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苗族芦笙文化的起源、制作技艺及多种表演形态。芦笙作为苗族文化的音乐之魂,不仅渗透在苗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他们表达情感、传承历史的重要载体。文章详细描述了芦笙的制作过程,展现了工匠们的智慧与匠心。同时,通过对贵州贵定县的鼓龙鼓虎一长衫龙和纳雍县的“滚山珠”等芦笙表演形态的研究,揭示了苗族芦笙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然而,这些古老的文化表现形式正面临濒危状态,亟待加强保护与传承。为此,文章提出了加强传承人培养、开展技艺传承活动以及数字化保护等有效措施,以期让苗族芦笙文化得以永久留存并继续繁荣发展。
关键词:苗族芦笙文化,芦笙制作技艺,传承与保护
早在唐代,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便已开始精心制作芦笙,并借助这一独特的乐器,悠扬地传承与表达他们的丰富文化。在那个时代,诸多技艺高超的芦笙吹奏家如璀璨星辰般崭露头角,他们以无与伦比的才华,为贵州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浓厚的艺术气息。古代的进京朝贡者,曾携带芦笙踏入皇宫的深宫大院,为朝廷献上精彩的演奏。他们的音乐深深打动了朝廷的官员们,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与尊重,这足以证明芦笙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力。
苗族作为芦笙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之一,其制作芦笙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及民族学研究的成果,苗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自己的智慧与勤劳开发了贵州这片神奇而富饶的土地。而芦笙,作为他们文化的重要象征,始终伴随着苗族人民的生活与历史。在苗族聚居的地区,工匠们凭借着世代相传的技艺与秘方,制作出了音色优美、工艺精湛的芦笙。这些芦笙不仅在本地广受欢迎,还远播至周边地区的各个苗族村寨,成为当地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芦笙文化在苗族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与发展。每年的重要节日和庆典活动上,苗族人民都会身着盛装,手持芦笙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他们的传统文化与美好生活。这些活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也为外界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去深入了解和欣赏苗族芦笙文化的独特魅力。如今,芦笙已经成为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的悠扬旋律将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见证着苗族人民的传统文化与生活的繁荣发展。
一、苗族芦笙的起源传说
苗族芦笙的起源,深藏于一段古老而动人的传说之中。在遥远的苗岭山脉之下,静卧着一座充满生机的苗家山寨。在这座寨子里,居住着百余户人家,其中有一对年迈的夫妇,他们的生活因一颗掌上明珠般的女儿而充满欢乐。随着岁月的流转,这位姑娘出落得如花似玉,她的美丽和聪慧无人能及。她的女工活计在苗家山寨中也是首屈一指的,无数苗家青年都为她倾倒,然而她的心却独独被一位名叫摩沙的年轻猎手所吸引。[1]
摩沙是一位英勇无畏的猎手,他的父亲曾命丧虎口,于是他自幼便立志要杀死猛虎,为父报仇。他苦练武艺,终于练就了一身超凡的本领。后来,他不仅杀死了猛虎,还射死了鹰精,为民除害,赢得了人们的敬仰。有一天,姑娘独自挎着篮子,踏入深山采摘野果。她欢快地哼着山歌,全神贯注地采摘着。突然,一只凶猛的白野鸡精从草丛中窜出,叼起她飞奔而去。就在这危急关头,摩沙为追赶一只梅花鹿恰巧路过此地。他眼见一只白野鸡精叼着一个人在奔跑,立刻搭箭拉弓,一箭射中了白野鸡精,救下了姑娘。他嘱咐姑娘山里危险,要她赶快回家,然后便继续他的打猎之旅。姑娘回到家后,整日泪流满面,茶饭不思。她向父母哭诉了那天在山上的遭遇以及摩沙救她的经过,并坦言自己已经爱上了这位英勇的猎手。摩沙打猎回家后,也陷入了对那位姑娘的思念之中。他眼前不断浮现出她那如花似玉的倩影,心中也泛起了层层涟漪。他不再上山打猎,而是整天在村寨里游荡,希望能再次见到那位姑娘。姑娘的父母见女儿如此伤心,心中焦急万分。多才多艺的老父亲为了哄女儿开心,便砍来竹子制作了一支精巧的芦笙。他用芦笙吹出优美动听的曲子,姑娘听到这音乐声,终于破涕为笑。这悠扬的芦笙声回荡在苗寨之中,引来了许多青年前来向老大爹请教制作和吹奏芦笙的技巧。
为了纪念这一趣事并寻找女儿的心上人,老人决定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芦笙比赛。远近苗家各寨的青年都纷纷前来参赛,数十支芦笙齐奏,场面十分壮观。在比赛中,摩沙以精湛的吹奏技巧赢得了姑娘的芳心,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为了纪念这一佳话并庆祝苗家的欢乐与生机,每年的五月初五被定为苗家花山节。在这一天,苗家各寨都会举行盛大的芦笙比赛和庆祝活动。从此,芦笙成为苗家人的良伴密友,每逢劳动之余、婚嫁喜庆之日以及逢年过节时都要吹奏芦笙和跳芦笙舞。
如今,在苗乡的花山节上,各村寨的芦笙能手云集于此,四面八方各兄弟民族也都赶来观看。寂静的青山翠谷顿时变成了芦笙的海洋、芦笙的世界。漫山遍野人头攒动,芦笙的吹奏声和男女的对歌声此起彼伏,震荡山谷。每年的这一天,男女青年都在芦笙舞中选择伴侣、互诉衷肠、赠送信物;老人们也来这里摆谈丰收、回忆过去的趣事。获胜的寨子和芦笙手受到人们的赞扬和敬仰,获胜的小伙子更是成为年轻女子心中的偶像。在苗家青年的恋爱中,芦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递着美妙的“语言”和情感。当恋人关系确定时,芦笙便是见证爱情的“红娘”;当互诉衷肠时,芦笙则传递着深情厚谊的誓言。
二、芦笙制作技艺研究
芦笙,作为苗族文化的音乐之魂,渗透在苗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节日庆典的欢声笑语中,它是欢腾的旋律引领者;在庄重祭祀仪式的神秘氛围中,它是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在贵州省雷山县的群山之间、凯里市舟溪镇新光村的田园风光里,以及云南省大关县的秀美河谷中,芦笙的乐声与苗族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成为他们表达情感、传承历史的重要载体。
苗族芦笙的种类之繁多、形态之多样,令人叹为观止。高排芦笙以其高亢激昂的音调,引领着庆典的欢乐氛围;芒筒则以其低沉浑厚的音色,为庄重的祭祀仪式增添神秘色彩;大芦笙气势磅礴,如同苗族人民的豪迈性格;多管芦笙技巧繁复,展现了演奏者的高超技艺;小芦笙则以其小巧玲珑的身形和清脆悦耳的音色,深受人们喜爱。每一种芦笙都承载着苗族人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音乐审美。[2]
在芦笙的构造上,每一部分都凝聚着工匠们的智慧与匠心。笙斗,作为整个乐器的支撑和共鸣腔体,其选材与制作都至关重要。工匠们会精心挑选纹理清晰、质地优良的木材,经过巧妙地加工和打磨,使其既坚固耐用又美观大方。笙管则是芦笙发音的咽喉,其选材和制作同样不容小觑。通常选用生长三年以上的优质白竹制作笙管,以确保音质纯净、音色优美。而簧片作为芦笙发音的源泉,其制作更是需要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多由响铜制成的簧片,经过严格的尺寸计算和设计,才能产生悦耳动听的音律。共鸣管则如同扩音器一般,将芦笙的声音放大并传播出去,使得演奏更加震撼人心。
笙斗,作为芦笙的主体部分,承载着整个乐器的共鸣与发声。在制作时,工匠们会精心挑选杉木、松木或梧桐木等优质木材进行制作。其中,杉木因其纹理清晰、质地松软且少有疤节而被视为制作笙斗的最佳材料。经过巧妙的加工和细致的打磨,成型的笙斗外观呈现出优雅的纺槌形,尺寸恰到好处,既符合乐器的发声需求,又展现了苗族工匠的审美追求。其淡黄色的外表涂上一层光亮的桐油后,木纹清晰可见,整体外观极为美观,因此也享有“金芦笙”之美誉。在制作笙斗的过程中,工匠们会将整块毛坯料巧妙地从中破为两半,然后分别精心挖掏出内膛。这一步骤需要极高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以确保笙斗的内部结构既符合发声原理,又坚固耐用。待装入笙管后,再用胶粘合,外部则用细篾精心箍上五至七圈,以增强其整体的牢固性。值得一提的是,在笙斗的细端,工匠们还会巧妙地接上一根长约15厘米、外径约1.8厘米的竹管作为吹口。这一设计不仅美观实用,使得演奏者能够更加舒适地吹奏芦笙,更彰显了苗族工匠的巧思与匠心。
而笙管作为芦笙发音的关键所在,其制作工艺同样不容小觑。它们被呈75°~90°角纵向插入笙斗中,排列整齐而有序。这些笙管多为六管设计,但也有四管或八管的变种。每根笙管在入斗处都装有一个精心制作的铜制簧片,这些簧片形状各异,有长方形、梯形、菱形或三角形等多种样式。这些不同形状的簧片在发音时会产生不同的音色和音高,从而为芦笙带来丰富多彩的音色表现。而每根笙管近斗处都开有一个圆形按音孔,这一设计使得演奏者能够轻松控制音高与音色,实现更加灵活的演奏技巧。在选材上,笙管多选用白竹制作。这种竹子具有竹径细、竹节长、粗细均匀且竹壁薄等特点,是制作笙管的理想材料。工匠们通常选择直径约1.2厘米、每节长约40~50厘米的优质白竹进行制作。而为了获得最佳的音质与坚固度,他们还会特意选择生长3年以上、在冬至到立春前砍伐的竹子进行制作。这时的竹管不仅竹质坚韧、表面光亮美观,而且不易被虫蛀,能够确保笙管的耐用性与音质稳定性。不同音高的苗族六管芦笙中,笙管的高度也各不相同。从最高音笙到倍低音笙,高度逐渐递增,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音域。这种精妙的设计不仅体现了苗族工匠对音乐的深刻理解与精湛技艺,更使得芦笙在演奏时能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音色与音乐表现力。
而簧片的制作更是芦笙制作中的一项绝技。这些用响铜精心制作而成的簧片是芦笙发音的源泉。《尾蕉丛谈》一书中详细记载了簧片的制作方法和尺寸要求。制作时需要经过多道工序与精细的调校,特别是“火炙”这一独特工艺,更是使得簧片在吹奏时既省力又能够发出清脆响亮的音色。当然,簧片也可以用黄铜制作,但其发音效果却远不及响铜制的簧片来得脆亮动听。这一环节对工匠的技艺要求极高,稍有差池就会影响到芦笙的音质和演奏效果。
最后要提到的是共鸣管的设计。这些套在笙管上端的竹管能够使得芦笙的音量明显增大,为演奏带来更加震撼的音效体验。它们多用毛竹制作,长度与音高紧密相关。在演奏时,共鸣管能够将笙管发出的声音进行放大和扩散,使得音色更加洪亮、浑厚。这种精妙的设计不仅提升了芦笙的音响效果,更彰显了苗族工匠对乐器制作的深刻理解与卓越创造力。他们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改进,创造出了这一独特的乐器制作技艺,为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芦笙的几种表演形态研究
(一)贵州贵定县鼓龙鼓虎一长衫龙:濒危的苗族芦笙文化
鼓龙鼓虎一长衫龙,是贵州苗岭山麓小花苗聚居的贵定县新埔乡谷撒村一种深厚的文化传统,其历史可追溯至千年以上。这一文化表现形式以芦笙为核心,融合了音乐、服饰和仪式等多种元素,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创造出的独特艺术瑰宝。据《大宋中兴史话》记载,鼓龙鼓虎一长衫龙与宋代苗族将士黑蛮龙紧密相关。他跟随岳飞抗金立功,被封为龙虎将军,其英勇事迹和悲壮结局被苗族人民以长衫龙的形式纪念。长衫龙原是丧葬和祭寨神仪式中的重要环节,如今已拓展至重大节日集会、婚嫁、立房等传统活动中,成为增进情谊、娱乐竞赛的重要活动方式。[3]
在长衫龙表演中,芦笙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独特的乐器笙管粗长,声音低沉浑厚,能够演奏出富有韵律感的音乐。演奏者身着特色服饰,手执芦笙,自吹自舞,将音乐与动作紧密结合,形成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
芦笙的音乐为长衫龙增添了独特的韵律美,使得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力。在长衫龙表演中,芦笙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都得到了充分地展现,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了苗族芦笙文化的独特魅力。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和外来文化的影响,长衫龙这一古老的文化表现形式已经面临濒危状态。目前,仅有一个寨子的不足三十人能够完整地表演长衫龙,其传承与保护亟待加强。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苗族芦笙文化,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首先,应该加强传承人的培养,让更多的人学习和掌握长衫龙的表演技巧和芦笙的演奏技艺。其次,可以开展长衫龙技艺传承活动,推动其进校园、进社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同时,也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长衫龙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传承,让这一古老的文化形式得以永久留存。
(二)贵州纳雍县“滚山珠”:苗族芦笙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是贵州省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一种流传甚广的苗族芦笙文化表现形式。其苗语名称为“子落夺”,意为“用身体滚倒荆棘”,蕴含着深厚的民族历史和文化内涵。[4]
作为一种以芦笙为主要乐器的综合性民间艺术,“滚山珠”在表演形式上独具特色。演员们手执芦笙,通过吹奏和技巧性动作的结合,展现出粗犷豪放、高难惊险的艺术风格。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滚山珠”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和技巧,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体系和艺术魅力。
芦笙作为“滚山珠”的核心乐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音乐旋律优美动听,能够表现出苗族人民的情感和生活状态。演奏者们通过精湛的吹奏技巧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将芦笙的音乐与“滚山珠”的表演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滚山珠”的起源与苗族祖先的大迁徙时期紧密相关。据传说,为了纪念那些用身躯为族人滚出通道的英勇青年,苗族人民创造了这种独特的芦笙文化表现形式。因此,“滚山珠”不仅是对苗族同胞坚韧与无畏精神的展现,更是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一种深刻缅怀。随着时间的推移,“滚山珠”逐渐从单人表演发展为多人群体表演,其表演形式和技巧也日趋复杂。演员们围绕梭镖或水碗进行跳跃、翻滚等高难度动作,同时吹奏芦笙,将音乐与动作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幅幅生动而惊险的画面。
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保护和扶持下,“滚山珠”这一原本势弱的传统艺术形式得以重新焕发生机。如今的“滚山珠”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和表现手法,使其更加丰富多彩。同时,“滚山珠”也从单一的表演形式发展成为集歌、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形态,成为独特而丰厚的历史文化结晶和中国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滚山珠”作为贵州省纳雍县一种独特的苗族芦笙文化表现形式,承载着深厚的民族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加强对其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作出新的贡献。同时,也可以推动“滚山珠”在国内外舞台上的交流与传播,让世界更加了解和认识中国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结语
苗族芦笙文化,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璀璨明珠,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民族情感。从贵州贵定县的鼓龙鼓虎一长衫龙,到纳雍县的“滚山珠”,我们看到了这一文化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传承与演变。它们以芦笙为核心,通过音乐、服饰和仪式等多种元素的融合,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民族风情。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苗族芦笙文化面临着传承与保护的严峻挑战。许多传统的表演形式和技艺已经濒临失传,亟待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这不仅是为了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更是为了尊重和传承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苗族芦笙文化的研究与宣传,提高公众对其价值的认识和尊重。同时,也要积极培养传承人,支持他们开展传承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苗族芦笙文化。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传承,让这一古老的文化形式得以永久留存和广泛传播。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期待苗族芦笙文化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通过与现代艺术、教育、旅游等领域的结合,让更多的人亲身感受和体验到其独特的魅力,为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黄平县地方史志办公室,黄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黄平县民间文艺家协会编.黄平苗族芦笙文化[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15,6.
[2]潘琼阁编.侗族芦笙传承人张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2.
[3]王珺作.苗族芦笙舞鼓龙鼓虎长衫龙的文化溯源与现代传承[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22,9.
[4]吴辉林作.贵州苗族芦笙文化概览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素质培养读本[M].2021.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9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