗人蒋捷坎坷的一生,在一次次的雨声中体会到了他从少年的不识愁滋味,中年的物是人非世态凄凉到壮年的剃发为僧,看淡一切。白栋梁老师将这首词精准拿捏,他用音乐赋予了这首词生命,同时这首作品前后的对比与张力也激发了听众的思考。演唱这首作品之前,演唱者要将音乐想象融入角色之中,可以将生活中所经受之波折代入到蒋捷的故事中去。将个人的感触与唱词和谐融汇成完整统一有机体。倘若演唱者缺乏相似生活经历,越是需要借助丰富的音乐想象来感知并诠释少年时期蒋捷的内心世界,理解那份豁达且超然物外的情感体会。由此看来,音乐想象在声乐演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音乐想象是情感表达的升华
音乐本身服务于大众,对于大众来说,好的音乐一定是能让他们感同身受的,所表达的情感满足人们的情感体验,有灵魂、有情感的歌唱才是真正打动听众的好作品。这就需要演唱者具备高超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的融入,将作品的演唱与个人情感的表达结合在一起。而声乐演唱中的情感一定不是凭空捏造的,它产生于作品所特定的意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中,情感的出现是通过熟知作品后在大脑中营造出一个贴合这个声乐作品主题的场景,随之在演唱中根据脑海中出现的画面进行演唱,这样就会激发情感的表达,这个过程正是在音乐想象的作用下完成的。
(三)音乐想象是声乐创作的关键
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仅仅按照原谱进行刻板演唱只能说是对作品的一度创作,要想唱得更加抓听众的心,二度创作是必不可少的。二度创作是一度创作的延伸:一度创作通常源于作曲家当时所产生的情感和思考,他们由此创作出作品,可能是某一瞬间涌现的灵感,亦可能是借由主题展开的音乐创作。以本文要谈到的张瑞艺术歌曲《歌》为例,类似当代对古诗词或诗歌的曲谱创作往往是作曲家在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基础上通过反复揣摩和分析,用最为合适的旋律配上原作者的诗句,将其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类就属于作者通过主题进行的音乐创作,此类作品的创作加入了作曲家的想象,在特定的诗歌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正所谓:一个好的作品一定是作曲家的内心真实写照;二度创作则是演唱者在完全了解该作品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下,为了达到更好的演唱效果,发挥音乐真正的美,演唱者往往需要借助自己的音乐想象,依托扎实的声乐技巧将作品的演唱发挥到极致。因此,呈现作品原来的内容并非演唱者表演的目的,他们需充分发挥想象力,将每首歌融入一个独特的故事情节中来表演。正如编写故事般,通过自己的演唱实现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这是一个声乐学习者应有的技能。因此,声乐作品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演唱者的二度创作会将这个作品推向顶峰,而要实现这个结果必须有音乐想象。
三、张瑞艺术歌曲《歌》中的音乐想象剖析
(一)词曲作者介绍
这首艺术歌曲《歌》的歌词采用的是我国20世纪著名文学家徐志摩的翻译诗歌《歌》,它的原诗作者是英国著名女诗人克里斯蒂娜·乔治娜·罗塞蒂(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罗塞蒂是拉斐尔前派运动成员其中之一,诗作《歌》从侧面折射出诗人对于“死亡”的态度,也表达了她对稍纵即逝的爱情和即将结束的生命的无尽的悲伤。[4]从徐志摩先生翻译的诗歌中可以看出,他的文笔委婉含蓄却富有诗意,细腻的诗词把原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艺术歌曲《歌》的曲作者是天津音乐学院的作曲系教师张瑞(1971-),张瑞老师的作品多为旋律流畅,富有悲伤凄凉的意境,着重突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在歌词中所写到的事物或景色上做文章,这首艺术歌曲《歌》正是张瑞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
(二)艺术歌曲《歌》中的音乐想象
艺术歌曲《歌》中所体现的音乐想象是值得深思的,作者将以这首作品为例来分析音乐想象在声乐作品演唱中是如何运用的。
从歌曲创作背景出发,这首诗歌是罗塞蒂在临终前所写,徐志摩将他翻译成中文。罗塞蒂的两段恋爱都非常坎坷,因为宗教信仰不同遗憾分手,她回忆起自己的一生,虽然平平淡淡,却对生命充满热爱,对爱情充满了向往,她不再像世人那般惧怕死亡,而是勇敢面对它,用委婉细腻的言语表达了对爱人的不舍和对生命伟大的赞颂。
在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有了初步了解后,演唱者应该对歌词有一个大概的理解和把握,“我坟上不必安插蔷薇,也无需浓荫的柏树”“盖着我的青青的草,淋着雨也沾着露珠”。[4]作者拒绝了“蔷薇”“柏树”这些美好的事物,选择了最低调不起眼的“青草”,足以看出她的一颗朴实无华的心。演唱者从歌词中体会到了她的心境,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脑洞,仿佛自己就是那坟头的青草,默默地守护着坟墓中的主人,不论风吹雨打。有了音乐想象,在演唱中就可以通过弱化“蔷薇”,“柏树”,借助气息的推动不断递进,在“青草”中把情绪推向高潮来展现这一句中作者的心理活动。“愿记着我”和“甘心忘了我”[4]是作者内心的一个矛盾点,她内心的挣扎和矛盾,看不见的“青藤”和“雨露”,听不见的“夜莺的歌喉”,“在黑夜中倾吐悲啼”[4]都是悲伤的词语,演唱者不难看出这种悲伤的基调暗示着作者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却巧妙地将这首歌曲推向一个高潮。这一部分演唱者就要靠自己的演唱技巧和气息的支撑,唱出作者生命走向尽头的悲伤,音色要较为低沉,将整体的节奏和歌词拉长,而在“黄昏中阳光不升起”[4]要将内心的挣扎与矛盾表现出来,前后歌词收放自如,这样就加入了自己的音乐想象,实现了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与感情色彩。“我也许,也许记着你,为我唱悲伤的歌”,[4]到最后一刻,看似歌词回归平静,但充满着她的无奈,她不舍得恋人,给予他忘记自己的权利,但对于自己,她这一生都没有看清,也正是这种隐藏的情感发人深思,让听众陷入沉思。所以最后一句演唱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将这种无奈和不舍折射出来。需要加入一点哽咽感,通过声断气不断的演唱方法在平淡、悲凉、忧郁的情绪中结束全曲。
从旋律和演唱方法上来看,一开始几组相同的音出现,就奠定了这首作品悲凉的感情基调,时而舒张忽而紧凑的节奏又给人一种不安的感觉,演唱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诉说,想象着自己就在告诉爱人不必为她唱悲伤的歌,让听众从一开始就沉浸在悲伤中不愿走出来。随着“蔷薇”“柏树”“青草”“露珠”的出现,旋律也在向上进行,和声织体由庄重的柱式和弦变为流动的分解和弦,这时演唱者就需要让自己的气息流动起来,不再平铺直叙,“青青的草”所对应的旋律由分解和弦变为八度叠置,气势上得以加强,[4]在此处达到第一个高潮,演唱者在这里应该唱出作者内心的真实诉求,展现作者的朴实无华。第二部分的旋律虽然相似,但是音乐材料不同,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气息要随着织体的律动,均匀地贯穿在演唱中,这种气息和声音的连贯性和流动性体现作者内心绵绵不断的思绪,但要和第一部分做出对比,通过自己去构思和想象如何分辨两个旋律相近的歌词,突出作者内心的挣扎和矛盾,是唱好第二部分的关键。
最高音的“再不见”和“听不见”[4]强调人的感官,这种更能直观性地引起听众的共鸣,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心,让观众进入到音乐想象中,仿佛自己也是作者。这里演唱者就可以把重点放在“夜莺”中,想象夜莺在黑暗中啼叫的悲凉的场景,在技巧上做一个渐慢的处理,让这种内心的悲伤情感不断递进和增强。紧接着回到原速,力度逐渐加强。“阳光不升起”[4]中时值逐渐拉长,因为“阳光”代表着希望和美好,但作者的生命已经走到尽头,这些她都看不到了,内心的压力和无助感更加强烈,所以演唱者要及时切换画面,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最后旋律突然的安静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也许”采用了十六分音符,演唱者要在其中揣摩出这种短小急促的时值带给我们的是她面对死亡和爱人的遗忘,一切都释然了,[4]所以要演唱出这种隐晦的情感,结束在安静凄凉的氛围中。
通过对艺术作品《歌》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音乐想象在这首作品中的体现还是非常重要的。其实音乐想象是尤为重要的,演唱好一首作品最关键的是让听众能感同身受,音乐想象一定是声乐作品演唱的支撑,只有演唱者做到了,听众才能真正感受到歌曲的魅力所在。
四、声乐演唱中提升音乐想象的方法
演唱者如何在声乐演唱中提升自己的音乐想象能力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声乐作品的演唱本就是一个靠音乐想象达到好的演唱效果的过程,如何让自己的唱得更加吸引听众,让听众可以感同身受是作为声乐演唱学习者必修的一个知识,这不仅需要学生自己主动探索和构建音乐想象思维,教师的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因此提升音乐想象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作者将从以下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逐一阐述:
(一)教师层面
1、在声乐基本技巧上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
通常情况下,我们通过对声乐歌唱技巧的运用来评判演唱者的表演效果。演唱者的声乐歌唱技巧包括歌唱时气息的支撑、共鸣腔体的运用、歌唱时的状态等方面的技能,各种技能在演唱时相互作用。演唱好一首歌曲的关键就是气息的流动自如,而仅仅依靠本能是很难将歌曲唱好的,不同的乐句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同,气息的分配也是不同的,有的乐句需要吸气更深,气息保持的时间更长。这就要求演唱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合理地支配呼吸肌群。[5]
而学生在学习气息支配和流动等方面往往会碰壁,因不知如何做而焦虑,最后也只是会失去对声乐学习的兴趣。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声乐的学习本身就是很抽象化的,“悟”是其学习的关键,教师就可以在这方面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例如在学生很难找到气息的状态时,教师可以让其发挥想象力,仿佛自己置身在田野,想象闻花香的感觉,[5]同时做到舒展身体,仿佛吸入的空气停留在身体的每一处,歌唱时需要的就是这种吸气方式;再或者,声音是通过声带震动产生的,声带闭合是对声乐演唱者的要求,但是人们无法直观地看到声带的闭合,教师可以通过肢体动作向学生展现声带闭合,让其靠想象去感受;声乐演唱中同样要用到共鸣腔体,它决定了演唱的音色效果。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靠想象力调节共鸣腔体,想象它就像是一个管道,这个管道建立好,加上气息的流动,而这个状态像是一个橡皮筋,前后绷紧,就可以将声带发出的声音放大。共鸣的腔体在体内,这样发出来的音色一定是有形象可循的。
2、培养学生的二度创作能力
如果想保证声乐作品二度创作的质量,学习作品前就要对原谱进行分析和研究。做到对创作的时代背景,作曲家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精准把控,做到对原谱有一定程度的还原,保证尊重原创,这是学生可以自行完成的,而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二度创作,通过音乐想象将自己独有的想法和独具特色的音色结合到原曲中,对作品进行一个加工从而展现出美感和魅力,在这方面学生知识尚浅,还需要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在模仿中逐渐可以找到二度创作成功的关键。
以《歌》为例,教师鼓励学生在二次创作时,要赋予作品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歌》的创作充满了浓重的时代、个性及历史气息,因此,老师可指导学生将时代审美变迁与合理化二度创作紧密相连,使创作既能体现作品的历史感,又能融入当代元素。“二度创作”与“一度创作”有根本不同,在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展示出自己独特的魅力,将个人的感悟与创新融入其中,激发作品内隐含的全新元素。如此,演唱者既能在音乐表演中既能保证高质量的二度创作成果,同时也能确保演唱的质量。为观众带来美妙的视听盛宴。
3、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作曲家对作品的创作都是与社会和生活实际相关的,音乐想象也是如此,它不是凭空捏造,一定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正确的世界观尤其重要。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让学生走向歪路。音乐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教师需要做的是让学生多听积极的音乐,少接触消极没有营养的音乐,多学习一些专业性的音乐视频,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审美有了自然也就有了更多想象的空间。进而才能实现对作品的升华,使之成为更具美的演唱。
(二)学生层面
1、养成勤思考的习惯
听众可以感同身受的作品一定是演唱者的情感表达打动了听众,对生活素材和经验的积累愈丰富,对于作品的理解和表达就愈到位。一个勤思考和分析的好习惯可以提升自己的音乐想象思维。所以学生在学习一首作品时,要养成勤思考和分析的习惯,盲目学习不会事半功倍,思考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让自己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想象作品的意境才是关键,这样演唱出来的作品才是最打动人的。久而久之音乐想象思维会逐渐成熟,二度创作更具创造性。
2、多参加舞台实践
声乐演唱本身就以实践为主,很多同学在课下学习时能兼顾自己的不足,但是一上舞台就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演唱效果大打折扣,对此本人也有同感:在舞台上因为心理因素情感表达不尽如人意。这正是舞台实践经验较少的原因,通过多次参与实践活动并善于积累舞台经验,同时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同学们便能展现自我真实的潜力。因为每次用心的演唱都将为塑造角色与传达情感带来宝贵的经验。久而久之,参加舞台实践的次数增多,音乐想象也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结语
在声乐学习中音乐想象是演唱的重要前提,它能提升演唱者的音乐修养、提高声音表现力,使演唱者能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想象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音乐想象亦是如此。在日常的学习中演唱者需要多听多看,学会拓展作品的内涵,培养自己二度创作的能力,建立音乐想象思维,以此来提升在声乐作品演唱中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但切勿操之过急,音乐本身具有抽象性,慢慢积累和学习必定会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王晓书,葛海河.声乐演唱中演唱者的审美想象和情感的重要性研究[J].黄河之声,2019,(03):40.
[2]吕浩宾.音乐想象对于声乐表演的影响研究[J].四川戏剧,2018,(06):137-139.
[3]曹文瀚.钢琴演奏中聆听与音乐想象的价值与运用[J].艺术大观,2022,(25):39-41.
[4]徐雅琴.张瑞艺术歌曲《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技巧分析[D].云南艺术学院,2022.
[5]周静.“音乐想象”在演唱活动中的作用[J].音乐探索,2007,(04):70-73.
[6]姚佳艺.探究声乐艺术中声乐表演的二度创作[J].戏剧之家,2022,(20):66-68.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9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