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唐朝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期,政治和艺术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唐朝时期的教坊是重要的演出机构,创作了大量卓越的音乐舞蹈作品。崔令钦的《教坊记》中记录了百余首唐代曲子,唐德宗命乐工将曲子中精彩的部分摘出来,并命名为《录要》,后来才被改名为《绿腰》,并且编配了舞蹈。白居易在他的诗《杨柳枝》中提到“六幺水调家家唱”,表明当时这首曲子广泛流传。本文对唐代舞蹈《绿腰》的曲调发展、艺术形态以及历史变迁进行更深入研究,丰富了中国古典舞多元一体的审美体系,帮助相关人员真实而完整地理解舞蹈最初的风貌。
一、《绿腰》曲调的发展
音乐的发展源远流长,《诗经》中记录的曲式种类数量众多,经历了秦汉乐府、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和磨砺,最终在唐朝达到了顶峰,呈现最闪耀的光彩。在唐代,太常寺、教坊和梨园等音乐教育管理机构创作和诠释了许多著名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也对当代音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崔令钦的《教坊记》详细描述了当时乐工的生活、宫中乐曲和舞蹈表演的情景,包括教坊的构成、发展和沿革,是一份非常宝贵的文献资料。《绿腰》是《教坊记》中的一首大曲,它属于软舞,在现存的诗文和其他史料中也有提及。
《绿腰》曲名源自《六幺》,也被称为《录要》,是软舞的杰出代表,它的舞姿优雅,但是音乐已经失传。自唐朝开始,关于《绿腰》的曲名一直存在争论,各方意见不一。《绿腰》是一种唐代的传统曲牌,《绿腰》在唐代通常用琵琶伴奏,并在宋代成为流行的曲牌。通过多角度研究《绿腰》,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艺术风格,并欣赏其独特的魅力。此外,我们还可以深入探寻唐代教坊曲调的生成模式,并对其在国内外音乐和文学领域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的探究。
《乐府杂录》有云:“‘绿腰本录其要也。’乐工进曲,上令录其要者。”《青箱杂记》卷八指出,《唐史·吐蕃传》中的《凉州》《胡渭》和《录要》是当时的曲调,而现在的语言中则称之为《绿腰》。《青箱杂记》指出,《录要》吸收了《霓裳羽衣曲》的部分特点,观点虽然有其合理性,但仍值得深思。根据唐代史料记载,《绿腰》的说法已经在唐代广泛流传,甚至文人雅士也纷纷采用。白居易诗《听歌六绝句乐世》云:“管急弦繁拍渐稠,绿腰宛转曲终头。诚知乐世声声乐,老病人听未免愁。”并且明人胡震亨在《唐音癸签》卷十三提到:观此《乐世》亦《录要》中一曲也。所以唐代的言语和舞蹈都是《绿腰》《六幺》二名,而言语和歌曲都是《乐世》一名。这一观点也是当时人们认可的,今天仍然使用。在唐代,《绿腰》和《六么》都被广泛使用,比如《杨柳枝》中的“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和《宫词》中的“琵琶先抹六么头”。因此,唐代的《录要》《乐世》和《六幺》都被统称为《绿腰》,没有实质性的差别。
在《绿腰》这部音乐作品中,琵琶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成为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宋朝文学家王灼在《碧鸡漫志》卷三中提到:贞元时期,康昆仑是第一个弹奏琵琶的人,他在两市之间演奏音乐,登上东彩楼,弹奏新翻羽调绿腰,自称无敌。
曲罢,市西楼上出一妇人拿着音乐,唱道:“我演奏这首曲子,把它移到枫香调中”。下拨声如雷鸣般妙不可言,昆仑拜女主为师,姑娘穿上更衣,是一位僧侣善本,俗姓段。善本是唐朝时期的琵琶演奏家,他弹奏的新翻乐曲《绿腰》,将自身打扮成少女般的形象,展现《绿腰》作为一首柔美的软舞曲的魅力,这也表明了当时民乐中对琵琶演奏《绿腰》的热爱。
二、《绿腰》的艺术形态
现有文献及史料记载之中,鲜有直接描写《绿腰》之乐舞情形者,《绿腰》为大曲,歌舞兼备,虽然不如霓裳羽衣、破阵乐等曲目出名,但亦以其独有的韵味性,远传海内外,《绿腰》之声音形态,可以从诗文及其他国家的记录材料中窥一二。
(一)柔美淡雅之态
《教坊记》中明确指出,《绿腰》是一种软舞。《乐府诗歌》也有相关记载,在开元时期,还有《凉州》《绿腰》《苏合香》《屈柘枝》《团乱旋》《甘州》《回波乐》《兰陵王》《半社渠》《借席乌夜啼》等舞曲,都属于软舞。软舞以其精致的姿态、优美的舞步、柔和的花舞和刚劲有力的字舞而闻名,就像跳骏马舞一样。《乐府诗词》中描述了一位穿着金铃装饰的女童,在音乐中翩翩起舞,产生悦耳的歌声,绿腰之舞,衣裳大而长裙,摇曳若仙,更加凸显出舞者的情貌,极具观赏性,令人叹为观止。
唐代李群玉有《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诗中曾描述这一女子独舞:舞者身穿五代绿腰舞图衣襟修长的长袖舞衣,舞姿轻盈柔美,以舞袖动作为主。舞时“华筵九秋暮,飞诀拂云雨。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舞蹈即将结束时,“坠珥时流盻,修裾欲溯空。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舞态繁复、急促、轻捷。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女子的独舞情景。舞者身着薄纱长袖舞蹈服装,呈现出轻盈、柔美的姿态。以舞袖动作为主,展现了优美的艺术形式,姿势优雅而富有变化,流畅连贯,双袖飘飞,仿佛雪花在风中缭绕。如莲花破浪一样,在沉静中起舞。
(二)刚柔相济之势
观《绿腰》舞形之美,充分地展示出传统舞袖舞、运腰舞、求轻灵、重柔美之风格化技法,舞蹈者身着长袖舞服,舞蹈动作以舞袖为主。舞姿复杂,急迫轻捷。带有汉族传统乐曲、舞蹈风格。但它也和其他的软舞一样,不是一柔至终、一缓到底,而是“柔中有刚”或“先柔后刚”。据此可推断,《绿腰》舞蹈美学特点为舞蹈动作飘逸柔和,舞蹈姿态变化多样,情绪在缓和之中富有变化,曲子不是靠音乐来起到表现的意义,而是一种情绪意象传递。唐代的“健舞”“软舞”是一个古老的舞蹈范本,它在唐代受到古代“和”美学原则的限制,既不是完全刚性的,也不是完全柔性的,而是一个更加灵活多变的表演形式。“刚中有柔、柔中带刚”的共同特点在于,它强调了对立双方的偏重,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一种独特的格调。
(三)圆润纷繁之姿
李群玉的“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说明,《绿腰》的节奏由缓慢转变为迅速,动作也从柔美渐变为敏捷。从编创和舞者服装来看,它与中原舞蹈《白纻》和《前溪》有很大的不同,这表明它具有汉族传统乐舞风格,与西域乐舞迥然异趣。尽管《绿腰》音乐细致入微,却不乏起伏跌宕。舞蹈恰到好处与其韵律相得益彰,展现了丰富多变的舞姿,体现了优雅宜人之美。隋唐时期的一统和睦使人们内心产生转化,较为稳定的现实生活也激发了人们对幸福美好、闲适自在生活的追求。唐代审美情趣亦经历了明显转变。在艺术领域中,展示一种优雅高尚的氛围。在舞蹈方面,优美动人的舞姿中流淌着衣摆飘动的柔美之感,女性身体的线条曲线丰盈、饱满无处不显现。同时,在盛唐时期,书法和绘画线条表现出鲜明的圆润特点。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从理论角度深入探讨了《绿腰》这部作品在舞蹈审美和风格方面的独有特点,归纳为“柔美淡雅之态”“圆润纷繁之姿”和“刚柔相济之势”。《绿腰》在舞蹈美学上展现了动作细腻优雅、舞姿多变精彩以及情感平缓而持续变化等显著特质。《绿腰》与音乐紧密配合,无须明确传达具体内容,而是以一种情感和意象的传递方式呈现。
三、《绿腰》舞姿的流变发展
(一)起源于细腰长袖的楚舞
“软舞”是唐代最优美的女乐之一,它以柔媚的旋律、温馨的气氛和曼妙的节奏展现出来。“软舞”源自夏商时期的宫廷女乐,它们的美丽令人叹为观止。令人赞叹不已的“楚舞”则是一个具有独特外观和内在韵味的古典舞蹈,“楚舞”以阴柔居多,同样又表现出阳刚之韵,这也是中国古典审美中追求“和”的境界,它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舞蹈形式,更是一个艺术表达,它为中国古代舞蹈的审美风格定下了基调,成为中国古典审美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之一。
(二)吸收了汉代的宫廷女乐
汉代宫廷女乐的舞蹈特点则是以手、袖为容,腰细而曲折,长袖飞扬,动作轻快,豪放不羁。《绿腰》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舞蹈,它的代表作包括《长袖舞》《对舞》《巾舞》《建鼓舞》《盘鼓舞》等。
(三)继承了魏晋的清商乐
“清商乐舞”则是魏晋时期最完美的选择,它以袖子、腰部、光滑的曲线和柔和的音色突出地展现了“阴柔”的美丽,“荆台呈妙舞,云雨半罗衣。袅袅腰疑折,褰褰袖欲飞”。魏晋南北朝的清商乐为“软舞”做了准备,其音乐舞蹈主要有:中原旧曲、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清商乐具有明显的中国传统士人文化特征,具有优美清秀、温柔飘逸、雍容华贵、闲适舒缓的美学特点,它的代表作有《晋世宁》《白纻舞》《前溪舞》。清商乐舞的另一大显著特点是其轻盈的身姿,“身如轻风”“纤腰袅袅”“罗裙飘飘”中描写的舞女腰肢的轻盈,更是让人惊叹不已。这些诗句,更是彰显出清商乐在柔美方面的卓越表现。唐诗在几千年的洗礼中依然保持着不朽的魅力,这主要归功于文人们的卓越才华。唐朝经济繁荣,文化多元,诗歌舞蹈相互交织。许多教坊曲被纳入诗歌创作,《绿腰》也不例外,常常被文人用作题材写进诗词。
(四)宋代仍流传发展
唐代编创的《绿腰》,汇入历史河流,传至宋代,宋代以来,《绿腰》一直是盛行的大曲之一,流传于不同地域。《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画师顾闳中的杰作,其中描绘了王屋山《绿腰》起舞的情景。舞者穿天蓝色长袖舞衣,表情含蓄,舞姿柔美。此舞最精彩的一叠共18拍,又四花拍,名“花十八”,《碧和漫志》卷三载:“欧阳永叔云贪看六么‘花十八’”“曲节抑扬可喜,舞亦随之”。宋代歌舞大曲的中吕调、南吕调、仙吕调中都有《绿腰》。《宋史》记载,《六幺》曲在宋代依然十分盛行,并且变成一个词牌名。
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8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