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VR 技术与传统绘画艺术的融合发展 —以解构主义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4-08-02 10:21:2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在VR艺术中,艺术家可以通过解构主义的手法打破传统艺术的规则和结构,通过VR技术来重新探索现实和虚拟之间的关系。艺术家可以利用VR技术对现实世界进行解构和重新构建,创造新的视觉语言和表现形式。通过这种方式,VR绘画可以呈现复杂和多维的艺术作品,引发观众对现实和虚拟之间关系的思考和探讨。
 
  一、VR艺术与传统绘画艺术的比较
 
  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创造一种富有表现力和具有召唤结构的幻想,在任何形式的作品中,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感知都离不开主观感受。在VR艺术中,VR作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的价值在于打破传统艺术的界限,突破艺术的表现领域。实际上,VR艺术与传统绘画艺术是有共通之处的。中国绘画具有最高审美价值的就是文人画,文人画的内容都是想象出来的,而并非现实中的具体某个事物,因此文人画的内容具有虚拟性,但是文人画想要召唤的人们情感又是真实的。VR艺术同样也强调“实”,而不是“虚”,它想要提供的是沉浸感的真实,只是VR艺术与传统绘画艺术的载体不同。VR艺术重构了时间存在,重塑了空间代入,技术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支撑使得艺术的发展有了无限可能。一件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于引起人们的想象,让接受者共情或者是再创造。
 
  美国艺术家乔治·皮斯利一直致力于将VR技术与艺术作品融合于一体,他利用VR技术描绘了梵高眼中的星空(图1)。当观看一幅用传统技术表现的油画时,人们通过画家在画布或纸上涂抹的痕迹来感受画家想要表达的世界;当观看到摄影作品时,人们感受到的是艺术家对题材的选择和对光影的表现;而人们在观看VR艺术作品时,仿佛置身其中,离艺术家又进了一步,在以沉浸式的方式直观感受艺术家的世界。
 
\
 
  二、科学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本雅明的技术主义艺术理论表明,当艺术生产关系与艺术生产力发生矛盾、阻碍艺术生产力发展时,社会出现艺术革命,新的艺术技巧就会产生,从而打破旧的艺术生产关系,促进艺术向前发展。科技促进绘画艺术产生多次变革,从最早的坦培拉技术到14世纪末凡·艾克兄弟发明的油画颜料,绘画可以逐层覆盖,呈现丰富逼真的色彩,具有立体感。19世纪上半叶摄影技术的出现,使许多画家直接采用照片为素材,取代了写生,例如莫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就有照片的底子,用照相机的取景法形成一种新的构图法。20世纪计算机的出现,电脑绘画开始产生,从此绘画不仅可以是二维的也可是三维的,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动画。如今的VR技术,再一次为绘画提供了一种新的算法,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科学技术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艺术创作变得更加多样化、便捷和前卫。具体体现在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工具和媒介,例如数字绘画、虚拟现实、影像处理等,这些新技术使得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化。同时,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平台,使得他们的作品能够被更多人看到和分享,同时也促进了艺术市场的发展和艺术产业的繁荣。另外,3D打印、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也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挑战,艺术家可以通过这些技术创作更具未来感和创新性的作品。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使得艺术作品丰富多彩,推动了艺术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三、VR绘画艺术与解构主义的关系
 
  艺术是将身体的内在之力化为各种空间的创造活动。在传统绘画作品中,影响作品好坏的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外在因素就是画家的技术,最重要的内在因素就是作品是否气韵生动,而气韵生动的内涵就在于“气”,是最能体现画家的观念、情感、想象力等对艺术生命的表达,也是画家想要传达的空间。在摄影作品中,摄影技术利用的是光的成像原理,因此人们可以把摄影作品理解为光的空间形式,这是一种视觉的感受。在CG技术和VR技术中,共同表现的是赛博空间,人们能感受到的是视觉和听觉,甚至将来有可能出现触觉、味觉、嗅觉等。不论是在摄影作品的光的空间里,还是在CG技术和VR技术中的赛博空间里,这种身体联觉就是人们感知艺术作品的框架。真实空间是人们可以用身体感知到的真实存在的空间,而身体联觉实际上就是身体感知,这两个概念是可以画等号的。但是显然,赛博空间和真实空间并不能画等号,所以人们需要把赛博空间中的身体联觉看作是真实空间中身体感知的可替换感知框架。
 
  德里达将语言看作是现实事物的心理拟像,这必然导致了原物的不在场。但是事实是语言中意义的表达已经存在于对真实事物的参照中,因此德里达还将这样的心理拟像称为“延异与替补”。如果说语言是真实空间在心理上的延异,那么根据可替换感知框架间的对等性原理,则可以将身体联觉看作是真空空间在身体感知上的延异,VR绘画艺术与触觉的结合可以进一步加深受众的沉浸感体验。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触觉的存在,视觉与听觉也就不存在了;而没有其他身体联觉的存在,触觉是可以单独存在的。”触觉是以身心愉悦为前提的力的交互运动。在VR技术中,由触觉延伸出的触觉交互技术,是受众感受到的无机体的力,现实生活则是有机体的力的交互。但不论是有机体的力还是无机体的力,它们都属于人类生命能量的外化形式,就像用VR技术呈现的绘画作品则是物理意义的能量信息,也是真实事物的延异与替补。在美国艺术家乔治·皮斯利的星夜立体模型中,虽然模型失去了所有原始笔触,但因为沉浸感给人们带来了对改变自己生存方式的渴望的体验,这就是VR艺术作品的价值与优势。
 
  四、解构主义中VR绘画艺术的交互特质
 
  VR绘画艺术的兴起,也是人机交互形式演变的结果。人机交互形式的演变从单向的信息传递,如报纸、广播、电视,直到互联网的出现,有了双向的交互体验,如电脑、手机和VR技术。虽然目前VR绘画技术发展不够成熟,但是世界各地仍然不断有新的创作者出现,有些是从传统绘画中转型至虚拟现实绘画,有些是为了通过VR技术研究已有的传统绘画的再创造者,还有一些是之前活跃在其他领域的人士。可见VR绘画的创作者已经不限于传统绘画艺术家,VR艺术有潜力作为第十艺术诞生。
 
  VR绘画艺术因为有了技术的支撑,因此区别于传统绘画艺术。对观众来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二者的交互性上。传统艺术结构独立,在本雅明看来它的意义确定,容易解读,观者会被作品所吸引,在接受中移情,因此属于弱交互的艺术作品,是单向的信息传递的交互类型。而属于强交互类型的游戏,在受众体验中,由于游戏不同关卡的设置它的叙事性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可以在交互中根据体验者的选择展开叙事的进程,改变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虽然如此,游戏的整体结构依然没有变。
 
  但是在VR艺术作品中,包括增强现实与混合现实的作品,例如增强现实作品《追星的影子》(图2),在一个64平方米的房间里,整个房间的明暗和影子根据观众的光线移动,仿佛进入虚拟空间。光、影、立体错觉、投入环境等所有界面都成为叙事的一部分,根据观众的位置而展开故事的进程,进入故事的各个阶段。在这个作品中,故事的内容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结构,而是随着不同体验者的不同交互方式,艺术作品有了属于观众独有的交互体验和故事内容,因此作品对每一个观众的意义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作品本身并没有固定的结构,德里达将这样的不确定性结果称为延异。在强交互媒体中的艺术作品的结构是由交互者的选择决定的,它取消和否认意义的确定性与终极性,打破传统艺术欣赏方式既定的思维,突破了弱交互方式理念的局限与束缚。《追星的影子》如果没有观众的参与,作品就会处在未完成状态时的无意义或意义的不确定性中,也是处在由观众交互之前的碎片化的本然状态。
 
\
 
  五、结语
 
  不论是传统的艺术还是VR艺术,前者是有作者的观念和情感的生命力的外化,后者则是物理意义的能量信息的外化,它们共同处于不同的源于潜意识的外化形式,这些艺术作品中生命力的表达中承载着人类对改变自己生存方式的渴望。人们喜欢梵高的《星夜》,因为在这幅油画作品中,可以感受到画家作画时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后印象主义的表达方式;人们也会接受乔治·皮斯利的星夜立体模型,因为在与VR艺术的接触中,观众收获了油画中不能完全表达的新体验,虚虚实实的感觉让人沉浸其中。也正是这种沉浸性与强交互性的优势,使得艺术与科技的奇妙组合在艺术领域蓬勃发展。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8519.html
本文标签: VR艺术 ,艺术作品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