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从“身份的焦虑”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霍尔顿的精神症候论文

发布时间:2024-05-29 11:06:3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身份广义上指个人在他人眼中的价值和重要性,而所谓“身份的焦虑”是我们对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担忧。文章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来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身份焦虑。霍尔顿的人生理想不论是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还是远离尘嚣到西部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实际上都是一种摆脱身份焦虑的策略,其实质是减少对自身的期望会使人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只可惜,霍尔顿并没有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际行动,他依然处于对自己身份的焦虑之中,并且无法自拔,这是他最终接受精神分析治疗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青少年;守望者;身份;焦虑
  1951年7月16日,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国出版发行,虽然评论界对这部小说褒贬不一,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对于任何养大过儿子的人来说,塞林格先生的长篇小说中每一页都会让人读得惊讶和开心——还有担心。”[1]但在它面世后两个星期,小说就出现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上,并且塞林格开始收到雪花般的读者来信,毕竟,塞林格是擅长写青少年题材、是“知道如何写孩子的故事”[2]的。小说是从加利福尼亚一家医院开始的,17岁的霍尔顿•考尔菲德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他因何入院以及上一年圣诞节期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他的讲述从周六的一个下午开始,他当时还在潘西预科寄宿学校上学,除了英语一科之外,其余四门功课均不及格,所以校方通知他圣诞节过后不必返校。小说一开始就把霍尔顿写成边缘人物,他独自一人坐在学校附近的汤姆逊山顶上,从远处审视着自己的同学。小说用霍尔顿独白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他生命中的一段时光,表达了他对这个虚伪世界的疏离和痛恨以及一个少年因即将步入成年而产生的焦虑,当然,故事并不仅仅是在描述霍尔顿16岁时面对的现实生活中的使他困扰的林林总总,更是他在17岁时对往日的遭遇做出的重述。“这种叙述赋予了旧日生活以意义,只要我们敢于深入他的语言,便能体悟他的内心世界”,[3]是的,我们发现霍尔顿是一个“心烦意乱的少年。”[4]如果我们仔细探究他为何心烦意乱以及他为何焦虑,我们会发现他承受的是关于自己身份的焦虑。
  一、何谓“身份的焦虑”
  我们所说的身份指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它源自拉丁语statum,即拉丁语stare的过去分词形式,意思是站立,即地位,“狭义上指个人在团体中法定或职业的地位(如已婚、中尉等)。而广义上……指个人在他人眼中的价值和重要性”。[5]而所谓“身份的焦虑是我们对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担忧”。[6]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我们处于何种境遇,是飞黄腾达还是穷途潦倒,我们都难以摆脱这种担忧和烦恼。为何身份的问题会令我们如此寝食难安呢?原因很简单,一个人身份的高低决定了别人对待他的态度,是重视他呢还是轻视他,这会导致我们拼命维持高的身份地位,这样会让我们在这个势利的世界上生活得更舒服。那么人的身份的焦虑是何时产生的呢?一般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求总应该首先得到满足,人在衣食无着的时候,很少会考虑个人身份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如果人的基本的衣食住行以及安全需要都得到了保障,“爱、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就会产生”[7]。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有意无意地与我们身边的人相比较,于是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身份的焦虑。下面我们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来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身份焦虑。

从“身份的焦虑”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霍尔顿的精神症候论文

  二、霍尔顿的“身份的焦虑”
  霍尔顿对自己身份的焦虑在小说第一页就开门见山地扑面而来。他在修养医院谈起了他的家庭,特别提到了他的哥哥,他的哥哥现在好莱坞工作,最近十分有钱,按照霍尔顿的说法:他的哥哥刚买了辆英国产的美洲豹牌小轿车,速度达每小时两百英里左右,“买这辆车花了他将近四千块钱。”[8]他的哥哥虽然是最近才发财的,但在此之前,他就写了一部非常出色的短篇小说集,虽然他对哥哥的发达有点不以为然,有一种“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味,但不足以排除他哥哥的成功带给霍尔顿无形的压力和焦虑,毕竟,人们攀比的对象往往是与他们同等地位的人,世界上最难忍受的大概就是我们最亲近的朋友以及兄弟姐妹比我们成功。对霍尔顿来说,他不仅有一位功成名就的哥哥,他还有一位人见人爱的弟弟艾里,他比霍尔顿小两岁,虽因患白血病已去世,但艾里品学兼优,聪明乖巧,用霍尔顿的话来说,弟弟艾里比他聪明五十倍,另外,霍尔顿还有一位妹妹菲苾,简直就是弟弟的化身,同样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的哥哥、弟弟、妹妹相比较,霍尔顿简直就是家中的另类,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渣,多次被学校开除;另外,按照霍尔顿的说法,他天生就是一个败家子,有了钱不是花掉,就是丢掉。在霍尔顿眼里,他的母亲有些神经过敏,甚至歇斯底里,旁观者清,如果我们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霍尔顿母亲的状态估计与霍尔顿有相当大的关系,一个有霍尔顿这样孩子的母亲很难不忧虑重重,身心疲惫,当然不能说霍尔顿的母亲就完全不爱他、不关心他,但从霍尔顿的口里我们了解到一个细节,他母亲曾经给霍尔顿买冰鞋,但是她却把冰鞋买错了,霍尔顿需要的是跑刀,而她母亲买的是花样刀,母亲如果非常在意、关注霍尔顿的话,怎么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呢?
  我们再看霍尔顿在学校里的生活状况,他因四门功课不及格即将面临被学校开除,自然在学校老师眼中,他已经是朽木难雕、不可救药了,他的历史老师斯宾塞虽然有责任心,但他思想保守僵化,不知如何与霍尔顿这样的“问题少年”有效沟通,喋喋不休的是长篇大论的陈词滥调,并且当着霍尔顿的面大声念霍尔顿写给他的满怀愧疚的悄悄话,令霍尔顿感到无地自容,并且打算一辈子都不原谅他;我们再看霍尔顿与他非常尊敬的老师安多里尼的交往:安多里尼比较年轻,曾经当过霍尔顿的英文老师,他亲切和蔼,能与霍尔顿促膝谈心、平等交流而不失老师风范,真的应该算是霍尔顿打着灯笼也难找到的良师益友,霍尔顿在熟睡时感觉安多里尼在触摸他的额头,霍尔顿以此认定安多里尼是同性恋,于是大惊失色夺门而逃,他们亲密的师生关系瞬间土崩瓦解。我们再看霍尔顿与他周围的同学的交往:他的舍友斯特拉德莱塔与霍尔顿最心仪的女孩琴约会,并且按照斯特拉德莱塔的约会风格应该是与琴有亲密接触,霍尔顿气愤难当于是两人发生肢体冲突,结果是霍尔顿被打倒在地、血流满面。另外霍尔顿的骆驼毛大衣、大衣口袋里还放着毛皮里子的手套,被学校的同学偷走了,我们当然不会认为霍尔顿受到了校园霸凌,但这也多少说明他在学校里不是一个有分量、有地位的存在,否则不会有同学偷他的衣物;在此我们不能不提霍尔顿是学校击剑队的领队,但是他率领的击剑比赛却没有比成,因为霍尔顿犯了不该犯的错误,他把比赛用的剑以及其他装备落在了地铁上,霍尔顿没有说他的队友对他的反应,我们可以推测一下,犯了这样的错误后,大概率他的领队是当不成了。
  我们再看除了家庭与校园之外霍尔顿与他人的交往。霍尔顿约漂亮女孩萨丽看戏,在幕间休息时,萨丽装出一副迷人的模样东张西望,并与一位男大学生聊得火热,令霍尔顿心生不爽,而最让他绝望的是霍尔顿回到旅馆的住处时遇到了电梯管理员毛里斯,此人是一位皮条客,他提出要介绍年轻姑娘到霍尔顿的房间,但当桑妮脱掉上衣坐到霍尔顿的身上时,霍尔顿内心顿时充满沮丧,他提出仅仅是想与她聊天,嫖资照付,然而人心是如此险恶,桑妮拿到了应得的钱后,又与毛里斯联合起来,讹诈了霍尔顿五美元,并狠狠揍了他一顿,这是小说中霍尔顿第二次被打倒在地,社会对霍尔顿是多么的残酷!
  霍尔顿的妹妹菲苾对霍尔顿的评价:你不喜欢正在发生的任何事情,霍尔顿认为:他所生活的现实环境是一个虚伪、肮脏的世界,所以他痛恨一切,痛恨住在纽约这个地方。如果我们仔细品味菲苾与霍尔顿的对话,我们就会发现“使霍尔顿摆脱失落和绝望、重拾欢乐的并非生活中发生的种种,而是他能够用语言向他人讲述这些时刻并得到倾听。霍尔顿所追求的不是知识的获取,而是爱、语言交流以及通过与他人建立的无形的联系”。[9]《麦田里的守望者》就是围绕着霍尔顿与他人的接触与交往而组织起来的,他始终都渴望与他人有亲密交往,他渴望被他人尊重、渴望他人的爱,但都以失败告终。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写道:“如果可行,对一个人最残忍的惩罚莫过如此:给他自由,让他在社会上逍游,却又视之如无物,完全不给他丝毫的关注。[10]当他出现时,周围的人把他看做是空气;他虽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但似乎又没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因为人微言轻无人回应,也没有人在意他的任何举止。相对于这种折磨,原本残酷的体罚反而成为一种解脱。英国哲学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辛苦和劳碌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提供生活上的必需品吗?那么,最低级劳动者的工资就可以提供它们……引人注目、被人关心、得到同情、自满自得和博得赞许,都是我们根据这个目的所能谋求的利益。”[11]当然如果我们仅仅从霍尔顿的实际情况看,霍尔顿的处境似乎没有达到詹姆斯所说的惨状,但他的感受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我们不要忘了,霍尔顿是非常敏感的,他能从斯宾塞太太问一句“你好吗”就能听出斯宾塞已经把自己被学校开除的事告诉她了,也就是说霍尔顿的内心感受是痛苦至极,小说中他的内心独白多次出现这样的语句:“我觉得太寂寞太苦闷”“我真是寂寞极了,我觉得寂寞得要命”“不知怎的,我几乎哭了出来”……我们可以看出,霍尔顿完美做到了亚当•斯密所说的另一面:无法引人注目、不那么被人关心、得不到同情、自说自话并诸事不顺。

从“身份的焦虑”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霍尔顿的精神症候论文

  三、霍尔顿摆脱“身份的焦虑”的策略
  外界对霍尔顿的打击使得他退回自我,他意识到如果让他自由选择的话,他不选择从事他父亲的职业——律师,虽然“律师在美国享有崇高的声望”,[12]也不愿意当外科医生、小提琴家和科学家,他只想当“麦田里的守望者”,那么“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做什么的呢?按照霍尔顿的界定,就是孩子的守护人,当一大群小孩子在麦田里玩耍时,有可能没有意识到貌似安全的麦田边还有悬崖,但是周围也没有人提醒他们,因为孩子的周围没有一个大人,除了他之外,而“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13]从霍尔顿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工作是保护孩子生命安全的大事,是人群中的唯一的大人,是受人(孩子)尊重的;他还想远离尘嚣到荒无人烟的西部去,不在乎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反正只要人家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人家就行,装作一个又聋又哑的人,娶一个又聋又哑的姑娘,这是霍尔顿的职业选择,也是他的理想人生。
  我们如何看待霍尔顿的职业选择呢?在《草叶集》(1855)中,现代美国诗歌之父沃尔特•惠特曼指出:美国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在那里人人平等,不需要屈从任何的权威,他这样写道:“我歌唱一个人的自身,一个单一的个别的人,不过要用民主的这个词、全体这个词的语音……我歌唱现代的人,那情感、意向和能力上的巨大生命,他愉快,能采取合乎神圣法则的最自由的行动。”[14]但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却看到了这个问题的另一面,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他在美国旅行时看到有一种人们未曾料及的疾病正在蚕食这个国家的每个公民的心灵。的确,美国人非常富有,但这种富足并不能阻止他们想要获得更多——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如果达不到,那就寝食难安。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托克维尔用了一章的篇幅睿智地分析了“永不知足”同“期待过高”以及“嫉妒”“焦虑”和“平等”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美国民众“虽然摧毁了某些同胞让人生厌的特权,但又遇到了要与所有人竞争的局面。限制依然存在,只不过改变了形式……在民主国家,人们很容易便能获得一定的平等,但是却无法获得他们想要的平等……民主国家居民在富裕生活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奇怪的忧郁,以及他们在安宁舒适的生活中有时产生的厌世感,都应当归因于此……美国精神失常的人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15]也就是说,托克维尔察觉到作为民主社会的美国,虽然人人似乎都有改变自己身份和地位的可能,但只有极少数的最优秀的幸运儿,
  才有机会脱颖而出,更多的人只能在内心深处充满着梦想未能实现的焦虑,且挥之不去。从这个角度看,霍尔顿的人生理想不论是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还是到荒无人烟的西部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实际上也是一种摆脱身份焦虑的策略,其实质是减少对自身的期望会使人有如释重负的感觉,这如同实现自己的期望一样,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毕竟,我们对自己的期待往上高一级,我们遭受羞辱的可能性也因此增加一分,只可惜,霍尔顿并没有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际行动,他只是说说而已,他依然处于对自己身份的焦虑之中,且无法自拔,这是他最终接受精神分析治疗的重要原因。在此我们不能不提霍尔顿曾经的老师安多里尼的策略,他认为一个幼稚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抛弃生命,而一个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安多里尼所谓的“事业”可以看成是身份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如何“卑贱地活着”呢?那就要增强自己的钝感力,不要像霍尔顿那么脆弱敏感,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在此不再展开论述。
  参考文献:
  [1]保罗•亚历山大.守望者:塞林格传[M].孙仲旭译,译林出版社,2001:112.
  [2]查尔斯•麦格拉斯编.20世纪的书:百年来的作家、观念及文学——《纽约时报书评精选》[M].朱孟勋等译,三联书店,2001:200.
  [3]坎尼斯•斯拉文斯基.塞林格传[M].史国强译,现代出版社,2012:182.
  [4][9]罗伯特•P.韦克斯勒.阅读危机——在文学中认识自我和世界[M].李睿智、吴文智译,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95,114.
  [5][6]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M].陈广兴、南治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5,1.
  [7]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7.
  [8][13]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M].施咸荣译,译林出版社,1998:1,161.
  [10]转引自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M].陈广兴、南治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7.
  [11]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60-61.
  [12]C.莱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M].周晓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113.
  [14]惠特曼.草叶集[M].李野光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3.
  [15]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曹冬雪译,译林出版社,2014:211-2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764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