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国家的宝贵遗产。为了有效传承这一遗产,国家已经制定出相关政策,并致力于在2025年之前构建一个完善的传承体系。更为重要的是,计划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各类教育环节,使其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职学生作为青少年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正处于技能学习和思想成长的关键时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能够助力他们更好地形成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塑造他们的良好品德和职业道德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也一再强调,在教材中要体现中华文化的传承。在高职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积极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够深入理解、真正继承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与德法教育的内在联系
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与法治精神。在个人修身方面,传统文化强调以君子为理想人格,注重培养个人的道德素养和品格。在家庭道德方面,传统文化以孝悌为核心伦理,将家庭伦理道德视为社会道德的基础。在社会道德方面,传统文化以仁义为基本规范,强调“仁者爱人”和“推己及人”的道德实践原则,讲求忠恕之道、诚信为先、良善为本等交往原则,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平等相待。在政治道德方面,传统文化倡导以天下为己任的道德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传统文化在塑造青少年品格中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一点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在青少年品质塑造中学习并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凸显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能塑造青少年健全品格的基石。《孟子》中提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强调了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传统文化通过历史典故、先贤事迹等方式,将这种精神传递给青少年,激励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勇往直前。青少年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学习传统礼仪,学会尊重他人、注重礼节,形成良好的社交习惯。
德法课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历史的深厚积淀,蕴含着崇德尚义、孝悌忠信、和谐共生等诸多核心价值观念。优秀的思想观念在历代经典中得以深刻阐释,并被视为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学生系统学习传统文化,能够深入领会这些价值观念的内涵,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为德育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传统文化中,孔子所倡导的仁爱之道、老子所阐释的道德哲学,以及孟子强调的人伦观念,都体现了对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追求和对道德品质的高度重视。同时,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学生的文化认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学习诗歌、绘画、戏曲等传统文化元素,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面貌,进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学习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楷模和英雄人物,学生能够在道德层面获得启迪,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
创新思路: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法课堂
经典诵读:引入经典文献,感悟先贤智慧。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法”课堂,是深化德育教育、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举措。老师引入经典文献,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悟到先贤智慧,从而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行为上得到规范。
在“德法”课堂,老师结合《论语》中的经典论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阐述德治与法治的相辅相成。老师用这句话告诉学生,要以道德引导自己,用礼仪规范行为,人们就会有羞耻之心,自觉遵守法律。发挥经典论断对学生行为思想的指导作用,体现出先贤对道德情感的深刻认识,也为老师提供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在引入经典文献的过程中,老师应注重语句的规范性和学术用语的准确性,实时判断学生是否正确理解先贤的思想精髓。发挥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结合经典论断与现实生活,从而更好地领悟先贤智慧,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
历史故事:讲述法治典故,传承历史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法”课堂,老师讲述法治典故传承历史文化,深化学生对法治精神的理解,丰富课堂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在课堂上,老师结合经典案例,如“皋陶治法”的故事阐述法治的重要性。皋陶作为古代著名的司法官,他坚持公正、明辨是非,为后世树立法治的典范。老师带领学生分析这一案例,了解到法治的核心是公正与平等,对于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艺术:结合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提升审美情趣。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法”课堂,结合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提升学生审美情趣,深化他们对德治与法治理念的理解。灵活性应用跨学科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感受道德的力量,从而培养高尚的品德和法治精神。在课堂上,教师展示经典的书法作品,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引导学生欣赏其流畅自然的笔法和和谐统一的整体布局,基于书法作品,学生领悟书法中所蕴含的秩序与和谐之美,与法治精神中的公正与协调相契合。另外,教师结合绘画作品,如徐悲鸿的《马》等,引导学生感受画家通过笔触和色彩所传达的道德情感,鉴赏作品中深厚的艺术价值,发掘其蕴含的丰富道德内涵,帮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思考道德与法治的关系。根据具体授课内容,教师选择结合合适的经典案例,如历史上的法治故事或道德典范,帮助学生将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行程联系,让学生在艺术启迪下,更深入地理解德治与法治的重要性,从而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
实践活动: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的德法实践活动,增强体验感。以经典案例为载体,教师设计诸如模拟古代庭审、传统道德故事演绎等实践活动。例如模拟古代庭审,学生扮演法官、原告、被告等角色,亲身体验古代司法程序的严谨与公正。通过传统道德故事演绎,学生则在扮演过程中深入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加深对德治的理解。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德治与法治的重要性。
实施策略与建议
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教学能力。组织教师参与专门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修班或工作坊,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教师系统学习经典文献,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智慧。结合专家指导和同行间的交流,拓展教师文化视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鼓励教师打破学科界限,与文史哲等领域的学者展开合作,敦促“德法”教师更全面地理解优秀传统文化与“德法”教育的契合点,从而在课堂上更自然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合作研究还帮助教师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和道德观念,为教学提供宝贵素材。
举办教学观摩和经验分享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平台。“德法”老师观摩优秀教师教学实践,从中获得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并基于此建立一个汇集经典文献、教学案例和多媒体资料等资源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库,由优秀教师牵头,发挥资源库的积极作用,为教师提供便捷的教学支持,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教材编写: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德法教材。挖掘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选取与德法教育紧密相关、具有代表性和教育价值的元素。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注重保持原有文化元素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结合德法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进行合理改编和整合,穿插经典文献的引用、传统故事的讲解、历史人物的介绍等,使学生在学习德法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除此之外,在编写教材时,应结合传统文化元素与德法知识,形成有机统一的教学内容。在德法教材中引入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将传统礼仪规范与现代社会礼仪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和社交能力。根据教学计划在教材中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相关的实践活动、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德法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校企合作:拓展校外资源,丰富德法课堂内容。积极与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等校外文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适合德法课堂的文化教育资源。根据教学需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的法治展览,或邀请艺术馆举办传统文化主题的画展,将校外资源引入课堂,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邀请校外专家学者进校园举办讲座,借助专家学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研究和独特见解,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学生在讲座中可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法治思想等,加深对德法课堂内容的理解。
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将更多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引入课堂。发挥虚拟现实技术的作用,模拟古代法庭审判场景,或者利用在线数据库查询古代法律文献,让学生在互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传统文化节庆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家校共育:引导家长参与,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通过家长会、线上交流平台等形式,定期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重点向家长阐述传统文化对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精神培养的积极作用,以实例和数据为支撑,让家长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同时,邀请家长分享自己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或者与学生共同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职业发展的关系,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家长与学生之间的理解。
鼓励家长在家庭中注重餐桌礼仪、待人接物之道等传统礼仪的传承,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引导家长传承家风家训,讲述历史故事,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为了进一步加强家校合作,可以由“德法”老师主导成立家校合作委员会或家长学校。通过平台定期举办经典诵读、传统手工艺制作、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讲座等传统文化主题活动。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借助学校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等平台共享教育资源,为家长提供学习支持和指导。例如上传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讲座、电子书籍等资料,方便家长随时学习。开设在线咨询服务,解答家长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疑问和困惑。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相信能够在高职院校中有效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精神。
在探索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法”课堂的创新思路过程中,“德法”老师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将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德法教材,拓展校外资源,以及引导家长参与,可构建多元化、互动性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领略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和法治精神。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面向传统文化,“德法”课程老师必须继续深化研究,探索更多创新性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在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坚定法治信仰的新时代青年贡献智慧和力量。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9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