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少数民族音乐类“ 非遗” 的文化身份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30 15:45:0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在“文化”行为学术视角研究中意义的重视,不仅源自民族学 、遗产学 、人 类学等学科本身的学术特征 。本文认为,为了更好地回归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保护,促进其文化对象的拓 展、身份方式的衔接、研究立场的转换都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具有音乐类“非遗”的少数民族进行符号阐释, 挖掘现代社会中的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身份,以此来链接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文化身份的象征 。少数民 族与音乐类“非遗 ”作为建构多民族身份空间中的中间砖石,可以架通文化概念与民族符号主轴中的民族与 “ 非遗”、音乐与文化的关联起点 。在少数民族“非遗”叙述空间中,经由遗产与文化的身份建构,用带有少数民 族“个性”的民族融合文化符号,构筑了共性化的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的文化身份。

  关注音乐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 锁定其代代 传承与保护 ,使后人可以在民族符号 、遗产认同的背景揭 示中了解历史进程发展中曾经发生的某些具体 事 实 ,以 便于人类在文化延续的恰当估量中更加懂得少数民族音 乐类“非遗 ”可持续发展 、传承 、保护的重要性 。论文的研 究主题—— 文化身份 ,作为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 ”这个 可以包罗万象的文化集合体 ,其概念中总是具有某种典 型的身份符号 ,亦有着其在文化空间被锁定前提之下的 符号阐释与身份象征 。少数民族音乐类的“非遗 ”首先是 文化贯穿中的遗产体系 ,在这一特定本体围绕下 ,既体现 了一方地域中象征文化与所传承的音乐类“非遗 ”之间在 民族符号中形成了怎样的衔接与对应 , 又在保护的变量延续中赋予了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 ”以特定典型承载的文化特征 。本文在立体三角模式的文化构筑 —— 少数民 族的特定符号 ——“非遗 ”考察的 三 个 维 度 上 ,试 从 民 族 视角认知遗产文化 ,并从整体观察—— 现代社会中的身 份—— 身 份 象 征—— 反 观 文 化 指 向 的 抽 丝 剥 茧 之 中 ,希 冀带着“非遗 ”人的深入解析 ,感受音乐类“非遗 ”在少数 民族的文化背景中如何展开民族思考 、找寻身份 ,以及做出文化身份象征的建构性书写 。
\

  一、音乐类“非遗”的少数民族符号阐释

  基于少数民族符号的解析之上,对于音乐类“非遗”的 民族认知进行深描 ,无疑这一研究属于对多民族视野中的 音 乐 类“非 遗 ”进 行 理 论 求 知 ,它 属 于 整 合 式 性 质 的集 合概念 。少数民族的音乐类“非遗 ”资源是特定民族音 乐 行 为 在 特 殊 民 族 群 体 生 活 和 生 产 中 相 对 稳 定 的 一 种 “ 文化符号 ”式再现 ,往往是在特别少数民族族群内获 得 认可后产生积累 ,且趋于鲜明表达自身文化行为特质的 遗产表现 。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这一特殊的民族符号, 伴随着遗产介入印记般的民族创造性活动 ,走到今天 ,其 中的非遗音乐既是这一个民族在民俗情境 、信仰风俗中 获得的一种文化认同 ,又是联结特定族群文化 、情绪等的直接环节 。

  (一)解读音乐类“非遗 ”

  音乐类“非遗”这一具有特定暗含关系的词语,可以使 “非遗 ”元素同音乐元素之间建立互为关注的研究动态 。 对于没有书面记载和文字呈现的非遗音乐来讲 ,其口传 性质是其特殊性的表达 ,对其加以解释和论证 ,更为侧重 的是在文化传统和音乐行为中建构属于特定族群的一种 民族记忆和文化记忆 。顾名思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项目梳理中 ,结合经由文化和旅游部确定 、经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务院批准 ,并得以公布的五批次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中被特定划分的遗产种类中 ,音乐类“非遗 ” 的自身架构被得以说明,在文化和民族融合的范畴中可以 找到更多的解释空间和表述容量 。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资源中 ,作为一个具有 一定学术积累 ,以及广阔视域 的音乐技艺 ,找到了二者其中的契合点 ,以遗产保护的方式给予各种民间音乐技艺以崭新的认知力与传承活力 。

  那么,音乐类“非遗”项目究竟包含怎样的内容? 如何 正确解读音乐类“非遗”? 其回答可有如下侧重 。首先,音 乐类“非遗 ”是可以传递中华各民族与各流域一代又一代 人民的音乐素养与审美情操的多样性“非遗 ”,是 一定 群体范围内人们坚定的信仰 、执着的热情与音乐故事完全融合的精神财富;其次 ,音乐类“非遗 ”是可以包含传统声 乐 、传统器乐两大音乐类别在内的“非遗 ”技艺 ,其中技艺 是内涵丰富且表现力独特的民间传统 ;最后 ,音乐类“非 遗 ”是可以代表我国民间传统音乐艺术超凡表现力与强 大生命力的根本渊源 ,遗产音乐形式中所孕育的音乐风 格往往可以含蓄且深沉地表达出人民在本国艺术传统传承过程中的价值追求与精神底蕴 。

  (二)整体观察—— 多民族视野的音乐类“非遗”整合

  对音乐类“非遗”作属性上的突出,应格外强调对它的 民族认定 ,这一解释主要是在不同民众所持有的遗产主 体 关 系 判 断 上 深 化 每 一 个 遗 产 项 目 得 以 构 成 的 民 族 视 野,将传统音乐与民族生活放置于同 一 空间加以思考 ,无 疑是在文化关联之中找到对民族类非遗音乐身份上的判 断 。作为中华民族特有民族文化积累的显著标志,音乐类 “ 非遗 ”项目总是从属于某 一 流域或民族 ,这种民 族 或 流 域 上 的“持 有 ”作 为 人 类 的 创 造 性 杰 作 ,使 得 每 一 个“非 遗 ”项目都可以在音乐的共享中找到民族记录信息上的 归宿 。介入音乐类“非遗”保护和研究工作时,应当具有整 体观察态度:立足传统 ,立足民众 ,才能更好地立足民族 。 立足于传统 ,就是从传统文化出发 ,将音乐类“非遗 ”的保 护工作当作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性使命来把握 ;立足于 民众,是从多民族民众出发 ,将音乐类“非遗 ”的保护工作 看成汉族与少数民族形成“民族共同体 ”的民族性使命来 强调 。只有将非遗音乐的保护和研究工作立足于传统 、立 足于民众 ,才能将这一工作的最终目标立足于民族 ,让中 国的传统非遗音乐在不同民族的关怀中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保护的向心力 。

  科学地对音乐类“非遗”做整体性描述,以汉族叙事和少数民族阐释遗产拥有的民族表达 ,从民族志立场出发 ,着重厘清多民族参与下的音乐类“非遗”。 一方面,汉族叙 事下的音乐类“非遗 ”是可以彰显汉族民间传统艺术独特 魅力的独特创造 ,是可以融合吹奏乐器 、打击乐器 、弹 拨 乐器 、拉弦乐器等民族乐器表演的民间音乐演奏技艺 , 是 可以诠释在民间口头歌曲创作形式中保留中国古代民 族民间民歌精华的汉族民歌演唱技艺 , 由于汉族人民的 广泛传承而组成的音乐类“非遗”;另一方面 ,少数民族阐 释下的音乐类“非遗 ”是表达少数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丰富 多彩的音乐建构 ,是可以囊括说唱音乐 、歌舞音乐 、民歌 、 器乐等重要种类的类别 、特征 、源流与形态的少数民族音 乐财富 ,是可以在少数民族特定民族文化背景中以鲜明 的民族风格特点来诠释不同少数民族人民对音乐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真实写照 。

  (三)基于少数民族思考的音乐类“非遗 ”

  面对我国众多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的民族成分,有 来自新疆哈萨克族的音乐类“非遗”,有来 自 内 蒙 古 大 草 原游牧民族的蒙古族音乐类“非遗”,有来自 东 北 地 区 朝 鲜族的音乐类“非遗”,有来自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类“非 遗”等 。将我国各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范围 纳入基于传统文化得以思考的音乐表现形式 ,往往这 一 形式较难得到一个统一且完备的概念 。因此,针对基于少 数民族的民族思考去理解音乐类“非遗”,可 以 在 一 个 更 为综合的遗产体系中总结这一特定民族构成中的民间音乐体现 。

  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 ”存在于少数民族特有人群生 产 、生活的方式之中 ,其遗产形式 、声音记录 、形象传达 , 以及技艺表现总是依靠特定的少数民族主体而得以展 示 。陈述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这一表述语境难以脱离可以代表这一少数民族个性及审美的历史环境 、 民族文化 、进化过程 ,是种族关系中非物质样态化音乐的“活态 ” 显现 。思考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可在音乐类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原生概念中加以“前缀式”限定,明确“非遗”主位 概念关系中的“少数民族”,使音乐类“非遗”在少数民族的 内涵与外延中得到全面覆盖 ,在遗产核心价值中借助特 定物质载体来诠释音乐表现中可以传达的少数民族历史 性 、人类性 、遗产性 、音乐性 、传承性等文化信息与音乐信 息 。诚如蒙古族有自己的非遗音乐,代表性项目有蒙古族 民歌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 、蒙古族四胡音乐等 ;侗 族 有 侗 族大歌 ;达斡尔族有达斡尔族民歌 ;羌族有羌笛音乐 等 。 研究这些少数民族的非遗音乐 ,如何定位其音乐形式 ,其 实就是在不同民族的定义中找到可以诠释这个民族的文 化底蕴和文化形式 ,这是因为每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主题 不同 ,所以所属这一民族的音乐类“非遗 ”自然也就 呈 现出千差万别的音乐形态 。

  二、现代社会中的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身份—文化之中

  文化是可以表达其运行规律的特殊存在,亦是可以带 有所谓的基于社会与文化关系上的内部关联属性来解释 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 ”之身份 。在身份被加以诠释的观 察角度中 ,判断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 ”身份侧重上 的 文 化自觉 、文化交融与文化认同 ,可以充分体现音乐类“非 遗”在民族选择上的客观身份判断 。保护少数民族音乐类 “非遗”,需要在保护 、抢救和唤醒工作中引导传承人 、保护 者对这一非遗音乐的文化自觉 ,在意识深化中 、思路明晰 中 、认识提高中实现保护效果的提升;保护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 ”需要在保护 、展示和交流工作中拓展传承方式 、开发交流互融方式对这一非遗音乐进行文化交融 ,让更 多的个体与群体在体验和感受中传承非遗音乐 ,保护非 遗音乐 ,交流非遗音乐 ;保护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 ”,需 要在责任感 、使命感的深化下正视当下非遗音乐保护存 在的困境 ,在系统性保护中挖掘非遗音乐强大的生命力 , 以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在自信自强的文化积淀中关 注音乐类“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 。因此,从文化的解读出 发 ,将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 ”放置于现代社会结构 中 进 行思考 ,诠释如何在保护工作之中探索文化自觉 ,如何在 文化自觉的警示中构建文化交融 ,如何在文化交融中深 入文化认同 ,实则是在保护工作的推进中揭示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更为深层的文化涵义 。

  (一)诠释文化自觉,以探索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之身份

  寻找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之身份,诠释其中传承人 对于文化内涵 、指向的反思 ,是人们理解这一少数民族音 乐类“非遗 ”身份文化融汇的基础 。探索少数民族音乐类 “非遗 ”的民族底蕴 ,尤其是蕴含其中的民族文化 ,特定族 群的人们总是可以通过对“现代性问题 ”的文化追问有选 择地接受这些遗产,并进行发展和创造 。以文化自觉的关 注形式来表达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 ”特定情境下的核心 焦点 ,使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 ”具有 一 定的文化选择 与 文化意向上的选择 ,可代入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 ”之 身 份,以三个层面的内蕴加以解释:寻根 、继承 、指引 。第一, 诠释寻根 ,是指建立在文化自觉之上为少数民族音乐类 “非遗 ”找寻可以代表传统 、承担根本的遗产精神命脉 ,以 中国视角把握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 ”得以创造的精神财 富之总和 ;第二 ,诠释继承 ,是指在寻根的基础上为少 数 民族音乐类“非遗 ”的文化精粹找到更为宽泛的民族参与性,让具有当代价值 、民族精神 、文化魅力的民族音乐遗产在传统把握中探寻新的发展视野,使其文化表现可以得到 独立自主的民族生命 ;第三 ,诠释指引 ,是指少数民 族 音 乐类“非遗 ”在 一定的发展规律范围内可以建构自身发展 趋向 ,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核心 ,引领少数民族音乐 类“非遗 ”重视传统挖掘与遗产阐发 ,在民族感召下 以 指引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民间音乐艺术朝向繁荣发展 。

  (二)直指文化交融,以挖掘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之身份

  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 ”是基于文化多元共存背景下 音乐元素的杂糅与交汇,融合模式中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就 是多民族文化交融模式 。 民族音乐交融是我国少数民族 文化交流 、交融的重点 ,是少数民族音乐在民族与民族互 动关系中得以融洽共筑 、包容多样 、尊重差异的准确标尺 。 认识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在民族交流与借鉴中的本质, 以身份鉴定的方式侧重于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间的文化 互鉴 ,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路径来探求少 数民族音乐类“非遗 ”传承体系中的群体与个体在民族接 触中的同质文化发展过程 。不同少数民族音乐遗产是民 族智慧与民族精华的结晶 ,各个少数民族人民在对自身 文化形式 、文化标准认同感不断增强的过程中 ,以民族音 乐类“非遗 ”为载体 ,建构音乐类“非遗 ”深厚的历史文化 价值 ,以价值归属感带动其自身对于“身份 ”的文化 属 性 阐释 。在我国多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包容性促进中 ,少数 民族音乐类“非遗 ”的传承与发展是实现少数民族文化多 元共生 、共存的协同基础 ,文化交融可以为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身份的建构提供基础力量 。

  (三)增强文化认同,以构筑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之身份

  认同身份是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 ”文化共享中的 一群人的民族标识 。文化认同是少数民族不失本质的前提,亦是音乐类“非遗 ”民族存在的基础 。建设少数民族音乐 类“非遗 ”的身份认识是以多元文化接纳各少数民族的共 有文化 ,注重音乐类“非遗 ”的音乐文化实践活动 ,在“ 以 人为本 ”的传承依据中重构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 ”的 民 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对遗产传承人的感情依附进行加工和 创新 。在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 ”民族认同中鉴定“我 文 化 ”和“他文化 ”的双重理解 ,与内在规定和外在表现中推 进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 ”的内在发展动力 ,在动力延 伸 中融入遗产文化的精神维度 ,在文化互动过 程 中 赋 予 少 数民族音乐类“非遗”以更为崭新的文化内容与文化意义 。 基于文化认同 ,诠释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 ”的社会事实 , 解读民族历史 ,承接遗产文化 ,以文化认同建构少数民族 的团结与和睦 ,以文化认同探寻音乐类“非遗 ”的传承 与保护 。

  三、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文化身份的象征

  解析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文化身份的象征性,往往 是以其身份关系中的分解作为具体标准的 ,其中必然少 不了对于分解成分的具体思考 。象征 ,是外部标识的参 考,也是外部关系的进一步说明 。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 ” 是一个民族的象征 ,这一 象征代表着“循环”,也诠释着研 究空间的广阔性 。有的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 ”象征着这 个民族的仪式信仰 ,有的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 ”象征 着 这个民族的社会关系 ,有的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 ”象 征 着这个民族的独特精神 ,有的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 ”象 征着这个民族的遗产标识 。将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 ”解 释在可象征的关系之中 ,其一 ,是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 ” 中的音乐文化 ,其中的文化内容是特定的 ;其二 ,是少 数民族音乐类“非遗 ”中的“非遗 ”文化 ,其中的文化关系是明确的;其三,是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中的民族文化,其中的文化成分是概括的 。

  (一)标记—— 音乐文化

  事实上 ,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 ”中的音乐具有审美 、 推广 、宣泄 、诠释 、祭祀 、调剂 、娱乐 、传递 、认识等作用 ,其 主 要 是 以 实 现 少 数 民 族 传 统 音 乐 艺 术 的 文 化 留 存 为 目 的 , 于所思所想的音乐文化表达中以声音符号化的方式 象征着音乐由传统至现代的抒发过程 。音乐类“非遗 ”中 音乐文化的特点在于将人类情感的社会性体验加以标 记 ,通过遗产整合的文化行为 、以音乐符号的表述方 式 , 对少数民族久而传承的音乐遗产进行更好的 文 化 传 达 。 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 ”的音乐文化要素作为少数民族长 期关注自身文化活动过程中所要表达的价值 、意义与功 能进行了象征性说明 ,直接表明这一音乐文化的象征实 则是对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 ”在传承与保护中对其可以 彰显特定少数民族族群音乐行为和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 关注上的承载 。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 ”可以说是少数民 族 特 有 的 一 种 可 以 融 合 艺术形式和文化 活 动 的 优 秀 传 统,其从形式要素 、内容载体 、思想精髓等维度入手 ,反过 来规范着遗产的基本构成 ,因此 ,从整体上把握少数民族 音乐类“非遗 ”中的音乐文化 ,使遗产内容中的音乐 文 化 呈现得更为清晰 ,通过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 ”在更 为 广 泛和现实的音乐文化中加以考量 ,可为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获得更为丰富的身份象征 。
\

  (二)具象——“非遗”文化

  关注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文化,实际上被视为是对 音乐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传统音乐属性界 定加以学术视野上的整体性阐释 。少数民族音乐类 “ 非 遗 ”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基础上 ,明确自身的音乐表达 、知识技能传承 ,在纵向空间和横向时间中可以在少数民族人群中世代相传 且广泛传播的音乐艺术 。就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而言,其 始终在由传统衍生至活生生当下的一种文化体验 ,音乐 与“非遗”、民族与“非遗”,或者说是“非遗 ”与传承文化之 间并非强调与被强调关系间的观察与被观察 , 而是需要 在当下民族背景与音乐类“非遗 ”融合的文化延伸中领略 民族与“非遗 ”的关联 ,认识“非遗 ”文化作为文化符号在 特定少数民族文化“家族成员 ”中的象征性意义 ,以抒 发 “非遗”文化得以传达的体验和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音乐类“非遗 ”文化的呈现往往是可以被“境域 ”化的 ,是 一种可以在传统关系中探寻文化得以表现的 “ 存 在 ”状 态,是基于民族在场的思考语境来建构少数民族音乐类“非 遗 ”组成部分的文化概念 。 因此 ,随时展现民族认同中的 “非遗”文化,将文化中那些充满活性的东西作用于特定民 族 ,凝固动态音乐 ,以便于在民族指向中寻找音乐类“非遗”文化被领会的更多可能性 。

  (三)链接—— 少数民族文化

  系统运行中的少数民族 ,有的根植于草原文化 ,有的 根植于生态文化 ,甚至有的根植于社会文化和历史文化 。 某 一民族得以长期在人群共同生产 、生活时间中挖掘并 创造能够属于并体现自身民族特点的精神财富 ,这一 财 富的总和总是蕴藏于该民族历史发展 、生存结构 、遗产表 述和音乐形式等概念之中 。音乐类“非遗 ”始终作为特定 民族得以延续的文化“产品”,其对于这一民 族 的 存 亡 具 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少数民族文化中作为最具有基 本性 、民族性 ,且富于特定音乐诠释的遗产部分 ,其 中 音 乐类“非遗”往往可以链接一定少数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念 、审美意识 ,遗产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性优秀精神 ,这一精神可以同现代“非遗 ”音乐思想充分融合 ,以隐喻 、行 为 、文化的因素参与来表述音乐类“非遗 ”与少数民 族 之 间的逻辑性关联 。音乐类“非遗 ”中可以传达出特定少数 民族具有 一定稳定性的精神 、社会 、非物质等内容交往中 的方式总和 ,从音乐遗产关注的话题入手 ,往往可以构建 民族 、人 、音乐 、历史之间共荣和谐的文化体系 ,可以在中 华文化多元民族建构体系中构成美妙的民族画面 ,进而 展现少数民族人民在不同的自然条件 、文化背景 、历史追溯中创造音乐类“非遗”的非凡创造力 。

  参考文献 :

  [1]陈炜,刘宵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模式研究[J].音乐探索,2019(04):49-58.
  [2]李歆 .少数民族音乐的“继承人 ”与“传承人 ”—— 以责任主体为中心的民族非遗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16(01):91-94.
  [3]杜洋 .杜尔伯特蒙古族音乐类非遗的传统与变迁[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06):177-181.
  [4]杨民康 .论音乐“非遗 ”在少数民族乡村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中的地位与处境[J].艺术评论,2014(04):86-91.
  [5]孙凡 .音乐类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媒介选择[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22(02):19-26+166.
  [6]余铮 . 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21(01):71-76.
  [7]赵书峰 .非遗·自媒体·语境:传统音乐表演的建构与生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2(04):84-95.
  [8]杜洋 .流域与民俗:杨小班鼓吹乐棚音乐建构分析[J].音 乐 创作,2022(03):159-162.
  [9]牛娜娜 .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01):129-13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8274.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