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鄂伦春族是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 一,其经济形态 一 直以狩猎为主 。在长期的生产与社会实践中,其创造了丰富的音乐文化,包含众多口头说唱艺术 、民歌 、舞蹈等艺术形式 。在现代化推进过程中,鄂伦春族民歌文化传承的 自 然进程出现了断层,其发展与创新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文章从简要论述鄂伦春民歌的传承价值入手,重点分析了鄂伦春族民歌的传承困境 。研究表明,鄂伦春族民歌的传承发展需要从“活态传承”视角入手,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培育鄂伦春民族文化 自信,扎实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建立民族文化生态村,以此促进鄂伦春族民歌的传承与现代化发展 。
关键词:鄂伦春族民歌,传承困境,传承对策
鄂伦春族民歌(赞达仁)具有旋律高亢激昂 、悠扬跌宕的艺术特色,多以游猎生活 、婚姻爱情 、民间传说 、英雄人物等为题材进行创作, 并在劝酒 、定亲、出嫁等民俗活动中传唱。近年来,伴随着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鄂伦春族民歌资源得到 了进一步发掘 、整理,以鄂伦春族真实生活为写照, 体现鄂伦春族人民性格特点与 自然风貌的歌曲逐 渐走进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在社会高度重视的背景 下, 虽然鄂伦春族民歌获得了一定的传承空间,但依然有不可忽视的传承困境—— 当前鄂伦春族民 歌的保护力度明显不足, 鄂伦春族民歌的文化样态 、表现形式等难以在现代社会中赓续,传承人匮乏 、资金支撑力不足 、生活方式变迁导致鄂伦春族 民歌文化日渐式微 。基于此,如何从新时代视角入 手,使鄂伦春族民歌的传承价值得到重视,焕发鄂伦春族民歌的生机活力,并探索出适合鄂伦春族民歌的传承与现代化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 研究课题。
一、鄂伦春族民歌的传承价值
2008 年,鄂伦春族民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鄂伦春族民歌传承的内涵与外延也有所 丰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 情感的寄托,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民族智慧的结 晶 。社会的变迁势必会引发民族文化的“变异”,在 现代社会文化的改造下,在新时代的洗礼中,民族 文化必然会扬弃某些不合时宜 、难以融入当代社会 环境的文化要素 。 因此,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现代 化演进中,应更加强调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而鄂 伦春族民歌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分支,展现出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独特性与民族性的艺术特质 。传承鄂伦春族民歌,是在保 留鄂伦春族民歌原有形式的前提下将时尚元素 、其 他文化的精粹融入其中,为民歌增添时尚新颖的色 彩。这不仅可以让民族文化在现代化发展中实现创 新求变,而且还可以彰显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此 外,由于鄂伦春族没有本民族文字,狩猎生产与社 会实践都依靠口传心授,因此,鄂伦春族民歌便成 了鄂伦春族人民 日常生活与生产的见证。
从鄂伦春族民歌的内容来看, 其包括悲歌 、情 歌、儿歌等,表现形式上有着无词与有词之分 。无词 民歌即兴性较强,常常以衬词,如:“哪衣呀,哪耶希 哪── 斯耶”等填充曲调;有词民歌则是对现实生 活的真实写照,生动描绘出了鄂伦春族人民在兴安 岭上打猎 、吃肉 、晒肉干,在家熟皮子 、做装饰等生 活场景 。在山场 、密林 、田地或场院中,鄂伦春族人 民放声高歌,曲调悠扬绵长 、别具风味,若有贵客临 门,更是把酒言欢 、载歌载舞,展现出了鄂伦春族人 民热情好歌、爽朗豪放的性格特点 。由此可见,鄂伦 春族民歌不仅是一种民族音乐形式,更是鄂伦春族 的生活写照以及传递情感的载体,因此,应保护并 传承鄂伦春族民歌,展现其原始风貌,重温鄂伦春 族人民与恶劣环境进行斗争的岁月,重拾其勤俭朴 素、奋发进取、奋勇拼搏的精神动力 。
二、鄂伦春族民歌的传承困境
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传承与发展,与社会环 境 、经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鄂伦春族作为 一 个能歌善舞的狩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 不但积累了与自然搏斗的丰富经验,还创造了绚丽 夺目的精神文化 。在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社会背 景下,鄂伦春族的世居环境 、社会生产方式等发生 了深刻变革,鄂伦春族民歌在传承中也同样面临着 诸多现实困境。
( 一 )传承人的缺少加剧民族文化的消逝
鄂伦春族有民族语言但无民族文字,他们的文 化传承依赖代际相传, 也依靠着传承人的口传心 授,其传承范围 、传播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承人的数量以及传承人的文化意识 、文化自觉 性 。在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现代社会文明逐 渐渗透,这对鄂伦春族的生活生产方式 、审美情趣 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鄂伦春族原本的渔猎 、游猎文 化逐渐 萎缩,传 统民间 故事 、神 话传 说 、英雄 人 物 事迹 、生活生产方式 、自然环境的原始面貌等对于 当代鄂伦春族人而言愈发陌生,新的文化思想 、审 美意识 、文化观念深入人心,影响着鄂伦春族人的 文化价值取向 。与此同时,汉语的普及程度不断增 强, 这也对鄂伦春族语言的保护与延续造成了一 定的冲击,在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以鄂伦春族 语言演唱的民歌也很难被青年一代学习 、学会 。年 龄在二十岁以下的鄂伦春族人鲜有会说鄂伦春语 的,演唱鄂伦春族民歌也便无从谈起 。 除此之外, 近些 年鄂伦 春族老 一 辈 民族艺 术 家 相 继 去 世,健 在者年龄较大, 鄂伦春族民歌的保护与弘扬工作 出 现了“后 继无 人”的现 实困境,尤其是 在社 会 生 活 、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会唱鄂伦春族 民歌 、会跳鄂伦春族舞蹈的青年少之又少,依靠少 数人的力量又难以对鄂伦春族民歌进行保护性传 承,在传承人匮乏的现实困境下,鄂伦春族民歌文化逐渐消失。
(二)社会经济变革导致传承氛围不佳
过去鄂伦春族人民以捕鱼 、狩猎为生,生活生 产方式较为传统, 并且需要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 他们需要在人与 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中获取生活 所需的物质 。虽然社会环境与信息化较为闭塞,但 人们崇尚自然 、尊重自然,没有功利色彩,音乐的表 达不受其他因素影响, 音乐的作用主要是用以 自 娱 。 因此就衍生了鄂伦春族独有的文化方式,在一 些特殊场合中,人们会通过歌唱来表达对自然的情 感和敬畏,以及对大自然美好的向往,祝愿人们风 调雨顺 、身体康健,这也逐渐孕育了独特的本民族 音乐形式 。该音乐形式兼有歌唱 、舞蹈 、叙事的特 点,音调富有感情色彩,反映出一种古朴风貌。在此生活方式下,鄂伦春族人通过歌舞以表达情感、宣泄情绪,为看似枯燥乏味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人们在 田间 、场院中载歌载舞,歌唱着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 对亲人爱人的情感 、对英雄人物的赞颂,逐渐形成 了赞达仁这种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歌艺术形式。但社 会经济的变革势必会导致文化的变迁。社会开放程 度不断增强,各类文化思潮 、文化观念以及文化形 式动摇了鄂伦春族人的文化自信力 、文化自觉性, 很多人将传统民歌艺术视作落后 、与社会脱节并且 不符合当代审美语境的艺术,会唱现代流行歌曲的 人越来越多,而会唱传统民歌的人越来越少 。这也 反映出鄂伦春族民歌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获 得有效传承与发展,对鄂伦春族民歌的发掘 、保护 与传承依然停留在对传统民歌形式 、艺术样态的单 纯重复 、再现阶段,导致鄂伦春族民歌的传承面临 着重重困境 。
(三)文化内涵弱化阻碍民歌文化的延续
推陈出新是传统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其 指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有选择的取舍,保留 精华,去其糟粕,进而集中体现出传统民族文化的 艺术特质 、民族色彩与深刻内涵 。而如何对民族文 化进行取舍,成为一个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若处 理不得当,会荒废祖先留下的文化精髓,也会阻碍 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 。在取舍的背后,反映的是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性与现实存在之间的辩证统 一关系 。从现实存在的角度来看,鄂伦春族民歌所 依存的祭礼等场合已经逐渐淡出了鄂伦春族人们 的现实生活, 但鄂伦春族民歌中所蕴含的精神品 质、民族气节是时代所需的精神动力。例如,鄂伦春 族民歌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可持续 发展理念相得益彰;鄂伦春族民歌对真 、善 、美的玫 玫追求,也是当代民族音乐艺术实践所需坚守的艺 术理想。但鄂伦春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对民歌 精神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刻,大多数鄂伦春族民歌作 品都只会出现在艺术舞台之上, 鲜有与审美教育 、 文化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价值观教育等融为 一 体 的情况,鄂伦春族民歌在校园内缺乏传承空间,难以通过其独特的精神品质 、思想内涵等影响新一代人 的审美价值取向与文化观念。这一方面会导致鄂伦 春族民歌受众群体基础薄弱,难以获得人们的广泛 关注与喜爱,进而导致鄂伦春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受到阻碍;另一方面无法将鄂伦春族民歌渗透到人 们的精神世界中,难以彰显鄂伦春族民歌的文化价 值,而缺乏价值的民族文化,势必会被社会淘汰 。
(四)经济支撑薄弱制约民歌文化的发展
鄂伦春族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 化遗产不同,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便是其依托人 而存在,并且需要一种“活态传承”方式 。鄂伦春族 民歌的“活态传承”,需要综合保护 、再现与还原鄂 伦春族民歌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文化环境 、社会 环境与生活环境,在创新鄂伦春民歌表现形式与艺 术样态的基础上,将其与当代生活 、娱乐 、休闲等方 式结合为有机整体, 以此促进鄂伦春族民歌的发 展。但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鄂伦春族民歌的“活态 传承”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 。从自然环境层面来 看,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破 坏,使鄂伦春族民歌传承所依托的物质基础愈发薄 弱,尤其是森林与动植物资源的锐减,导致鄂伦春 族民歌的活态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基础设施 层面来看, 鄂伦春族人居住的地理位置较为偏远, 交通不够便利,生活方式滞后。而基础设施的完善 、 人居环境的改善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资金支 撑能力薄弱也成为鄂伦春族民歌传承的阻滞因素 之一 。从资金来源层面来看,社会资金的支持力度 不足,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尚未探索以金融助力鄂 伦春族民歌发展与传承人培养的有效路径 。加之鄂 伦春族民歌尚未与乡村文旅行业 、康养业等新兴产 业融合,缺乏经济增长点,难以从经济层面拓宽鄂 伦春族民歌的传承途径,进而制约了鄂伦春族民歌 的现代化发展。
三、鄂伦春族民歌的传承对策
鄂伦春族民歌作为鄂伦春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在传承与现代化发展中会不断增强鄂伦春民族的凝聚力与自豪感,促进民族的团结进步以及社会 的和谐稳定 。面对社会变迁下的民歌传承危机,需 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找准传承问 题的症结所在,并“对症下药”,助力鄂伦春族民歌 突破传承困境,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 一 )加强对鄂伦春族音乐传承人的培养
保护非遗传承人,建设鄂伦春族民歌艺术实践 队伍,是突破传承困境 、为鄂伦春族民歌传承提供 人才保障的必要条件 。传统的鄂伦春族民歌传承模 式以“师带徒”为主,此种传承模式的优势在于不仅 可以使学徒学会民歌演唱技艺,还能够坚定学徒传 承与弘扬鄂伦春族民歌文化的理想信念,使传承人 的文化态度更加端正 。 因此,需要延续鄂伦春族民 歌传承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师带徒”传承模式的 优势,逐步完善国家+省+市+县“四位一体”的传承 人保护体系,建立传承人名录,加大对鄂伦春族民 歌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力度,为传承人开展文化传 习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与此同时,探索“职业 型”的鄂伦春族民歌传承人培养模式,以民间文化 演艺团 、歌舞团等社会文化团体为核心,以专业的 文化服务机构为引领,由专业文化机构结合对鄂伦 春族民歌的发掘 、保护与传承工作目标,向社会文 化团体提供展演场地 、专业技能指导,再由社会文 化团体将鄂伦春族民歌的演唱技艺传承给该团体 的成员,进而在鄂伦春族民歌传承人的培养上产生 规模效应 。除此之外,构建“业余爱好者型”传承人 培养模式。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文艺 送下乡 、民歌比赛等大众型活动,动员广大群众积 极参与到鄂伦春族民歌传唱活动中,为爱好鄂伦春 族民歌的群众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将业余爱好者 塑造为鄂伦春族民歌的传承人 。 同时,业余爱好者 的表演也能够将鄂伦春族民歌渗透到人们的 日常 生活当中,吸引更多人关注 、欣赏鄂伦春族民歌,以 此增强鄂伦春族民歌的传承动力。
(二)创建鄂伦春族音乐传承氛围
鄂伦春族人民是鄂伦春族民歌文化的创造者,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 、传承者与弘扬者, 其在鄂伦春族民歌的传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社会经济变革 、民族文化变迁的背景下,若 想使鄂伦春族民歌重新焕发生机,在更加广阔的空 间中得到传承与传播, 需要筑牢民族文化自信,增 强鄂伦春族人民的文化意识 、文化自觉性。对于此, 首先需要做好鄂伦春族民歌的发掘与保护工作,深 入鄂伦春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实际,与文化遗址附近 的居民进行座谈,向鄂伦春族老一 辈民间艺术家虚 心求教, 整合散落在民间的鄂伦春族民歌曲 目 、曲 调,充分挖掘鄂伦春族民歌的多样化形态与独特的 艺术气质 。其次要开放线上反馈渠道,支持人们反 映生活中存在的鄂伦春族民歌形式,依托网络的开 放性 、便捷性以加大对鄂伦春族民歌文化资源的挖 掘力度, 并丰富鄂伦春族民歌文化资源的来源渠 道,为鄂伦春族民歌的传承奠定坚实 、有力的基础 。 最后要依托新媒体平台加强对鄂伦春族民歌的宣 传 。针对当代公众的信息需求 、信息浏览特点以及 各类新媒体平台的信息分发机制,制作富有艺术感 染力 、思想性与吸引力的新媒体视频,全景式呈现 鄂伦春族民歌的传统韵味 、现代创新与未来发展, 唤醒鄂伦春族人民的历史记忆,提高其对鄂伦春族 民歌的重视程度,并激发鄂伦春族人民传承民歌的 创造性, 使其主动思考民歌的现代化传承方式,从 而在社会中营造出浓郁的民歌传承氛围。
(三)挖掘鄂伦春族民歌的文化内涵
推进鄂伦春族民歌进校园,是突破鄂伦春族民 歌文化内涵日渐消解困境的有效手段 。首先,深度 挖掘鄂伦春族民歌的文化内涵与传承价值。作为鄂 伦春族语言的音乐化载体,鄂伦春族民歌是鄂伦春 族语言赓续的重要基础 。在保证学生学会 、学好并 会说汉语的前提下,可以将鄂伦春族语言作为“第 二课堂”或通识课课程 。将鄂伦春族民歌作为鄂伦 春族语言课程的宝贵资源,使学生在学唱民歌中感 受鄂伦春族语言的传统韵味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既可以实现鄂伦春族民歌在语言课堂上的传承,又能够让更多青少年 会说鄂伦春族语言,会唱鄂伦春族民歌。其次,鄂伦 春族民歌在美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鄂伦春族民歌 的魅力,体现为艺术美 、思想美 、情感美与题材美 。 例如,富有节奏感且表情色彩丰富的鄂伦春族民歌 很适合开展律动教学,引导学生在聆听歌曲中律动 身体,结合歌词的含义做出肢体动作,使学生动手 、 动脚 、动脑,进而全身心投入到民歌艺术欣赏与演 绎中,以美的民歌节奏,浸润学生美的心灵 。再如, 鄂伦春族民歌题材源于真实生活,体现出对真善美 的歌颂与追求,可以将鄂伦春族民歌作为课程思政 建设的重要资源,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同时培植 其爱国主义情怀、乡土情怀 。最后,将鄂伦春族民歌 与价值观教育结合为有机整体,凸显鄂伦春族民歌 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珍视,使学生在民歌文化 的浸润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完善鄂伦春族音乐传承金融支持政策
建立民族文化生态村, 是实现鄂伦春族民歌 “活态传承” 的有效路径 。在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 中,要做好前期规划设计,依托兴安岭的地缘优势 与丰富的自然资源,恢复 、再现鄂伦春族人民居住 的传统村落,保护并重现鄂伦春族民歌所依存的民 俗生活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民俗活动已经难 以融入当代社会,要有所取舍,如传统的祭祀活动 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汲取传统的音乐结构 、节奏型等优秀的音乐元素, 将其与现代流行歌曲、“古风”歌曲 、民族器乐等相 结合,通过对鄂伦春族民歌的创新以保证民歌的艺 术样态符合当代审美语境 。与此同时,要围绕民族 文化生态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文旅产业发展等拓宽 资金筹措渠道 。针对非遗项目完善金融支持政策, 为非遗项目“量身定制”金融服务与产品,在金融助 力下逐步解决鄂伦春族民歌资金匮乏的难题 。同时,在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中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通过 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财政补贴政策等吸引优秀企业 入驻民族文化生态村,一方面从创新的视角突破鄂 伦春族民歌的传承困境,通过鄂伦春族民歌与文创 产业 、文旅产业 、康养产业的融合,为鄂伦春族民歌 的传承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则释放鄂伦春族民 歌的市场活力,通过合法 、合规的运作以扩大鄂伦 春族民歌市场的盈利空间,推动鄂伦春族民歌向好发展。
四、结语
鄂伦春族民歌, 无论是从艺术性层面来看,还是从思想性层面来看,都有着高度的传承价值 。但 在社会经济变革 、鄂伦春族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背景下,鄂伦春族民歌的传承面临着重重阻碍,甚至 出现了断层 。鉴于此,需要对鄂伦春族民歌的发掘、 保护 、创新与传承予以高度重视,逐步完善鄂伦春 族民歌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机制,推动鄂伦春族民 歌在校园 、课堂上的广泛传承,并且增强鄂伦春族 人民的文化自信,从经济层面探索鄂伦春族民歌传 承发展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
[1]王丙珍 .鄂伦春族“摩苏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孟淑 珍访谈录[J].文化遗产,2022(02):151-158.
[2]李 烨 . 民 族 互 动 中 鄂 伦 春 民 歌 的 嬗 变 [J]. 戏 剧 之 家 ,2022(07): 82-84.
[3]秦婉丽,林红梅 .浅析鄂伦春族民歌音乐特征与发展[J].喜剧世 界(上半月),2022(03):79-81.
[4]楚琳 .鄂伦春族音乐的“原生态”保护与传承[J].百科知识,2021 (36):24-25+28.
[5]都永浩 ,左岫仙 .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传承与弘扬 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04):129-135.
[6]钟国富,王鸿俊,陈龙.鄂伦春族民歌的传承困境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04):154-1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1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