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洛克时期是西方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上半叶发展的艺术文化。主要体现在歌剧体裁的兴起出现、世俗音乐的蓬勃发展,以及器乐的深入发展。这一时期杰出的艺术作品有罗马的巴洛克建筑群,大教堂的壁画和绘画、西欧歌剧院的形成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器乐的制造在这一时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音乐创作家们开始根据各自的长处发展不同方向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发展了音乐的其他体裁。这些都为后来器乐的发展及作品的出现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关键词:巴洛克时期,器乐,音乐发展
一、背景内容
在17-18世纪,巴洛克时期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矛盾的,总是感到自己生活在充满痛苦的尘世和无法实现的和谐与秩序的天堂世界之间,这种感觉产生了矛盾和问题。巴洛克时期的人们试图在一切事物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并寻求拥有权力、财富和力量。
这时期在音乐思想上产生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多声部的复调被同声部的和声风格所取代。这一思想上的转折导致了音乐即兴表演的繁荣发展,也标志着音乐创作的实质和语义内容开始发生变化——崇高的、没有激情的大众音乐和欢快的歌词被悲伤的戏剧性和悲剧性的画面所丰富,形成了意大利、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等国家的传统音乐化模式。代表作曲家有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蒙特威尔第、科雷利、斯卡拉蒂等。
巴洛克时期的教会和国家对音乐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作曲家在这一时期主要为教会或高层人士服务,他们创造了美妙的旋律,以新的和声形式为歌曲披上了新的外衣,创造了新的乐器组合和新的流派。许多器乐的创造在巴洛克时期达到了顶峰。例如德国工匠们制造的风琴至今仍是最好的乐器;意大利的大师们在巴洛克时代创造的小提琴和其他弦乐器,仍使它们具有当时独特的声音。
二、器乐发展
(一)键盘乐
巴洛克时期的键盘乐器以管风琴、古钢琴(羽管键琴、楔槌键琴)等为代表。
管风琴(pipe organ)是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管乐器。它由一组不同尺寸的木管和金属管以及一个演奏台(部门)组成,演奏台上有几组键盘和踏板。用V.A.莫扎特的话来说,它被认为是“所有乐器之王”。在巴洛克时代,这一乐器不仅在技术上得到了改进,其功能也得到了扩展和丰富。
管风琴起源于古希腊,发展于中世纪的意大利。14世纪,管风琴在西欧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到了巴洛克时期,管风琴的制造工艺达到了顶峰。如果说中世纪及之前的管风琴是一种简陋的作品,那么巴洛克时期的管风琴不论在工艺制造还是音色上在当时都达到了高峰。因此说巴洛克时期是管风琴制造工艺的黄金时期。
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兴盛的古钢琴家族乐器中,按照发音方式,分为击弦琴和拨弦琴两大类。即:楔槌键琴、羽管键琴。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还是被作曲家们所钟爱的拨弦古钢琴,也称羽管键琴。羽管键琴的结构原理和翼琴相似,只是拨弦的是鸟类的羽毛管。因为羽管键琴的琴键比较大,所以又被称为大键琴。
古钢琴(Clavichord)起源于欧洲,是现代钢琴的前身,通常使用在家中进行演奏。初期古钢琴的结构比较简单,琴键后端固定着一枚平头金属钉,弹奏时,通过平头钉直接敲击绷紧在木架上的金属弦而发音。这种古钢琴创造于12-15世纪之间,是一种小型的键盘弹拨乐器,形状为正方形、长方形或五角形。
羽管键琴(Harpsichord)又称拨弦古钢琴,是古钢琴的一种,演奏者通过手指敲击琴键,产生机械的拨弦运动,从而发出美妙的声音。最初,羽管键琴的形状是四角形的,到了17世纪,羽管键琴的形状变成了翼状三角形,琴弦水平排列,与琴键平行。15世纪时,羽管键琴的音域为3个八度;16世纪扩大到4个八度,直到18世纪扩大到5个八度。
维吉那琴(旧式方形钢琴)是一种小型的羽管键琴,它有一个长方形的盒子(通常没有腿),弦位于对角线。因为它发出的声音甜美、悦耳,类似于少女的音色一般,因此它还被称为处女琴(virginale)。这种乐器流行于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上半叶的英国上流贵族女性阶层中。维吉那琴的琴弦与键盘平行,每音一弦,演奏者一般可放置在腿上进行演奏。
(二)弦乐器
在巴洛克音乐文化中,弦乐器音乐也得到了发展。这主要归功于弦乐器的发展和改进。弦乐器分为两大类:弦乐器类和弹拨乐器类。现代弦弓乐器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它们的前身都是中提琴。它们出现于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初。由于音色柔和,它们在当时的管弦乐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提琴(意大利语:Viola)——是一种古老的弓弦乐器,指板上有五线谱。中提琴由西班牙文vihuela发展而来。由于中提琴的初始尺寸较大,人们在演奏时要坐在两腿之间或侧放在大腿上,因此该乐器被称为viola da gamba,即脚踏中提琴。在17-18世纪,中提琴和甘巴(当时的古大提琴)常作为独奏、合奏和管弦乐队乐器被广泛使用。
大提琴出现于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初。属于拥有低音和高音区的弦乐器,从十六世纪上半叶开始为人所知。大提琴的结构与小提琴相同,但尺寸要大得多。他们坐着演奏大提琴,将大提琴放在自己面前,用一条带尖(尖顶)的特制腿将大提琴放在地板上。四根弦以五度为单位进行调音。因此,大提琴的音域非常大(大提琴的音域达到5个八度),音色也极为丰富。
巴洛克时期的第二大类弦乐器是弹拨乐器,其中最常见的是鲁特琴(英文:Lute,源自阿拉伯语:Al'ud-“木头”)。古典时期的鲁特琴有一个优雅的梨形半身、一个带五弦琴格的琴颈、一个与琴颈成一定角度弯曲的音栓盒、一个插座式的音孔和11根琴弦(五对弦和一根高音弦)。最常见的是十六世纪的六弦鲁特琴(十五世纪出现了五弦鲁特琴)。在向巴洛克晚期过渡期间,弦的数量达到了24根。
巴洛克时代还出现了另一种非常有趣的弹拨乐器——齐特尔琴(德国齐特尔琴)。它有一个不规则形状的扁平木箱,上面17至45根琴弦(取决于乐器的大小)。最靠近演奏者的几根弦(通常为4—5根)被拉伸到带有金属音格的指板上,用戴在右手拇指上的拨子拨动,并在这些弦上演奏旋律。其余的弦用于和弦伴奏,用其余的手指弹奏。
曼陀林(意大利语:mandolino)是巴洛克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小型弹拨弦乐器,也是一种琵琶——高音琵琶,但琴颈较短,琴弦较少,用手指和拨片演奏。
巴洛克吉他于17世纪在意大利出现。这种乐器是琵琶自然演变的结果,它的音色与现代乐器相似,乐器形状出现了现代人熟悉的颈部直头,琴身变小,还出现了“腰”。当时的吉他有5个和弦(成对的弦),但也有6个和弦的吉他。
在巴洛克时代,带轮子的七弦琴非常流行——这是一种弹拨弦乐器,外形酷似小提琴琴盒。通常由两个人同时进行演奏,将琴放在膝盖上。大部分琴弦(6至8根)同时发声,通过与右手旋转的轮子摩擦而振动,旋律通过插入琴盒侧面切口的琴键进行演奏;由一根或两根独立的琴弦再现旋律部分,其余琴弦则发出单调的嗡嗡声。木轮被安装在一个通过壳的轴上,并由手柄旋转,起到“无尽之弓”的作用。这种乐器用于修道院,常用它演奏教堂音乐。
15世纪时,带轮子的七弦琴并不流行,它们在当时是穷人和流浪者的乐器。人们在简单的伴奏下进行演唱包括了歌曲、诗歌和童话故事;到了巴洛克时期,它又重新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18世纪带轮子的七弦琴成为热爱乡村生活的法国贵族的“时尚玩具”。
(三)铜管乐器
圆号是巴洛克时期非常流行的乐器——可看作拥有男高音音域的乐器。它的前身是一个狩猎角,正如它名字本身那样:“角”的意思是“森林角”。因此,号角声的第一印象与距离、自然、森林和田野有关;但号角的特点也是勇敢的、戏剧性的,它能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古代乐器生活的另一面。圆号在17世纪中期进入了管弦乐队,并以其特别悦耳、天鹅绒般温暖的音色和有着深思熟虑的抒情声音而突出。
巴洛克管弦乐队中使用的长号,是中低音区的铜管乐器。这种乐器早在15世纪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它的前身是一个摇杆管,演奏时,音乐家通过移动乐器的管,从而获得一个半音音阶。长号的外形是一个椭圆形弯曲的大金属管,其上部有一个吹嘴,它的下弯是活动的,被称为“翼”,两翼伸展时,声音减弱;两翼收起时,声音增强。
在长号的诞生过程中,它的设计几乎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变化。最早的长号乐器被称为“saccuts”。它的尺寸比现代乐器小,音域也有多种: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由于采用了半音阶,长号在当时很快便成了管弦乐队中的常任嘉宾。17世纪,长号进行的一些小的改进,于是便有了现代长号乐器的出现。
(四)木管乐器
这一时期的木管乐队包括横笛、木笛、双簧管、巴松管、四分之一管、倍低音巴松管等。
横笛——通常是指长笛,属于高音区的木管乐器。长笛的音域超过三个八度,中音域的音色清澈透明,低音域的音色震耳欲聋,高音域的音色则有些尖锐。笛子的音高可以通过吹奏,以及打开和关闭瓣膜孔来改变。在巴洛克时代之前,横笛主要用于重奏——长笛四重奏、长笛三重奏等。17世纪末,横笛开始在法国宫廷中使用,主要是作为歌剧管弦乐队的一部分(首次使用是在1667年JB-卢利的歌剧《伊希斯》中)。
在巴洛克时代,木笛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木管乐器(德语Blockflöte-“带木块的长笛”,法语flûteàbec-“带吹口的长笛”,意大利语flauto dolce-“温柔的长笛”)。它有全半音阶,可以演奏不同调性的音乐。木笛的音域超过了两个八度,从第一个八度到第三个八度。笛子是一个圆柱形的管子,吹嘴呈鸟嘴状,吹嘴内放置一个木块,留出一个小缝隙用于吹气。木笛与其他同类乐器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正面有7个指孔,背面也有一个,这就是所谓的八度音瓣。它的流动性很强,几乎可以与任何工具搭配使用。
巴洛克时期的另一个主要乐器之一是双簧管——高音区的木管乐器。如:穆尔双簧管、狩猎双簧管、英国管、男中音双簧管。它的音色悠扬,高音区的音色也是十分的尖锐。当时几乎所有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都为双簧管及其他各种乐器创作过作品。当时可谓是双簧管的“黄金时代”。1664年,宫廷指挥家兼作曲家J.B.卢利为新乐器创作了一首进行曲,并将其纳入了宫廷管弦乐队,从此双簧管也成为军乐队的一部分,并与巴松管一起传遍了整个欧洲。在当时双簧管常被用于歌剧管弦乐队、宫廷芭蕾舞表演、清唱剧、大合唱,并被广泛用作独奏和合奏乐器。双簧管的曲目以巴洛克时代的作品(巴赫及其同时代人的作品)和古典主义作品(莫扎特的作品)为主;浪漫主义作曲家(舒曼)和当代作曲家的作品较少进行演奏。
巴松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直到18世纪末,巴松管才在管弦乐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巴松管(意大利语fagotto,字面意思为“结、捆、编织”,德语Fagott,法语basson,英语bassoon)是一种低音、次中音和部分中音乐器。最常见的是该乐器的中低音域。
低音巴松管是一种与巴松管类型和装置相同的乐器,但在其内部封闭了双气柱,这使得它的声音比巴松管低八度。它通常用于加强管弦乐队的低音声部。低音管是管弦乐队中最大的管乐器。低音管的声音非常低,像管风琴一样,能够从管弦乐队的整体声音中脱颖而出,增加和弦的重量感和丰富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过程中,巴松管成为歌剧管弦乐队中的一部分;在一些歌剧中,使用了多达五支巴松管;并且还非常容易并成功地进入了军乐队,与单簧管、双簧管和圆号一起进行演奏。
(五)打击乐器
定音鼓出现在公元前六世纪,当时小型的定音鼓开始传入罗马,大型的定音鼓音乐在15世纪开始被广泛传播。在当时定音鼓一般在军队中演奏,被看作是富有和高贵的标志,后来逐渐用于古典音乐中。
定音鼓是一种具有一定音高的打击乐器,有大、中、小三种,鼓皮使用牛、羊、驴皮,或使用合成材料均可制成。定音鼓的鼓槌一般采用短木槌,根据乐曲不同采用软硬、大小不同的鼓槌。鼓槌的选择对演奏出的音质有很大的关系。槌头大的鼓槌可用于演奏丰满、洪亮的声音;中等槌头的鼓槌适合于强度适中,偏于轻快的音乐;小槌头的鼓槌适用于技巧的演奏。定音鼓还有一个踏板装置,让乐手可以调节鼓皮的张力,从而调整鼓的音色。这使得定音鼓成为唯一能发出特定音符的鼓。
结语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是文艺复兴之后又一音乐发展十分迅速的时期,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体裁大多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体裁,但同时也进行了其他体裁的音乐发展,其中包括歌剧的出现以及器乐工艺及作品的发展,这些体裁在巴洛克时期逐渐走向与当时声乐作品相同的地位。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文化艺术价值对当今艺术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我国所有的音乐教育中,弦乐、键盘和管乐的曲目基本上都包括了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因此,我们对巴洛克时期音乐文化方面的研究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Berezin,V.V.Duhovye instrumenty v muzykal’noj kul’ture barokko/V.V.Berezin.-Moskva:Muzyka,2000.-388s.
[2]Protopopov,Vl.Ocherki iz istorii instrumental’nyh form XVI-nachala XIX veka/Vl.Protopopov.-Moskva:Muzyka,1979.-327s.
[3]American Literatury History.[Electronic resource].-URL.https://www.alh.oxford-journals.org-Access date:08.07.2019.
[4]余志刚.西方音乐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欧阳韫.古典音乐演出的复古风气[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02).
[6]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20.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9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