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困境与突围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12 10:45:1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典型的农业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村人口数量在全国人口总数中占比较大,做好农村工作,促进乡村振兴至关重要。而在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过程中,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则是关键中的关键。对此,客观审视当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所处的困境,并准确判断出突围方向就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价值;困境;突围方向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其间乡村文化振兴则是最基本的动力条件所在。纵观战略实施的过程,无数工作者正在为之不断付出努力,最终造就出一系列的伟大成果。但是,面对时代发展大环境的不断变化,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要将文化产业振兴视为重中之重,更要将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高质量落实作为基础中的基础,正视所处困境的同时,还要寻找到切实可行的突围方向,这样才能确保进一步加快乡村振兴的脚步。

  一、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价值

  (一)能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广大农村地区的群众文化工作开展过程中,通常可以有多种形式和渠道作为选择,这也让其教育和引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此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势必会让广大农民群众在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方面发生积极转变,从而促使其自身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得到有效提升[1]。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表彰先进集体或先进个人的方式,让更多模范典型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让先进集体或个人的内在和外在魅力充分展现出来,由此帮助广大农民群众深刻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这样也会激励更多的农民群众主动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可以通过村民广播、文化宣传栏、村文化墙等传播媒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解释、案例进行广泛传播,进而在广大农村地区营造出较为理想的舆论氛围,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深深植入广大农民群众内心之中。另外,村民委员会还可以通过各种业余文化活动(如广场舞、歌咏比赛、民间戏剧等)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融入文化活动之中,以此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在活动参与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二)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众所周知,“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人的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必然会推动社会不断进步。而就人的素养来看,文化素养固然是核心构成所在。就当前我国人口的基本构成而言,农村人口依然占据较高的比例,全面提高我国农村群众的文化素养势必会进一步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步伐。在此期间,通过多种形式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必然会让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家庭的和谐程度也会就此得到提升,而社会则是由无数个家庭组成,社会的和谐度也会随之实现整体性升高,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也就此拥有了较为理想的环境[2]。

  二、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困境

  (一)人才匮乏


  毋庸置疑,人才是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条件,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更是如此。但从当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总体状况来看,人才匮乏显然是当前工作开展的主要困境之一,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选择走出农村去大城市发展,二者无疑在无形中导致本属于农村地区的人才大量流失。由于这些年轻人通常都具有发展的眼光,所以对文化工作的开展都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和推广能力,离开农村之后必然会导致农村群众文化工作难以得到有效而又持续地开展。二是由于农村地区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工作岗位都不处于体制范围之内,而且工作人员所处的生活环境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所以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薪酬和待遇普遍不高。这样的窘境就导致很难吸引外来专业人员进入农村从事文化事业的发展,甚至原工作岗位工作人员改行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三是在农村地区,从事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并没有过多的职业发展机会,职位晋升的空间也较为有限,广大青年骨干通常不愿意长时间从事该项工作,同时工作岗位的薪资待遇较低,更让这些工作岗位留住人才变得雪上加霜,进而导致很多从事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专门人员纷纷将目光转向发展更为广阔的平台。四是很多相对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往往群众文化工作并不能得到群众的正确理解和大力支持,同时政府也通常会将目光放在经济发展领域,对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相对较轻,这样就会导致这些农村地区群众文化只是流于形式,专业人才也很难适应这样的工作大环境,最终必然会选择那些发展前景更为广阔的工作岗位。

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困境与突围论文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

  就当前而言,我国正处于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决胜阶段,广大农村地区基层政府也正在将工作的重点落在农业产业转型,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经济效益之上。这样的发展布局显然会导致战略重点倾向性较为突出的情况出现。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够完善,群众文化基础设施难以得到保障。而这样的表现势必会造成一个极为严重后果,即: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缺少较为理想的氛围,发展的可持续性随之受到严重威胁,而这也正是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开展正在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

  (三)内容单一

  所谓的农村地区“群众文化内容单一”,其实质就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政府或社会组织能够为之提供的文化活动,以及文化产品的种类较为单一,并且提供的形式也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这样的群众文化氛围固然会导致当地群众日常文化生活过于单调,最终必然会造成农村各年龄阶段群体文化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升的局面产生。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只限于传统节日背景之下,如只有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会举办一些群众性文化活动,其目的就是让人们意识到当地习俗的重要性,而其他时间段内很少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二是广大农村地区在非传统节日中,通常不存在被广大群众高度认可的文化娱乐活动,进而导致广大群众在闲暇时间只能跳广场舞、看电视、刷手机等,这些娱乐方式显然具有明显的单调性。三是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条件相对有限,因此导致各年龄阶段群体很难接收到自身认知以外的文化资源,进而导致广大农村学生和农民群众对于社会文化发展并不了解,这也严重限制了人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渴望。四是纵观当今农村地区的文化资源供给情况,不难发现书店、大型图书室、阅览室仅在乡镇一级的区域有所分布,而村或社区普遍缺少这样的文化资源供给条件。能够提供这些文化资源供给的区域还存在资源更新速度较慢等诸多情况,这显然不利于有效激发农村群众的需求欲望。

  (四)文化素质薄弱

  从历史和社会角度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虽然最近几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落实,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被明显缩小。但纵观历史长河,农村地区无论是在教育水平上,还是在教育资源的配备上,都远逊于城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广大农村地区对于文化的渴望程度不高,内心需求不够强烈的局面出现。具体而言,农村地区在教育领域制约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素质发展的表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当地学校能够为学生配备的教师和教学资源相对有限,特别是音乐、美术、文学等领域的专业教师数量明显不足,进而导致广大农村学生在文化领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相对较少。二是由于深处农村家庭环境的学生往往很少有条件接触到课本以外的文化书籍,如史实类、诗歌类、散文类文学著作等,并且由于家长绝大多数时间并不能陪伴在学生身边,所以导致广大农村地区学生普遍未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这无疑也为其文化素养的提升带来了严重阻碍。三是广大农民群众由于受教育水平并不高,进而导致其对文化的认知存在严重偏差,这无疑也会导致其对文化素质的认知存在明显不足,最终使得自身对于文化权益并没有明显追求。四是虽然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让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原动力。可是从教育机构的类型来看,普遍体现在职业教育维度,该教育的目标在于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并非文化教育,由此也导致了广大农村地区群众接触文化素质教育的机会少之又少。

  三、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突围

  (一)打造专业的群众文化队伍


  在全面推进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道路中,笔者认为切实摆脱人才匮乏这一困境必须有明确的方案作为支撑,具体应包括四项措施:一是政府主管部门不仅要全面加强自身组织和管理职能,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职能。通过制定相应的人才补贴、人才子女教育减免、住房优惠等政策,吸引更多有能力、高素质的人才来到农村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二是要加强农村地区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让广大青年有更多平台和机会接受专门的文化教育或培训,确保其文化素养得到全面提升的同时,职业技能也能够得到同步发展。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农村地区文化素养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以此为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群众基础。三是要全面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志愿者的引进工作,以及相关文化项目交流工作,使农村成为城市中该领域专门人才的实践基地,这样固然能够为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四是要不断优化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人员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并且为其打造出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如不断扩大农村群众文化组织的规模等),使更多的专业人才能够产生强烈的获得感,从而更趋向于扎根农村从事群众文化事业[3]。

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困境与突围论文

  (二)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群众文化设施分布不均匀,且整体水平相对落后的现实状况,笔者认为在今后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深化落实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其资金投入的力度,在保障资金落实到位的同时,还要做到专款专用。在此基础上,县、乡、镇主管部门要共同参与农村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乡镇要建设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小剧场等公共文化设施,行政村要设有图书室、活动室、阅览室等基础文化设施,实行专人管理与维护的制度。另外,还要大力倡导社会资本攻坚农村基础文化设施,最终打造出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服务矩阵[4]。

  (三)丰富群众文化内容

  针对农村群众文化内容单一的问题,工作人员在实践活动中可以通过五个方面将其予以有效解决:一是政府给予大力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倡导农村各地区广泛开展多元化的群众文化活动,并积极引入各种类型的文化项目和文化企业,助力农村群众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5]。二是鼓励社会组织及个人积极投身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去,通过各种群众文化开展形式,为广大农民带来形式多样的文化指导,帮助其在精神层面得到不断升华。三是要注重对当地农村文化特色进行深入挖掘,让富有传统色彩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能够融入现代文化之中,并且文化产品呈现出陶冶身心的功能。四是工作人员要善于利用网络和各种科技手段,让形式多样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能够走向数字化发展新道路。这样不仅可以确保具有传统特征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得到广泛传播,更能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文化资源接受过程中的便捷性。五是有关主管部门要始终高度重视全面开展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和交流活动,确保其工作能力和专业素质得到不断提升的同时,使其在农村青少年群体中能够充分发挥出文化教育作用。

  (四)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

  针对当前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局面,笔者认为通过全面提升当地教育水平,实现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素养的整体提升应作为主要的突围方向。其中,具体操作应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政府部门要不断加大对于农村地区文化教育的投入力度,同时还要鼓励更多社会力量投身于提高农村地区群众文化素质的伟大事业之中,确保农村地区文化教育资源的前提之下,有效提高农村地区文化教育的整体水平。二是要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引进农村文化教育师资,高度强调以农村教师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前提,最终实现广大农村地区学生和群众都享受到优质的文化教育。三是有关政府宣传部门要加大全民阅读活动的组织与推广力度,通过村民图书阅览室等功能性场地和设施,持续举办图书会、知识讲座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从而帮助广大农村地区群众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四是当地文化部门要大力开展“文化强国”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设置鲜明的教育主题、制定明确的教育实践流程、开展全方位教育引导的方式,加深广大农村地区群众对于“文化”的理解与认知。拥有以上措施作为基础,农村地区广大群众的文化意识必然会实现全面提升[6]。

  四、结论

  综合以上论述观点,可以看出在当今时代与社会发展大背景之下,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深入落实意义深刻、价值明显。然而,纵观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依然伴随着诸多困境亟须加以解决。虽然本研究已经为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高质量落实找到突破方向,但随着时代与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还会伴随新的困境出现,不断探索出新的突破方向自然成为广大学者,以及有关从业人员今后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杨继红.新形势下开展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实践探究[J].文化产业,2022(13):77-79.

  [2]张开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J].青春岁月,2021(11):24-26.

  [3]刘梦杰.谈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宣传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2017(16):233.

  [4]王宝红.农村地区群众文化工作要做好“最后一公里”[J].大众文艺,2017(9):15-16.

  [5]陈艳.小议新时期如何提高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水平[J].剧作家,2016(6):174.

  [6]王娟.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6):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806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