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一、媒介介入下的海报设计意识变迁
当今视觉设计丰富多样,设计师根据不同设计方向进行差异性设计,其中可能包含基础调研、受众分析、媒介选择等。在面对媒介单一的时代,媒介可能只是辅助设计,因为设计普遍采用同一种媒介表现。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物质和文化条件的改变,媒介形态的变化带给视觉设计巨大的想象空间,而媒介的选择与使用也在视觉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视觉设计可以通过媒介特殊性来推动整个流程的发展,它的选择在无形中对设计后来的走向和发展提供了支撑。
媒介介入下的海报设计面临媒介变革,海报设计的意识建构也随之改变。在面对纯粹平面或静态的海报设计时,设计师会把视觉设计的重心放在用户需求、基础调研、创意设想等方面。媒介的选择在媒介变革后成为海报设计的决策重点,如何选择与使用媒介,需要在设计前置中提出并加入设计方案预判中。随着媒介的不断发展,传播学逐渐成为视觉设计必须接触和了解的学科范围。当代设计师不仅要借助空间、形态、色彩、肌理等关系进行最佳的设计组织建构,还需要选择合理的视觉载体承担视觉信息沟通的任务。这样看来,媒介介入的比重增加促进了海报设计的发展,同时使得海报设计思维意识建构显得尤为重要。
(一)二维趋于多维思考
由于科技推动媒介变革,视觉设计一次次面临新的自身突破与行业转折。在第四次媒介变革之前,设计师长期依靠印刷技术与摄影技术的进步进行设计创作,但是由于表现手段局限,媒介利用率不足,使得海报设计束缚在二维想象中。直到网络科技的诞生,将海报设计带入了全新的领域,设计师重新调整海报设计思维定式,利用强大的图像处理软件,将二维设计拓展出三维、四维甚至多维空间设计。海报设计因为新技术与新媒介的支持,使得设计师更加自由地进行创作,天马行空的创意得以实现。
平面趋于立体的视觉感受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平面设计通过透视效果、视错觉矛盾空间等表现形式来营造视觉上的三维立体感受,也可以称之为设计的视觉立体化。例如,荷兰艺术家埃舍尔的作品《凹与凸》《上行与下行》《圆极限》等,利用矛盾空间在二维空间中表现的特殊三维立体效果,创作出真实三维世界中无法实现的超现实视觉空间。
这样的设计想法在数字媒体出现之前只存在于纸上,直到2014年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纪念碑谷》的横空出世,其像一件唯美的艺术品,迅速占据了美国App Store的榜首。UsTwo的前首席设计师声称,这款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游戏正是借用了埃舍尔的作品获得设计灵感。再加上现代的审美创作与明艳和谐的配色,超现实的建筑配合违背重力规则的行走方式,充满诗意与想象的视觉艺术。全新的媒介不仅将视觉设计带入了一个自由的创作领域,更让设计师的无限创意得以实现。第二,用三维立体形态对平面设计进行真实表现。设计师利用3D打印等技术进行视觉设计表现,向接收者提供更加真实的体验感与代入感。例如,艺术家松枝悠希的实验艺术“挣脱现实,得到解放”。以日常生活的小物件作为主题创作素材,把原本平面的事物以立体呈现,颠覆了大家对日常事物的刻板印象。这些正要逃离2D世界的3D作品,取得了生动有趣的视觉呈现效果,让人印象深刻。松枝悠希也因此被大家称为从2D世界中“仓皇而逃”的设计师。
(二)由静至动的转化
动与静是自然界常见的两种状态。整个世界充斥着有关时间、变化和运动的试验场域,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时间的流逝,体现变化的发生,描绘运动的真实状态。设计师为了使视觉设计作品更加生动形象,信息更加有效传递,常常在现实状态下或抽象形态下,寻找一种动势和稳态,应用于海报设计中。
媒介形态变化不仅使得平面设计不再“平面”,还使得静态的视觉设计不再单纯“静止”。动态海报设计作为静态海报设计的延伸与发展,其“动态”指的是视觉设计元素的动态化表现,抑或信息传播媒体自身的动态化展示。
二、新媒介在海报设计中的影响空间
媒介的变革不仅仅是对传统海报设计的内容与形式的一次次冲击,更加深刻地影响着设计的思维与内置观念,重塑着整个视觉设计的发展空间。媒介的变革带来的是海报设计领域长远的发展,也渐渐凸显出新媒介在海报设计中的重要优势空间。
在传统的海报设计观念里,海报主要借用各种纸张进行简单的印刷工艺,以供展示与宣传。随着媒介的不断发展,打破了固有的传统海报模式,多样的纸质选择与复杂的印刷工艺融入海报设计,增加了海报本身的设计感与质感表达,在视觉上带给观者强烈的真实性与趣味性。
当代视觉设计在移动互联时代的推动下,借助新媒体技术试图将传统设计项目带入新的空间概念与时间维度中,改变原有静止图像的刻板印象,寻找一种全新的视觉的动势与稳态。动态视觉就在新媒介介入的社会环境下应运而生,借助新兴技术与数码设备,打破传统海报的“平静”状态,营造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
在新媒介语境下,设计师青睐于动态海报的原因如下:首先,基于本身的视觉动力来解释,人类通过视觉感官可以有效区分呈现画面所存在的动与静的状态,反馈到身体本身认知的动态力量,使得情感产生反应与变化,这是人类所感受到的真实画面带来的动力、动态和动感。其次,敏感的眼睛会在动态图像的指引下构成眼睛本身的运动轨迹,图像的运动线引导着眼睛的注视程度,从而提升人类视觉的动感,引起高关注度与动态响应。从图形生成方式来看,最早是基于人的意识生成,到现在的人的意识掺杂新技术与新媒介的重混生成方式,然后可能会逐步发展到计算机自动生成,也就是人工智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说:“未来的增长来源于重混。”新的媒介与数字技术将文字、图像、动态影像等已有的形式进行拆分,对所分解的基本元素,再以全新的方式重组,形成新的媒介传播形式。
三、新媒介语境下的高校毕业展海报设计应用实践
近几年动态海报形式使用颇多,成为相较于传统静态海报的互联网界新宠。为了配合网络平台的营销与某些活动的前期宣传,设计师将动态效果赋予海报设计,增强海报的叙事效果、交互特征、娱乐性等。以2019年国内各高校毕业设计展的宣传海报为例,进行分析说明。每年的毕业设计展,各个学校的学生、老师各显身手,通过设计一较高下。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各高校的毕业展海报,大家通过海报来对各校展览以及当今的设计趋势进行讨论和分析,所以2019年国内各高校的毕业展海报一度被推向了舆论浪尖。其中就出现了广州美术学院、深圳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汕头大学等学校的动态毕业设计海报,并得到了网友们的实名表扬。
广州美术学院的海报采用的是对汉字“毕”的动态创作,其中一张是字体“毕”本身的动态展示。像几张白纸同时折叠,形成海报的主体形态。“毕”字的呈现一目了然地传递了海报本身所传递的信息,纸折叠的形式暗示着设计展的每一部分都是设计者的精心准备,几秒钟的动态化展示让观者对设计展充满了好奇与想象,驻足等待的美好时光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一张海报是围绕文字“毕”的设计元素产生的动态变化效果。展柜的几何形拼凑出了“毕”字的模样,会场的观众在各个展柜前穿梭观看,形成的动态效果反而更加强调了海报的主题。人物行走的动态线是海报中的视线关键,所有的动态元素构成了海报关于时间、变化、运动的试验场域。相较于静止的毕业展海报来讲,广州美院的动态海报有效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睛运动轨迹,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很好地达到了视觉的传达效果。
两张海报拥有相同的主题和相同的构图方式,但是在不同的动态变化下,形成了海报画面的不同呈现效果与视觉感受。所以在海报设计中,动态化的设计为海报设计本身提供了更多的创造性与可能性,使得同主题下的海报可以有更丰富的创作空间。
这次毕业展的宣传海报中还有其他学校也应用了动态海报形式,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认可。得到人们广泛注意的原因在于动态化的设计丰富且新颖地表达了设计者的创意与立场,传达出的信息更加丰满并充满吸引力,引得观众视线至少3秒的停留。另外,媒介和视觉设计之间存在互动性关系,媒介既可以充分体现设计的传达性与创造力,又带给视觉设计一定的局限性;视觉设计既受到媒介本身的制约,又是新媒体可以长足发展的动力之一。相互的制约与推动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新媒介下的视觉设计的改变与发展,推动了海报设计新的探索方向,促使设计师找寻与挖掘海报设计中更为丰富的创造力与可能性。同时带来的是整个设计行业对新媒体的改观,使得更多的设计师关注到新媒介的介入,尝试借助新媒介来服务于设计创造活动。
四、结语
融媒体时代,海报设计不再只停留于印刷制作,同时还被应用于网络宣传与移动端的使用,所以设计师在忠于设计创作本身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技术方面的支持将更多的可能性赋予海报设计的动态演绎,所以设计师如果想要有更加天马行空的创作与表达,就需要对一些动态制作软件进行了解与学习,常见的制作软件包括Adobe公司的After Effects、Photoshop、Cinema4D等。其次,在设计方面,除了惯有的海报设计元素,还需要考虑动态元素的运动形态与轨迹,使动作形态保持合理性与连贯性。另外,动态图形在整个海报中被赋予某种内容或意义,所以每个动态图形需要保持完整的表现力,以充分表达在整个海报构成中的内容与意义。最后,动态化的表现手法是海报设计形象的颠覆与升华,所以无论是回归静态海报本身用于印刷,还是利用其中的图形设计元素进行扩展,动态海报同样需要注意设计的延展性和整体一致性。融媒体时代下的海报设计把目标投向更广阔的网络市场,动态海报的视觉形象愈发影响设计的表达,成为设计不可忽略的创造领域。
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8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