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桂馥而知秋——宋词中桂花意象的审美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4-06-04 11:11:2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意象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在创作过程中相互碰撞的结晶,而桂花常常作为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其中以宋词为最盛。桂花的喻义和审美有着时代的烙印,可以借代、抒情、言志,有着形态美、意象美和精神美。通过分析文学语言与审美感受,理解艺术家如何借用“桂花”这个意象的审美感情,成功书写对生命理想境界的探求,实现了自我超越、转变,升华。
  关键词:桂花;意象;审美分析
  “桂”在我国古代文人笔下独具特色,在我国宋朝时期“桂”也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文化意象。文章将对我国宋代文化中桂花的意象结合宋代作品进行展开分析,对桂花在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化审美进行讨论,并就桂花展开来到意象结合文学作品层次进行进一步探讨,以供参考。
  一、立象以尽意:宋词中桂花意象的总体表现
  “意象”这个美学范畴最早来源于《易传》的“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这一命题。而完整成型则是在魏晋南北朝,在中国美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系辞传》中所提出的观点:“立象可以尽意”,即,借助于形象,可以充分地表达圣人的意念。“言不尽意”和“立象以尽意”这两个命题连在一起,就包含了这样一个思想:概念不能表现或表现不清楚、不充分的,形象可以表现,可以表现得清楚,可以表现得充分。[1]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系辞传》中也提出了“立象以尽意”的特点:“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总的来说,立象尽意,有喻大以小,总多以少,由此及彼的特点。[2]
  意象与语言相匹配。钱钟书先生有言曰:“有象之言,依象成言,舍象忘言。”文学语言层是人们接触文学文本时最先感知的实体层次,可以构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其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能指”和“所指”的概念。能指指的是符号本身,而所指则是符号的指示对象。而罗兰.巴特在《神话学》中将其升华。比如“桂花”一词是能指,其对应的所指则是
  桂花的外在形象,小小的、一簇一簇的。由这对“能指”和“所指”的对应关系,构成了词语“桂花”的一级符号系统,这个符号系统没有文化介入,仅仅只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与对应名称。“桂花”一词,当它单独以听觉、动觉和视觉对象出现时,都无法构成一件事实。只有进入二级符号系统中,整个一级符号系统又构成了所指,其对应的能指是能指的借代意义,即“富贵”。由此可见,二级符号系统有文化的介入,使得具体的事物有了象征意义。此时,它的知觉对象和它的一些相关经验自动与桂花的意象联系起来时,才具有符号的性质。[3]
  意象是陌生化的文学语言。“陌生化”这一概念是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即,用艺术家对生活的艺术敏感力,呈现细节,把日常的自动化语言变陌生,增加作者的感受时间和难度。我们以“桂花”为例展开论述,谢懋在《霜天晓角·桂花》中“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用“云”去剪叶,增加了细节描写,并且用一组并不常见的主谓结合,使得诗歌的语言陌生化。
  在宋词中,桂花这一意象多次被使用,桂花意象内涵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桂花喻指中秋则在诗句中多有体现。“花阑开处冠中秋”桂花可谓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花木,有“九里香”之称,桂花和它的果实被视为“天降灵实”,人们把月宫称为“桂宫”,用“桂魄”比喻月亮。农历八月金秋时节,桂蕊飘香,在宋词中桂花出现往往喻指着中秋节。如高观国《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写中秋桂花。中秋月夜等待赏月,桂花被月夜笼罩,更深露重,花香随冷气缓缓释放,不一会月光渐明,西风吹得梧桐叶疏影摇曳。
  二、宋词中桂花的内蕴
  (一)借桂花以抒情
  1.借桂花抒物是人非之情
  刘过的《唐多令·芦叶满汀洲》中“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过不了几天就是中秋,刘过特意故地重游想要买上桂花,带着美酒和三五好友泛舟湖上好好逍遥一番,可是却再也无法重现当年的豪迈之气,现在拿着桂花就只剩下物是人非之感。无论古今都会随着年岁见长生出时移世易物是人非的感慨,年少时的我们豪情万丈,纵酒当歌,畅想海阔天空我们能够大有作为,可这总归是昙花一现,长大后发现年少时共同经历的美好渐渐沉入沼泽,不再似少年。
  2.借桂花抒相思怅惘之情
  桂花开花的特殊时节让它成为夏秋的特有意象,夏日的七夕是恋人的节日,秋天的中秋家人团圆的日子,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互诉衷肠。八月十五中秋节出门在外的游子也难免触景生情,生出相思怅惘之情。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桂花才吐蕊七夕就快到了,词人严蕊借牛郎织女的故事抒发自己的相思,另辟蹊径显露了自己对牛郎织女美满爱情的向往,虽然牛郎织女一年只能见一面,可天上一天人间一年,换算下来牛郎织女隔一天就能见面,反观人间,七夕在桂花吐蕊时分,人世间的恋人一年只有这一天短暂相聚,诉不尽相思。“空山寻桂树,折香思故人”姜夔在空旷的山野中寻找桂树,折一枝深深地嗅,缕缕幽香不由更加思念故人,奈何“故人隔秋水,一望一回颦。”桂香可寻,思念还在,人却再难团圆。

桂馥而知秋——宋词中桂花意象的审美分析论文

  3.借桂花抒履践致远之情
  我国古代把科举考试夺冠比喻成折桂,因为古时科举考试正处在秋季八月,桂花开的时候,所以蟾宫折桂、月中折桂也借指科举考试得意。《红楼梦》中黛玉曾戏谑宝玉上学“定是要蟾宫折桂去”。
  张抡《满庭芳·寿杨殿帅》词:“流庆远;芝兰秀发,折桂争先。”不负蟾宫折桂青衿志,谢懋的《霜天晓角•桂花》中写道“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占断花中声誉,香与韵、两清洁。”桂花为何能在百花中享有盛誉?就是因为桂花拥有优雅的气质清幽的香气,两者达到极致可以称得上“圣洁”,谢懋借桂花抒发青衿之志,自己也将效法桂花蟾宫折桂,雁塔题名,魁星点斗,独占鳌头。
  (二)借桂花以言志
  1.自是花中第一流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留香”桂花颜色浅黄,香气清幽,外形小巧温顺又娇羞,性情飘逸不喜尘世只留下香气久久不散。不需要披着大红大绿的颜色去招摇炫耀,桂花本就是名副其实的第一流。李易安写桂花,为桂花鸣不平,实则写自己,借花言志,“花中有我,我中有花,人花合一”,易安受父亲的影响,执着地按理想,直到长成自己最初设定的模样,落落大方,她不像梅花凌霜独自开,也不像菊花我花开尽百花杀,她像一树桂花,她的才华与性情随便倾溢就是枝繁叶茂,微风吹拂带来沁人芬芳。易安笔下桂花就是“花中第一流”,易安就是“千古第一才女”。
  2.吹得满山开
  “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桂花树不是人间的树而是由广寒宫移栽而来,它的香气来自天上所以漫山遍野飘香。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桂花花朵小巧但香气袭人,谦虚内敛,内外兼修,靠自己的力量香遍漫山。诗人杨万里借咏桂花表达自己也像桂花一样,希望依靠自己微小的力量坚持和金作战,维护宋朝统一,力主抗金,反对屈膝议和。面对中原沦丧、江山唯余半璧的局面,他告诫统治者要时刻不忘备敌谋敌、御敌制胜。
  3.独占三秋压众芳
  桂花超群绝伦,那一向以桔之绿橙之黄而夸口的在桂花面前也要缄默不语了,原来这桂花不是凡俗之物,乃是天上月宫中仙物分种下界,香飘天际。秋露傍晚之时,桂花清影显得神清气爽、郁郁巷巷的气韵。桂花高枝巴被当代英才折在手:而其花囊之中竟能贮有万斛。
  桂花不争不抢,凭借馥郁的香气在百花中占有一席之地,独占三秋人间直恁芬芳。
  三、宋词中桂花的审美分析
  审美的本质是无功利的,借用朱光潜在《谈美》中例举了三种不同的人对同一种文学意象——“古松”的看法[4]。由此可见,在“桂花”的分析中,桂花在医药学家的理解中是可以入药的宝贝,只有在艺术家眼里,它的外在形象、香气、时节都有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即意象。

桂馥而知秋——宋词中桂花意象的审美分析论文

  另外,审美感受是文学接受活动的第二个阶段。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准确描绘了审美感受的过程,是再重构作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5]
  而桂花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便开始培植桂花,对于审美分析有重大意义。同时据《国药的药理学》记载桂花除口臭的功能,《安徽中草药》和《浙江药用植物志》记载了桂花主治胃寒腹痛,治痰止咳的功能,除桂花可用于痰饮咳喘,脘腹冷痛,经闭痛经等药理功能外,桂花还可以加工做食用,如:历史悠久的桂花糕,又叫重阳糕,清代诗人杨静亭诗云:“中秋才过又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正因桂花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的存在,以及其独特的、区别于其他物像的形态、意象、精神等方面的表现,桂花也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审美符号。据《文学理论》(马工程版2020.9)中对审美感受及其独特性和审美体验的描写,桂花这种文学形象在作者和读者的精神世界中存在,[6]同时,对桂花的这种感受又因读者自身独特的体验而具有创造性和自由性。
  (一)宋词中桂花的形态美
  对于自然条件来说,桂花喜温暖湿润,喜光照充足、洁净通风之地。桂花的盛开一般在金秋时节,此时万物都到了丰收的季节,大地一片金黄,正是这忙碌的仲秋时节,丛桂怒放。桂花的树姿端正优雅,树冠为“成团状“,树形线条柔和从而给人平和宁静之感。宋代诗人谢懋的诗中描写到桂花是“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其花一簇簇同天上星一般的、细碎的金色花瓣带着浓烈的香味绽放开来,它的“样貌”在百花之中算不上出众,但是它那独特、浓烈、迷人的香气却格外吸引人们。常言道:夜静轮圆之际,喝酒赏桂,陈香扑鼻,令人神清气爽。因此,在中国宋代的咏花诗词中,咏桂佳作的数量也颇为显著。宋代才女李清照在《鹧鸪天·桂花》描写桂花温顺可爱、香味持久便作有:“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宋代谢懋在《霜天晓角·桂花》中写道:“占断花中声誉,香与韵、两清洁。”更是写出桂花独占了花中的美誉,无论是它那优雅的气质,还是幽郁的香气,两样都称得上是花中的极品,无谁能比。宋代朱淑真的《木犀》写道:“一枝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写出了书窗下的桂花清雅闲淡并且散发出迷人的芳香,来称赞桂花花香之迷人。
  (二)宋词中桂花诗的情感美
  在我国古代诗词歌赋中描写意象,或物或景,通常都蕴含着作者内心精神世界的独特情感内涵,作者往往借助所见所闻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并寄托于某物之中,用以象征某种意义。桂花在其开花时花团会散发淡雅独特的清香,这种香气也给人以安宁、平静、安稳等舒适的感受,同时桂花花团颜色呈祥瑞的金黄色,花朵紧凑、小巧精致,因此桂花也被作者们用以描写安静、平和的环境。桂花在我国古代诗人、词人的笔下更是具有独特的审美,桂花融景,作者往往将桂花和月、雨、云等景象联系起来从而展现出一片宁静祥和的画面美。宋代词人虞俦在《有怀汉老弟》中写道:“芙蓉泣露坡头见,桂子飘香月下闻。”写作者早上在上坡看到了霜露,在月亮出来的时候闻桂花香,作者将月亮与桂花联系起来,写出早出晚归。宋代词人苏轼在《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中写道:“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荔子然。”这句诗主要也是写雨打桂花的景,说的是山顶所挂之云悠悠漠漠,与世无争,而山下的桂花却被露水打湿一片。唐代诗人宋之问在《灵隐寺》中写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写出一片清醒秀丽的桂花在月中落下,香味随云飘散的美。
  (三)宋词中桂花的寓意美
  桂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丰富的内涵,作者往往会借助桂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将自己的丰富内心世界通过桂花所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之中,也形成了属于“桂花”独一无二的丰富精神内涵。桂花因其开花时花团锦簇并且花团形态多为祥瑞的金黄色,因此,桂花也常常被作者们用以表达幸福、美好的祝福寓意,桂花赠人更是传递喜事的美好象征。在两千多年的文化奠定之中,桂花也被人们赋予收获、吉祥、喜庆、富贵、崇高、雅致等特殊的精神情感内涵。
  首先是在百花之中的桂花具有独特的“丰收”“收获”之意,因为桂花大多盛开在收获万物的金秋时节,所以人们便将“收获”作为桂花的花语之一,对比之下,刘禹锡在《达乐天所及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中写道:“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表达出:不要去羡慕春天盛开的桃李,桂花成果结实的时候正是秋天。进而展示作者干出一番大事业不必一定在青春的思想;其次是用桂花表达“吉祥”“美好”之意,桂花树是一种香满大地、誉满天下的树,因此也是崇高美好、吉祥的象征,宋代词人杨万里在《芗林五十咏,丛桂》中写道:“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写出桂花开时,那浓郁的香气经久不散,香气遍布人间大地,仿佛桂花不是人间种出的树,更像是传说中种在月亮上的广寒宫里的桂花树落下的芬芳吹散开来,吹向人间,让人间大地满是桂花飘香。宋代诗人吕之声在《咏桂花》中写道:“自从分下月中种,果若飘来天际香。”赞美桂花香味说道:桂花不是凡俗之物,是天上月宫中仙物分种下界,香飘天际,桂花的气韵是那么神清气爽、郁郁苍苍,只能在当代英才折在手中;最后是桂花表示的“荣华富贵”之意,因为“桂”同“贵”谐音,所以桂花又有荣华富贵的寓意,在我国**等地有新娘子要带桂花出嫁的习俗,有“早生贵子”的寓意,在我国古代作者描写桂花也常将桂花和天上仙境、月宫美景相结合,显示出桂花独特的“高贵”地位。唐代诗人李白在《咏桂》中写道:“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写出桂花亭亭玉立,远离凡是喧嚣,悠然而惬意的形态。宋代诗人戴复古在《桂》中写道:“无人得似天宫巧,明月中间种桂花。”写出没有人媲美桂花在天工手下的美,在那明月之中种上桂花树,在桂花开花之际,伴着明月清风,让桂花之香飘散人间。
  四、结语
  人的审美感知由“象”的层面向“意”的层面升华。李清照《鹧鸪天·桂花》上阕云:“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确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你看桂花的轻黄、柔、香尽收眼底,而恍然领略了其中“第一流”的真谛,但一旦进入“第一流”层次,则已脱略忘怀所由来、“骚人可煞无情思”的途径,这就是“象外之意”的最好诠释,直接面对蕴涵着的情感空间。[6]
  参考文献:
  [1]朱云汉.意象与语言[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6(06):41-42.
  [2]顾音瑛.《周易·系辞传》与文学关系研究[D].扬州大学,2020.
  [3]梁润生,朱云汉.意象与语言探析[J].理论导刊,2006(07):41-42.
  [4]李子群.朱光潜的意象说[J].学术探索,2020(03):19-27.
  [5]章艳.中国古诗意象审美情感英译研究[J].外国语文研究,2018,4(06):53-60.
  [6]**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文学理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32-134,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7674.html
本文标签: 桂花 ,意象 ,审美分析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